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遷建丨路修好了,五姐妹成立合作社闖市場……灘區村各顯神通村民...

2021-01-10 閃電新聞

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東營的高家村,地處黃河下遊的利津縣北宋鎮,村莊距離黃河僅百餘米。一條泥路,是百姓進出灘區的唯一通道。

楊月珍嫁到高家村已經二十多年,圍著水打轉的日子,心裡總是沒有著落。用她的話說:「整個房臺一下雨下得老百姓不敢睡覺,一下雨房臺就容易被衝。最怕的就是下雨,只要一下雨就出不去,扛車子都出不去」。

2017年,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啟動,高家村被列入全省第一批舊村臺改造提升項目。經過全面改造提升,泥巴路變成柏油路,直通灘外。從這裡開車去利津縣城僅20分鐘,到東營市區也只需要40分鐘。

路通了,企業也來了。灘區的沙質土壤適合種植中藥材,鎮裡為此引進了一家企業建設中草藥種植園。僅土地流轉費用,楊月珍一年就能拿到6000元,她和大伙兒還在基地裡打工,每月能賺2000多塊錢。

經過鄉村振興服務隊的牽線搭橋,今年5月,楊月珍和幾個婦女給博興縣的企業做起了編織代加工。忙活3個月以後,楊月珍和4個姐妹又成立了巧藝合作社。5個人每人出資5000元作為啟動資金,一邊做代工,一邊闖市場,服務隊幫助她們在網上打開銷路。

像這樣的合作社,目前高家村已經發展了5個,吸引了一百多名農民加入,人均年增收3000元。

在北宋鎮,8個灘區村莊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鑲嵌在黃河岸邊。串珠成鏈,抱團發展,2019年,北宋鎮投資2400萬元建設長10公裡的「黃河生態經濟帶」道路工程。8個村莊放大各自的特色優勢,佟家村的39座老房臺正在改造成為民宿;南賈家村種植蘆筍、西瓜、蜜桃等瓜果蔬菜,發展五彩農業,遊客一年四季都可採摘;丁家村的百畝菊花次第開放,飄香十裡,扮靚了冬日裡的黃河灘……

如今,驅車行駛在山東黃河兩岸,一邊是滾滾黃河水,一邊是林茂糧豐的北國江南,一大批現代農業和一二三產融合項目迅速崛起。在「玫瑰之鄉」平陰縣的高端玫瑰產業園裡,每年有1萬多噸新鮮玫瑰被加工成為玫瑰精油、玫瑰乾花蕾;高青縣引來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得益乳業,建設田園農牧小鎮;東平縣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初具規模……菏澤牡丹、魯西黃牛、東阿阿膠、霑化冬棗、黃河口大閘蟹……一系列「黃河牌」農產品正在成為山東農業一張靚麗的名片。

閃電新聞記者 朱偉偉 利津臺 孟濤 編輯 劉雨暄 報導

相關焦點

  • 海口農豐村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 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12月11日清晨,在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農豐村的蔬菜種植基地大棚,菜心葉片上晨露未乾,三三兩兩的村民已陸續趕來,開始採摘管護工作。  「這兩年我們村的辣椒和豆角賣得特別好,尤其是冬天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海口不少居民小區直接和我們訂購。」農豐村村民吳桂蘭打理著辣椒,臉上滿是喜悅。
  • 修好扶貧路 引進新產業大慶市人力資源 太平莊村集體經濟由負轉
    不僅如此,在2019年,梁逸還利用爭取到的省委組織部50萬元專項資金和縣扶貧辦60萬元扶貧資金,成立鼎富牛育肥合作社,建設了760平方米肉牛育肥場,首批育肥西門達爾肉牛28頭,每頭牛純利潤超過3000元。「每年可育肥2批牛,合作社每年拿出3.8萬元為貧困戶分紅,這是太平莊村摟錢的耙子。」
  • 福清市成立以古民居入股的農村合作社 為鄉村振興開啟新引擎
    今年8月,下和洋村成立了全省首個以古民居入股的農村合作社,將沉睡的古厝變成珍貴的股份。下和洋村所有擁有古厝繼承權的村民都是古厝合作社社員,每人的股份按照擁有繼承權的古厝面積計算。合作社通過發展旅遊業實現古厝盈利後,一部分用於古厝維修,剩餘的分配給持股人。「沒想到,靠著家裡的古厝,還能成為股東。」村民高金輝介紹,按照自己擁有繼承權的古厝面積,他在合作社佔2.82%的股份。
  • 濱州鄒平這個街道支部領辦合作社,增加村民致富路
    近日,鄒平市好生街道河南村潤霖勞務信息諮詢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好生街道成立的第一家以農民勞務派遣為主營業務的合作社。採訪中,好生街道河南村村民徐運香告訴記者,河南村成立了合作社,把她派到這裡來幹活,幹勞務市場年紀大了沒有用的,也幹不了太重的活,而在這裡幹活什麼事也耽誤不了,一天八十來塊錢,她感到很知足。
  • 公立村:村民抱團發展 新春喜獲分紅
    東北網雙鴨山1月21日訊(記者 賈塞陽)「合作社分紅了!我分到了5000塊錢,鼠年奔小康,數我最幸福!」合作社成員張殿寶高興地說。對於尖山區安邦鄉公立村的合作社成員們來說,1月16日是個值得高興的好日子。  這一天,公立村的村委會十分熱鬧,眾誠合作社公立屯甜糯玉米股民分紅大會在這裡舉行。
  • 市縣新觀察丨小山村的甜蜜「柿」業;沂蒙地瓜「闖」進長三角
    我省多地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深挖農產品品牌價值,拓寬農產品市場通道,培育鄉村產業振興新引擎。請看,臨朐縣五井鎮隱士村採取「特色產業+合作社+農戶」新模式,發展柿子產業帶動百姓脫貧增收;臨沭縣青雲鎮主動出擊為農產品謀銷路,沂蒙地瓜「闖」進長三角市場;棲霞市深耕蘋果產業新業態,果品加工年產值52.7億元。
  • 在呂梁山區造林增綠,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鄭二小和他的合作社...
    在呂梁山區、羅霄山區、武陵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的地方通過成立扶貧造林合作社,帶動村民植綠增收;有的地方將村民整體搬出自然災害頻發的深山,並藉助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有的地方利用自然稟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這一處處變化,正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不斷奮進、脫貧攻堅的縮影。
  • 宣威大橋村:「合作社」帶領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子
    掌上曲靖訊近年來,宣威市雙河鄉大橋村立足實際,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產業扶貧,下功夫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和村黨總支領辦合作社的組織方式,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2個,通過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種養殖規模,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助推產業發展
  • 百坭村民要告訴她:路修好了,砂糖橘也豐收了
    挨家挨戶走訪,重拾砂糖橘產業去年6月17日凌晨,扶貧幹部黃文秀在冒雨開車走山路返回她工作的百坭村途中遭遇山洪,不幸因公犧牲。去年底,黃文秀生前一直掛念的「產業路」通車,這條22公裡長的鄉村公路串起了散落在山間的11個自然屯和村裡的大部分果園。現在,每天有幾萬斤砂糖橘通過這條路運出百坭村。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雲: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花椒姐」盧云:帶領村民種好「搖錢樹」 2020-12-23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村成立農機合作社,開啟經管新模式
    2021年新年到來之際,長嶺縣美明農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喜慶揭牌。三團鄉六十八村村幹部、合作社社員和村民一早就來到了合作社,秧歌勁舞,鞭炮聲起,鼓樂彼伏,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為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適時開展訂單「合同」作業和推行「土地託管」耕作模式,三團鄉六十八村村民李春明成立了農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土地代耕代收的田間管理和全程託管新模式。
  • 新疆莎車縣:合作社連年分紅 助力村民有效增收
    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村民古麗扎爾·麥麥提拿著錢,笑得合不攏嘴。 近日,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訪惠聚」工作隊聯合莎車眾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全村入股合作社的村民發放了分紅資金。 2019年初,村民古麗扎爾·麥麥提在工作隊的動員下,拿出3000元資金入股合作社。隨後的每一個季度,她都得到了1000元的分紅。
  • 【助力脫貧攻堅】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五道溝村首先從加強支部班子自身建設抓起,以建設「學習型、思考型、進取型」黨支部為目標,制定了每月一次支委會、一次「兩委」班子聯席會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了黨建例會制度、理論學習制度,通過理論武裝提素質,學習培訓提能力。大力推行「黨建+」扶貧行動,從項目、資金、技術、信息上,鼓勵和支持黨員帶頭創辦合作社、開創致富項目。
  • 民樂村裡好歡樂——村民依託合作社土地入股領到「分紅錢」
    從12月1日起,寧江區大窪鎮民樂村春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村民就陸續到村裡領取「分紅錢」。一大早,村委會辦公室門前就排起長隊。經過確認、籤字,一沓沓鈔票就到手了,拿到錢的村民臉上笑開了花。今年74歲的劉喜是最早入社的農戶,來到村黨支部籤字、領取分紅,各項流程一氣呵成。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扶貧路上步鏗鏘
    「沒想到這條路真的修好了,再也不用為運輸發愁了……」12月9日,三伏潭鎮紅楊樹村,貧困戶李啟新在自家的魚池忙得不可開交。「潛江販子上門收了2000斤,農貿市場訂了1300多斤。」正在李啟新滿面笑容向記者介紹時,催貨的電話再一次響了起來。紅楊樹村是全市95個貧困村之一,有12個村民小組,866戶,3621人。
  • 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走出脫貧新路子 村民過上好日子
    村名片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距玉峰場鎮4公裡,由原鬥笠村與紅苗子村合併而成,全村幅員面積3.1平方公裡,共有村民548戶1936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鬥笠村村內建有紅苗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玉鑫麗景產聯式專業合作社、大英縣鑫鬥笠家庭農場,引進大英縣綠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規模種植脆紅李600畝,建有百香果觀光園。
  • ...故事」真情幫扶結碩果丨鎮遠縣羊坪鎮上寨村駐村第一書記金大鴻
    入戶走訪貧困戶 上寨村作為鎮遠縣羊坪鎮3個貧困村之一,共572戶2475人,2017年貧困戶99戶350人,平均每6戶農戶就有一戶貧困戶,每7人中就有1名貧困人口,村民經濟收入以傳統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村裡基本沒有什麼優秀的產業;15個村民小組有一大半通組路均未硬化,一到雨天一路泥濘,難以出行;全村除了村委會周邊村民組外
  • 浙江義烏股份經濟合作社黑幕續:村民帶刀防身
    近年來,浙江省義烏市大塘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一直處於公眾和輿論關注的風口浪尖。自2001年起,大塘下村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造,並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在改革過程中,針對「賄選事件」、合作社董事長朱有雲等村幹部報復毆打舉報人、騙取安置指標、私自買賣集體土地,以及村幹部涉嫌操縱新城安置招投標會等等這些問題,外界的指責和質疑以及高層領導和媒體的關注從未停歇。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陽高縣正峰澗村的村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駐村第一書記葉建軍,為村裡申請集中連片發展500畝穀子產業項目,化肥、地膜、籽種……發給鄉親們。這樣的場景在正峰澗村已經出現過多次了。村民們笑著說:「我們的第一書記,對我們好著嘞!」村民們口中的好書記叫葉建軍,是2015年8月由陽高縣紀委監委派到王官屯鎮正峰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
  • 老窩村不再是「窮窩」
    老窩鎮老窩村柑橘扶貧合作社成立現場,1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拿到了合作社股權證。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國所有貧困縣「清零」,脫貧攻堅如期完成。中國的脫貧事業在世界減貧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兩年時間,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老窩鎮老窩村的685戶村民而言,真的是太重要了:一是終於摘去戴了千百年的貧困帽;二是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下,在各級政府、科研扶貧幹部、企業等群策群力的幫扶下,在老窩村民自身努力下,老窩村的石頭山變身300多畝的柑橘果園,為老窩村找到了一條穩定增收的致富路。這些變化,對老窩村民來說,是做夢也沒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