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州日報】;
一陣秋風一陣涼
進補也成了
很多人排上日程的一件大事
膏方作為一種存儲養分的途徑
受到不少人的青睞
但進補有講究,也有禁忌
錯誤的進補方式不僅無益健康
甚至還會有不良反應
△阿膠糕資料圖
例如近期流行的「養生零食」阿膠糕,以阿膠為原料,加入堅果、黃酒、玫瑰花等材料熬製,因為材料都是滋補品,不少姑娘喜歡拿它當零食,每天嚼幾片,養顏滋補。
據報導,浙江台州一個女孩因為太瘦,媽媽每天都會在她包裡揣上兩片自製的阿膠膏,希望給女兒「補補身體」。結果,姑娘吃了幾個月,越吃越不舒服,甚至半夜流鼻血、經常拉肚子。
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每一款膏方都有它的「脾氣」
有些人還真不適合吃
醫生表示,滋補類膏方一般多黏膩,而脾胃的消化功能有限,過多服用會加重脾胃的負擔。而作為中醫的膏方,需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以及疾病,在醫生的指導下開方製作。
你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適合哪款膏方嗎?
南方冬暖人體多內熱
怎麼補才不會上火流鼻血?
網上賣得火熱的固元膏、秋梨膏、阿膠膏……
到底能不能吃?
來看看專業醫生「支招」
「冬藏」進補更適合北方隆冬?
在南方補對了 一樣有裨益
傳統認為「冬藏」宜進補,主要適用於氣溫嚴寒千裡冰封的典型北方冬天,人們真的會在長時間在室內「冬藏」,而南方天氣溼熱,冬天不冷,人們戶外活動依然不少,往往不「藏」,進補不當容易衝了體內溼熱。
廣東省中醫院的治未病專家楊志敏教授說,其實進補可分為平補、調補、清補,溫補、峻補 5大類。
平補藥性平和,無寒熱之偏,可以補氣養血,調整陰陽,適合應用於平時保養或一般的體質虛弱者;
調補用於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即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者;
清補則補中兼清,適用於體虛而有內熱者;
溫補用於平素陽虛者;
峻補又稱急補,主要用於體質極虛之時,如大出血、大病後、婦女產後等。
根據不同環境和體質和身體狀況,選對了「補」的方式,一樣大有好處。那麼,嶺南人應該怎麼補呢?
年輕人多體虛
不宜再用老辦法喝涼茶下火
在進補這件事上,老廣還普遍覺得「體熱」不宜補。楊志敏說,實際上,現代嶺南人真正溼熱的已經不多,戶外勞作減少,長期室內使用空調,出汗少運動少,生冷蔬果冷飲吃得多,如果還用老方法喝涼茶祛溼下火,其實對身體傷害很大。冬天用合適的膏方補益身體,大有好處。
省中醫院承擔的一項國家課題《亞健康狀態辨識與分類研究》中,研究結果顯示:全國9個中心的8627例體檢人群,亞健康者佔60.6%,其中一半以上為陽虛體質。
此外,該院在珠三角某地農村的一項基層調查中也發現,當地老人家體質平和的多,反而是年輕人,氣虛痰溼體質很多,這個結論在城市中一樣適用,主要還是與生活方式有關。也就是說,需要通過合理進補來調理體質的人群,不只是老人。
嶺南膏方不同江浙
主打健脾養胃更清淡
從環境上說,嶺南地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水產物質豐富;氣候炎熱多雨,四季溫差小。人們飲食上嗜食甘肥厚膩等海鮮發物,易助溼生痰,久之阻礙脾胃運化水溼,所以嶺南人體質多有「上明而下虛」,「寒生於中」。
楊志敏說,膏方從江浙流傳到嶺南地區,獨具匠心的中醫也根據地域氣候環境特點和當地人的體質,對膏方成分進行了因地制宜的調整,比如減少膠含量、糖含量,顯得更健康,加入一些適合嶺南人腸胃動力不足特點的成分,比如春砂仁、巴戟天、陳皮等,從而強調健脾益氣,醒脾化溼、溫補脾腎的功效。
這樣吃膏不上火
膏方服用一般是每晨一匙(20毫升左右),開水溶化,空腹服用,也可直接含服。有時為了加強療效,也可早晚各服一次。
有人會覺得初服膏方的時候有「上火」症狀,可以在最初服用的時候減量分次服用,比如早上只在吃正常量的三分之一,適應後每天在下午三點左右少量再加一點。
另外,多注意天氣時節變化,如果出現暖冬,氣溫升高,可適當控制吃膏的節律,量和次數可以減少。
什麼時候該停服膏方?
——新患感冒咳嗽時停用;懷孕期停用;腸胃不適、急性病發作、有炎症感染時停用;慢性病發作期停用。
值得注意的是,膏方是針對個體狀況、體質狀態而制定的,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服用;不宜與常服藥同時服用,可間隔1-2小時服;服用膏方期間一般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服滋補性膏方時,不宜過量飲茶;某些膏滋藥還忌食某些食物,如含首烏的膏時,忌豬、羊血及鐵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