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這個春天太冷了,臺灣著名自由主義者-李敖先生也撇下他最愛的紅塵,駕鶴西遊去了。
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他愛罵人,一首打油詩寫的不錯,我也喜歡那個調調,別人的愛情深,我的愛情淺。
雖為情場浪子,李敖可謂一專多能,這個專,就是罵人,專業罵人幾十年,樂此不疲!並且是出了名的看誰不順眼就破口大罵。
用大師自己的話說,他罵人,自己卻從不生氣。
李敖可謂打遍江湖無敵手,一般只有他罵別人的份,別人根本不敢還口的。甚至有閒人統計數據,李敖大罵過的人數超過4000人了。
李敖還批評金庸,金庸武俠小說裡那些俠義部分,都是虛偽,金庸沒一樣做得到。
金庸曾經去臺灣的時候,拜訪過李敖。
金庸說自己信佛,自己對錢財已經很看淡。
李敖便反問金庸,那你死後怎麼處理錢財啊,有沒有像佛家講的那樣,散盡家財。
都沒有,所以李敖認為金庸很假,金庸本人跟俠義搭不上邊,從沒有身體力行。
那麼,李敖為什麼很少,甚至不去批評古龍呢?
是古龍名氣不夠嗎?
當然不是。
早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古龍火遍大江南北。雖然成名沒有金庸早。但當時,古龍的武俠電影劇本是獨佔鰲頭的。
代表華語電影翹楚的邵氏有不少古龍小說改編的電影。
甚至,當時有這麼一句話,狄龍+楚原+古龍就代表了武俠電影的各種質量保證。
而李敖當時是在臺灣媒體界、學界相當具有戰鬥力。
古龍的很多小說就是在報紙上連載的。
有人說,李敖不罵古龍原因是他們是很像的人。
可能兩人「臭味相同」,方生惺惺相惜之感。
古龍一生豪俠,為人義氣為重,看淡生命,得了肝病還不忌酒,最後因此喪命。
可以說,古龍是隨性之人,想到什麼做什麼,不為世俗羈絆。想寫作就閉門謝客,不想寫就逃之夭夭。
從古龍的作品看,他裡面的人物無一不是性情中人,是他自己性格的反應。
李敖也是這種人,看不慣就罵,沒什麼顧慮。
李敖就不用說了,自由鬥士。
古龍也是如此。在那個年代的臺灣,政治空氣還是有些緊張的。
古龍表面看來是個武俠作家,但在他的武俠小說裡,處處都體現嚮往自由,不願意有羈絆。
所著小說,人物、性格、情節設置,雖然精妙之至,卻也天馬星空。
他們都是名人,自然有許多紅顏知己。
但是他們風流不下流,愛,就全心投入,轟轟烈烈,不愛,就轉身離去,絕不婆婆媽媽。
雖然都落了個「玩弄感情」的名聲,但是那些交往過的女性,卻很少有怪罪他們的。
他們和伴侶分手後,也只說好,不說壞。
人們常說惺惺相惜,可能就是李敖不罵古龍的原因之一吧!
屠龍不成滿身傷。
李敖拿疾病與死亡作為配合商業運營的資本,拿一生積累的功名與罵名傾盡一搏,或可看做為了保持發聲的餘地,重回輿論廣場核心,李敖所做的最後努力。
但是觀眾今何在?
網絡節目的受眾,自然是年輕人居多,任憑《李敖有話說》再驚世駭俗,《北京法源寺》多文採飛揚,他們對李敖的認知,肯定七八成來自與小S的幾輪罵戰。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既然有邏輯嚴密針砭時弊的《奇葩說》撕的口沫橫飛,又何必看老朽憶往懷舊?
搬些半世紀前的人物出來,悉數愛恨情仇,又與當下何幹?
求仁得仁,一生都是爭議人物的李敖,顯然沒有懼怕過什麼。
但是,死生大事並非萬能底牌,不過是網絡綜藝,眾生平等,《再見李敖》與他舊仇家小S的《姐姐好餓》相比,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也並沒有高尚到哪裡去,所謂的告別、謝幕與最後相會,倘煽情有餘而誠意不足,單憑這些便宣稱節目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恐怕就像祥林嫂的故事,說得多了,只會剩下顧影自憐,徒增一番消耗而已。
罵人上癮的李敖為何獨獨對古龍十分讚賞?
實際上,李敖不僅沒有罵過古龍,還表揚過古龍的為人,因為古龍的為人幾乎是和他筆下那些俠客一樣的。
有一次,古龍回家路上碰到一個乞丐,聽聞了這個乞丐的悲慘遭遇,古龍直接把剛拿到的半本書的稿費全部送給了他。
後來,又遇見一個乞丐,古龍把自己的皮鞋脫下來送給了他(此事收錄在記錄古龍生平的<古龍傳奇>)。
先不論這傳聞的真假,但是古龍樂善好施的性格應該是真的,這與他筆下描寫的如李尋歡,沈浪一般的俠客個性是基本相符的。
再分析李敖罵人,通常不僅批評被批評者的能力,作品,學術水平,言論,更重要的是批評被批評者言行不一,然後貶低被批評者的人格。
而對於古龍這種相對言行一致的人,正好符合李敖的個性,所以,李敖不僅從罵過古龍,而且還對古龍的品行提出過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