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音樂劇《小說》將於12月24日於上海人民大舞臺首演,開啟為期一個月的演出。「本打算在今年4月上演,因為疫情推遲後,有更充分的時間和主創深度探討,這部劇不是海外版本的復刻,而是全新的二度創作。」總製作人張志林說。
音樂劇《小說》講述1932年人氣連載小說《審判之罪》的作者格雷·亨特被發現在工作室裡自殺;刑警 休·戴克找到了小說編輯懷特·希斯曼,聲稱從格雷的書中發現了線索,並推理是懷特導致了格雷的死亡。一部引發殺人案件的小說,一對創作的夥伴,字裡行間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罪惡之謎?當心中的正義扭曲,是否還能用一行字,改變一世界?
導演馬達表示,《小說》劇本有極強的懸疑新和推理性,故事一氣呵成,通過主角內心對社會不公的抵抗和反思,為觀眾帶來實踐理想的勇氣和面對困難堅持的毅力。「每一部國外的作品來到中國本土化,都會面臨譯配問題和故事的歷史環境、社會的理解問題,需要後期通過導演、主創的商討,以及音樂等改動來完成。」演員鄭雲龍說。
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該劇具體如何展現該劇極致的戲劇張力,營造懸疑的氣氛?
「我們對《小說》的整體音樂進行了重新創作,加強了十幾首歌曲之間的關聯性,並將音樂主題貫穿在很多歌曲之間,讓音樂聽上去更像一個整體,並配合故事發展和演員的演繹。」音樂總監陳祺豐透露,相比於海外上演偏「搖滾」的版本,此次的中文版音樂更具古典氣質和高級質感,觀眾將在劇場欣賞到由吉他、貝斯、鼓、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組合而成的「電聲」加「弦樂四重奏」樂隊。
該劇服裝造型設計Demon Zhang展示了修改過20版的設計手稿,她將更精緻華美的戲劇服裝設計帶到舞臺,力求使每一位走進劇場的觀眾都能感受《小說》的懸疑深沉色調。「每看一次劇本都要再修改一遍,聽到歌曲之後還要再改。」Demon Zhang表示,劇中服裝的款式、顏色都進行了年代調查和考據,衣料花紋、剪裁縫製工藝,按照1920 到30年代的背景和人物背景、社會身份量身定做。由於當時的服裝大多沒有塑料配件和拉鏈,穿衣習慣都遵循了傳統,幫助演員迅速找到年代感和角色感。
劇中視覺概念海報的設計也別具匠心。「海報中手的造型源於丟勒的名畫《祈禱之手》,畫本身講述的是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和奉獻精神,手可以作惡亦可以行善,是動機的促成。」主視覺藝術總監龐浩向觀眾介紹鄭雲龍戴著「手銬」拍攝的主視覺概念海報時表示,系列海報同時也強調「在場」的概念。
「很多人問我,為何總能找到鄭雲龍來演音樂劇?因為真誠、善良,營造了每位演員舒服的狀態。」總製作人張志林感慨,「音樂劇行業如果都用物質去談,是不現實、沒有意義的,如果想請鄭雲龍演戲並沒有那麼難,他熱愛舞臺,會花很多時間探討劇本、臺詞、音樂,最關鍵的是形成熱愛舞臺的力量。我也熱愛舞臺,有真誠的感情在。」
「每年讓更多好的音樂劇在舞臺上保留下來,是製作團隊的責任,好的演員要不斷去新的劇組提升自己,新的演員也需要綻放舞臺。」張志林表示,其製作公司出品的《搖滾年代》最近演出時臺上所有角色幾乎都是新卡司,「希望這種感覺能在每一個劇組實現。有大量喜愛音樂劇的年輕人需要鍛鍊機會,如果每一場演出都用票房收入去考量演出,不是製作公司應該考慮的問題,應該考慮製造更多演出機會給年輕演員,同時用優秀演員做更多新戲,用新的故事給觀眾能量。」
據悉,原版音樂劇《小說》由韓國頂級製作公司HJ CULTURE出品,此次是該劇首度引進國內。
作者:吳鈺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編輯:張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