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便開始了抗日戰爭,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進入全面的抗日戰爭時期。
相比較1931年握有先進武器,但極其窩囊的東北軍,1937年全面抗戰時期的國軍還是無愧於國家的軍隊這一稱呼,淞滬會戰,雖然70萬精兵損失了近一半,但是也嚴重的削弱了日軍的陸軍力量,全面開戰前日本有25萬正規軍,都是老兵來的,一個淞滬會戰,便損失了近五萬,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而國軍的空軍更是搶眼,1937年8月14日,首次中日空戰,以高志翔為首的空軍精英,便打出來了6:0的戰績,也就是說中國空軍無一傷亡,擊落擊傷日軍6架戰鬥機。至10月底,共擊落17架日本飛機,極大的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因為損失巨大,且是被當時弱小的中國空軍打敗,當時負責這一空域日本空軍軍官甚至不得不破腹自殺,以平息武士道精神入骨的日本高層怒火。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國空軍飛機不過區區的300架,很多還是教練機以及性能嚴重落伍的飛機,真正意義上具備和日本戰鬥機性能同一水平的也就是100架左右,並且當時中國缺乏生產能力,也就是說,飛機損失一架就少一架,而此時日本全國各型飛機高達近3000餘架,還有先進的航空母艦以及艦載機,關鍵是有自主生產能力,一旦戰爭需要可以快速擴產。
但是即便是如此巨大的差距,中國空軍也依然打出了自己的水平,相比陸軍在淞滬會戰以後的大潰敗,一個師被幾百日軍趕著跑的情形,空軍始終保持著較高的作戰勝率,只是礙於數量,才沒有形成持續的制空權,只能給兄弟部隊陸軍提供有限的火力支援。
以1938年的武漢會戰為例,日本投入的空軍戰機高達400餘架,而當時中國空軍投入的飛機只有區區的50餘架左右,加上蘇聯志願軍,也就100架左右,但就是這一點兵力,戰鬥意志頑強的空軍部隊可以轟炸和掃射在長江上耀武揚威的日軍海軍艦隊。
1938年2月18號上午9點,日軍出動38架飛機空襲武漢,被中國空軍擊落14架。
1938年4月20,一架試飛的中國飛機就擊落了一架日軍情報飛機,獲取了重要作戰情報。
1938年4月29日,39架日軍空軍襲擊武漢,想要偷襲轟炸漢陽兵工廠和中國空軍基地,結果被嚴陣以待的中蘇空軍擊落21架,擊斃50餘空軍駕駛員,活捉2個。
1938年5月31日,日軍36架戰鬥機和18架轟炸機又氣勢洶洶的來尋仇,結果還是被擊落14架。打的日本的空軍高層是毫無脾氣。
至整個武漢會戰結束,英勇的空軍部隊擊落日本飛機60餘架,擊沉擊傷日本軍艦100餘艘,相比較損失慘重陸軍而言,空軍可以說是戰績輝煌,如果軍機數量能多幾百架,可以說,日本空軍在武漢會戰將毫無還手之力。
全面抗日戰爭的8年中,中國空軍共計損失2468架飛機,犧牲6164名空軍包括訓練損失。
擊落1543架日本飛機,擊傷330餘架。
相較於陸軍的損失比,空軍可以說是很優秀,以弱勢兵力,戰損比接近1:0.8,可以說大漲了國人的士氣。
為什麼空軍部隊的戰績如此的輝煌呢?可以從幾個側面一探究竟。
在很多宣傳中,都是宣揚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多麼的厲害等等,其實那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精神欺騙而已,在作戰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比較有效,一旦進入生死搏殺,或者需要犧牲自己時,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就露出了可笑的一面,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凡有一定文化的日本高官,天天口號喊的震天響,為帝國玉碎,為天皇盡忠,戰死不做俘虜等,但大跌眼鏡的是,基本沒有幾個日本高級軍官切腹自盡的,日本的甲級戰犯面臨絞刑甚至跪地求饒。只有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中下級軍官及士兵,反而更有骨氣。
相比較日軍這種自欺欺人的武士道精神,國軍的空軍飛行員則是另一個狀態,因空軍部隊都特殊性,他們都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具有高文化的精英,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駕駛不了飛機的,在國破家亡面前,英勇的飛行員不顧安危,戰鬥在第一線,可以說,在飛機性能不如對方的情況下,用勇氣改變作戰的天平,也就是這種保家衛國的犧牲精神,才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而當時陸軍部隊很多都是被抓來的壯丁,加上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戰爭,自然不會拼命的去作戰,能逃就逃,相比較空軍部隊,陸軍很多軍官也是魚肉下層士兵,軍心就更加差了,像真正愛國的軍官,其部隊戰鬥力明顯就高出很多,如形同乞丐的川軍,武器差,但戰鬥力強,便是典型例子。
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因不是武器,是人,武器有一定因素,但只是沒有思想的機器而已,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還是操作武器的人,有什麼樣的武器就用恰當的戰術打什麼樣的仗。
當時空軍部隊就在不怕死的基礎上,集中優勢兵力去打擊日軍,試想一下,如果自身實力本身就弱,還和對方硬碰硬,那不是找死嗎?,不怕死是一回事,白白浪費有生力量又是另一回事。
毛主席的遊擊戰的魅力就是在局部戰鬥下,集中優勢兵力去消滅敵人,當時的空軍部隊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戰法下,加上鬥志昂揚的作戰意志,保家衛國的情懷,才能和當時實力強大的日本空軍打個旗鼓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