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革命八要素中,組織方式是一個重要環節。
2019年5月5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在全省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堅定不移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這是省委、省政府在總結農村產業革命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順勢而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把「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建立起來、推廣開來,是推動農村產業革命的關鍵。
一年多的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是符合貴州實際、行之有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既發揮了龍頭企業連接大市場的作用,又發揮了合作社組織農民、管理農民的優勢,同時還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充分調動了企業、合作社、農民的積極性,形成「1+1+1>3」的聚合增益效應,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00多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000多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萬多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並且帶動成立鄉村農業專業合作社近4萬個,創辦村社合一合作社1萬多個。
在榕江縣三鑫天源蔬菜種植基地,群眾正採摘豌豆尖。(劉進銀 攝)
強「龍頭」產業越做越大
春耕時節,分秒必爭。2月17日一大早,大方縣鳳山鄉杉坪村合作社負責人周勇就趕到大方縣城。「本來計劃過完年後就採購辣椒種子,但受疫情影響,推遲到現在。雖然晚了幾天,但好在有公司保底收購,我們有信心。」
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鳳山鄉以縣農投公司為引領,以每斤1.3元的價格保底回收鮮椒,有效解決了產銷對接問題。日前,該鄉已規模化育種辣椒苗2000畝。
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是最具創新活力的農業經營主體,也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
自2018年初,省委作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省湧現出一大批龍頭企業,成為不斷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色的「火車頭」和「加速器」。
作為一家從福建引進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貴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食用菌生產、研發、加工與銷售為一體,年產食用菌近500萬袋,產值3000萬元。
六盤水市農投公司,針對獼猴桃產業發展中企業多、品牌雜、基地散等問題,組織25家民營企業,成立涼都獼猴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帶動六盤水發展獼猴桃種植18.18萬畝,鮮果更是遠銷中國臺灣,泰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地。
德江縣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原則,引進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茶葉公司與該縣永志茶葉公司,採取技術合作、整合產銷兩端資源等方式創辦龍頭企業。目前已幫助該縣銷售茶葉200萬元以上,輻射帶動10餘家茶葉專業合作社。
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中,龍頭企業發揮著打「通」市場、拉「長」產業鏈條、用「活」金融工具等優勢,有效帶動了合作社發展和農戶持續增收。同時,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品牌的包裝打造等也更加便利,從而形成群聚效應,推進農產品品牌化、產業規模化發展。
壯「龍身」村社越來越優
如果把企業比作「龍頭」,農戶比作「龍尾」,那麼合作社就是「龍身」,龍頭有力帶動,龍身關聯靈活,龍尾才能擺動自如。
農民專業合作社代表著農民的利益。作為一個集體組織,既能在統一管理下促進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又能在面對企業和市場時最大限度地維護農民的利益。
近年來,安順市西秀區大壩村,正是在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成功發展了金刺梨種植、蚱蜢養殖等產業。
大壩村原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2007年,極具市場價值的金刺梨吸引了大壩村黨支部的注意,村「兩委」研究後決定引進種植。
試種成功後,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成立了大壩村延年果種植、黔江種植養殖、香成種植養殖3個農民合作社,所有村民以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到合作社中,當年就實現了增收。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壩村金刺梨產業面積達2300畝,還建起了金刺梨酒廠。短短幾年時間,大壩村家家戶戶都有了就業門路,在「村社合一」的帶動下,一個從前連飯都吃不飽的窮山村,變成了現在家家住別墅、戶戶有產業的小康村。
無獨有偶。在盤州市普古鄉,依託盤州銀湖合作社內統外聯,帶領8000多村民抱團發展,讓964戶農民變成股東,990位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村集體也因此年增收10萬元以上。
如今,實行「村社一體化」,通過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助推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致富,已經成為推進產業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帶「龍尾」農民越來越富
農村產業革命,發展產業只是手段,讓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才是目的。
「想要脫貧致富,一定要改變這種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局面,讓大家都忙起來。」看著村民守著一畝三分地得過且過,貧困戶抓耳撓腮沒出路,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前鋒村第一書記劉維波十分焦急。
前鋒村坐落在群山之間,土地零散,農業產業發展路子狹窄,曾經村「兩委」在合作社養牛上「栽過跟頭」,後來大家一度找不到發展方向。
抱著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的想法,劉維波與村幹部多方調研,引進了貴州關嶺牛銘品有限公司,到前鋒村發展關嶺牛養殖。養牛場重新運營,劉維波又發動農戶種皇竹草專賣給合作社。
終於,依靠「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讓前鋒村打了一場翻身仗。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實現分紅42萬元,全村20多戶種草戶戶均增收2000餘元。
如今,前鋒村又幹起了培植食用菌的買賣,在村裡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秀珍菇大棚,去年村裡生產的秀珍菇產量達6.5萬斤,產值31.25萬元,為1600餘人提供就業機會。
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引導合作社規範化發展,把農民組織起來,調結構、闖市場、增收入。一時間,前鋒村一改往日的清貧,日子漸漸地過得火熱起來。
農民既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更是產業革命最直接的受益者。「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這一組織方式的創新,在市場競爭下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實現省內外「大市場」與山村裡「小農戶」的有效銜接,保障了農民持續增收致富。
企業「龍頭」對接市場,合作社「龍身」銜接企業與農戶,農戶「龍尾」進行生產,三方抱團發展不斷釋放疊加效應,讓農村生產力不斷得到提高。「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是貴州振興農村經濟、決勝脫貧攻堅的有效抓手和載體,必將為發展現代農業、加快鄉村振興提供全新視角,作出更大貢獻。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安通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