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課》,是師生和家長都希望上到的課,而這次好課,是一堂文博課。你可能要問,何謂「文博課」,從其字面上看,「文」可理解為文化或文物,「博」就是博物院或博物館,因此,單院長給我們主要介紹,有關「世界文化遺產和故宮物院的知識」。
我們一起了解故宮院長——單霽翔院長,1954年生於江蘇江寧,他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研究生,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級),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院長是踩著一雙老北京布鞋走到臺上的。在這堂文博課上,班主任當然是康輝,擔任班長的是著名影星黃曉明,課代表是歌手霍尊,於濛濛。在這節文博課正式開始之前,身為班長的黃曉明就給同學們帶來幾件文物,在展示的第一件,很多人就不認識,當大家在猜「板凳」、「桌子」之時,黃曉明卻報出「刀俎」這個物件。其實,大家在初中時,就學過那篇「鴻門宴」的課文,最熟悉那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名句,卻根本不曉得,原來「刀俎」長成這樣!
01單霽翔院長帶你了解「申遺」那些事兒
在第一課時,單院長講的是關於「世界文化遺產」方面的知識,關於這些,如果你不是專業從事這方面的人員,可能對「申遺」相關事宜是不太了解的。他給我們講到「世界遺產文化運動」是從1972年開始,有了「世界遺產公約」,而我國加入此公約的時間,是在1985年,整整晚了13年。
單院長講到我國一些古城的申遺,有些過程其實挺困難的,比如2018年「良渚古城」的申遺,在2019年7月才申遺功,那「良渚古城」到底在哪兒呢?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可能也有很多不了解。原來,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遊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 ,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當然,我國很出名的一些世界文化遺產,比如:長城、西湖、絲綢之路等等,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旅遊勝地,他在第一課時快結束時,給同學們留了一個作業,那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到底是要保護起來呢,還是要進行商業開發?」那麼,接下來就是一場生動的辯論賽。
02課間的辯論,讓現場充滿火藥味
當單院長把辯論題目拋給同學們時,由霍尊和於朦朧分別作辯論的雙方,其中於朦朧作為正方,他就代表著「文化遺產更注意保護」,霍尊代表反方,「文化遺產要進行商業開發「,各方分別請到兩名大學生參與辯論,在你聽他們辯論過程,你的感覺就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的感覺。
最後由班主任康輝進行了總結髮言,如果對我國的文化遺產只是一味地保護,人們是無法體會到歷史;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商業開發利用,那就可以對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有損害。因此,對待我們的文化遺產,正確的做法就是「文旅融合」,只有這樣,文、旅結合的發展,才能相輔相成進行下去。
03在故宮,單院長讓文物活起來,讓它們更有尊嚴
其實,在單院長到故宮之前,故宮西邊的宮殿並沒有得到開發,有幾萬件文物、藏品堆在了倉庫裡,滿是塵土。身為60多歲的單院長,用了五個多月的時間,走過故宮的1200間的殿宇,踏過故宮的每一塊磚,他的步鞋也磨壞幾雙。
在剛解放時,周總理讓從西安運來的一件兵馬俑,也在故宮裡,但是他就像「傷員」一樣,躺在有海綿的擔架上,身上全是灰塵。當單院長看到後,立馬讓兵馬俑更有尊嚴地與他的戰馬在一起。
他講到了曾經的網紅名詞「故宮跑」,不僅形容參觀故宮人數之多,也形容更多宮殿開放後,人們的熱情。那一天,遊客參觀到凌晨4點多,那一天,由於太晚了,工作人員給旅客發放了八百多盒方便麵,這是「以人為本」的真正詮釋。
個人觀點:
為什麼單院長要給同學們上這節文博課?我覺得有以下這幾個原因吧:
第一,近幾年的旅遊業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們都想到外面看看,「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特別是來參觀故宮博物院的人數,每天都不下十幾萬人,因此,給全民普及這些關於文物、遺產等知識很有必要。
第二,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有很多文物就在民間,希望大家更珍惜,比如長城、西湖,都是現在人們生活經常去的地方,怎麼保護它們?是為了讓我們的文化遺產一代代傳承下去。
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關注、收藏、分享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