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閒詞 │ victimhood mindset 「受害者」們的奇想世界

2021-02-07 小柏的野生花園



我常常會感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娛樂明星對普通人來說簡直是人生導師、靈魂燈塔、精神指路人。


藉由媒體的傳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經常會被放大,然後暴露在我們面前。什麼潛規則搶資源、拜金主帶資進組、買黑粉撕番位,什麼撤熱搜蓋醜聞、言論暴露惡臭三觀,什麼勾結官商違法亂紀、價值多元腐朽墮落、痴男怨女傷風敗俗.簡直數不勝數。


這使得我們這些普通人, 哪怕再缺乏自知自省的能力 ,也多少能從明星們身上看到人性裡不那麼好看的一面,明白人和人之間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再高尚的靈魂也終究是被禁錮在肉身之中,再美麗的肉身也可能只是惡鬼的皮囊。


於是開始明白,即便光鮮亮麗如明星,還是難以逃出「人」這個物種固有的局限,最終我們還是要直面自己身為「人」的缺點。


萬一有吃瓜群眾再突然開個竅,看完娛樂新聞後突然悟道「某某明星這個樣子不和我一模一樣嗎,哎呀這可真是要不得,我可不能再這樣了」,那麼他就算是就完成了一次自我升華。


真是吃瓜又升華,小民笑哈哈。


而明星名流們犧牲自己的個人生活,為普通人提供反面教材以促進其自省進步 —— 如果這都不能稱之為「具有自我奉獻精神的人生導師」,那什麼才叫人生導師呢?


所以啊,有時候還真得感謝這些不停造瓜、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引導世人自我反省提升維度的娛樂明星呢。


娛樂圈大瓜日日有,而導師更常有,周周更新。


這不,最近我的人生指路人又更新了,她就是伊·公主教教主·半百少女心·不作不死小作精·能靜靜子。



因為她在最近的綜藝和節目訪談裡,充分暴露了自己根深蒂固的 victimhood mindset (受害者思維),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照例,先介紹一點英語單詞小知識吧。


今天的關鍵詞是 victimhood mindset, 意思是「受害者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害者心理」。


其中,victim 是一個非常中規中矩的詞,表示「受害者」。說它中規中矩,是因為它的各種變形都很常規,也好記。


- 加上含有使役性質的後綴-ize/ise, 就變成 victimize, 「使...受害」,經常配合被動語態來使用: European residents were victimized by the grand acid rain last year.


- 在上一步基礎上,變詞尾e為後綴-ation,得到一個表示行為過程的名詞,victimization,「迫害,受害」: The probabilities of victimization has become higher.


- 再加上一個常用來表示「身份/狀態/屬性」的後綴-hood,變成了一種狀態,搭配表示「觀念模式/思維傾向」的單詞 mindset (好詞!比thinking高級!記住它!),就能表達出「受害者心理/思維」這樣一個看似專業的意思了。


不過,因為「受害者心理」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術語,所以我們暫且還是譯作「受害者思維」。


很多人會非常堅定地說:「那些有著受害者心理的人很討厭,他們一點也不無辜。」


可是習慣於以受害者身份自居的人卻不這麼覺得。


他們總是覺得世界在虧欠自己,自己就是被選中的那個不幸的人,所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都是因為外界 —— 例如別人和環境 —— 的加害,自己並不能改變什麼


公演失利,當面假意安慰其他人,轉身卻在其他採訪裡吐槽設備、運氣和隊友,就是沒談自己這個團長的問題。


畢竟,對他們來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被做成了,那是因為自己努力、能幹和優秀;要是有什麼事情被搞砸了 —— 對不起,和我沒關係,這一切都是這個人,那個設備,這個地方,那個突發.造成的。


被受害者思維佔據大腦的人還喜歡用各種方式尋求別人對自己不幸遭遇的認同感。症狀輕微的,或許只是暫時化身為祥林嫂叨擾周圍的人;嚴重一點的,會停下正常的生活和社交,陷入對過往遭遇無盡的「回味」之中。每回顧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就會覺得自己的悲慘更多一分,對自己的自我同情也就更合理一分。


最好,無論用什麼手段,都要讓那個想像中的「加害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他還要表現出深深的愧疚,這樣似乎就伸張了正義,維護了世界運轉。


另外,「受害者」們還有道德上的優越感。因為很多「受害者」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眼中的人也是如此,只有「好人」和「壞人」兩種人。認同自己、和自己有共同點的,就是好人,反之就是壞人。


利益基礎也是一種共同點。


好人理應對壞人進行道德上的批判不是嗎?


所以,「受害者」們就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指責那些沒有和自己站同樣立場的人自私、惡意、不公平,而自己則是無暇的絕世白蓮。


即便刨除意識形態的問題,方方之流也大抵也還是屬於此類情況。質疑和批評她的,就是「極左」和「言論專制」,認同她的就是「極富人道主義關懷」「文明進步」,「定體問」和「這國怎」體現的是他們心懷天下、仁濟蒼生的慈悲情懷。


「我批評你們是應該的,你們批評我就是壓制、專政、言論不自由!」


主張言論自由的人,連批評的言論都容不下了嗎?


有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會有「受害者」思維。但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這樣的思維。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大家經常討論的「不好好說話」這個問題。在人際交往和家庭生活中,不好好說話這件事可謂是挑起事端、禍禍感情的不二利器。


「你今天的菜好像鹹了點啊。」

「那你來做啊!」


「你今天挺好看的。」

「難道我之前都沒有引起你的注意嗎?」


「這次的文案寫得不是太好,還得再調整一下。」

「你知道我為了寫好這份文案有多努力嗎?」


這些日常的對話,我們可能都聽過和說過。如果對號入座一下,會發現在特定情形下,人人都有過受害者思維,只是有的人是一過性的,有的人則已經將其固化成難以改變的性格了。


上面例子裡的回應,幾乎都伴隨著情緒暗流的洶湧:說我的菜鹹就是在否定我的廚藝和勞動,我好委屈;誇我今天好看,說明以前沒有關注過我,我好委屈;評論我文案寫得不好,說明不知道我的付出和努力,我好委屈。


想要時時事事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委屈、別人只要不給自己的行為打滿分就等同於否定、自己的不開心都是別人的錯.這些經常出現在普通人身上的感受,不也都是受害者思維的體現嗎?


不過,凡事都有原因,我們這些不經意出現的受害者思維,以及有些人一直以來的受害者人格,也都有著各自的源起。


原因之一是,人在經歷了不愉快的事情甚至身心創傷之後,往往會建立起某種防禦機制。在直面痛苦和轉移痛苦之間,趨利避害的人性會驅使我們選擇後者而這種防禦機制就是通過轉移痛苦來發揮作用的。


轉移痛苦的方式包括:


- 把責任歸咎於外部因素而非內部因素;

- 尋找自己的「好」和「對」(比如強調自己非常努力,或者佔據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的不好;

- 屏蔽對他人的同理心(當然也可能是從來沒有),專注於強調自己的不幸,在這種強調中尋找一種扭曲的安慰:「我是弱者,我很無辜」;

- 以各種方式塑造自己「弱者」的形象,獲得同情。


吳昕很喜歡在鏡頭前哭,參加綜藝也一直在表現自己的不自信和怯懦。好在在新的團隊裡,她開始快速成長了。這也說明人是可以走出思維定勢,實現自我突破和成長的。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受害者」們在成長時期的心理需求被忽視了。他們從小缺乏來自身邊長輩的認同,也因此缺乏對自己的認同。於是,隨著自己逐漸長大,獲得他人的認同感就成了他們的心結


在這個心結的影響下,他們就很容易將別人正常的反饋認作是對自己的「不贊同」、「不承認」,於是就會出現相應的應激反應:要麼上綱上線覺得對方是在否定自己(比如做飯不行),要麼就用盡手段塑造弱者形象以博取對方的關注和「同情」—— 這種同情對他們而言,就等同於「認同」了。


而無論是何種原因,這種思維傾向又會進一步造成「受害者」本身對待自己的經歷、境遇、回憶和人際關係的選擇性偏差,更加傾向於回憶相關的痛苦經歷,用其來證明自己當下感受的合理性,在事後則偏向於復仇而不是諒解等等。


也許有人會覺得,即便如此,這也是「受害者」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認可的方式來對待生活,我們無需過多討論。


真的是這樣嗎?我來給大家講一個深藏在老一輩人心中的故事。


21年前,北京曾出過一件大案。在一個初夏的夜晚,石景山一幢普通居民樓裡一起合租的8個姑娘被殘忍殺害了。


兇手的作案手法是泯滅人性的,而警察破案的過程也曲折離奇,然而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兇手竟然是一牆之隔的一個普通到走在路上沒有人會多留意一眼的男人、鄰居眼裡老實本分的丈夫和父親。


那天晚上,他殺了人以後,還翻陽臺回到家中陪伴5歲的兒子睡覺。就連在附近值夜班守場子的妻子急匆匆回家詢問情況時,他都沒有流露出絲毫異常。


而犯罪的動機也很簡單:這個男人長期以來不得志,並且在他的認知裡,這種不得志是因為別人不理解他而造成的。他渴望出人頭地,但現實的落差又一次次往他的心口扎針 —— 他覺得老天虧待了自己,他要用「英雄」的手段對此作反抗,證明自己是個能人。


住在隔壁的8個姑娘是珠寶銷售公司的職員,每天一起說說笑笑地上下班。兇手看在眼裡,心中漸生恨意:憑什麼我受苦了大半輩子,而這幫年輕漂亮的小姑娘卻掙得比我多,活得比我開心?


他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具備飛黃騰達的背景、能力和運氣,卻把所有的問題歸咎於與他幾乎素不相識的姑娘們身上。而她們每天的歡笑,就是在對他有意無意地進行炫耀和嘲弄。她們的錢,應該屬於他。


他覺得自己太慘了,需要教訓一下這些姑娘,奪回可以屬於自己的錢。於是,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夜晚,他出手了。


人生各有各不如意的際遇,大多數人也會去思考前因後果,然後要麼安然與命運共處,要麼努力改變現狀。


但是在一些人眼中,一切都是社會的錯、別人的挑釁、老天爺的不公引起的。自己只是個受害者。


我並不是有意將輕鬆的娛樂八卦和多年前的重大案件聯繫在一起的,只不過,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這兩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裡,主角都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 將失敗歸因於基本不相干的他人,在一步步的自我麻醉裡,對他人做出了傷害。


受害者思維在普通人群裡很常見,但正是這種常見在蠶食著歲月安好的日子。它的結果可能是一個來自屏幕裡的笑料和談資,也可能是一個鬱郁不得志的人生,一段破裂的關係,或者某個家庭的一地雞毛。


甚至是犯罪。


1999年北京石景山案兇手趙連榮


如果大家留意觀察,就會發現很多身負重案的罪犯大抵有著相似的心路歷程。在電影裡,哥譚小丑的邏輯不也是「社會病了,人們病了,我是被逼無奈的」麼。


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一家,也是在這樣的思維方式裡一點點將自己的所作所為合理化的。


所以,「受害者思維」不僅僅是無傷大雅的心理微恙,在條件充分的情況下,更是犯罪的催化劑


受害者思維這個高度個人化和內化的問題有解嗎?有解。


因為我們對造成這種思維傾向的原因已經分析清楚了,接下來就是對症下藥:性思維、責任意識的培養以及及時的心理關愛是防止形成「受害者思維」的良藥


既然方子已經開了,那麼下一步,就是行動起來。


比如,成年人要有意識地培養和喚醒自己的同理心,多自省和觀察比較人們的生活,對同時為自己的選擇和言行負責;而身負教育職責的家長和老師,要通過言傳身教去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勇於承擔責任的意識,以及理性思考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多關注孩子的心理,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們,多給他們一些發自內心的認同,尊重他們天然的、積極的個人特質


這個話題又涉及到教育了,要是詳聊的話可以展開很多,不過今天就先在這兒停筆吧。畢竟,多留給主動思考一點空間,也是對我們的思考方式進行優化的好方法。


你看,作來作去的伊能靜讓我一口氣想了這麼多,要說起來,她還真能算得上是我本周的人生導師呢。


又是周末,祝大家放鬆心情,有空看點兒輕鬆愉快的節目吧,說不準就能找到下周份的人生導師了呢!



我是小柏老師,

前新東方集團優秀教師/教學督導

劍橋大學《CELT-P/S教師資格證》首批線下培訓官

大型英語品牌華南區合伙人


醉心埋頭研究教學和教育

偏愛邏輯和寫作的12年教齡教書匠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大家點亮關注的「在看」、點讚

把文章分享出去,

我們就會有更多觀點碰撞的機會,

我也會有繼續努力寫作的動力!


服務諮詢/業內合作,請在公號內留言或點擊服務按鈕


往期文章推薦


最近一周,我重新開啟了擱置了一段時間的公號,作為新的開始,和大家聊了後疫情時代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自己的一些教育和生活理念,以及開啟了「元認知英語學習」系列文章。快來看看我們之間有沒有某些美好的共鳴吧:

英語學習元認知 - 閱讀篇

英語學習元認知:語法篇

英文學習元認知 - 詞彙篇

想做英語學霸不難,只要掌握這一招

疫情之後,為什麼更要學好英語?

再記花園野趣:寫在公號重啟之際


以及閒聊:

周末閒詞│human nature 六個隱秘的人性暗面

周末閒詞 │ uninhabitable 從不宜居的地球

周末閒詞│Feminism 乘風破浪的女性主義

周末閒詞 │ Minimalism 向極簡主義生活進發


之前還發表過一些關於英文學習的原創系列,以後也會繼續分享更多乾貨,希望你能找到對學習有用的內容:

Day 15: 充滿謎題的世界,以及正經的減肥建議

Day 14: 奮起鬥爭,哪怕不易!以及小柏減肥的故事

Day 13: 又打起來啦!以及,關於刷屏的小學生作文

Day 12: 一個句子搞定開頭段,以及今天無閒聊

Day 11:想像被點燃,以及昨天文章的勘誤

Day 10: 「直到最近」的深度解讀,以及獨家揭秘雅思圖表作文的門道

Day 9: 抽象的where,以及驚蟄日記

Day 8: 共識終於達成,以及元宵節的美食暢想

Day 7: 藤纏樹樹纏藤,以及聊聊雅思的格局

Day 6: 用「英寸」丈量趨勢,以及聊聊英文寫作

Day 5: 熟知事物的表述,以及過年的一些事兒

Day 4:回到原點

Day 3: Something serious

Day 2: 大小作文通吃的一個句子

Day 1: 概念的形成,以及野生花園


還有一些零散小品:

【號外】大多數人的一生,都逃不過這兩個單詞的魔咒

【野談】小學生作文刷屏,我想到了很多人

【號外】深夜,為你讀一首愛情小詩

【號外】你會向老外安利中國菜嗎?

【號外】無心學習,我們來和老外聊聊電影咯

相關焦點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如果你在所有這些問題上都得了高分(4分或5分),你就可能有心理學家所說的「人際受害者傾向」(tendency for interpersonal victimhood)。社會的模糊性社會生活總是模糊不清。
  • 【每日英文】Never play the victim role
    受害者心態是成長路上的一大障礙。遇到問題,受害者心態總是傾向於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習慣於抱怨、責備和逃避責任。
  • 職場 | 關於Mindset,存乎一「心」
    然而, 同一個人,做同一件事情,可能會同樣呈現千差萬別的結果,這估計就會是mindset的原因。關於mindset,心態這個詞不能特別好的還原本意,不過存乎一心這句話,倒是可以承載不少內涵。一個人,在做一件事,在全身心的做一件事,在全力以赴拿著身家性命去做一件事,表面上很難感受到實質的差別,結果上則是不言而喻。
  • 我想到了兩個英語短語point fingers和play victim
    還有一個和point fingers類似的短語叫做play victim,直譯就是扮演受害者,當你是利益相關方受到影響時,抱怨因為別人的問題導致自己沒做好事情,叫做play victim。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是因為不會站在主動的角度看問題。當年我老闆和我說這句話時,完全沒任何解釋,但是我聽之後脊背發涼。
  • 奇想世界歡樂妝點繽紛家園
    奇想世界的森林節到來啦!先知森林一片歡天喜地!奇想世界的居民們,想把奇想世界建設的更加美好嗎?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起來妝點美麗繽紛的奇想家園,慶祝這美好的節日吧!趁著今天風和日麗、天高氣爽,先知森林裡的樹先知要來看看慶祝活動準備得怎麼樣了。看見樹先知,小樹都嘰裡呱啦的和樹先知說:「爺爺快看!這舞臺是我們設計的!這些鮮花都是我們準備的!」樹先知面帶微笑撫摸著它們。
  • Robinhood: 「民主化」的移動證券經紀商
    Robinhood在交易股票時與傳統券商沒有太大區別,主要通過手機應用程式為用戶提供股票交易服務。但他們所使用的UI界面相較於傳統競爭者們有著很大的區別,移動端簡潔明了的設計讓Robinhood在年輕投資者群體中受到了歡迎。由於零佣金且起投金額低,Robinhood降低了用戶股票交易的門檻與成本,簡化了股票交易手續。
  • 《受害者》值得一追 (劇評,The Victim)
    ---Rumi英劇《受害者 第一季》作品類型:劇情總體考量:1,片名《受害者》,一詞多解,第四集的兩次反轉,是對其最好的註解2,Kelly Macdonald精彩演出,口音、神態、舉止,獻上影后級表現3,劇情「撲朔迷離」,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罪惡」?
  • Big news :Europe's New Scam Steal Victim 1 million Euroes of...
    Once the victim arrived in Holland.Emil Pic took the victim to a local cafe and asked the so-called investor 「Christol」 to give 1.5 million Euros in cash to the victim, which will be used to deposit in the bank for transfer and completion
  • 敏茨:我僅以「巴赫小無」全套,獻給所有在戰爭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們.
    時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活動,敏茨先生希望將他的音樂會作為對此的致敬。Mr.Mintz would like to dedicate the entire program to the war victims of world-war two.
  • 「迪士尼奇想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開展啦!
    由《優家畫報》主辦的廈門地區「迪士尼奇想世界兒童繪畫比賽」,就能告訴你答案!今天(7月18日)的廈門SM新生活廣場,迪士尼奇想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進行畫作展覽,如果你對這場比賽還不甚熟悉,可以輕戳這裡自行「補課」哦。
  • 全球頂級網際網路券商app評測:各具特色的Robinhood與富途
    市面上目前美股交易app層出不窮,美國以Robinhood為代表,國內網際網路券商主要以富途為代表。  · 美國看Robinhood,中國看富途  為什麼是這兩家呢?疫情後美股的反彈,一定程度上離不開Robinhood的"幫忙"。領到大量失業救濟金的美國人紛紛湧入Robinhood,甚至屢次出現系統癱瘓。由於積累了大量客戶,目前其估值已接近百億美金。
  • 橙色周末│滴妹上線,送月餅啦!
    這個周末,一起去錦繡清城看男神張振朗吧說不定還能偶遇滴妹跟滴仔噢!(滴仔很好認的,看誰有大肚腩就行)橙色周末---9/23-9/24 7:00-17:00│19:00-23:00
  • 2021年跟著Robinhood散戶做投資?靠譜嗎?
    嘉信理財、億創理財、德美利、Robinhood等提供免費交易服務的券商平臺的資料則顯示,今年前九個月時間裡,在眾多美國人因為疫情被困在家中的大背景下,至少800萬人新開了帳戶。與此同時,根據Robinhood的統計數據來看,這群散戶投資者中,又以「千禧一代」的投資者為主,這一美國最受歡迎投資平臺的平均用戶年齡僅為31歲,據估計,僅這一平臺,2020年就新增了300萬的新用戶。
  • 《班長大人》曝奇想世界 一個少女腦中的白日夢
    ,神秘的四度空間和不同時空轉換的場景讓人眼花繚亂,腦洞世界的神秘面紗慢慢揭開。一個少女腦海中的白日夢  奇想世界初建成《班長大人》是改編自陳嵐同名漫畫作品,在網絡上擁有高達2億的粉絲受眾基礎。網劇是一個全新的故事,沒有照搬原漫畫的內容,相信二次元到三次元的全新創作,會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 Robinhood考慮在IPO時向用戶出售部分股票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月8日早間消息,據報導,美國交易平臺Robinhood今年晚些時候準備IPO,它考慮將部分股票出售給用戶。相比其他,Robinhood的做法有些「非同尋常」,因為在IPO股票分配過程中一般不會有個體投資者參與,而且訂單還會通過Robinhood自己的軟體來完成。Robinhood目前有1300多萬個客戶帳戶。之前它因為未能充分披露交易被監管機構處以罰款,而且Robinhood並不能保證為客戶訂單拿到最合適的價格。
  • 拋開羅賓漢(Robinhood):交易員越來越看好Webull
    然而,今年,Robinhood.com的用戶友好界面,加上大範圍的居家隔離,釋放了數以百萬計的新業餘交易員,使這款應用大受歡迎,現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股票交易應用Robinhood.com大受歡迎,該公司正考慮上市,正如我們CapitalWatch在11月初報導的那樣。 儘管羅賓漢沒有對該消息置評,但有報導稱,該公司正在積極尋求銀行顧問,並考慮不同的選擇。
  • 周末薦影│《兄弟今天也很和睦》笑出腹肌的塑料兄弟情!
    (《今生是第一次》薦影指路:周末薦影│《今生是第一次》「流浪女」和「房奴男」的同宿生活,又喪又萌還可以雲吸貓!)哥哥存在的意義就是精分愛裝x的同時對壓榨弟弟樂此不疲,一旦弟弟表示抗爭和憤怒,就拿改WIFI密碼恐嚇他——哥:如果我不在這個世上了...弟:不要說這種話...哥:那你要怎麼辦?弟:不是,拜託你,哥!
  •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 心中的極樂是什麼?
    即可觀看往期《食在安心》回數字 5,即可觀看往期《深夜心音》回數字 6,即可觀看往期《周末微視界與善知識心靈對話│做什麼工作容易成佛?與善知識心靈對話│植物也有生命,吃素有不算殺生嗎與善知識心靈對話│父母老了變固執怎麼辦?與善知識心靈對話│去不同的宗教場合是可以的嗎?
  • 因長達兩天的軟體故障事件處理不當 客戶對Robinhood提起訴訟
    外匯天眼APP訊 : 股票交易初創企業Robinhood正面臨著最近軟體故障造成的法律後果。本周四晚,一名佛羅裡達洲的Robinhood客戶以他自己以及其他交易人員的名義向聯邦提起訴訟。Travis Taaffe聲稱,Robinhood沒有做到提供一個正常運行的平臺,使得交易人員在股市暴漲之時無法挪動資金,Robinhood是有疏忽的,Robinhood違反了合同。Robinhood歷時兩天的軟體故障始於本周一,這家初創公司的交易平臺仍然無法正常訪問,直到本周四下午。那時,道瓊指數創下歷史最大單日漲幅,美聯儲降了息,讓人吃驚。
  • 用藝術娃娃展現了令人不安的世界和其中受害者們
    這些藝術娃娃展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世界和其中受害者們。她的作品陰鬱,黑暗,眼神中有著讓人心悸的悲傷,似乎希望你來安慰他們,看起來真的適合表達在當下這個世界裡人們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