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茨:我僅以「巴赫小無」全套,獻給所有在戰爭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們.

2021-02-08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9月5日、7日,知名猶太裔小提琴大師施洛莫·敏茨先生將在上海音樂廳演奏全套「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音樂會。時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活動,敏茨先生希望將他的音樂會作為對此的致敬。


Mr.Mintz would like to dedicate the entire program to the war victims of world-war two.


Being a second generation war victim myself, I would like to dedicate the entire Bach program to all unjustified war victims of all wars.


The project "Violins of Hope", created by me, represent the win of good over evil, the win of light over darkness, and the win of truth over oppression, and I will be honored to present this special program in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Kindly accept my modest dedication in ensuring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will not suffer any longer from such cruelty, manifested by the forces of evil, and pave a truthful road to personal dignity of musicians, and people alike, ensuring a better world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among all people.


The music of Bach manifest a road to freedom and grave punishments implemented by the church in those days. It is the reason why this music is so important to our freedom and away from evil, while it manifests exactly those principles, and it is exactly why it survived so magnificently, in order for it to be presented, in front of you today.


Shlomo Mintz


  作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害者的下一代人,我希望能以這一套完整的巴赫曲目,去獻給所有在戰爭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們。


  我發起了名為「希望的小提琴」[1]的計劃,它象徵著正義擊潰邪惡,光明驅散黑暗,真理戰勝壓迫。假以時日,這一特別的項目如能親臨中國,我將倍感榮幸。


  請收下我這一份的樸素的禮物,謹以此祝願未來的人們將永遠不再遭受邪惡勢力的殘暴侵擾與蠱惑,並為音樂家們乃至所有人確立人身尊嚴的道路上掃清障礙,以此來希冀世界能夠更加美好,人類之間能更好的相互寬容與理解。


  巴赫的眾多音樂都體現了追求自由以及當時教會對罪惡施予嚴肅懲罰的情形。這也體現了這些曲目對於我們追求自由、遠離邪惡所具有的深刻含義,因為它恰恰體現了同樣的主旨。同時,也昭示了這些音樂能如此深遠地流傳至今,繼而能在今天呈現在你們面前的真正原因。


施洛莫·敏茨

2015.9.1


[1]施洛莫·敏茨與小提琴製作大師阿姆儂·韋因斯坦同為「希望小提琴」計劃的發起人與主要參與者。二十四位小提琴擁有者在猶太人隔離區和集中營裡失去了生命,這二十四把小提琴經過阿姆儂·韋因斯坦修復並重新在一些場合展出並登上舞臺。2010年,其中的十八把小提琴首次被展出在瑞士瓦萊州的塞恩。「希望小提琴」在全世界範圍內(巴黎、馬斯垂克、伊斯坦堡、倫敦、馬德裡、夏洛特)參與過眾多活動,並於2008年耶路撒冷舉辦的慶祝以色列建國60周年的音樂會上第一次發聲。


點擊閱讀原文 詳細了解「希望的小提琴」


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就能分享給朋友們。

關注微信官方帳號:上海音樂廳

加入我們,一起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吧!


↓↓↓↓↓


相關焦點

  • 聆聽敏茨演繹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這6首奏鳴曲與組曲,巴赫設計了小提琴表達所能演奏的幾乎一切和弦,使用了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在巴赫之後,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很少有人再創作,是因為再也無法逾越這座巔峰。對於小提琴演奏家來說,在音樂會上演奏這6首「小無」的全本,既是是音樂和技術的試金石,更是對體力和精神的巨大挑戰,在當今音樂會舞臺上罕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Centenary Statue, by Josep Viladomat, Montserrat「大提琴之父」卡薩爾斯在九十餘歲高齡時,說到自己每天的日常 : "我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開啟每一天 : 走到鋼琴前,彈兩段巴赫的前奏曲和賦格。我無法想像以別種方式開始新的一天。
  • S9總決賽,FPX戰隊遭受不公正待遇!打野TIAN直播講述背後故事
    FPX戰隊在奪冠之後,各個選手選擇開啟了直播並且和大家聊了一下S9發生的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結果Tian就說了一個讓觀眾非常驚訝的事情,就是在S9決賽開始之前,FPX戰隊的選手在歐洲主場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
  • 巴赫的幾個小故事~
    國王放棄了當晚的音樂會,轉而邀請巴赫試奏西爾伯曼為他製造的Fortepiano(鋼琴的前身)。這些嶄新的鋼琴分散在皇宮的許多房間中,巴赫在樂手們的陪伴下試了每一架鋼琴,並且進行即興創作。由於不是每個主題都適宜和聲創作,巴赫自選了一個主題開始即興創作演奏,在場的人都為他的才華和風度所震撼。國王又想聽他演奏管風琴,於是第二天,巴赫被帶去演奏所有波茨坦的管風琴。在巴赫回到萊比錫後,他用國王給他的主題寫了三聲部和六聲部賦格曲,並添加了一些複雜精巧的卡農,這些作品取名為《音樂的奉獻》,題獻給它的創作者。這是巴赫的最後一次旅行。
  • 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2,3號
    巴赫大提琴組曲,是著名音樂家巴赫的名曲。如果說巴赫被歷代的音樂家奉為大師中的大師,那麼他為大提琴獨奏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巴赫概念中的美麗與輝煌就在於實際上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這個事實,在那裡只有組織,結構與韻律——形式與色彩的鮮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寫成的:乾淨的組織與音調的色彩。我不喜歡他們很悲劇地企圖去強調一個不存在的旋律,這是個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寫出更加無比美麗的旋律。
  • 女王登頂丨震顫京師丨鄭京和與巴赫同在丨鄭京和訪談丨樂評人與樂迷評鄭京和的巴赫丨要調動全部教養才能不呵斥指責錯音的假內行從面前滾開
    Modestus:全套巴赫小提琴無伴奏作品,近仨小時的演出,近七旬的鄭京和.非常精彩,喜歡她的音樂表現力和感染力.她說在這個特別的節日,演出獻給去世的父母;想不出這套曲子後安可什麼更合適,一曲Amazing Grace,獻給母親…路旁的宣傳欄,希望我們的愛不會只有上帝知道…鴿子也有自行車:鄭京和巴赫小無,觀眾贊哦,沒有一次鼓錯掌
  •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突然間你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界上任何人都奪不走的寶藏,那就是—對巴赫音樂的理解和熱愛。」  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就像上帝創世前心靈的流動,我似乎無耳無眼,也無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們,內心卻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 【結果出爐】猜猜,最受歡迎的巴赫「小無」是哪個版本?
    關於巴赫「小無」,哪一個版本演繹是你的最愛?昨日,這條微信小調查引來樂迷的踴躍參與。
  • 【小傳】巴赫養成記(下)
    五十而知天命,年近半百的古爾德是否預感到什麼(1982 年該錄音發行後一周,古爾德即與世長辭),我們無從知曉,但是古爾德通過錄音卻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心路歷程。從第一秒種開始,那柔和沉穩的涓流,在我身邊流暢,漸漸地化作一條溪流,指引著我走向沉思,在30個變奏中,時而歡快,時而哀愁;時而英姿勃爽,時而超然平靜。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跳」給你看
    大提琴家王健曾表示過,「我甚至在聽巴赫的時候,可以把一整套舞蹈都編出來。」在他看來,巴赫的音樂是適合用於編舞的,它有一切舞蹈的韻律而風格又是自由的,尤其適合演繹現代舞。著名當代芭蕾舞編導家海恩茲·史波利的經典作品——《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就非常契合王健對於「舞蹈版」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設想。
  • 一不留神成巴赫
    李大舅子乃音樂發燒友,聽說巴赫正在鬧調動,立邀巴赫擔任他的宮廷樂正,兼任宮廷音樂教習,加薪,提升為宮廷官員,全權負責宮廷所有音樂。 巴赫立刻在合同上簽字。埋骨何須定魏瑪,人生處處是樂正! 其實,巴赫未必真想去比魏瑪還小的葛屯。他的意思跟當年孟嘗君手下大叫「食無魚」的馮諼一樣,還是鬧待遇。
  • 「你必須帶巴赫到我們的時代,而不是回到巴赫的時代」丨 對話大提琴家古特曼
    使用巴洛克弓後,我發現在表現的可能性和發音方面進入新的領域。就這點,我沒有使用腸弦是因為我需要另外一把大提琴。我拿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段去掌握它,但我更願意認為現在用比我以前的演奏更正宗的巴洛克方式去演奏。人們不斷去要我去錄製巴赫全套的組曲,但我還沒準備好,我依然在學習許多新的東西。——1、彈不好巴赫的五個主要原因丨「如果你自己聽不到多層次的音樂,你就不可能表現音樂的層次!」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唯一的,全世界的慰藉——耶穌……」崇高的信念支持著他作了一部又一部管風琴眾讚歌前奏曲,只有巴赫真正把虔誠和崇高注入到了這種具有巨大活力的音樂形式中。巴赫的管風琴眾讚歌前奏曲可稱得上是神聖的宗教詩篇。
  • 一不留神成巴赫(上)
    李大舅子乃音樂發燒友,聽說巴赫正在鬧調動,立邀巴赫擔任他的宮廷樂正,兼任宮廷音樂教習,加薪,提升為宮廷官員,全權負責宮廷所有音樂。 巴赫立刻在合同上簽字。埋骨何須定魏瑪,人生處處是樂正! 其實,巴赫未必真想去比魏瑪還小的葛屯。他的意思跟當年孟嘗君手下大叫「食無魚」的馮諼一樣,還是鬧待遇。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指南
    「我每天的生活是從巴赫開始的」我喜歡用這種大提琴表達巴赫是她拉大提琴,還是大提琴拉她?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他將著作自比為「十四條輪輻,全部連接到同一個核心——作為人和音樂家的巴赫」,其寫作的動機「旨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自然,並不是每本書都有必要將作者拉到前臺;但這本《巴赫傳》不同,它的篇章字句,無一不與加德納的親身經驗深深勾連。在古往今來的作曲家中,巴赫無疑是加德納指揮生涯的重心,尤以宗教性聲樂作品為重。沉澱十二載,加德納的《巴赫傳》才告完成,這是已逾古稀的加德納生平第一部著作。
  • 電影《沉靜如海》中的「巴赫」
    巴赫的音樂簡潔而嚴謹,沉靜內斂縝密的曲式闖入了電影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撫平了電影中的掙脫與困境,一種寧靜而純粹的情感,創造出平和溫曖的感性氣氛,一種克制的情感表述,將那些抽象的理性思考默無聲息地轉化為靈魂親切的低語,暖暖浸入心靈深處。虔誠的感受聖潔的靈性之光的沐浴。巴赫溫和的音樂猶如清澈明淨的小溪暖暖流入人的內心,一切該撫平的都撫平了,唯一永恆的是對真誠之愛的深深牽掛和人性和諧之美。
  • 巴赫與大提琴 打開孩子的耳朵
    戰爭中的孩子們,只能在樓道裡來回的奔跑和吵鬧,甚至也會刻意去捉弄不審合群的鄰居——大提琴家歐先生。那輕輕的口琴聲和以前的大提琴聲音很不一樣。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被稱為是大提琴作品中的絕對經典,但是這部巴赫寫於18世紀初期的作品,直到19世紀末期才被一個叫做卡薩爾斯的少年完整的發現。現在聽到的正是卡薩爾斯演奏的巴赫這組作品的第一樂章。卡薩爾斯說,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見上帝的存在。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巴赫的音樂。
  • 王健:交響樂像「小說」,巴赫大提琴無伴奏就像「三字經」
    巴赫為大提琴寫的六首無伴奏組曲歷來是大提琴家的「試金石」,因為難度太高,有人甚至將之與巴赫小無並列,並稱大提琴家和小提琴家的「噩夢」。這些年來,大提琴家王健在國內外舞臺演奏全套巴赫大無十幾次,其獨具一格的演繹,成了不少人心裡的白月光。距離王健上一次在上海演全套巴赫大無已經過去5年。
  • 著名大提琴家如何詮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關於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於大提琴發展的貢獻,我已於2006年在《湘潭師範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專門的文章進行論述,時隔十年,基於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的學習,對當今五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的詮釋做一個比較,以期接近巴赫藝術作品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