賈靜雯。
這位已經很久沒營業的國劇女神,最近又開始活躍在大眾眼前。
上一次,她憑藉在綜藝《聲臨其境》中的精彩表現,讓不少人記住了她的聲音;
這一次,她來勢更加洶洶,帶著今年的華語第一,以演員身份驚豔回歸——
《 我 們 與 惡 的 距 離 》
The World Between Us
「神劇」,是許多人對這部電視劇的第一印象。
開播當天,豆瓣評分直飈9.5 ,播出過半,依然堅挺在9.4 的神劇線上。
眾所周知,豆瓣網友一向「重外輕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更是在這個平臺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國外劇在豆瓣開局「破9」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華語片還在及格線上苦苦掙扎。
我已經忘記,有多久沒見過像《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樣的驚豔開場了!
而在高評分的基礎上,該劇目前平穩的分數走勢和如潮的觀眾好評,其實更加難能可貴。
「怕是金鐘獎預定了。」
「臺灣公視真是華語電視之光,這部劇一出估計19年最佳華語劇非他不可。」
「難以想像這是臺灣劇,我們應該慚愧。」
這部劇的出現,甚至打破了我們對臺劇的固有印象,撕下了臺劇身上已經貼了十幾年的標籤
當然,這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劇的功勞。
事實上,從11年林依晨、陳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開始,臺劇就已經在嘗試探尋自身發展的各種可能。
此後,臺劇接連產出了《出境事務所》、《一把青》、《麻醉風暴》這樣的精品劇集。
如果說,去年刷爆無數人朋友圈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讓我們第一次意識到:
原來,臺劇還能這樣拍!
那麼,「開播即封神」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則在告訴我們:
臺劇,已經發展到需要我們仰視的高度了!
用「神劇」來形容這部電視劇,真的一點兒不為過。
臺灣公視 X 黃暴臺HBO的神仙合作;
《誰先愛上他的》呂蒔媛的神仙劇本;
以及,國劇女神賈靜雯 X 臺劇良心吳慷仁 X 金鐘獎常客溫升豪 X 金鐘獎新人陳妤的神仙陣容。
最神的,還數這部劇目前表現出的,遠超其他華語片的真實感;以及,對社會話題討論的深度和廣度。
故事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大學生李曉明,持槍在電影院進行隨機掃射,導致九死二十一傷,是臺灣近年來死傷最多的一起隨機殺人事件。
行兇之後,李曉明並未潛逃,而是留在犯罪現場束手就擒。
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在告訴世人:我犯罪,我被抓,我想死。
臺灣最高法院也如他所願,給出了量刑判定——
死刑!
事件至此,似乎已經可以宣告結案。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卻拒絕接受法院的量刑結果。
並且在李曉明面對審判始終供認不諱的情況下,堅持四處奔走,為他辯護上訴。
他因此被受害者家屬當眾潑糞;
被媒體網友大罵:黑心律師,毫無良知;
甚至連妻子也接受不了他的行為,帶著孩子跑回娘家。
但王赦不沒有就此停手。
為了延緩李曉明的行刑日期,他甚至找到案件的受害者家屬,在槍擊案中失去兒子的劉昭國,希望利用他的手上的輿論資源,向政府施壓。
對於王赦的到來和意圖,劉昭國從不理解,到拒絕接受,最終還是被王赦說服同意幫助他。
為此,劉昭國和妻子宋喬安再次爆發爭吵。
宋喬安也是一名媒體人。自從兒子發生意外後,她就開始用酒精麻痺自己。
和丈夫認為罪案真相更加重要不同,宋喬安更希望罪犯本人得到懲罰。
但她卻不知道,自己新近提拔的下屬李大芝,其實就是李曉明的妹妹。
槍擊案發生後,李大芝家的生活翻天覆地。
他們變賣房產用來賠償受害家庭,面對窮追不捨的媒體在鏡頭前數次下跪道歉。
整個家庭一無所有、支離破碎,但社會卻不願意放過他們。
就因為他們是李曉明的親人,就算清清白白,所有人也對他們蓋棺定罪。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慘痛的兇殺案為切入口,探討時下最尖銳的社會話題,但拍攝手法卻克制而又冷靜,並且足夠公正,從頭到尾都沒有要求或宣揚什麼。
它沒有卯著勁去給我們展示一個兇手作案背後的故事。
而是擺脫了同類型影片「兇手+被害者+法律+社會」的四角框架局限,將兇手家屬、被害者家庭、新聞輿論等元素容納進來,全方位探究「什麼是惡,什麼是善」。
影片既講了受害者家庭在這起人禍中,受到的創傷和影響。
也講行兇者家庭,在這起案件後面對的,社會各界的異樣目光、孤立無援的困境和自責、愧疚帶來的心理壓力。
同時,也沒放過新聞媒體在大小事件中的各種推波助瀾,反思媒體價值;
以及,我們這樣的網友又是如何一步步在輿論引導下,陷入共情,失去理智。
編劇呂蒔媛曾說:
近年來,我們身邊並不缺少類似「李曉明槍擊案」這樣的惡性報復社會案件。
但仔細想想,每次這樣的案件發生後,無論是輿論,還是民眾,關心的始終是案件最終的判定結果,是死刑,還是非死刑。
沒有人去追尋案件發生背後的真實原因,即便有人想要了解,也總是淹沒在各種反對聲和謾罵聲中。
在很多人看來,追尋罪犯行兇背後的故事,無異於是在為罪犯開脫辯解。
劇中王赦的行為,也並非是為了給李曉明開脫罪行。
而是為了查明他為何要持槍掃射一群不認識的無辜民眾,為了查明這場「無差別殺人案件」背後的真相。
有時候,死刑,並不意味著一場罪惡的結束,更可能會是後續無數同質罪行的開始。
只有冷靜客觀地對惡行歸因,才能在源頭上儘量避免重蹈覆轍。
看到這裡,有些觀眾會覺得這部劇一點兒也不寫實。
但實際上,該劇其實改編自臺灣發生的真實案件。
2016年3月28日,一名年僅四歲的女童「小燈泡「在街上,被一名男子當著母親的面連砍23刀,當場死亡。
這起案件因為其性質惡劣,激怒了廣大群眾,所有人都要求法院立即處死兇手。
在這樣一片「死刑」要求中,同樣存在反對聲音。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個聲音竟然來自小燈泡的母親,她不希望處死兇手。
甚至,她還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出了振聾發聵的五連問:
他們在想什麼?
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
我們要如何改善、預防?
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們能做的,難道只有繼續速速執行死刑?
我們能說,小燈泡母親是在向惡行妥協嗎?
不,她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劇中王赦一直堅持的理念。
導演林君陽說過:「我們拍這個故事的初衷是想撕標籤。」
這部電視劇也確實做到了這點。
律師要做的,就只是為嫌疑人洗脫罪名嗎?
媒體報導的,就肯定都是事實和真相嗎?
受害者,就一定是善良的嗎?
施害者,就絕對是邪惡的嗎?
撕掉這些標籤,讓我們彼此探討,惡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到底是毫釐之差,還是山海之隔?
我們聲討惡的時候,到底是在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行?
一念之間,我們是在行善,還是在行兇?
往期推薦閱讀:
夫妻間的羞羞事,被這部限制級道盡了
震驚全球的公交輪姦案,被網飛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