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2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座城市飲食習慣的養成,是數代人甚至是數十代人的味蕾累積,它所散發出的香味,也是對城市味覺的溯源。在貴州,如果按九大地州市的味覺劃分,可能各自都有值得為之自豪的美食。
今天帶你走進畢節大方縣。
活油烙鍋 一場關於豆乾的狂歡
用大方話感嘆人生到達了巔峰的毛毛姐,在把自己送上流量寶座的同時,也讓大方話紅遍網絡,如果要追溯誰才是大方的網紅鼻祖,那口感爽滑的豆乾,可能要傲嬌了。這個早就被各地食客膜拜的爆款美食,很多時候甚至遮住了大方的其他味道。
在大方縣城,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市井裡弄,都少不了豆乾的影子,它是當地人的日常。在物質並不豐盈的年代,殺豬過年推豆腐,是大方人獨有的年味,他們把無豆不歡與無肉不歡,輕而易舉地劃上了等號。
選豆、泡豆、磨漿、煮漿、點酸、包塊,傳統豆乾做法有超過十道工序,但製成的豆乾,無論是蕎灰的,還是手撕的,抑或是蔥花的,仿佛都有巫術般的魔力,讓人慾罷不能,食客則以花樣吃法,致敬工序的繁瑣。
歐啟菊的彝家驛烙鍋屋,藏在奢香古鎮的民房當中,外地食客很難徑直找到,但靠六龍活油豆乾這個金字招牌,她的店鋪並不冷清。端出特製的砂鍋,一碗活油蘸水扣上,火力滲透,水分消散,豆乾便舒展出豐滿的身段,活油蘸水也翻滾出該有的性感。
澆上菜油,給豆乾鍍了層金,滋滋聲由遠及近,食客的期盼,最終在油星炸裂後得以滿足。等待的煎熬,像是早年村莊裡,站在路口盼著父母趕集歸來的孩童,那種夕陽之下的踮腳,驚喜從來不會落空,糖果和平日裡吃不到的美食,是那個階段的親情道具。
一塊小小的豆乾,見證了大方由單一變為豐富的味覺歷史。卑微的豆渣,高貴的豆腐,大方人總能將它們完美分離,又在餐桌上讓它們毫不突兀地交融。從黃豆到豆乾,大方人用精湛的手藝,延續著古老的點化功力。
燒紅爐火,端出砂鍋,拿起碗筷,每塊豆乾,都是你我之間的故事。
繡球蹄筋 藏著講究的老味道
讀懂一座城市,最簡單的方式,可能是吃一桌滿是當地舊時味道的美食。在大方,這場宴席要從四盤四碗開始。冷熱相搭,葷素相從,甜鹹相配,這是大方人酒席裡和年夜飯上的講究,也是黔菜大師李佔春,留給大方人獨有的味覺密碼。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田園牧歌的景致,過去是農村的象徵,但現在它是時令輪轉之後,自然生出的種種食材。蒸、燉、燒、炸、炒、爆、煎、滷,四盤四碗幾乎集結了所有的烹飪方法,也涵蓋了涼菜、熱菜和湯菜,而食材則全由時令決定。
在奢香古鎮裡,取名 " 四盤四碗 " 的店鋪,經營的自然是最為地道的四盤四碗。這種面向傳統的餐廳,上下透露恰到好處的樸素的高級感,讓人有在這裡尋找老味道的衝動。四盤四碗當中,繡球蹄筋最為複雜,響皮、木耳、香菇、蛋卷、生薑切絲,和肉末圓子一起,交織在煮透的高湯當中。從食材準備,到最後上桌,一盤繡球蹄筋,有時候要花上整天的時間。
大方人的熱烈,都在留在烤豆腐當中,四盤四碗這桌入選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美食,味道更像是川味和廣味的結合,有耿直的麻辣,有內斂的鮮香,有勾人的甜美。它是過去大方人美好生活的樣本。
涼粉火鍋 用想像去顛覆想像
提起大方,很多人自然地想到烤豆腐,這不過是立體的大方,極少被外界發現罷了。在吃的想像力上,天南地北的人們,往往會用暗黑菜品,來拓寬想像的邊界,極端的如大學校園裡的橘子燉肉、青椒炒月餅、李子燒大腸等。
但在大方,有道美食可能也會重構你的認知。涼粉涼麵米豆腐,蔥花蒜末折耳根,這些食材搭配,能做出碗色香味俱全的涼拌,在大方人看來可能都算不上是吃貨,因為他們要另闢蹊徑——用涼粉涼麵,煮個小火鍋。
王家涼粉店,在大方縣城的小水井附近,這條街道過去曾遍布粉麵店,如今不少居民追隨繁華而去,剩下的都是市井的樣子。王家涼粉店守在這條街上有十八年了,爽口滑嫩的涼粉,香辣提神的湯底,這道看似簡單的美食,總能讓人想起舊時的味道。
並非所有人的記憶,都是從前車馬郵件慢,因為吃貨的記憶永遠都是美食——光滑透亮的涼粉,金黃勁道的涼麵,綿軟清香的米豆腐,撒上姜蔥蒜,澆上特製的油辣椒,一口下去,酸辣中帶有絲甜意,像極了愛情。
大多數時候,涼粉涼麵米豆腐,留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夏日裡的清爽,但當你圍爐而坐,從熱氣騰騰的小鍋中,夾出涼粉涼麵米豆腐,那種季節交錯的穿越感,本身就令人意外。涼粉火鍋的精髓,還藏在酸菜裡,那種涼熱雜糅之後的共通,讓酸菜有了不可言喻的美感。
大方人以顛覆想像的智慧,重新定義了涼粉的吃法。
內容來源:ZAKER貴陽
原標題:《美食 |尋味畢節大方味道裡的故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