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胖胖的拍拍熊
上世紀30年代,中國軍政界和知識分子界掀起了對於航空事業的強烈關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的慘痛教訓,更加劇了國人對於航空重要性的認識,30年代轟轟烈烈的航空救國運動就此開展。
在辛苦經營多年後,抗戰全面爆發前夕,中國終於積攢出了初具規模的空中力量,但薄弱的工業基礎、內部鬥爭和腐敗,以及混亂的指揮,最終使得這支力量在慘烈的戰爭中,迅速消耗殆盡。
一•二八事變中的國軍19路軍
蹣跚起步與薄弱的工業基礎
1928年國民政府即設立軍政部,統一管控全國陸海空軍行政權,也標誌著空中力量單獨成軍。1931年初,通過初步整合,形成了涵蓋驅逐機、偵察機、轟炸機等不同機種的部隊架構,以及相應的電臺、修理廠等配套作戰體系。
此時的中國空軍雖起步較晚,但已初具體系,並且與美國、日本等國航空力量分別隸屬於陸海軍不同,中國的空中力量,一開始就自成體系,能夠更好保證資金和人員投入。
1931 年初,國民政府已初步整編了13 個驅逐機隊 、8 個偵察機隊、4個轟炸機隊。在南京大校機場設置供應及維修基地。1931年底,面對日本的軍事威脅,國民政府首次制定了《空軍作戰防空計劃》
國民政府空軍首任司令周至柔
1932年,又制定了《空軍五年建設及防空計劃》,將日本作為假想敵,並提出了十大空防區和飛行員、機械人員等人才培養、航校創辦、航空工廠建設等規劃。隨後,位於杭州筧橋的軍政部航空學校擴編為中央航空學校,承擔起培養飛行人才重任。
在開展人才培養同時,航空發展最重要的飛機製造也提上議事日程。中國最早生產飛機的工廠,是在1918年成立的海軍飛機製造處,1931年遷至上海。廣州由於是國民政府的初始之地,在孫中山時代便建立了飛機修理廠。同時期還有張作霖在瀋陽東塔建立的東北航空工廠,1934年建廠的中央飛機製造廠,1933年在南昌與義大利合作建立的中意飛機製造廠等機構。
國軍的馬丁139WC轟炸機
這些製造廠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並且可以利用國外運送的零部件組裝部分機型,但最為重要的國產獨立製造飛機,始終無法實現。
更加不利的是,上世紀30年代是世界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時期,金屬蒙皮、下單翼、可收放起落架等新技術廣泛運用於航空工業,但是沒有自主研發和自主製造能力,再加上西方的技術封鎖,使得民國空軍的裝備,始終處於相對落後狀態。
派系紛爭與內部腐敗蔓延
民國空軍自誕生以來,就帶著派系紛爭的惡習。由於長達十多年的軍閥混戰,各地軍閥紛紛獨立發展自身的武裝力量。1928年名義上的軍政統一也只是紙面上的官樣文章,各地軍閥在保留著自身武裝力量同時,也保持著航空力量的相對獨立,使得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央航空委員會僅能控制位於江浙滬等長三角地區的空中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東北航空隊在未作抵抗的情況下,200餘架戰機和大批航空設施為日軍虜獲,甚至部分飛機隨機被用於轟炸錦州等東北城市的戰爭中。不甘心做亡國奴的東北飛行員大批逃亡關內,輾轉至北京、南京等地。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進入瀋陽
廣東因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財政實力,一直獨立於國民政府,陳濟棠所建立的廣東空軍也擁有較強實力,一直到1936年「兩廣事變」發生後,廣東空軍才正式劃歸中央航空委員。與這些情況類似的還有湖南、福建、四川等地的地方航空司令部及所屬人員、裝備,遲至1937年,國民政府才初步完成對地方航空力量的整合。
在中央航空委員會內部,內鬥的「光榮傳統」也仍然延續,航校創辦之初的主要負責人就各成派系,CC系與黃埔系內鬥不已。1936年兩廣事變解決後,大批廣東飛行員北上,又面臨中央系的打壓,以至於內鬥消息被媒體刊登後,傳播到海外,引起了大規模震動。
陳濟棠
此外,由於當時的中國沒有製造飛機的工業基礎,因此航空設備都依賴於對外採購,但國民政府內部不同派系之間,與英法美德意等國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物資採購上腐敗、貪汙問題頻出, 採購方為了推銷飛機及器械,往往寄予國民政府高層以巨額回扣,以次充好、重複購買問題使得本就不多的航空經費屢屢被浪費。
比如宋子文以財政部名義採購美制教練機,直接收取差額回扣。孔祥熙以「考察實業專使」名義購買的法制轟炸機飛機都是二手貨,導致運回國內後無法使用。
模糊不清的戰略定位和倉促的物資儲備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高層在空軍使用的重點上搖擺不定。在最開始的作戰方略,意圖以空軍掩護華北地區的地面部隊,對平津地區日軍發起攻勢,通過對天津、豐臺、山海關、錦州等地日軍進行轟炸,協助陸軍收復平津。
但在1937年8月13日下午,卻又連發命令,華北空軍各部隊迅速南下,投入淞滬會戰。在隨後的「八一四」空戰中,高志航等中國飛行員依靠精湛的技術,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也反映出國民政府高層在空軍調度上的失誤,勞師遠徵的部隊來不及修整便投入戰鬥,極易造成飛行員疲勞,進而導致非戰鬥減員。
抗戰王牌飛行員高志航
這幾乎成為了抗戰中民國空軍的寫照,貧弱的兵力和對於航空技術的無知,使得高層不顧飛行員的生理極限,頻繁調動部隊,進而導致了精英飛行員損耗於無謂的飛行事故之中。
在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央航空委員會對於對日全面戰爭爆發的認識缺乏預判,考慮到30年代後半段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了防止新採購的飛機剛回國就過時的困局,航空委員會自作主張的從1936年起暫時購買軍用飛機,將籌措的款項儲存起來。但暫買飛機不代表暫買零部件及航空燃油等消耗品,以至於淞滬會戰爆發之後,主要進出口口岸被日軍封鎖,導致飛機補給難以維持。
抗戰前期國軍防空主力——霍克驅逐機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已經過近十年積累的民國空軍在緊張的調度之後,被大量集中於淞滬一線,投入戰場。由於中國飛行員的英勇奮戰,以及日軍缺乏陸上機場、海軍航空兵航母艦載機有限、越洋暴擊的陸攻缺乏戰鬥機護航等客觀原因,使得在淞滬會戰前幾天,弱小的空軍竟一度掌握了戰場的制空權。
伴飛航母的日本海航艦攻
不過,隨著日本迅速搶修出公大紗廠機場,大批飛機進駐後,慘烈的戰鬥迅速將民國空軍寶貴的積累消耗殆盡,後繼無人、抗敵無機,縱有忠勇的飛行員,也無力回天,再加上日本海航迅速投入戰場的96式艦戰等一批新銳飛機,在技術上對民國空軍形成了代差,並最終釀成璧山「九一三」空戰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