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馬老師,今天咱們來學習「岐」字的結構與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會穿插「鳳鳴岐山」的歷史典故,再引用《說文》對「岐」字的解讀。本節課程為漢語漢字教學口語課,同學們課上認真聽講,課下能夠靈活分析並加以運用。
「岐」字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它是一個左右型結構的漢字。「岐」字的左邊是一個「山」字。從文字的古文字字形上來看,「山」字是一個象形字,最早見於商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山」字的字形像一座大山高低不平、峰巒迭起之狀。「山」字在這裡充當「岐」字的形旁,提示「岐」字構字原理所表示的意義與「山」有關聯。比如:大山的靜止、大山的高、大山的連綿起伏等。「山」字為「岐」字的字義指出了大類的方向,具體意義還要結合具體的形符來進行辨析。
「岐」字的右邊是一個「支」字。由「支」字的古文字構字原理來看,「支」字是一個會意字,本義:手持半竹也。怎麼理解呢?竹子的主幹是連接在一起的可以人為的分開兩部分,人可以用手取其中的一半。竹子的主幹與側枝也是相連接的,可以施加人為的因素使其分開,取其中的一部分。東漢許慎在其著作
《說文》一書中記載:「支」,手持半竹也,手位其間。由此可以知道:「手」位於兩個「半竹」之間進行會意。而「支」在這裡充當「岐」字的聲旁,提示:「岐」字的讀音與「支」字的發音相同或者相近。
《說文》記載:「岐」者,山之分支也。從「山」、從「支」,「支」亦聲。由「歧途」可以知道「歧」字為偏離大路的小路,可以理解為「岔路」。「誤入歧途」就是沒有走上正道。所以「岐」字為從大山主脈分叉出來的餘脈。「岐」字是一個形聲字。「山」字是「岐」字的形旁,「支」字是「岐」字的聲旁。「岐」字既可以作為人名,也可以作為地名。
「岐黃之術」特質中國中醫的醫術。《黃帝內經》記載:黃帝與岐伯探討與養生有關的問題,後世之人就用「岐黃之術」或者「岐黃妙手」借代中國的中醫醫術。「岐黃之術」中的「岐」代指「岐伯」,「黃」代指「黃帝」。「術」特指「中國古老的醫術。」
「岐」字也可以作為地名,位於今山西省岐山縣。古時候習慣上稱之為「西岐」,這是相對於東部「商」的國都「朝歌」而言的,「朝歌」現在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歷史上有名的歷史事件「武王伐紂」說的就是周武王姬發攻打昏庸無道的商紂王。由此歷史事件而改編的電視劇《封神榜》讓全國觀眾津津樂道。
「鳳鳴岐山」典故,是說,周文王姬昌治理岐山「澤梁無禁」,西岐大治,有鳳凰在岐山上棲息鳴叫之景觀,古人認為這與「孔子獲麟」一樣是祥瑞的徵兆。古人認為「鳳凰」是一種靈鳥,「鳳」為雌,「凰」為雄。著名的司馬相如曾寫過著名的賦《鳳求凰》,鳳凰正是一對。
相傳「卞和泣玉」之「卞和」當年發現「和氏璧」玉璞的地方曾經有鳳凰降落。從生物領地安全的角度講,不安全的領地,或者說沒有達到自己配置的地方,絕對不會降落。假如生命都沒有保障,逃跑都來不及呢,更何況是在哪裡棲息?在那裡歡快地鳴叫呢?陝西岐縣有個鳳鳴鎮,相傳就是當年鳳凰鳴叫的地方。
還有一說朱元璋埋葬父母的地方就有鳳凰在那裡降落過,走近一看突然又飛走不見,也有可能是事實。也有可能是後人為了神話「乞丐」兼「和尚」皇帝,一些編造的離奇故事。
「西岐」從周初之太王到東遷的周平王,長達400年的時間裡,一直是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繁盛幾個世紀。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西岐」由於戎人的破壞開始衰落。「洛陽」成為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稱之為「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