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篇,言必有中,升堂入室,有過之無不及

2020-12-24 冬瓜太郎愛國學

【原文】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成語】三復斯言(sān fù sī yán)

【解釋】三復:多次反覆。斯:此。反覆體會這句話。

【示例】宋·蘇軾《答畢仲舉書》:「三復斯言,感嘆無窮。」

【原文】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成語】不得其死(bù dé qí sǐ)

【解釋】指人不得善終。

【示例】宋·王楙(mào)《野客叢書·周顗(yǐ)處曖昧召禍》:「人不可自處於曖昧之地,而況立朝於危疑之際尤為難事,稍有間隙,性命不可保,其可明開禍隙以示人哉?宜顗之不得其死也。」

【原文】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成語1】一仍舊貫(yī réng jiù guàn)

【解釋1】一切按照舊例行事。

【示例1】《晉書·殷仲堪傳》:「謂今正可更加梁州文武五百,合前為一千五百,自此以外,一仍舊貫。」

【成語2】言必有中(yán bì yǒu zhòng)

【解釋2】話都能說到點子上。

【示例2】《周書·武帝紀上》:「世宗每嘆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成語】升堂入室(shēng táng rù shì)

【解釋】升:登上。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原意為:子路學習雖有成就,但還須更進一步。升堂比喻剛剛入門,入室比喻更高境界。後比喻學問和技藝深得師傳,造詣精深叫「升堂入室」。

【示例】晉·葛洪《抱樸子·極言》:「性篤行貞,心無怨弍,乃得升堂入室。」

【拓展】亦作「登堂入室」。宋·吳坰(jiōng)《五總志》:「如徐師川(俯)、餘荀龍(爽)、洪玉父(炎)昆弟、歐陽元老,皆黃(庭堅)門登堂入室者,實自足以名家。」亦作「入室升堂」。明·徐霖《繡襦記·正學求名》:「效先儒入室升堂,諸人鑿壁懸梁。」

【原文】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成語1】過猶不及(guò yóu bù jí)

【解釋1】凡事做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謂行事須恰如其分。

【示例1】唐·韓愈《改葬服議》:「儉之與奢,則儉固愈於奢矣,雖然,未若合禮之為懿也,過猶不及,其此類之謂乎。」

【成語2】有過之無不及(yuǒ guò zhī wú bù jí)

【解釋2】謂對比起來,只有超過,而沒有不如的地方。

【示例2】宋·楊萬裡《靜庵記》:「予時亦以省試官待罪朝廷中,目睹盛事,謂景伯十年鳳池,名位視其父有過之無不及者。」

【原文】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成語1】鳴鼓而攻之(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

【解釋1】大張旗鼓地討伐。

【示例1】《舊唐書·敬宗本紀》:「播自掌鹽鐵,以正入錢進奉,以希寵固位,託稱羨餘,物議欲鳴鼓而攻之。」

【拓展1】亦作「鳴鼓而攻」。明·陳汝元《金蓮記·搆(gòu)釁》:「先生須索鳴鼓而攻,免使得罪聖門名教。」

【成語2】群起而攻之(qún qǐ ér gōng zhī)

【解釋2】攻:指責、攻擊。大家都起來反對他。

【示例2】宋·楊萬裡《李侍郎傳》:「自古官官之盛衰,系有國之興亡。其盛也,始則人畏之,甚則人惡之,極則群起而攻之。」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成語1】一日之長(yī rì zhī zhǎng)

【解釋1】言比別人年齡稍大或資格較老。

【示例1】《梁書·武陵王紀傳》:「自獯(xūn)醜憑陵,羯胡叛換,吾年為一日之長,屬有平亂之功。」

【成語2】喟然長嘆(kuì rán cháng tàn)

【解釋2】喟然:嘆氣的樣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嘆氣。

【示例2】馮衍《自論賦》:「時莫能聽用其謀,喟然長嘆,自傷不遭。」

【成語3】沂水春風(yí shuǐ chūn fēng)

【解釋3】沂水:水名,源出山東曲阜縣東南的尼丘,流經曲阜、兗州合於泗水。孔子出生地。謂孔學的教益,師長的薰陶。

【示例3】《兒女英雄傳》三九回:「人生在世,既作了個蓋世英雄,焉得不短如春夢!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領略些沂水春風樂趣,自然上下與天地同流了哇!又怎得會短如春夢!」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值得收藏!
    今天這篇文章,值得收藏!1. 哀而不傷【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常用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常用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0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18、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  等有了好價錢才賣。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機會才肯出仕效力。  出處:《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漲姿勢|出自《論語》的115個成語,讓孩子學習掌握!
    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B 2.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
  • 納蘭詞論語取名:當唯美納蘭詞遇上論語,感受多情柔腸之名字美!
    孔子的論語,是智慧的對話,每每讀到論語,都感覺簡短的一句話,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印刻在腦海裡,久久不能平息,仿佛從遠古走來,與智者對話,同行。當唯美納蘭詞遇上論語,會不會有怦然心動的那一刻?你的名字裡,是否也有這般的多情柔腸呢?為寶寶取名,最好結合寶寶的生辰八字,再選出處和用處。才能為寶寶取一個有作用的好名字。本文由江南易林寶寶起名原創。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常用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
    【出自】:《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7、博文約禮   【解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內省不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片言折獄、成人之美、察言觀色
  • 一部《論語》竟然藏有60個成語典故
    【出自】:《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6、博施濟眾【解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15、成人之美【解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9
    本來哀公只問怎樣才能使百姓誠服,只要回答出「民服」之法來即可。可是孔子卻連老百姓不服的原因也一併拖了出來。顯然這是哀公的病根,所以孔子要特別強調一下,希望引起他的特別關注。 南懷瑾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人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到了那個權位的情況,就很難講了。
  • 【古籍】論語:先進 一
    先進 第十一 【朱熹】此篇多評弟子賢否。胡氏曰:「此篇記閔子騫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稱閔子,疑閔氏門人所記也。」 【南懷瑾】此篇名《先進》的意思就是「前輩」。  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朱熹】先進後進,猶言前輩後輩。野人,謂郊外之民。君子,謂賢士大夫也。用之,謂用禮樂。孔子既述時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蓋欲損過以就中也。
  • 《論語》|君子一般不與人爭,爭也要有君子之風度
    孔子認為,「君子無所爭」,作為君子,心中有崇高的追求,有遠大的目標,在大事上下功夫,在日常繁瑣的小事上沒有什麼可與人計較的,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沒有什麼可與人爭的。有時候本來兩個人有一些小矛盾,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果有一個主動退一步,這個事就過去了。可是,有的人並不這樣認為,認為忍讓是怕的一種表現,是主動示弱,是長別人威風滅自己的志氣,就是斤斤計較,死不退讓。
  • 《論語》「堯曰」篇注釋及翻譯
    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 《論語》裡有根正宗的不用打引號的廢柴
    這個質疑很自然地就讓我想到在《論語》裡,還真有一哥們兒因為愛睡覺而被夫子罵得狗血噴頭的。這人姓宰,名予,字子我。就《論語》所見而言,這可是一根十足赤金用不著打引號的廢柴。今天誰都知道有個成語叫「朽木不可雕」,知道這是罵人的話,而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孔子用來罵這位宰我同學的。宰我這哥們在《論語》裡一共出現五次,其中四次是跟夫子的對話,這四次中,無一例外地都把夫子氣了個半死。第一次是在《八佾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
  • 專訪|周志文:只要有文明存在,《論語》絕不會消失的
    倒是在《先進》篇有連續幾章談顏淵死的事,我在《論語講析》中也特別分析了,這幾章很有趣,是顏淵死了,他父親顏路來跟孔子討論要怎麼葬顏淵的事,顏家貧,顏路想請孔子把自己的車子賣了,用賣來的錢「厚葬」顏淵,孔子當場拒絕了,孔子的理由有好幾個,這裡就不講了。
  • 《論語三百問》第17問 道千乘之國:是談治國之道嗎?|近道書院
    我們這樣發問,默認的一個前提是:《論語》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語錄,而是有著內在的編撰線索的,這一點我們曾經深入分析過(參見第六問)。理解此章的關鍵,是準確理解「道」字。傳統對「道」的解釋,或解為治理(「治也」),或解為領導(同「導」),雖然說得通,可惜仍未能精準命中此章之義。這一章,表面看來是談治國之道,卻不放在《為政》篇,而放在《學而》篇,何以故?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這115個成語,竟都出自這部「不朽之作」!
    【出自】:《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6、博施濟眾【解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7、博文約禮【解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