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奎琳·杜普蕾──《殤》
傑奎琳·杜普蕾是英格蘭300年來最傑出的演奏家之一,她擁有最罕見的才華,揉合了精闢獨到和完全本能的強烈直覺。她從小就展露出過人的天賦,這把和她身高一樣的大提琴她用來卻得心應手,她將踏進命中注定的世界。 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裡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好厲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語成讖啊!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嘆息。杜普蕾她五歲初展過人稟賦,十六歲開始職業生涯,才華與年齡的落差傾倒眾生;1973年,被確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遂作別舞臺,纏綿病榻十餘載,終卒於盛年。
紅塵俗世中,也許轉身即天涯之刻,然而,今天我們尚存活於人世,即使,再傷、再痛、再踉蹌,亦當比另一個世界裡更幸福……
1962年3月21日,傑奎琳·杜普蕾在倫敦的皇家節日音樂廳,首次登臺演出《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那時她才17歲。要演繹一個永恆的經典,這個年紀看來還太年輕了,但是在場的人很快就清楚了,在傑奎琳·杜普蕾年輕的手中,埃爾加憂鬱的傑作,將會得到最完美的演繹。第二天一早,英格蘭最著名的樂評家之一——那弗·卡特斯,把這場演出描述為「珍貴易逝的美之絕唱」。
杜普蕾的老師威廉·皮利斯說,自從第一天開始,他就發現了杜普蕾非凡的才華。隨後,人們看到了一個可以創造無限的天才,一切都有可能。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知道自己擁有創造無限天賦的女孩長大成人,卻眼睜睜看著自然的力量,慢慢地、殘忍地剝奪了她展現這些天賦的能力。上天收回了她那天才的演奏能力,這是一種殘酷的對美的悲傷的告別。
20年後,只要環境允許和她的工作熱情在,傑奎琳·杜普蕾都密切關注著《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在這裡,她和一個朋友,同時也是一位大提琴手的馬迪·維爾斯一起工作,為她的學生翻譯樂曲,把五線譜轉換成簡譜。她再也不能拉大提琴了,1973年,多發性硬化症剝奪了她那令人難忘的非凡天賦,但是她對音樂的熱情半分未減。隨著閱歷和年齡的增長,杜普蕾對音樂和人生的理解都有所加深,她保持著勇敢和冒險的精神。十年以來,她開設了私人授課班,為電臺的動物節目作旁白,也為唱片模擬鴿子與狼的聲音,她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並榮獲5所英國大學的榮譽證書,儘管如此,《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仍然是她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埃爾加的這部協奏曲既是20世紀第一部成功的大提琴協奏曲,也是英國音樂史上此種體裁的開山之作。埃爾加寫作這部協奏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爭給他留下的陰影揮之不去;加上事業不順,以及老朋友的相繼去世,都使他內心感到悽涼孤寂。因而這首協奏曲在總體上,充滿遲暮的蒼涼氣息和懷舊的傷感。
杜普蕾曾經公開表示,她最愛的其實並不是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因為這部作品太深沉,有著無盡的悲哀。每當演奏到慢板樂章時,感覺自己的心被撕成了碎片。杜普蕾對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形容是:「它好像是凝結的淚珠。」
也正是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半個世紀來,很多優秀的大提琴家都演奏過這部作品,但從未有人能像杜普蕾那樣從作品深沉的旋律中,找到那些難為人知的複雜感受。蒼白、虛弱、呻吟、自我憐憫……杜普蕾並未嚴格按照拍子演奏,樂句間充滿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通過非常精確的運弓而顯現,說明杜普蕾並不是一味追求情緒的任意宣洩,而是將那種升騰的悲壯情緒控制在委婉曲衷的情感之中。
【四維美學】
以布道情懷,傳遞人間美好。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