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字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刪」字的左邊是一個「冊」字。從「冊」字的古文字字形來看,它是由絲線把刻有文字的單個竹簡編聯起來的形狀。古代的一篇文章就叫做一冊,或稱作「策」。
古人為什麼會選擇竹子作為書寫的材料呢?這是古文從實際的生活生產勞動中總結出的經驗:竹子經過在火上烘烤以後,把竹子上的青汁蒸發出來,這道工序叫做「殺青」。在竹木片上書寫文章之後,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腐壞。那麼古人總結的生活經驗可以記載在書簡上,可以流傳於後世。
古時候沒有發明毛筆,所以都是用刀在單個竹簡上刻字,然後用一些礦物質在上面塗抹使文字刻畫的字跡變得清晰可識。如果在刻字的過程中刻寫成了錯誤的字,這該怎麼辦呢?古代沒有修正帶,也沒有改正字,所以古人用刀把寫錯的字削刮掉,在原來的位置上重新書寫。根據出土的竹簡可以知道也有用毛筆蘸著礦物質顏料書寫竹簡的,但是這是在發明毛筆以後才會有的。
古人知道單個的竹簡片書寫的內容很有限,所以要表達很多的內容就需要更多的長度、寬度相同的竹木片進行編聯,然後形成一卷書冊。而編聯需要用到繩子,還需要鑽孔的錐子,用錐子在每片竹簡上打孔,然後用繩子編聯。
「刪」字的右邊是一個「刀」字。這裡的刀有兩種用途:其一,用來在書簡上刻字,把作者頭腦中的看不見且成體系的思想表現為具體的文字。「刀筆吏」或者「刀筆小吏」都是指代古代從事文字書寫的低級官員,類似於今天的文書工作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裡的蕭何就曾經擔任秦國的小吏,曾與劉季相善為其開脫罪名。其二,把書寫過程中的錯字給削掉,在原來的位置上刻字一個正確的。還有就是後來發現書寫了錯誤的字,糾正過來,也是用刀削去錯誤的字,再刻寫正確的。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刪,除也。從「冊」、從「刀」
。由此可以知道「刪」字是一個會意字,用到削除書冊上錯誤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