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華語片水平差的,看這裡

2021-01-10 毒舌電影

中國電影史有過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代。

從1979年起,短短的十來年,華語影壇湧現出三股銳不可當的力量——

「臺灣新電影」,「香港新浪潮」,內地的「第五代」。

這幾個學術界發明的詞語,對大眾或許還很陌生。

但是你一定認得出,當年的那些「旗手」們:

楊德昌、侯孝賢、徐克、許鞍華、陳凱歌、張藝謀……

他們引領的電影運動,不約而同地爆發,卻又有著不同的社會語境。

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專門講述了臺灣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

這部紀錄片,沒有對影史的陳詞性總結。

新電影如何起源、艱難險阻怎樣、具備哪些特點風格、又為什麼結束、那幫人後來都幹嘛去了……

它全不操心。

說是紀錄片,其實更像是一本書信集。

邀請世界各地的電影人,給三十年前的那群「非主流電影青年」,寫一封時光郵件。

第一位出鏡的,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他說,臺灣電影新浪潮不是電影界的孤立行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加速變革中的臺灣,人人都在尋找身份認同。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個方法要講話。」

藝術衝鋒在前:尋找人與土地的關係的鄉土文學、用身體跳舞的雲門、雨後春筍般的小劇場……

電影,是其中之一。

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拍了幾個年輕人在浪潮中跳舞,然後從澎湖列島去到臺北謀生。

楊德昌《海灘的一天》,拍了沉溺過去的士紳家庭在新時代尋找落點。

在變得太快的時代面前,電影人也坐不住了,他們要新形式、新題材。

林懷民在採訪快結束時,問拍攝者:「散戲了吧?謝謝。」

語言突然從普通話切換到閩南話,狀態也隨即放鬆。

表面上,說採訪結束了。

實際上,卻像在說臺灣新電影運動、甚至那個時代也像一場電影,現在結束了。

戈達爾有個堅定不移的理論:電影評論跟導演沒有區別,都在創作電影。

因為導演的表達意圖是一回事,評論的解讀領悟是另一回事,兩者交叉感染,一部電影才算完整。

類推到新電影運動,這場「電影」雖然散戲,但它的創作還不完整,需要外界認知、影響力來補足。

那才是《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真正拍的。

此後紀錄片從臺灣出發,輾轉世界各地,去尋找「臺灣新電影」的粉絲們。

義大利的馬克·穆勒。

這個人是華語片的大神級推手,動不動就做中國電影回顧展。

比如,1981年在義大利都靈影展舉辦中國電影回顧展。

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來了,愛上了華語片,成為了歐洲的華語片專家,娶走了張曼玉……

馬克·穆勒最初發現臺灣新電影,是因為認識了楊德昌,接著就被集體創作的《光陰的故事》感動。

因為「令人詫異的自由創作氛圍」。

後來,他當上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人,覺得是時候推一把新電影了。

這一推,《悲情城市》就被推進了1989年那屆的主競賽單元。

事實上,威尼斯的評審團,很難真正理解《悲情城市》的內涵。

這不僅因為東西方的文化隔閡,還因為他們是第一次聽說那段歷史——

西方觀眾不會知道白色恐怖,不會了解什麼是本省人,什麼是遷移來的外省人,以及不同背景下社會心理的影響跟共鳴。(影評人湯尼· 雷恩)

但評委謝晉和義大利導演普皮·阿瓦蒂堅信,這是一部創造歷史的華語電影,給它重要獎項,就等於寫下電影史新章節。

最終,《悲情城市》拿下金獅。

日本。

導演黑澤清受楊德昌電影的啟發很大。

他說那是,「利用真實素材追求極致的電影感」。

臺灣的社會文化非常獨特。

既有原住民文化,又有內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遷移,還有50年日本統治的文化移植。

身份的疑惑,長期以來是被迴避的。

這時,新電影出來說話了。

雖然用的是暗語。

《蘋果的滋味》有一幕,美國軍官開車撞人後,跟警察助理找到事主家,屋子裡五六個人,在英語、國語、閩南語和手語之間不斷翻譯,才能達成交流。

新電影用這種荒誕,有意識地清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疊加、矛盾與融合。

導演是枝裕和,他的父親,早年在臺灣地區出生和成長。

他提到印象深刻的兩處電影細節。

一處是在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

冬冬寄住在鄉下的外公家,外公的診所是日據時期的建築,標準的早年日本鄉下診所的樣子。

另一處是萬仁的《超級大國民》。

許毅生當年在政治迫害中出賣了好友,年邁的他找到好友的墓碑,下跪道歉。

說的是日語。

因為習慣了,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跟舊友無障礙地溝通。

這些長期埋藏在國家宏觀敘事之下的私密記憶,被新電影一段一段挖出來,不斷填補殘缺的臺灣歷史。

在泰國,導演阿彼察邦也是臺灣新電影的粉絲。

調侃道:

以前看臺灣電影,我總是會睡著;多年後,我的電影也讓觀眾睡著。

其實他要認真說的是這句——

「我想他的電影談的是記憶,記憶有其存在價值,電影就是記憶。」

臺灣新電影唯有梳理清楚歷史的記憶脈絡,才能知道,現代臺灣從何而來。

賈樟柯,坐在小區樓底下,也接受了採訪。

分享當初看侯孝賢《風櫃來的人》的感受:

我非常搞不懂,為什麼一部來自臺灣的電影,會讓我那樣覺得好像在拍我自己。

侯孝賢鏡頭下處於經濟轉型和政治變化下的臺灣,跟賈樟柯看電影時,內地改革開放後的社會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十年後,這位汾陽小子在「故鄉三部曲」裡,捕捉到了當初的那種感覺。

紀錄片最後出鏡的是兩位臺灣導演,蔡明亮和侯孝賢。

他們倆的出場順序很有意思。

作為臺灣新電影之後,「新新電影」的代表人物蔡明亮,被問到是否與前輩有接軌時,他說沒有。

是「自成一格」。

電影如果你把它視為一種藝術創作的話,它就跟一本經典一樣,它不是經過觀眾的淬鍊,它是經過時間的淬鍊,不是一時,而是長期,擺在那邊,等你成熟。

而侯孝賢出場的地點,選在由他資助的藝術影院臺北光點電影院。

老建築,舊樓梯,跟著他的背影一步一步走上去,鏡頭停在天花板貼著的《戀戀風塵》劇照上,仿佛穿過時空隧道。

1987年,有人說,臺灣新電影結束於《臺灣電影宣言》。

2007年,有人說,楊德昌走了,他帶走了臺灣新電影。

這些說法都對,但不全對。

導演代系不斷更迭,創作理念也越來越多元,只要這種記錄時代的強烈意識和訴求還在,新電影就會以另一種方式不死。

2008年,《海角七號》,魏德聖曾受到陳國富提攜,擔任《雙瞳》的策劃和副導演,此後以《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重拾對歷史的回望。

2009年,《不能沒有你》,戴立忍感謝楊德昌,教會自己關注社會新聞,從新聞中審視社會。

乃至今年的《健忘村》,陳玉勳,仍在堅持以喜劇寫憂傷,卻跳出原有格局,拍出了臺灣地區的超現實編年史。

侯孝賢這句話,說出了「臺灣新電影」的本質——

所謂新電影是什麼,形式以前都玩過了,到現在,影像的形式已經玩到不能再玩了,最重要還是內容,那個時代的內容。

「新」,是相對的。

臺灣新電影有其特殊的時代,如果今天的電影還和它一樣,那反而不新了。

我們不可能指望風會停在原地。

但可以相信的是,風吹過後,草叢中會蟄伏著下一次的蝴蝶效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吃下水的美人魚

相關焦點

  • 徵戰北美票房榜的10大華語片
    不僅如此,還一直保持著目前華語片最高北美票房的歷史記錄——一億兩千八百萬美元的總票房數,到現在時隔16年都無人超越。(好像也是所有外語片中北美票房第一名的,第二名的義大利片《美麗人生》只有它的一半票房)
  • 九把刀創作,很冷門的華語Cult片,看完不敢一個人上廁所
    就更別提華語cult電影了,但筆者今天剛剛看完一部朋友推薦的cult電影,堪稱是最冷門的華語cult片,看完不敢一個人上廁所。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你們一定想像不到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他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導演九把刀。
  • 為什麼說「二代妖精」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華語片佳作
    口袋君想到了另外一部華語片:《縫紉機樂隊》。在此片登陸百視通網絡院線後,有群裡的粉絲向我反映:口袋君,你胡說!大鵬的《縫紉機樂隊》明明不是爛片!我還看哭了。天地良心!恭喜,大鵬的《縫紉機樂隊》入選2017年最被低估的華語片之一。
  • 港產片真的越來越差了嗎
    反倒是有些在內地大賣的香港導演作品,才「真的硬生生把華語片水平往後拉了三四十年」。(南方周末資料圖/圖)全文共2526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比方說製作減少,1993年是234部電影,到了2015年降到56部,這56部還包括了香港跟內地的合拍片,整個規模縮小了。還有票房,1992年,大概有12.4億港元的總票房;到2007年是2.2億。2015年稍稍回升,3.84億港元,大家好像不太願意掏錢去看港產片了。
  • 2019最值得期待的華語片都在這裡了~
    除了上述幾部華語佳作,2019年又有多少大導演們即將推出作品?也為明年的華語電影圈做暖身。  《南方車站的聚會》刁亦男新作《英格力士》是陳衝繼《紐約的秋天》(Autumn in New York, 2000)後再執長片導筒。以文革為背景的首部長片《天浴》,不僅在金馬獎上勇奪七項大獎,更創下金馬獎史上唯一一次大滿貫紀錄(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英格力士》故事聚焦在天山腳下的村落,當孩子們遇見說著流利英語的英文老師,至此對「英格力士」(English)情有獨鍾。
  • 坎城入圍華語片線上看!全美最大線上華語影展等你來
    本屆電影節入圍的4部劇情長片、4部紀錄長片、10部短片、5部實驗電影以及8部光羽特別展映影片將在ALULA光羽電影小鎮進行展映。下面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今年的日程排片、購票流程和影片信息。*請買票觀眾務必提前入場,一旦錯過放映開始時間將只能續看,沒有辦法重看錯過的部分。
  • 《熱帶雨》:最大膽的華語禁忌片,不看可惜了
    最近,一部華語片出了完整版資源。有人在網上預言:「華語電影要出大師了」。
  • 有人說這部臺片是年度最佳華語片,但【映畫臺灣】為何保持沉默……
    快去看這部剛出的華語懸疑片,驚喜驚喜親愛的毒Sir,安利汁源,難道你又想……和毒Sir疑似是同根生的肉叔電影(ID:dusheyingdan,所以這個ID心懷鬼胎地張揚著正義的大旗,這部華語片,大概是沒法上映的吧親愛的文白桑,你不知道這部電影為了大陸上映有多努力!
  • 坎城2020片單精選:兩部華語片,一部喪屍片,夠看
    本來不打算寫,因為之前傳言說《法蘭西特派》等主要電影都要延期上映,不會參展。誰知56部電影之中,韋斯·安德森導演的《法蘭西特派》榜上有名,還有兩部華語電影,史蒂夫·麥奎因、維果·莫滕森、凱特·溫斯萊特等好萊塢明星的新作,甚至還有一部喪屍電影。
  • 加上剛獲獎的《長江圖》,歷屆柏林擒熊的華語片都在這裡了
    柏林電影節真是華語片的福地,到現在,已經有30多部電影在這裡拿獎了,李安、張藝謀、張曼玉、王全安等一眾華語電影重要人物,都在這裡打開事業的新篇章。而柏林電影節的獲獎電影,也是一個格外文藝的獎項,今天我整理出歷屆獲得該獎項的華語電影,也可算一個華語文藝片清單。希望你喜歡。
  • 新加坡和馬來人的華語水平,我大寫的服
    在伊斯蘭文化來到馬來西亞之前,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也曾在這裡生根發芽。」 對馬來西亞華裔來說,中國是一個既遙遠又親切的地方。馬來西亞是華文教育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大多數華裔從小就開始講華語、認漢字,在學校接受華語和漢文化教育。
  • 華語片,第一次這麼敢拍!
    當國外劇在豆瓣開局「破9」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華語片還在及格線上苦苦掙扎。我已經忘記,有多久沒見過像《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樣的驚豔開場了!而在高評分的基礎上,該劇目前平穩的分數走勢和如潮的觀眾好評,其實更加難能可貴。
  • 《陽光普照》是2019年度最佳華語片嗎?
    2019年度獲獎最多的華語片之一,也是春節期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陽光普照》,我們邀請了幾位影迷,談談這部電影。歡樂分裂7.5分一個面臨分崩離析的家庭,在萬物同享的陽光普照之下,終於從黑暗走向光明;雖說偏向於日系,但戲劇化更甚,敘事線頭較龐雜容易冗餘枝蔓,且易於電視劇化。
  • 奧斯卡外語片九強沒有姜文,華語片這次又是看客
    新一屆奧斯卡外語片獎九強名單出爐,華語片卻依然只是看客。看來,想拿獎,選送機制不是重點,以質取勝才是王道。去年,奧斯卡外語片獎的提交片目數量創下歷史新高,一共92部。今年也不遑相讓,一共87部。昨天,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公布名單,九強新鮮出爐。
  • 這部華語懸疑片豆瓣9.3,必須要安排!
    最近有一部華語懸疑片非常火,估計是被荼毒已久,華語片豆瓣評分上7.5分以上,我們都歡呼到不行,認為是神作,這部華語片居然達到了
  • 網飛大尺度高分臺劇終未能封神,華語懸疑片緣何多是虎頭蛇尾
    似乎不知道從何時起,此類驚悚,燒腦的懸疑題材作品開始在國內受到業界的追逐和觀眾的喜愛,懸疑劇也一舉成為最具話題性和爆款潛質的類型片之一。而今年由知名流媒體公司網飛出品並著力打造的華語劇集《誰是被害者》,更是因被外界譽為華語懸疑劇集的新標杆而廣受關注。
  • 網飛大尺度高分臺劇終未能封神,華語懸疑片緣何多是虎頭蛇尾
    似乎不知道從何時起,此類驚悚,燒腦的懸疑題材作品開始在國內受到業界的追逐和觀眾的喜愛,懸疑劇也一舉成為最具話題性和爆款潛質的類型片之一。而今年由知名流媒體公司網飛出品並著力打造的華語劇集《誰是被害者》,更是因被外界譽為華語懸疑劇集的新標杆而廣受關注。
  • 小學迅速提高英語水平的方法——看英語卡通片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神集中度就還高,認知水平也比較有限。學習起來還是有不少難度的。學習英語對初接觸的小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挑戰的。現在各大培訓機構對大力鼓吹學習英語有捷徑,有什麼方法等等。實際上這些都是誇大其詞而已,想想我們的母語—漢語,你覺得難學嗎?很顯然沒人會覺得難學,為什麼?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有這樣的語言環境。
  • 華語Cult 扛鼎之作
    最後,我還是覺得很滿足,儘管沒有第一次看到此片的那種興奮了。前幾天有人問我,讓我推薦一部像《群屍玩過界》那樣的電影,我說這種大神片怎麼會有第二部?!今天重看了《力王》,發現它和《群》都是1992年出品的,《力》還比《群》早了幾個月。中西方最重口味的電影竟然產生在同一年,真是一種巧合。導演藍乃才也是怪才,但他的作品不多,《力王》是他的收官作。在1992年他還有一部作品上映叫《衛斯理之老貓》,也非常好看。
  • 釜山電影節默默閉幕 華語片輸了獎項贏了市場
    中國影人陣容與開幕式不可同日而語,僅有新浪潮入圍長片《不能說的夏天》導演王維明、唯一得獎短片《四十三階》導演吳中天、閉幕影片《大茶飯》主創李保樟、黃又南、吳嘉麗壓軸登上閉幕紅毯。由黃秋生、阿Sa主演的黑幫題材喜劇片《大茶飯》作為閉幕片,在露天影院進行了放映,收穫了不錯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