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故事④】香港人起英文名字:每個人身份的標籤,有人會用一...

2021-01-10 上觀

香港人作自我介紹時,很少會告訴別人中文全名,一般都只是介紹自己的英文名。我的英文名叫Jenny(珍妮),但如非必要,我都會介紹自己為「芷淵」。這個故事要從小學講起。

 

雖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有英文名,但取英文名在香港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小學二年級那年,英文老師讓我們一人想一個英文名,方便她上課時喊我們名字。於是那天回家,我就問媽媽。恰巧有個親戚在家做客聽到了,跟媽媽說:「芷淵的樣子像Jenny,就叫Jenny吧!」

 

「Jenny,挺好聽啊!好啊!」

 

雖然到現在我都不知道「Jenny」到底長什麼樣的,或者親戚口中的那個「Jenny」是否真有其人,但當時家人都附和,從此我就多了一個英文名字——「Jenny」。

 

在同學、朋友、同事之間,香港人大多會以英文名相稱,甚至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他們的中文名,因為相處的時候也不需要知道。除了爸爸媽媽、老師、上司可能連名帶姓叫你,哪個朋友稱呼你全名的,一定關係特別好。

 

小學時,我一直挺喜歡Jenny這個名字。老師說,Jenny一般被形容是有趣、外向、有著西方氣息的鄰家女孩,反正我當時的理解就是「親切友善的好女孩」。

 

直到一次爸爸媽媽帶我到美加旅遊,在加拿大野生動物園騎大象時,我聽到大象馴獸員大喊「Jenny, stop! Jenny, stop!(珍妮,停下來!珍妮,停下來!)」我很好奇怎麼在加拿大會有人認識我。事後才知道,原來我騎著的大象名叫Jenny,大象馴獸員是叫它停下來擺姿勢給遊人拍照。後來同學知道了這個故事,幫我起了個綽號叫「Jenny Elephant(大象珍妮)」。

 

叫Jenny其實沒什麼不好,很多美女明星都叫Jenny,後來馳名的「小熊曲奇餅乾」不也取名「Jenny Bakery」嗎?只是名字會有時代的烙印,名字背後往往反映了所處的時代,信息量不容忽視。

 

上世紀70年代前,英語是香港唯一法定語言。雖然全港絕大多數市民用的是漢語,講的是廣東話,但政府文告、法律文書統一用英語書寫。到了1974年,港英政府立法宣布「中英文同等地位」。直到特區政府成立,「雙法定語言」都沒有改變。香港人出生時需要同時填寫中文名與英文名,大部分英文名都是中文名的粵語拼音。而香港人的中文名與英文名一樣,都具有法律效力。

 

老一輩的香港人,喜歡叫Peter、John、Paul、Mary等,很多都源自基督教文化背景的「Christian names(基督教徒名字)」。當然,也有直接用粵語拼音的名字,我小學一年級英文教科書的第一課就有這樣一句話:「Yip Siu Lan and Leung Wai Ming are good friends. (葉小蘭與梁偉明是好朋友)」。「Yip Siu Lan」和「Leung Wai Ming」就沒有英文名。

 

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一代,喜歡用Kelvin、Jacky、Shirley、Vivian、Jenny等。這也是後來我不太願意介紹我叫Jenny的原因之一,因為用這個英文名的香港人,一般都比我年齡大很多。

 

那個年代大多不會直接用粵語拼音的英文名,取而代之的,是中文名字的英文縮寫,譬如「家強」叫「KK」、「嘉欣」叫「KY」等。香港特區前特首梁振英就取了「振英」拼音的「CY」做英文名。也有人用英文名配合中文名的發音,如容祖兒叫Joey、張智霖叫ChiLam,名字中有「茵」「欣」「恩」等粵語拼音為「Yan」的叫阿Yan、Yannie、Yanki,有「祖」「藻」的就叫Joe、Joey等。

 

到了我們80後一輩,英文名開始變得更為多元化。記憶中,我的同學中有叫Holly、Amanda、Janice、Heidi、Una、Athena等等。有人會用出生月份作英文名,六月生日的叫June,八月出生的叫August。也有人喜歡用疊字英文名,例如JoJo、YoYo、CoCo、MiMi、BoBo等,儘管被說更像小寵物的名字,但不少人偏偏看中它們的可愛與親切感。

 

隨著日韓文化在香港流行,Yuki、Suki這些日文名已不足為奇,越來越多人取用法文、德文甚至俄文等作「英文名」,例如Charmaine、Amelie、Adele、Sandra等。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的英文名Rimsky就是常見的俄文名。有一次他在訪問中透露,曾有大律師勸他改名,因為香港人不會找一個「俄羅斯人」當法律代表。

 

90後甚至00後的英文名更有創意,我有兩個朋友,一個叫Sixteen(十六),另一個叫Potato(馬鈴薯)。香港中小學每個學生都有學號,老師會根據班上學生粵語譯名從A到Z排序分配,一班三十人,學號就從一到三十排序,四十人就有四十個學號。姓區(Au)、陳(Chan)、周(Chau)的同學排在最前,姓黃(Wong)、楊(Yeung)、容(Yung)的排在最後,Sixteen的粵語譯名正好排在班上的十六號,他就把自己的英文名改成Sixteen。

 

Potato的英文名更好解釋,純粹因為他特別喜歡吃馬鈴薯類食物,薯條、薯片、薯格,恨不得自己也要變成Potato。於是我們經常調侃他倆,叫他們做Sixteen Potatoes(十六個馬鈴薯)組合。

 

誰說英文名一定要用名詞?性格開朗的可以叫Happy(開心),吃貨可以叫Yummy(好吃),我還見過一些有個性的英文名叫Never(永不)、Ever(曾經)。香港有位黃姓補習老師就叫Never Wong,據說是取了「Never Wrong(永不錯)」的諧音,所以很多學生高考前都會報讀她的課程,說是好意頭,沾沾考試運。

 

不過,雖然大多數香港人都有英文名,但很多人都不會把身份證上粵語拼音的英文譯名改為英文名,因為這個名字通常都來得很隨意。我的「Jenny」就從小學一直用到現在,雖然後來曾有N次想改名,但用習慣了也就習慣了。當然,也有一些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換一個英文名,我有個朋友小學叫Annie、中學叫Vivian、大學叫Bella,出來工作變成Isabelle了。

 

用英文名相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避免很多尷尬場面。中國人的傳統禮儀以儒家為典範,不熟的人之間很少直呼名字,除非是長輩稱呼孩子、上司稱呼下屬等,一般都帶有一種「上對下」的意味,但西方的溝通模式則更傾向於平等相稱。

 

大學時去美國進修交流,室友帶我去見她爸爸媽媽,我很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為「Uncle(叔叔)」「Auntie(阿姨)」,被他們笑了很久。後來我才知道,很多外國人就算子女稱呼爸爸媽媽都會直呼其名,我稱他們為「叔叔、阿姨」反而讓他們感到不自在和見外。

 

英文名在職場也非常有用。剛到鳳凰工作時不熟悉內地文化,不知道原來內地人稱呼比自己大幾歲、但較為資深的同行都會稱作「XX姐」「XX哥」,後來一個同事告訴我,說不這麼稱呼可能會被人覺得你沒禮貌、沒大沒小。在香港職場就可以免卻很多這樣的誤會,大部分同事間都會稱呼英文名,就算上司下屬也以英文名相稱,既不會過分親暱,又可以避免稱呼不當的尷尬場面。

 

香港人的英文名發展至今,越來越百花齊放,當然,有些已經變得不倫不類,甚至鬧出不少笑話。但在這個華洋雜處、既摩登又傳統的城市,港人文化身份一直在其中掙扎求存。為自己取個英文名,就像在花多眼亂的世界上為自己精心挑選的身份標籤。

 

這個標籤,有人一用就是一輩子,也有人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和價值觀的改變,為自己易換不同的標籤。還是那句話,名字背後,信息量不容忽視。

 

(作者系鳳凰衛視高級記者)

相關焦點

  • 那些給自己起英文名字的中國人,背後有哪些跨文化的故事呢?
    大學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外貿公司,老闆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得起個「洋氣」的英文名字。很多同事都會找一個和自己本名發音接近的名字,比如一位叫某某娟的同事給自己起名叫Joanna,叫某麗的同事起名叫Lily,按照這個邏輯,我大概應該叫Cindy。但是我給自己起名叫Gabrielle,是為了紀念中學時追過的一個球星。
  • 怎樣起英文名字 & 中國人起英文名字的60個小笑話
    早上看到有微信號在轉發 「怎樣起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 ,想想現在小孩從小學英語,差不多都會有英文名。起中文名,我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而英文名,就全跟著感覺走了,有時候沒準會起得很好笑。今天的文章分兩部分,先說說 「怎樣起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 你看了可能會覺得有點實際幫助。
  • 每個去香港玩的人,都迷路了
    >有人是謝安琪的《喜帖街》,「別再看/塵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有人是Twins的《下一站天后》,「在百德新街的愛侶/面上有種顧盼自豪」;還有人是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還有不少街道,因為電視劇或者電影讓人再難忘記
  • 香港地鐵港島線
    香港地鐵港島線 2019-02-24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慶幸,這些傳統而經典的酒店服務,在香港港島香格裡拉,還可以遇見
    入住港島香格裡拉,每個人都會領到兩把小小的鑰匙,而非一般酒店的門卡。一段讓人疲倦的長途飛行之後,抵達香格裡拉,剛進房間,就會看見桌上除了歡迎水果、歡迎卡之外,還有一個精美的保溫藤編茶籃和茶卡。港島香格裡拉自然少不了。打開金屬扣,便會看見裡面裝有一個熱熱的茶壺。原來這個保溫茶籃,是客房服務員在得知客人快要抵達前的半小時,特意在房間裡用心備下的。放好行李,倒上一杯茶,茶還是熱的。
  • 學習:怎樣起英文名字?
    有了一個英文名字,在和老外交流溝通時會比較的方便。英文名對每個人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 中國人起英文名字的60個小笑話 & 怎樣起英文名字
    外教反問我們,如果我給自己起個名字叫 「流鼻涕」,你覺得如何?當時我們還覺得這個比喻十分不恰當,因為Toyota雖不是正統的英文名,但也算是日本人的名字吧?後來才知道,外教影射的是他帶的另外一個班級的孩子,英文名叫Onlyone。28、以前一個朋友給自己取名叫Kendonald,並強行要求我改成McTucky,未從。
  • 赤松黃仙祠,與港島不可分割的傳奇史話
    無意中得知香港名字的由來竟然與一種叫做「莞香」的香料有關,這種香料產自廣東東莞的一種樹上,香味奇特,頗受人們喜愛。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時期,廣東就以香市、花市、藥市和珠市著稱,而尤以香市著稱。盛產這種「莞香」的廣東東莞、深圳等地,便將這種香料遠銷江浙及東南亞等地。當時販香的商人一般在港島北岸的石排灣港裝船,濃鬱的香味瀰漫在碼頭上,香飄萬裡。
  • 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
    英文如同中文一樣是現在的必學語言,而如何起相應的名字,也是現在人們所在意的地方,因為名字會給人留下第一印象,如同名片一樣。所以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隨著我國不斷發展變化,漢語文學也列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 《一個字頭的誕生》和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曾經有人這麼分類:香港電影是純粹的娛樂電影觀,大陸主打政治電影觀,而臺灣便是政娛合一的電影觀。這種政治觀為上的區分方式,不得不讓人對大洋彼岸的好萊塢電影政治正確導向的風氣,產生一種世界一家親的觀感——原來大家都在上課。
  • 如何給自己起一個高大上的英文名字?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英文名對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起英文名往往胡亂起結果產生很多問題所以,千萬別犯這些低級錯誤問題一、所起英文名太常見第一種問題是起的英文名太常見,如:Henry, Jane, John,
  • 用一個周末,尋一個有人情味兒的香港
    其實,香港有千萬種面貌,卻鮮少為外人道。我們特地推出了十個特色街區漫步路線,上篇48小時,在香港追最美的日落,尋最誘人的煙火氣,中篇兩天一夜,探索香港的市井江湖,以不同主題串起一場香港奇妙旅程。如今,本地的購物中心越開越多,成為許多人眼中繁華鬧市的代名詞。但它並不冰冷,也一直誕生著許多溫情而動人的故事。
  • 老照片:香港最繁榮的地方,港島地區1972年
    香港島是香港的主要島嶼,亦是香港第二大島嶼。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最早發展的地區,島上有香港的商業和政治中心。英國殖民者最初居住的地方維多利亞城就在香港島政府山一帶。而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Victoria(維多利亞女王)命名,名為維多利亞港。
  • 港島暴劫10小時 暴徒見人就打
    昨日肥佬黎一早現身銅鑼灣參與非法遊行,還帶頭高叫「光復香港」的口號,身旁亂港政棍大聲附和「時代革命」,赤裸裸煽動「港獨」不加掩飾。暴亂衝擊對香港帶來的嚴重傷害,黎現場竟揚言「繼續囉,繼續啦,我哋唔會完啦,繼續堅持囉,直至有普選為止。」同為「亂港四人幫」的民主黨前議員何俊仁、民主黨單仲偕,以及收取黎智英巨額資助的社民連前議員梁國雄等政客全程隨從陪伴在側。
  • 男生起英文名字 簡單又美好的男生英文名字推薦
    從我們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來,現在給孩子起英文名字的家庭越來越多了,這個並不是什麼崇洋媚外,而是為了孩子有以後的學習,很多孩子從小就接觸英語了,而學英文給孩子起個英文名字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簡單又美好的男生英文名字推薦,希望大家喜歡。
  • 如何起一個 「不錯」 的英文名字?
    中文名字,如果是雙字的,會多出一個問題,就是,讓西方人搞不清楚哪是姓,哪是名。 比如,Yu Tian,  「餘恬」 和 「田玉」 都有可能。雖然英文規矩名在前姓在後,但是,很多場合需要提一個出來或者倒過來寫,西方人就被搞糊塗了。 第二個好處是,我發現,英語水平有限的人,如果有個英文名字會拉近自己和英語人士的距離。
  • 中國人起英文名小心入坑 別把這些古人名家的名字譯錯了
    網友們在拍手叫好的同時,也紛紛腦洞大開,拿古人的英文名字下手,甚至有人給張無忌起了英文名字「Zhang 5G」。古人會對這些英文名字感到滿意嗎?他們在給外國粉絲們介紹自己時,拿出這樣的一張名片,是否能引起對方強烈的共鳴,還是僅能收穫一臉的疑惑?給古人起英文名字的做法,並非新近才興起,而是由來已久。
  • 都是一夜成名的香港小姐,為什麼有人紅到發紫,有人卻消失了?| 港島往事
    香港小姐選美最大的看點就是泳裝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裡,主持人會提問,現場評委會根據當下的反應來斷定港姐是否落落大方,考驗應變能力。這麼說吧,誰能自信地展現泳裝照,誰就是最後的贏家。用自己的名氣賺錢,毫不費力就得到了8萬元,比辛辛苦苦拍戲都來得快。可是,名氣畢竟是泡沫,沒有紮實的作品出現在眾人的面前,三年之後,必定有人忘記你。孫泳恩一旦決定,她也沒想過回頭。決定從商之後,找機會和李嘉誠見面,勸說李嘉誠支持自己舉辦第一次地產展覽。事業迎來了一小波高峰,還幹回了自己的老本行,開了一家公關公司。
  • 香港地名文化
    在今日香港地圖上已不見「香江」一名,有人說,香江大約在薄扶林、華富村一帶,如今被稱作瀑布灣。香港還有「香姑島」「裙帶路」「紅香爐峰」等稱呼。一方面,香港受英國殖民統治150多年,在19世紀中葉後,港英政府的所有職位無一例外地把持在英國人手中。香港當局規定:中文和英文同為法定語言。政府與市民交往時,這兩種語言都具有同等地位。
  • 那麼多人唱衰香港,我為什麼堅定地選擇留下來?(一)
    2016年,居港滿7年,用1個月的時間申請並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和香港特區護照,成為了新香港人。很多人很好奇,問我,香港到底有什麼好,讓你選擇留下來?背井離鄉的,第一代移民很是辛苦!我回答,是的,是很辛苦,但是,這座城市用她獨特的魅力把我徵服了,我心甘情願地讓她成為我的第二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