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電影的熱鬧與門道》系列報導之六
看法官倫理:法律電影之新意
一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節原本的熱鬧歡樂,濃重的陰霾籠罩在了全國民眾的上空,一場特殊的全民戰「疫」就此打響。
時至今日,就在中國的防疫抗疫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的同時,世界各國又陸續陷入了防疫抗疫的艱難鬥爭中。
作為法律人,面對疫情,無法像一線醫護人員一般衝鋒陷陣,只得服從政府號召,安居一隅,心系武漢,關注世界。秉持著法律人閒不下來的特性,正好借著這浮生得閒,將收集起來的各國法律電影一一看過,利用這一方法體驗各國的法律文化,對比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差異,研究並探尋我國法治改革的道路。
我為什麼要收集法律電影?
關於收集法律電影一事,說起來也算是無心插柳。
早在2010年,筆者因身體健康亮起了紅燈,不得已終止了記者和律師的工作,從北京回到西安休養。身體稍有起色,便著手收集了一些企業家犯罪案例,到年底完成年度的《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工作。
在其他工作幾乎全面暫停的情況下,為了另尋出路便策劃成立一家中國企業家犯罪的研究機構。沒想到後來一家高校和媒體機構聯合成立了企業家犯罪的研究機構,但卻與之失之交臂,於是便繼續一邊獨立完成每年的《中國企業家犯罪案例報告》,一邊另謀出路。
2013年1月初,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我帶著剛剛完成的《2012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案例報告》到母校西北政法大學去複印時,途經學校研究中心,恰巧遇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法官來調研,進去旁聽並且發表了自己的一點意見。
會議結束後,我將我的《2012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案例報告》送給母校科研處馮衛國教授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馮衛國教授拿了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平冤十記》一書贈我,寒暄片刻便相互道別。回家後,由於瑣事纏身便忘了那本書。
春節將至,平日無事便翻看吳效先老師所著的《平冤十記》。起初只是堅持每晚一篇,但是看著看著,就放不下了。尤其是看到《平冤篇》之四——《三下石城——複查季蓮芳被害案件紀實》,讀來令人愛不釋手,全篇三十多頁一口氣讀完。這部書記錄了吳效先曾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法院法官時的辦案回憶。從自己承辦的上千例案件中,回憶了他所平冤的十多例冤錯案的辦案過程。
該書中寫道,當年作者在覆核郝松殺人案件的時候,若不是堅持原則一次次認真調查,案件就可能辦成現代版的《三滴血》《十五貫》,此處使我印象深刻。由此,筆者憶起幼時看過的傳統秦腔戲曲如《三滴血》《十五貫》《鍘美案》《竇娥冤》等,還記得其中最大的矛盾衝突就是訴訟事宜,而且戲曲的看點也集中在法治與訴訟方面。
於是,閒來無事便著手搜集起這些經典傳統秦腔戲曲的視頻用作回味。經典不愧為經典,《三滴血》中山西五臺縣令晉信書的迂腐和荒唐,《十五貫》中縣令過於執的迷信刑訊逼供取得的口供和想當然,《鍘美案》中包拯的剛正不阿和不畏權勢,《竇娥冤》中潑皮無賴和縣衙相互勾結、行賄受賄……
不承想,從法治的角度去欣賞這些古典秦腔戲曲的時候,秦腔「哐哐鏘鏘」的嘈雜聲,也變得悅耳起來了。一度將自己聽進了戲中產生了共情,戲曲唱到高潮階段,便與戲曲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時而淚流滿面,時而喜不自禁⋯⋯
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好幾天時間幾乎閉門不出。這期間欣賞了《屠夫狀元》《狸貓換太子》《海瑞訓虎》《遊西湖》《遊龜山》《三娘教子》《蘇三起解》《轅門斬子》《打金枝》《火焰駒》⋯⋯小時候曾看到過秦腔《強項令》,但傳統秦腔的視頻不易找,而京劇卻有。於是就連京劇《強項令》、豫劇《七品芝麻官》等傳統戲曲也一併看了。從中甚至了解到,一些傳統秦腔戲曲總顧問還是習仲勳、汪鋒、馬文瑞等領導人,可見老一輩革命家對此的熱愛和推崇。
重溫這些曲目,不禁讓人對中國傳統戲曲刮目相看。這些戲曲除了宣傳懲惡揚善、因果報應之外,不也是「法制宣傳」的活教材嗎?
戲曲中「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難道沒有王法了嗎」等唱詞、臺詞,可不就是在向民眾宣傳法律、培養法律意識。在舊時代,這些傳統戲曲對法律的普及,恐怕遠超今天的某些「法制宣傳」活動。受此感染,筆者甚至在春節後專門到魯迅先生當年去過的西安易俗社看了場秦腔戲曲。
藝術都是相通的,除了戲曲,電影也是極佳的呈現方法。如《405謀殺案》《追捕》《流浪者》《人世間》等,也都是涉及法律題材的影片。這一年,韓國影片《辯護人》在律師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看一眼收藏夾裡的法律影片已經收集有近百部。在看過了越多的影片後越覺得影片資料其實是普法宣傳相對高效的一種方法。
開始,不過是無意識地尋找這一類型的影片,但到後來,發現觀看各國的法律電影可以了解各國的法律狀況,所以開始下意識地去做這件事情。每次看完後都要整理出這部電影所反映的國家、上映時間、獲獎情況、主要看點、劇情簡介,再附上一張影片的海報,形成一部數十萬字的《中外經典法律電影簡介》書稿。
最初,筆者只是將自己記憶中的相關影片拎出來重溫,再後來就開始根據網上的一些電影介紹去找,即便是在觀看電影、電視、微信、微博、網絡時無意間看到法律電影的介紹都會認真地記下來。自2013年春節至今,共計下載欣賞了上千部的影視作品,從中收集、整理了600多部有價值的法律電影視頻資料。
對筆者而言,節假日休息就是收集、下載、整理、欣賞法律電影,同樣,收集、下載、整理、欣賞法律電影就是節假日的休息。有時為了收集、下載某一部法律電影資料,甚至會耗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直到找到合適的視頻資料包括中文字幕為止。
回頭想想這些年在收集、觀賞這些法律電影方面,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但是卻從未感到後悔。這些影片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將我帶到了多個國家,體驗到了各國的法律文化,並且見識了各國的法治發展狀況。
大千世界,有人集郵,有人收集錢幣、糧票、布票、煙標、酒標、火柴盒甚至古董、家具等等,昔日說起來還不大理解。如今,也全然明白了,正如收集世界各國法律電影能夠體驗到世界各國的法律文化一般,收集的魅力便是感受差別帶來的樂趣。
法律電影能告訴我們什麼?
電影是當代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它不僅是一種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且也是一種最為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大眾化的藝術。法律電影其實並不是電影的一個專業分類,而是法律人為它分出的一個非專業的類別。
可以說,法律電影就是涉及法律內容的電影總稱。當你認為一部電影跟法律有關係的都可以稱為法律電影,有的是法律題材的,有的是涉及法律人的,有的是涉及法律內容的,有的電影並不完全是法律電影,但卻多少反映了電影裡所展現的那個時代的法治背景,或者反映了電影拍攝的那個年代的時代背景,對我們仍然有啟發價值。
例如《紅色娘子軍》《閃閃的紅星》《芙蓉鎮》等影片,並不能完全說算是法律電影,但他們卻反映了故事發生時期的社會狀況以及拍攝年代的法律意識背景。對我們認識、了解影片反映的時代以及拍攝年代的法治狀況仍然具有莫大的價值。
如果把這些電影再進行分類,首先有反映中國、美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前蘇聯、俄羅斯、日本、韓國、歐洲大陸、拉美等國的法律電影。這些法律電影展現了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兩大法系的不同區別。
其中還有反映不同時代的法治歷史的電影,如古代、近代,現代;也有反映不同的法律人如法官、檢察官、律師、陪審員、警察乃至法學教授和學子的電影;還有反映不同訴訟或者不同內容的如刑事辯護、民事代理、少年兒童保護、環境保護、刑事偵查、監獄管理、精神病患者犯罪、黑社會犯罪、腐敗犯罪、企業家犯罪、戰爭犯罪、聯合國執法等的電影;還有在規避法律方面成功或失敗的電影⋯⋯
從這些世界各國經典法律電影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內容:
首先,法律教育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法律教育方法。如美國的《力爭上遊》等;世界各國不同歷史年代的法律發展情況,如英國的《四季之人》等;現代世界各地的法律狀況,如中國香港的《法內情》等;法律的生活化及實用性,如中國大陸的《我不是藥神》等。
其次,法律歷史方面,著重體現影片故事發生時代的法律狀況。如美國的《疑是故人來》;影片拍攝放映年代的法律狀況,如美國的《亞當的肋骨》;世界各國不同歷史年代的法律比較,如美國的《斷鎖怒潮》和中國大陸的《三滴血》的比較;世界各國現代法治發展狀況,如英國、印度、法國、韓國、中國等各國的法律電影。
第三,在法律界人物故事方面,可謂群英薈萃。如美國的《甘地傳》和南非英國合拍的《漫漫自由路》;法官故事,如美國的《法官老爹》和中國大陸的《法官媽媽》;檢察官故事,如中國大陸的《遠山》和美國的《無罪的罪人》;律師故事,如中國大陸的《無人區》和印度的《律界新手》;陪審員故事,如美國的《失控的陪審團》;警察故事,如法國的《警官的諾言》等;獄政人員故事,如美國的《肖申克的救贖》等⋯⋯
最後,從影片故事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刑事犯罪、民事糾紛、反腐敗、婚姻糾紛、繼承、環保等故事,以及謀殺、愛情欺詐、第三者、兒童保護、黑社會、企業家犯罪、反恐等故事,還包括法庭激辯、冤獄平反、牢獄生涯、死刑執行等故事。此外,還有一些反映法律與政治、法律與親情、法律與精神病、法律與復仇、法律與新聞、法律與軍隊、法律與間諜、法律與宗教、法律與道德等各方面的電影。
透過這些法律電影,我們可以粗略看到世界各國不同階段的法治概況,同時更有益於定位我國此時所處的法治發展階段,甚至於我們也可以學習、借鑑世界各國的法治經驗,設想、預測或者分析我們未來可能要走的道路。
收集法律電影有什麼意義?
在百年世界電影史上,有著許多經典的法律故事。有的電影,法律作為大背景出現在電影內容中;有的電影,直接就是法律題材,有的就乾脆取材於真實的案例;有的電影,甚至影響到了法律的完善或修改……
通過欣賞這些法律電影,首先可以使觀眾在短時間內迅速面向世界開闊了視野。
過去30多年間,筆者見證了在法官宿辦合一的宿舍圍著爐子開庭,也參加過在法院的老房子裡圍著一臺兵乓球桌開庭,還看見過三名法官和一名書記員都戴著同樣的大蓋帽穿著同樣的制服同坐一排開庭……就在那時,對於各國的法庭環境產生了極大的好奇。閱盡千帆後,不僅明確了世界各國的法庭環境,而且熟悉了各國的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訴訟參加人在法庭上的表現特點。
其次,它可以使人們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各國法律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區別和特點,學習之初始終不甚清楚,而如今觀看了不同法系的法律電影,這些問題便瞭然於心了。
第三,有益於客觀地認識到我國與世界各國法治發展的不同階段。例如我們許多人對美國的法律十分敬仰,其實那只是國內引進的部分法律電影所反映的,我們不知道還有部分國內沒有引進、放映的影片,如美國的《伸張正義》《地下審判團》《守法公民》等。看了這些影片,也許你就不會對美國的法律那麼崇拜了。同樣,大陸法系的弊端,一些國家也有法律電影集中突出地反映出來過。
第四,有助於我們在世界各國的比較中找尋我國法治改革的道路。法庭就是展示各國法律的主要舞臺。舞臺設計的好,法律就展示的好;舞臺設計不科學,法律就可能出問題。英美法系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弊端,同樣大陸法系也有它的優點和弊端。我們中國的法律走向哪裡呢?筆者常常在思考。看過這些法律電影後,比較了各國的法庭設計,方才得出了初步的想法。
第五,通過法律電影,可以使人們在娛樂休閒中,潤物細無聲地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如案件的一審、二審、再審,提供證據,正當防衛,刑訊逼供,共同犯罪,以及殺人、受賄、行賄等罪名⋯⋯
第六,通過欣賞法律電影,可以了解世界各國電影的特點。如美國電影的高度個人英雄主義特點、印度電影的歌舞表演及超越現實的浪漫主義特點,以及我國電影的主旋律電影特點、韓國電影的深入紮實的特點⋯⋯美國的電影雖沒有主旋律一說,但是我國在引進法律電影的過程中,選擇了類似主旋律的充滿正能量的影片,結果使部分人盲目地以為美國法律如何如何⋯⋯
20多年來,經過大量的反腐敗案例和企業家犯罪案例的收集,發現其中不乏可以改編創作為優秀的法律電影的案例和情節。尤其在看了吳效先老師的《平冤十記》之後,深受觸動。於是筆者試著把他的《三下石城》改編成法律電影劇本《死刑覆核》。雖然尚且不知將來能否拍攝成法律電影,但是這樣的改編工作也算是一種別樣的經歷。
電影乃是凝結了許多人智慧才能的藝術結晶,反映著現實世界的生活,又往往高於現實生活。一部部法律電影,既反映了不同時期世界各國的現實生活狀況和法治狀況,又反映了世界各國電影人對生活的思考和對法律的反思。
法律類型的電影對於法律建設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它需要面對的是在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困惑和那些在困惑中披荊斬棘的身影。法律的盲點往往能夠激發人們的創作靈感和熱情,而通過藝術手法的放大化呈現能夠促進法治建設。
通過將理性卻沉悶的法律和浪漫又深刻的電影結合起來,以一種更加生動的方式引導民眾對法律制度進行更深、更廣的思考與討論,有助於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對於思考、研究、參與我國司法改革的法律人,也有著極大的啟發和幫助⋯⋯
願我國的法律電影越來越成熟,以昂揚的姿態展現出越發堅定的文化自信甚至是法律自信。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中國企業家犯罪研究所所長。出版有《總裁的陷阱》《找個好律師》等五部著作。)
原標題:《看法律文化:法律電影之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