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在為官時修身律己,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建功立業,得到人們廣泛的尊重和好評。但是曾國藩早年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的背後伴隨著坎坷曲折,就像海裡漂浮的船隻,順境和逆境一直交替變化,他曾感慨人生的無常。經歷過風風雨雨,曾國藩懂得了萬事都要隨境而動,不論在什麼環境下,先保全實力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建功立業的智慧。
怎麼面對順境和逆境,曾國藩說:順境不惰,逆境不餒,以心制境,萬事可成。
(1)順境時不驕傲,善待他人
誰都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能一帆風順,但往往人在特別順的時候,容易得意忘形,目中無人。心裡沒有了憂患意識,以為順境永遠對他不離不棄。按照天地之間的「盈虛之理」來看,順境時我們運氣爆棚,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此時我們有能力多幫助一些人,善待他人能增長福分,順境持續的時間也長些。
老天給你的恩賜要珍惜,如果你過分貪圖享受,就有「滿招損」的危險。《易經》說陽盛陰衰,物極必反,什麼事情太過,就容易招來禍端。古人講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日中則偏,這些都是大自然中常見的現象,同樣我們人類社會也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最事情也要講究陰陽平衡。
曾國藩對《易經》也有很深的研究,對「盈虛」早就深諳其理,所以他在順境的時候告訴人們: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當你享受順境帶給你的福分時,別忘了那些還處在逆境中身邊的人。就是不要吃獨食,也分一點讓他們沾沾你的福氣。這樣做你也是在享樂的同時,還種下了善根,善有善報會良性循環,順境就會長久一些。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三年的時候,從七品升為翰林院五品後,馬上想到了家鄉父老,寄去一千兩銀子,出來還債以外,特意囑咐家裡,一定要饋贈親朋好友。每次在曾國藩發達的時候,都會恩施善待身邊的人,有利益大家一起分享。
所以人在順境時,要戒驕戒躁,善待於人,就是善待自己,成就他人,也是成就了自己,你的順境,是平時善待別人而積攢的德行,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無私才是真正的大私,無所求最終才能自得。
(2)逆境時不氣餒,保全自己
人在遭受挫折時,往往會意志消沉,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曾國藩的弟弟曾有一段處在艱難的時候,曾國藩寫信告訴弟弟要謹言慎行,在人面前暫時低下頭不算丟人。要做到逆來順受,以免招來禍端。從他告誡弟弟的家書中,就能看出曾國藩在官場上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收斂鋒芒。
《菜根譚》中說,「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君子為什麼要以苦為樂呢?因為常人在逆境中時,往往會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君子懂得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挫折,只要扛過這一陣子,就能由逆境轉為順境。所以君子在逆境時不氣餒,能伸能屈,懂得保全自己。在逆流而上時,苦中作樂。君子懂得只有心態好,克服艱難險阻,才能達到彼岸,成為人生贏家。
因此人在逆境時要善待自己,不要愁眉苦臉的,做個心大的人,該吃就吃,該喝就喝,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啊,先保存自己的實力再說,過分的焦慮,有害無益。蘇軾在《臨江仙》中感慨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所以說,人生逆境的時候,我們要積極調整心態,多多善待自己;而今天的自私,更是為了明天更好的無私,自己強大了,才能幫助更多的人。
總之,做人要通則變,有一個好的心態,當逆境時要能忍,善待自己,堅信黑暗過後是黎明的曙光;順境時不要得意,能幫助人就儘量多幫些。按照以上順境和逆境應對的策略,順境善待別人,在逆境中善待自己,才能成為真正有福分的人。
我是文學漫談,請您和我一起弘揚國學文化,傳播經典智慧,只要每天學習一點就會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