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農豐村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 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12月11日清晨,在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農豐村的蔬菜種植基地大棚,菜心葉片上晨露未乾,三三兩兩的村民已陸續趕來,開始採摘管護工作。

  「這兩年我們村的辣椒和豆角賣得特別好,尤其是冬天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海口不少居民小區直接和我們訂購。」農豐村村民吳桂蘭打理著辣椒,臉上滿是喜悅。

  長期以來,農豐村村民都以種植蔬菜為主要產業,然而過去的銷售情況卻不理想。「以前菜農都是只管種植不管銷售,直接把菜賣給批發商,一直被市場行情牽著鼻子走。村裡也沒有發展集體經濟。」農豐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再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為了擺脫被動狀態,提升脫貧攻堅成效,推動鄉村振興,村集體組織村裡種菜能手於2018年底組織成立了農豐惠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建了「濃豐農」品牌。

  「成立合作社後,農豐村由分散種植轉為組織化生產,徹底摒棄了盲目生產、低價批發的發展模式,從種植到品牌包裝,再到銷售、售後服務一條龍管理,按照客戶需求有計劃地種植不同種類的葉菜,無須擔心滯銷。」楊再東還記得,2018年12月,合作社出售第一批菜,6畝地產值6.7萬元。

  取得了開門紅,發展更有信心和底氣。2019年10月,該合作社聯合中國熱帶科學院相關專家開始生產「紗帳菜」,生產的蔬菜粗纖維含量低,蔬菜口感嫩、甜。同年12月,該合作社推出「濃豐農」生態米,首批上市的7000多斤大米一周內就售罄。今年4月,該合作社生產的首批1000斤生態醃菜一周即售完,價格達到12元一斤。「而普通醃菜的市場價僅為每斤4元至5元。」楊再東興奮地說。

  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不僅為村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還解決了村民的就業難題。脫貧戶陳蘭娃的丈夫身體不好,無法外出務工,加上孩子上學,家庭負擔重。「好在村裡成立了合作社,我在這裡找到工作。」陳蘭娃告訴記者,她丈夫也被安排至鎮裡的公益性崗位,家裡也陸續養了牛、種了稻穀,有了穩定收入,日子是越過越好。

  據了解,該村合作社成立至今已流轉了村裡土地100畝,營收超過140萬元,直銷瓜菜300餘噸,提供固定和臨時就業崗位50個,合計給村裡工人發放工資50多萬元。今年疫情期間,合作社全力生產,有效解決了多個村裡勞動力不能出村務工問題,有效防止了因疫情致貧。

  「希望通過做強葉菜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讓村民持續增收。」楊再東說,他們正計劃在村裡種植草莓、聖女果和向日葵,「等到明年春節前後,市民遊客就可以來此採摘遊玩了」。

  (海南日報海口12月11日訊)

  原標題:海口農豐村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就業增加收入 農業生產轉思路 豐產豐收富農戶

相關焦點

  • 「帶動農民增收,就是我們創業的目標」
    這家公司,立足梁化,是一家集種植、養殖、收購、冷藏保鮮、加工、銷售、農資供應和農業科技開發為一體的省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面積4000多畝,年銷售蔬菜約20萬噸,帶動當地4000多戶農戶種植過萬畝蔬菜,為廣大貧困戶奔康致富提供了「綠色通道」。
  • 河南舞鋼: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增收新樂園
    6月8日,河南舞鋼市廟街鄉曹莊村豐樂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葡萄園內,一架架葡萄長勢喜人,大的已有櫻桃那麼大,小的有豆子那麼大,一嘟嚕一嘟嚕結得很密實,青翠透亮,煞是可愛。幾名村民正在忙著修剪葡萄枝。蘋果園已進入盛果期,蘋果已有雞蛋那麼大。桃子已露出紅紅的笑臉,馬上可以採摘。
  • 宣威大橋村:「合作社」帶領村民走出致富新路子
    ,吸納帶動更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養殖和種植業,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實現脫貧致富,也加速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宣威市智菡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6年,2018年在雙河鄉大橋村祭陽山選址建設宣威市鴻豐肉牛生態養殖場,2019年建成5400餘平方米的養殖場,從四川成都引進優良品種西門塔爾牛進行養殖,至2020年4月,養殖規模達110頭,其中肉牛50頭,能繁母牛53頭,小牛仔7頭。
  • 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產業化扶貧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產業化扶貧助力群眾脫貧致富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6月,是一家集種植、研發、銷售、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立足打造綠色環保無公害生態水果。合作社以土地或資金入股,提供就業崗位,培訓勞動技能,提供種苗農資、產品銷售服務等幫扶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在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富山村示範基地裡,工人們正在忙著給沃柑修剪枝葉,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黃蓋不僅入股了合作社,還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工人,並學習了種植技術,現在自己也種植了四十多畝沃柑,收入逐年上漲,實現了脫貧致富。
  • 北流桃衝村:立體種植果飄香,農民增收有保障
    ▲請點擊觀看視頻 北流市民樂鎮桃衝村近年來依託大容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組建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檸檬+百香果+蜜柚」立體種植,帶領當地農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之路。
  • 在呂梁山區造林增綠,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鄭二小和他的合作社...
    在呂梁山區、羅霄山區、武陵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的地方通過成立扶貧造林合作社,帶動村民植綠增收;有的地方將村民整體搬出自然災害頻發的深山,並藉助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有的地方利用自然稟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這一處處變化,正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不斷奮進、脫貧攻堅的縮影。
  • 三都:南板藍根種植助力群眾就業增收
    本網訊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去年以來,普安鎮普屯村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南板藍根種植,助力群眾就業增收。2019年,為了提高冬種土地複種指數,盤活土地資源,該村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積極成立合作社,同時,與公司合作建立1000畝南板藍根種植基地,在南板藍根種植、除草、施肥、收割等過程中,聘請當地群眾到基地務工,常年用工量達30餘人每天。「一天能掙到100塊錢左右,這裡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我感到很高興。」普安鎮平和村村民張仁麗說。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如今,京都村有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記者 梁蘭生活艱苦 謀求發展下察隅鎮京都村位於察隅縣西南部,距察隅縣城65公裡,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村莊。
  • 「昌」通增收路 採「吉」致富果
    工作隊爭取扶貧項目資金700餘萬元,修建防滲渠3.3公裡、排鹼渠5.2公裡,築牢恰瑪古種植豐產基礎;鼓勵種植大戶牽頭成立農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吸納90戶村民集中連片種植恰瑪古800畝,實行統一採購農資、統一農機作業、統一田間管理,有效提升村民標準化種植恰瑪古的水平。
  • 福建省寧德市:生產40000筒香菇 帶動貧困戶增收
    12月4日,位於福建省福安市坂中畲族鄉洋坪自然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架子菇筒整齊排列,每個菇筒上都盛放著香菇,幾個村民正在採摘,準備運往市裡售賣。種植香菇需要適宜的環境條件進行培育,同時,從福安市農業局食用菌辦獲得相關的生產技術支持和指導。2018年4月,在該村黨支部的牽頭下,彭家洋村成立了仙岫峰種植專業合作社,指派一名黨員具體負責,通過入股分紅和就業方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主要業務為種植食用菌等。
  • 西秀區九龍屯村:引企入村 農戶種地打工「兩頭忙」增收致富有盼頭
    鋤頭有節奏的聲響,在田地間傳開,久久不散,勞作的村民們默契搭檔,搬運竹竿、搭建支架、除草、整地;醃菜加工廠內村民捧菜、切菜、打包,忙得不亦樂乎,走進西秀區七眼橋鎮九龍屯村一派繁忙景象。 企業帶動村子融合發展,致富路越走越寬。
  • 七星關區小吉場鎮:合作社養殖龍蝦 助民增收致富
    「小龍蝦一直備受消費者的青睞,我也比較喜歡吃,在家鄉養殖小龍蝦,一來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二來又能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李祚福介紹,以前他在湖北上學,經常都能吃到美味的小龍蝦,當時他就想,自己家鄉完全有養殖小龍蝦的條件,但是周邊都沒有人養,而近年來人們對小龍蝦的需求日漸增加,市場肯定不錯。
  • 黎平縣:天麻變寶生「金」 村民增收脫貧
    走進弄北村天麻種植基地,層層疊疊天麻排列在山坡上,每個坑裡密密麻麻地生出50多個白生生、肉嘟嘟的天麻。村民黃召文兩口子正在杉木林下忙碌著。弄北村天麻種植基地。「弄北村有種植天麻的傳統,但以前都是村民零散種植,不成規模,天麻生長溼度無法掌控,產量上不去,而且銷路也成問題。」說起以前發展天麻產業的困難,弄北村黨支部書記黃召先直擺手。
  • 【非遺】普洱又有兩家非遺扶貧工坊掛牌 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是國家「非遺+扶貧」的一種新型扶貧模式,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是文化和旅遊扶貧的重要舉措。根據《普洱市文化和旅遊局 普洱市扶貧辦轉發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普文旅聯發〔2020〕3號)要求,普洱市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紛紛掛牌成立,截至目前,已達19家。
  • 三方抱團發展 釋放疊加效應——貴州省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00多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000多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萬多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並且帶動成立鄉村農業專業合作社近4萬個,創辦村社合一合作社1萬多個。在榕江縣三鑫天源蔬菜種植基地,群眾正採摘豌豆尖。
  • 菜地裡「種出」好日子村民變「股東」同寫致富經
    捐資3000萬元建設裴寨新村,整合11個村創建裴寨社區,擴建商業街、建設服裝產業園……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裴春亮致富不忘鄉鄰,讓3000多名農民工實現穩定就業,帶動當地11800多人增收致富。成立孟津縣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十裡香草莓基地),流轉土地1320畝,輻射帶動32個基地,給周邊貧困群眾提供5000多個就業崗位,幫助176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呂妙霞是人們口中的「草莓西施」,從不停歇的「鐵娘子」。
  • 百縣千村行(274)|現場分紅20萬元 178戶村民「家家都有」
    吾門村通過基地項目讓村民收入翻了倍,分紅模式成為其中重要的驅動力,在實現穩定增收的同時,帶動村民就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按手印拿現金 入股村民喜領「第一桶金」「勒格爾布、吉牛爾普、克日約羅、尼尼月古、吉牛拉洛,請上來領分紅。」
  • 合作社的大作用——我區脫貧攻堅大型系列訪談《我的扶貧故事》之五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龍山村,看該村如何利用「合作社」發揮大作用,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摘帽。發展合作社 依託產業促脫貧農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合作社,成立專業合作社,有助於將產業做大做強,讓群眾增收致富。賈嗣鎮副鎮長張松道出了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壯大的緣由。
  • ...經營村莊共致富——河源市連平縣喜愛多鷹嘴蜜桃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主要以種植和銷售鷹嘴蜜桃為主營業務,同時兼營果苗培育、藥材、蔬菜、花卉種植,農產品銷售與配送,牛羊雞等家畜家禽養殖,農業觀光、餐飲、鄉村旅遊等產業。採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按照提供果苗、栽培技術、果園管理、果品銷售、加工的產業發展鏈條,合作社為當地農戶成員提供與鷹嘴桃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和銷售等服務,大力推動桃農擴大種植範圍和提升運銷能力,促進當地桃業增效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