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龍頭企業拓寬農民增收路

2020-12-27 中國張掖網

  中國張掖網山丹訊  發展一項產業,盤活一方資源,造福一方百姓。

  近日,走進甘肅愛福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一座座排列整齊的鋼架大棚映入眼帘,來到菌棒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忙著裝袋、滅菌、接種,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逐漸驅散著疫情帶來的陰霾。

  「我們公司是從2月11號開始復工復產的,現在每天的生產量差不多是2萬個菌棒,現在生產的菌棒訂單都是過年之前談好的,為保證菌棒能夠按時送到農戶手中,不耽誤農時,公司全體員工在做好防疫的同時加大馬力趕製訂單。」該公司副總經理杜建明介紹,在接到復工復產審核批准後,公司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確保疫情防控和企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

  「這個車間裡幹活的工人,和我一樣都是附近村莊的村民,我們的工資是按月發放,一個月可以賺到3000塊錢。」正在給菌棒打孔的工人王小妹告訴記者。

  「附近村莊的貧困戶到我們公司就業,我們提供相應的綠色通道,只要符合我們公司的用人標準,我們就優先錄用。」談及公司招工條件時,杜經理這樣說。目前有50餘名附近村莊的村民來該公司務工,其中一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些人在照顧好家庭的同時都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

  據了解,甘肅愛福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菇農」的運營模式,實現統一供應菌棒、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示範菇棚、統一產品回收、統一加工銷售的模式,帶動28個基地發展香菇產業,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提供了更多就業的崗位,更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而對於自然條件貧瘠,發展資源有限的村莊如何發展產業,讓村民也享有一份有保障的收入呢?在山丹縣位奇鎮龍騰科技有限公司的養馬場裡,記者找到了答案。

  走進位於位奇鎮蘆堡村的養馬場,幾間整齊的大型彩鋼馬棚一字排開,成堆的草料整齊碼放在草棚內,圈內打掃得乾乾淨淨,一群大大小小的馬怡然自得地咀嚼著草料,飼養員張金花正在給馬兒加草料。

  「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沒有辦法外出務工,在村幹部的介紹下,我來這裡上班,我的工作主要是粉碎料草和餵馬,一個月是3000塊錢的工資,還能把家裡照顧好,我挺滿意的。」張金花說。

  同樣作為飼養員的周金國,說起養馬「經」來,頭頭是道。「餵馬要勤快,飼料要按照少餵勤添,先粗後精的原則,還要多曬曬太陽,多運動運動。」周金國作為養馬場的老員工,每月可以領到5000元的工資。

  王紅霞是蘆堡村四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家中勞動力少,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養馬場建起來以後,王紅霞成為了養馬場的股東之一,平時也在養馬場幹活。談起養馬場給周圍群眾帶來的實惠,「最大的優勢就是第一自己不出資金,第二沒有什麼風險,到年終分紅就可以了。」王紅霞說。

  據養馬廠負責人周淵學介紹,廠子是2018年8月份建成的,現在養馬量已經達到1500匹,有45個固定務工人員,其中26人是貧困戶,每戶貧困戶有2匹母馬集中寄養在廠子裡,每年一匹馬的分紅是680元,貧困戶不僅每月可以領到務工工資,年底還有分紅,做到了足不出村,就可以「馬」上致富。

  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歸根到底是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實現收入增加。近年來,山丹縣圍繞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大力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實現了項目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產業化扶貧之路。(山丹縣融媒體中心 石晶)

 

 

編輯: 閆婧嫻

相關焦點

  • 臨朐縣辛寨街道:農業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路
    8月18日,記者來到臨朐縣辛寨街道,沿西辛路從城區往東十餘公裡,趕到大高家莊村北的辛寨有機生薑科技示範園項目進行採訪。今年以來,辛寨街道注重發揮資源優勢,以促進農業增效、群眾增收為目標,著力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為加快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辛寨街道採取「黨建+特色產業」模式,班子成員分頭包靠產業園項目,由社區黨委牽頭,調動各村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群眾一起,聚焦項目建設抓推進。
  • 武隆白雲鄉:100畝「百花前胡」中藥材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當地農民正在採收百花前胡中藥材。通訊員 張凱倫 攝    華龍網12月28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張凱倫)近年來,重慶市武隆區白雲鄉以積極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為重要抓手,統攬「三農」工作提檔升級、突破發展、快速提升。
  • 樺南縣土龍山鎮攜手企業助力農民增收脫貧
    為進一步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伐,土龍山鎮黨委政府在扶貧模式上積極探索,深耕扶貧產業市場,鼓勵企業到我鎮創業,把扶貧工作與推動地方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力結合,帶動貧困戶增收渠道,實現了雙方共贏。土龍山鎮為企業找到最佳契入點,鼓勵黑龍江互聯細緻農業有限公司在戰生村承包375畝土地,種植高粱,並且每公頃承包費高於市場價2000元,承包期限10年。黑龍江互聯細緻農業有限公司是土龍山鎮引進的一個民營企業,這家企業採用純綠色,無公害的高粱釀酒,需要進行人工田間除草來完成。
  • 「渭南」關於韓城市鄉鎮政府如何進一步 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
    擁有金路綠色特種養殖等專業合作社62個,飼料供應企業1戶,註冊「禹錦鳳」、「林源鳳」、「康生益」等特色品牌9個,產品直銷陽光、民生、美好等多個市內外大型超市和酒店,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第二大產業。(3)果品產業。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三方抱團發展 釋放疊加效應——貴州省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
    一年多的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是符合貴州實際、行之有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既發揮了龍頭企業連接大市場的作用,又發揮了合作社組織農民、管理農民的優勢,同時還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充分調動了企業、合作社、農民的積極性,形成「1+1+1>3」的聚合增益效應,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 2020年度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名單出爐
    新年伊始,從省扶貧辦傳來消息,根據《山西省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認定管理辦法》(晉政辦發〔2018〕80號)《山西省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監測評價實施辦法(試行)》(晉脫貧攻堅辦〔2019〕26號),在市縣監測評價和推薦遞補的基礎上,經省級第三方抽查評價、專家評定和媒體公示,認定2020年度山西省級扶貧龍頭企業173家,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
  • 大偉嘉股份榮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2016年,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八部門開展了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監測工作。根據《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辦法》規定,在有關省(區、市)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農業部等八部門聯席會議審定和媒體公示,決定批准北京大偉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雲南白藥等111家企業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目前已正式通知,並在農業部等國家權威網站上公布(農業部網址:http://www.moa.gov.cn/zwllm/tzgg
  • 豇豆豐收增收有路
    為助力脫貧攻堅,魯布格鎮新土界村大力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豇豆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4月開始分兩批種植豇豆50畝,目前第一批種植的22畝豇豆已進入採摘期。 為讓豇豆產量上得去、銷得出,群眾能增收,新土界村採取「工廠+基地+農戶」的模式,籤訂合同,通過送種子、送技術、送服務,形成了集種植、管理、銷售於一體的模式,推動豇豆種植向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據了解,每畝豇豆產量約2噸多,產值在6000元左右。豇豆的豐收不僅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還增加了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信心。
  • 「帶動農民增收,就是我們創業的目標」
    他有8畝辣椒,年增收近萬元。 鄭丙鋒所說的公司,就是惠東縣倫信農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立足梁化,是一家集種植、養殖、收購、冷藏保鮮、加工、銷售、農資供應和農業科技開發為一體的省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面積4000多畝,年銷售蔬菜約20萬噸,帶動當地4000多戶農戶種植過萬畝蔬菜,為廣大貧困戶奔康致富提供了「綠色通道」。
  • 奮力開拓增收路
    貧困群眾沒有收入,就千方百計幫他們找工作;沒有技能,就耐心教會他一技之長;想創業,就幫助籌資金、找廠房、助銷售……多年來,臨泉縣長官鎮王營村婦聯主席張芳把貧困戶當成自己的家人,把群眾脫貧增收當成自己的事,在脫貧攻堅一線付出了努力,收穫了果實。
  • 紅花拓寬致富新路子,微波乾燥機煥發產業增收活力
    現如今,紅花已成為一些地方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花」,微波乾燥機也將持續發揮其功用,提升紅花幹製品相和品質,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地增收動能。紅花(包括藏紅花、川紅花)作為一種傳統比較名貴的藥材,應用歷史較長,且其有活血化瘀,散鬱開結等功效,具有藥食同源價值一直受到行業的歡迎。
  • 推進農業產業融合 助力農民增收
    本報訊(梁耕輔)筆者從永順縣農業部門獲悉,截至目前,永順縣芙蓉鎮、高坪鄉、松柏鎮、石堤鎮已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黃金走廊」,建成三產融合示範區42萬畝,培育龍頭企業16家、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235個,培育養殖大戶438戶,家庭農牧場240家,鄉村「農家樂」15家,輻射周邊12個鄉鎮130個村11.7萬人,打響了沃康山油茶
  • 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組建茶葉合作社 茶農產業增收增效
    為拓寬銷路,幫助茶農增收,當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茶農」的方式,建立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此舉以合作社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12月2日,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作為全國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一直以茶產業為支柱產業。
  • [農民日報]鍾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企農雙贏共同體
    改革開放以來的事實表明,龍頭企業通過與小農戶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在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企農利益聯結機制的主要類型自小農戶作為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登上歷史舞臺後,以訂單農業或合同農業為主要形式的「公司+農戶」模式是最早出現的企農利益聯結形式。
  • 板橋鎮:創新模式發展「美麗經濟」 助農增收致富
    近年來,東方市板橋鎮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通過「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生產基地」模式,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助推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東方上彩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作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以經營綠蘿、蘭花、鳳梨等熱帶高效花卉品種為主,綠蘿產品在全國市場佔有率保持在25%以上,是目前國內大規模生產綠蘿的基地之一。該公司通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幫扶理念,讓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學習技術,激發村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助其走上增收致富路。
  • 河北景縣:「訂單農業」豐收忙 農民增收樂開花
    圖為王瞳鎮西場村農民正在收胡蘿蔔。牛志江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牛志江、郝立建)往年一到胡蘿蔔成熟季節,就會出現銷路難的問題,而現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通過「訂單農業」,既解決了銷路,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昌」通增收路 採「吉」致富果
    昌吉學院工作隊駐村以來,堅持因地施策,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提高畜牧養殖技術、持續轉移勞動力,幫助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增收的幸福路。特色種植促增收駐村伊始,工作隊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徵求各方意見,決定以恰瑪古種植業為支點,完善基礎設施、規範標準生產、創新品牌營銷,促進村民增產增收。
  • 十萬畝高粱紅滿天 五千戶農民盡開顏
    、逐步小康,體現出農業現代科技公司的社會責任和企業擔當。總結起來就是「六位一體經營、八統一分管理」的阜星扶貧新模式:六位一體,即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科研機構+農戶+金融機構。八統一分就是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施肥、統一澆地、統一治蟲噴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割、統一品牌標識、統一銷售,分戶管理。從企業、貧困戶到科研單位、合作社,所有參與單位聯繫緊密,堅持運營高度統一、高效便捷管理,為農戶持續增產增收提供了保障。
  • 新疆林果產品如何從「豐收」到「增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2019年,新疆以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持續推進特色林果業轉型發展,不斷織密新疆特色農產品疆內收購網和疆外銷售網,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產品營銷,叫響新疆林果「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