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媽媽說:「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此觀點一出,引發網友的熱議。
有人甚至發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到底是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更重要,還是擁有一個讓人羨慕的未來更重要」的疑問。
其實,當大家將快樂的童年和卑微的成年對立在一起比較的時候,說明咱們教育的初心已經偏離正確的軌道。
那什麼才是教育的初心正確軌道呢?《一堂好課》給出了答案。
《一堂好課》這本書裡為大家講述了文學課、思政課、電影課、文博課、音樂課、體育課、美育課、外交課、戲曲課、表演課、航天課等十二堂課。
這十二堂課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與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緊密相連。不同的是,這十二堂課的教育,是站在把孩子培養成愛國、愛民、愛家、愛生活、愛生命的人的宏觀角度上來開展的。
而很多家長,則是以考一個好成績,上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為目標來培養和教育孩子的。因為,在大家的意識裡,只有學習好、學校好、工作好的人才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仿佛考學是唯一的成才之道。
於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明媚的未來,家長們不惜犧牲掉孩子原本快樂的童年,帶著孩子穿梭於各種興趣班。
不管上多少興趣班,很多時候大家都不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審美觀、發掘孩子的天賦、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提升孩子的思考力、打造孩子的創造力……從而為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自信的、有擔當的國家需要的人才打下堅實基礎。他們做這麼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考分。
所以,很多孩子學音樂、美術、體育、戲曲、文學等,不是因為愛好、擅長、有天賦,而是因為有考核,為了考核能順利通過,家長們不惜花重金去為孩子打造一個高分的結果,卻從未想過孩子想要什麼,興趣在哪裡,有沒有能力去學好嗎……
可過於功利的目的,不僅改變了教育的初心,還讓孩子早早失去了對學習甚至是人生的興趣。
拿破崙教子的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拿破崙成名後,生了個兒子。為了好好培養孩子,他調集了各個領域的大咖,來到他家裡教授兒子技能。
結果,原本天真無邪,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兒子,在完全不考慮其基本情況下的過度教育,被折磨到痛苦不堪,以至於最終成為了一個廢人。
如果不想重蹈拿破崙的覆轍,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堅守初心。
教育的初心是什麼?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意思是說,「教」是指上面做示範,下面來模仿;「育」是指培養後代讓他多做好事。
由此可見,教育的初心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也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孩子的特質來培育,最終的結果是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的善人。
也就是說,一切脫離了初心的教育,都是上真正的教育,卻是對孩子和教育本身的一種巨大傷害。
其次,挖掘天賦。
我們承認高考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最重要的選擇之一。可我們也要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擠得進高考這座獨木橋,到達彼岸的金字塔,那這部分人該怎麼做,才能擁有充滿希望的明天?
當然是需要父母們敢於承認孩子不是學習的材料,並早早挖掘出孩子的天賦,然後重點培養。
說到這裡,想起一個案例: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她女兒學習很努力,但數學成績依然很差。她並沒有因此責怪甚至放棄她,而是努力發掘女兒身上的天賦,結果她發現女兒樂感很好,於是重點培養她音樂方面才華,最終女兒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最終過得挺不錯。
由此看來,靠文化課參加高考能成為人才,沒有學習文化課的天分,也能靠挖掘並培養獨特天賦而成才。
所以,家長們呢,我們可以陪孩子讀詩念詞,也可以唱歌跳舞,亦或是畫畫寫作……不管怎樣培養孩子,都不要忘記教育的初心哪。
注: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