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官宣鄭雲龍加盟後,推理音樂劇《小說》一直備受關注。
11月18日,該劇發布會在萬代南夢宮上海文化中心·夢想劇場舉行。現場,音樂劇演員鄭雲龍、於曉璘、宗俊濤、黃冠菘、冒海飛、王培傑、王樂天等主創亮相,不僅獻上劇中精彩歌曲,也分享了臺前幕後的創作故事。
鄭雲龍笑言:「別的劇組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培養演員之間的默契,而我們的苦惱可能就是太熟了,演著演著就串到別的戲去了。」
恰恰是這樣默契而溫馨的氣氛,成為吸引這群音樂劇演員聚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據悉,改編自韓國原版的音樂劇《小說》由繆時文化聯合亞華湖院線共同出品,將於12月24日正式登陸上海人民大舞臺。
該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32 年,人氣連載小說《審判之罪》的作者格雷·亨特被發現在工作室裡自殺。刑警休·戴克找到了小說編輯懷特·希斯曼,聲稱從格雷的書中發現了線索,並推理是懷特導致了格雷的死亡。
一部引發眾多殺人案件的小說,一對創作的夥伴,字裡行間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罪惡之謎?當心中的正義扭曲,我們是否還能用一行字,改變一世界。
「之所以引進這部作品,是因為它的名字和故事都很吸引我。人在遇到不公和困難的時候,有沒有勇氣去面對,用什麼當時去抵抗?正式這部作品想表達的內涵。」該劇出品人、繆時文化創始人張志林透露,其實早在今年四月就計劃上演這部作品,卻因為疫情而耽擱了,「沒想到卻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去深入探討彼此的想法,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在導演馬達全體主創的共同碰撞與詮釋下,中文版《小說》將呈現出屬於自己獨有的嶄新氣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版權復刻,而是融入了我們的二度創作」,張志林說。
在原版偏重搖滾的音樂風格中,大膽加入古典元素,配以電聲與弦樂組成的現場樂隊,就是音樂總監陳祺豐為中文版《小說》進行的全新嘗試,「我希望,讓這部作品的音樂能更加厚重。」同時,原作中相對獨立的歌曲,在他的改編下也通過一條共同的音樂主線串聯起來,彼此之間更像一個整體。
現場,鄭雲龍、於曉璘、宗俊濤、黃冠菘、冒海飛、王培傑、王樂天等幾位主演帶來了《結局》、《遺失的記憶》與《停下》等劇中曲目,全新編曲與歌詞譯配令人耳目一新,現場樂隊陣容也將懸疑氛圍推向了全新的高峰。
在接受採訪時,鄭雲龍直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但如何做好本土化的演繹,是每一部引進作品都要面臨的挑戰。幸而,這次劇組中所有的搭檔,都是他的好哥們,「有時候我們甚至需要保持距離,因為彼此之間太熟悉了。」
談及和「同門師哥」於曉璘的搭檔,鄭雲龍更是笑言,從2008年就認識的兩人,見證了彼此之間的巨大成長和變化,「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也不斷地融入到我們的全新角色中。演員正是需要這樣的閱歷,才能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
而於曉璘也分享了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我特別喜歡這種內心很掙扎的角色。疫情之後,再度排演《小說》,對於我們這群音樂劇演員而言,也許都是全新的開始,讓我們找到了新的能量與合作的感覺。」
宗俊濤也直言,這部戲營造的是一個有些混沌的世界,和疫情後的當下有些不謀而合,「而劇場恰恰是有治癒力的地方,也希望和大家在劇場互相溫暖。
發布會現場還正式公布了「在場」版角色海報,融入「在現場」的概念,不論是哲學語境的「在場性」還是劇場語言,都展現了極為豐富的審美尺度,力求展現更多廣闊與多元的戲劇觀賞視角。
全新LOGO解構自歐洲著名畫家丟勒的素描作品——「祈禱之手」,給人遐想。救贖與罪惡,融入在同一個視覺藝術符號之中,讓人仿佛置身於上個世紀混亂的社會。此次推理音樂劇《小說》邀請著名藝術家龐浩擔任主視覺藝術總監,操刀整體美學架構,使其呈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效果。
同時,在鄭雲龍的推薦下,《小說》邀來服裝設計師Demon.Zhang擔任服裝造型設計,將更精緻華美的戲劇服裝設計帶到舞臺,使得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眾都能感受《小說》的懸疑深沉色調。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