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12月11日清晨,在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農豐村的蔬菜種植基地大棚,菜心葉片上晨露未乾,三三兩兩的村民已陸續趕來,開始採摘管護工作。
「這兩年我們村的辣椒和豆角賣得特別好,尤其是冬天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海口不少居民小區直接和我們訂購。」農豐村村民吳桂蘭打理著辣椒,臉上滿是喜悅。
長期以來,農豐村村民都以種植蔬菜為主要產業,然而過去的銷售情況卻不理想。「以前菜農都是只管種植不管銷售,直接把菜賣給批發商,一直被市場行情牽著鼻子走。村裡也沒有發展集體經濟。」農豐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再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為了擺脫被動狀態,提升脫貧攻堅成效,推動鄉村振興,村集體組織村裡種菜能手於2018年底組織成立了農豐惠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建了「濃豐農」品牌。
「成立合作社後,農豐村由分散種植轉為組織化生產,徹底摒棄了盲目生產、低價批發的發展模式,從種植到品牌包裝,再到銷售、售後服務一條龍管理,按照客戶需求有計劃地種植不同種類的葉菜,無須擔心滯銷。」楊再東還記得,2018年12月,合作社出售第一批菜,6畝地產值6.7萬元。
取得了開門紅,發展更有信心和底氣。2019年10月,該合作社聯合中國熱帶科學院相關專家開始生產「紗帳菜」,生產的蔬菜粗纖維含量低,蔬菜口感嫩、甜。同年12月,該合作社推出「濃豐農」生態米,首批上市的7000多斤大米一周內就售罄。今年4月,該合作社生產的首批1000斤生態醃菜一周即售完,價格達到12元一斤。「而普通醃菜的市場價僅為每斤4元至5元。」楊再東興奮地說。
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不僅為村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還解決了村民的就業難題。脫貧戶陳蘭娃的丈夫身體不好,無法外出務工,加上孩子上學,家庭負擔重。「好在村裡成立了合作社,我在這裡找到工作。」陳蘭娃告訴記者,她丈夫也被安排至鎮裡的公益性崗位,家裡也陸續養了牛、種了稻穀,有了穩定收入,日子是越過越好。
據了解,該村合作社成立至今已流轉了村裡土地100畝,營收超過140萬元,直銷瓜菜300餘噸,提供固定和臨時就業崗位50個,合計給村裡工人發放工資50多萬元。今年疫情期間,合作社全力生產,有效解決了多個村裡勞動力不能出村務工問題,有效防止了因疫情致貧。
「希望通過做強葉菜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讓村民持續增收。」楊再東說,他們正計劃在村裡種植草莓、聖女果和向日葵,「等到明年春節前後,市民遊客就可以來此採摘遊玩了」。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1日訊)
原標題:海口農豐村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就業增加收入 農業生產轉思路 豐產豐收富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