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部分內容摘錄於《中國日報網》及《中國新聞網》2015年刊登刊的《著名音樂人Huko領銜錄音混音培訓課程》,其餘則進行了更新性的修改。
說起謝承恩(HUKO TSE)先生,從業十多年的他身份多樣,音樂人出身,現任半音文化CEO、文化策略平臺「大灣區集結號」發起人、製作人、唱片監製、執業經紀人、錄音混音師。入行至今,製作過近百集電視劇配樂、十餘張歌手專輯、參與過多部電影及電視節目(周星馳電影《美人魚》、江蘇衛視《我們相愛吧》等)的音樂製作、擔任過數十場音樂會總監,在評委導師方面亦擔任《雪碧音碰音》全國總決賽導師、《中國新歌聲》廣東總決賽導師等。
除此之外,HUKO老師也是業界著名的錄音、混音培訓導師,據了解,早在2008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展了編曲、錄音、混音、音樂製作的教學,他是華南地區最早開展小集體班系統教學的導師,如今桃李滿天下,學生除了內地的,還包括港澳同胞,甚至海外洋弟子,目前由他培養的學生很多都在行業裡面工作,成為了職業音樂人。除了在錄音棚開設這樣的小班教學,亦曾把這類課程開展在各大高校的客座課堂,為臺下幾百名學生上課,其中包括中山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這類國內最有影響力的高等學府。在本文,他將以錄音混音職業導師的身份,為大家分享這一門學科技術以及一些自身的過往經驗,提供給有心人了解借鑑。
早年艱苦求學經歷萌生做老師的想法
HUKO老師說,他從小對音樂充滿熱情,也特別喜歡買唱片,同時對唱片行業也充滿了好奇。在2000年的時候,還在讀中學的他,就已經不再滿足於只聽別人的音樂,要創造出自己的音樂,為此他拜師學藝,把常規的樂理理論知識及一些樂器都學了一通,但還是不能涉足核心,做唱片終究是製作業,那時候國內的音樂製作或錄音、混音類的專業完全還沒有氣候,掌握這門技術的人都在各大唱片公司、錄音棚為廣大歌手提供相關的製作服務,忙得不亦樂乎,根本沒有製作人會出來講課。另一方面,那時候國內也沒有相關的教科書,學彈吉他,彈鋼琴的不缺乏,而學做唱片的教科書,十幾年前是根本沒有。儘管如此,網際網路的發展還是幫助了Huko和他身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接上電話線用龜速撥號上網翻閱國外的技術論壇及相關網站,還是找到了一些資料,如獲珍寶的他們把英文翻譯成中文,再理解,再學習,總算找到了入門辦法。
HUKO老師回憶,在基礎階段,自學是一個很慢很容易走彎路的方式,學到的內容也非常入門,也非常之碎片,而且找相對恰當的知識資源也特別困難,後面在檢驗中發現,有些知識也不正確,或者根本就不適用,老外的水平也參差不齊,但通過了這個漫長的階段,自己也做了些小作品,慢慢地也認識了一些二線的製作人,在和他們交流中學習,接著邊學習邊出作品,漸進地也認識了一些一線的製作人,同樣也是在交流中學習,在這整個學習生涯中,花了數年的時間,才清晰明白了如何進行音樂製作出品的一系列工作。他總結說,如果有老師可以從入門到提高這個階段上課培訓一下,他完全可以縮短很多時間,在音樂的道路上也可走得更遠,所以從早年的「缺老師」到後期學有所成,擔當別人的老師也是他熱衷的一項工作,他說反正現在一個月也會有幾天他是做老師身份的。
回歸初衷,為什麼而學?
從06年開始,就有很多「新鳥」陸續請教他很多很入門的問題,然而他也樂於分享自己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過來人HUKO老師,很清晰入門階段會碰到什麼問題,他用自己的經歷來引導別人如何正確地學習這門知識。這些群體中的人,都是對音樂充滿夢想的,在音樂的世界裡除了有做「歌手夢」的人,也有做「錄音師」、「製作人」夢的人,他們都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坐在大型控制臺前,和其他才華橫溢的歌手、音樂人們,一起工作,玩音樂。「有一個懂行又願意和不懂行的人聊天的業內人士」,一傳十,十傳百,萌生了HUKO老師開班教學的做法。2008年,在他開始了小集體班的教學,「開班教學,是要收學費的,可以為我早年投了很多精力和財力去學習這門學科埋單一部分,二來知識本來就應該是有價值的,以前很多人斷斷續續問我一些問題,好多人都不懂珍惜,我花三年去學會的一些知識點,他們只玩了三天就不玩了,為此我覺得很沒必要,而收取別人合理的學費,他們會明白自己是需要付出的,不僅是金錢,更多的應該是勤奮和努力」HUKO老師說。
而在早年的艱苦求學過程,也讓HUKO老師歷練了很好的心態,他表示:學生在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的心路歷程其實也需要正確引導,其實歸根到底就是為什麼而學,學了想幹嘛的兩個問題,但過程中其實很容易迷失,畢竟這是一門知識性強,涉及範圍很廣的學科;有學生問及學完可否馬上找到這方面的工作,其實不是不可能,個人和社會因素都有,這樣的問題是沒辦法下定論的;也有很多是為了愛好而學,為了解決更多困擾自己進步的問題,往往這類學生心態會比較平衡,但行動力不如想發展成職業化的那類學生。
什麼方式和環境有利於學習?
籌備了3年後的2014年,HUKO老師在廣州創立了「半音文化」,一家集合音樂製作及唱片發行、音頻及錄音室設備系統集成解決方案、音樂技能人才培養及演出娛樂的公司。除了音樂以外,做培訓這件事依然是他很有情懷和心思的事情,為此他的「半音文化錄音棚」有很多時間都變成了「課堂」,裡面有他精心挑選的各種硬體和軟體設備,除了日常工作之餘,在上課時間就變成了最實際的「教具」,學生課堂中使用到的設備,就是日後他們在這個行業中會碰到的各種設備,因此軟體和硬體教育,可以把關得很好。同樣這個「課堂」也為編曲培訓及藝人歌手培訓提供了極大的支援。
在HUKO老師這麼多年的培訓過程中,最後發現小集體班(4-6人)的教學結果是最理想的,首先是學習的氣氛很足夠,然後可以讓他們分小組去完成任務和作業,一起開會討論案例,一起解決問題,這種是國外「Seminar」方式的教育,在音樂製作、錄音混音的學科上非常科學。而就課程討論和解決的案例包括模擬工作的一些項目案例,也有分析HUKO老師做唱片製作當中的很多實際工程案例等,這些都是可以直接幫助學生活學活用的。通過多年的教學,HUKO老師與學生一起進步,他表示,老師的進步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經驗去帶學生、如何合理定製課程和編制教材、用何種上課方式、課後如何安排學生的練習和複習時間、如何動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去幫助學生涉足音樂製作行業等,學生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知識視野的進步、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養成良好的音樂人行為和心態等。
啟蒙更多人進一步了解這個行業和這門學科
HUKO老師也開曾在各大高校進行音樂製作的公益性演講和集合數百人聽課的學術講座,例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山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學術報告廳和大階梯教室都曾經出現過他的身影,他認為有很多彼此都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或者年輕一輩的人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識和行業,畢竟目前這類知識還是傳播性太弱,網際網路上的碎片式傳輸也很難讓初學者對一個系統學科進行學習。幾年前,某重點音樂學院的錄音棚以及電腦音樂教室就是他和他的團隊負責系統集成方案及搭建的,他是這個項目的技術專家,竣工後,發現學院的絕大部分的老師並不會操作和使用設備,更別談學科的教學,為此他為該院校的負責老師進行了一些列的技術培訓,從這件事上他深刻地感受到國內這個學科的嚴重滯後性和師資的缺乏。
他說:「其實學音樂的人很多,例如唱歌、樂器、音樂理論等,這些是常規性的音樂學習,音樂的學習包括這些而不僅限這些,有些人是有意識想去開啟一個新的學習方向,有些人是還沒意識到可以通過音樂製作、錄音、混音、編曲等方式去學習音樂,其實在攝影和設計行業會比音樂及製作行業要走得更遠,大部分玩單眼相機的人都會P圖,但不是大部分會演奏樂器的人會編曲,更加沒有大部分學唱歌的人會通過錄音的辦法去對自己的練聲過程進行記錄。」於是,他的培訓首先是起到這個學科和這個職業進行啟蒙,然後讓學員了解到更多的東西,培養各自的想法和看法,再進一步深化學習,這些年來,很多學員通過學習及自身努力都相繼成為了製作人、錄音師、混音師、編曲師等幕後重要角色。
在這個快節奏的年代,想學習東西,能平靜地去學習東西的人不算多,能教東西,能平靜地教學生的老師更是不多,在這個培訓的大行業裡湧現一股如此有力量卻又溫暖心頭的暖風,或許可以散播更多的正能量。網上搜索一下,或許已經有很多民間的音樂製作、錄音、混音、編曲培訓也開始跟風並進,說明今後會很熱門的一個行業,然後務必找準方向,找準對象,才會事半功倍。最後,HUKO老師說,音樂及技術的學習並非一朝半夕就能看到成效和結果的,音樂和文化都需要沉澱,他祝願更多有心人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憑藉執著的精神、勤奮實幹的態度,成功其實離自己並非那麼遠。他從菜鳥到學徒,到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製作人、課程導師的經歷,應該可以激發和鼓勵更多年輕人勇敢地追逐自己的願景。
微信:musix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