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樹:中國科幻電影在進步,但主要短板還是工業美學的欠缺

2021-02-23 科工力量

【《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接連在今年的春節檔上映,引發了新一輪大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討論熱潮。觀察者網就中國科幻電影和科幻文學的當下生存與前景展望等一系列問題,採訪了華語科幻星雲獎短篇金獎獲得者寶樹。】


(採訪 觀察者網/武守哲)

觀察者網:我們注意到,最近的兩部電影都和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有關。寧浩導演、劉慈欣編導的《瘋狂的外星人》 稱將於2019年春節檔上映,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也將定檔2019年春節,你是否覺得未來中國的影視圈中的科幻作品會越來越多?之前中國科幻電影比較弱,是不是和以前中國科幻小說水平不佳有關?

寶樹:我覺得以前絕大部分科幻電影並不是根據科幻小說改編的。以前科幻電影的問題不應該由科幻小說來背鍋。

科幻小說作家寶樹接受了觀察者網的採訪


觀察者網:你對《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有什麼期待?怎麼看待「2019年是中國的科幻元年」這個說法?


答:嚴格講,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中國科幻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以前也不是沒有科幻電影,但是當代意義上的大片還是很匱乏的,特別是自從《三體》項目折戟沉沙之後,非常打擊人們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信心。

有時候,影視圈的人找我們聊科幻電影的創意,都說不要搞特別高科技的,搞也搞不過人家好萊塢,就要一點軟科幻的東西就好了……其實是很喪氣的。那麼《流浪地球》這個項目無形中就擔負起了開創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使命。讓所有人看看,中國人也是能拍出好看的、高科技大場面的科幻片的,是可以和好萊塢一較高下的。同時也就是向更廣大的人群普及了科幻文化。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當然,我以前也說過,是不是「元年」其實關鍵不是看這一部作品,元年是相對於二年、三年……來說的,也就是說後續的東西要跟上,形成一個時間上延續發展的傳統,這個「元」字才有意義。過去也有一些好的科幻電影,甚至還很轟動,《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等幾部,但是都斷斷續續,後面就沒有新東西了,更不用說發展提高,所以也稱不上元年。所以這次是不是科幻電影元年,我們得三五年以後回過頭再看,不過我個人是很有信心的。

觀察者網:如果科幻小說的質量和科幻電影的質量關係不大,如何解釋我們之前的科幻電影如此之弱呢?除了純技術方面如特效水平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寶樹: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我也不敢說能解釋的很清楚。我感覺之前影視圈對這個沒多大興趣,認為拍這個就不賺錢,他們自己也沒有信心。大家看了很多好萊塢的大片,心底裡都說,這種電影太厲害了,中國人怎麼能拍的出來?如果大家不願意投資,沒有信心去做這個事情,那整個行業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即便是有個別人想試一下,拉不到足夠的錢和資源,拍出來之後好像證實了「中國人拍不好科幻片」這樣一個偏見,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90%能賺錢的,和只有1%可能能賺錢的,決策者們都會選擇前者。

至於你說的特效,如果大家再看看當年被噴成爛片的《無極》和張藝謀的《英雄》,以及那個時候的一些玄幻電影,你會發現他們的特效還是可以的,到了一定水準。

中國科幻電影質量差不是個純技術的問題,主要是大家不願意做這個。

還有一點是,中國科幻電影很難把一個不錯的點子具體化為一個有視覺效果的東西。我看過一些好萊塢的電影,很感慨。比如像《蟻人》這種其實不能算科幻片,其中的實驗室和高科技的器材都是假的,但是他們的工業美學太強了,拍出來很有那種真實可信的感覺。

而中國的導演大部分都很欠缺這個,比如他們腦子裡的飛碟就是八十年代的那種模式。而像《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等,把太空飛行器的樣子做的很酷炫,而且設計得很精細,哪些是駕駛艙,哪些是客艙等等都是先畫好圖紙,條條框框很清楚的。

電影《星際迷航》代表了好萊塢科幻電影高水準的工業美學


比如上次我看到一個片子叫《記憶大師》,片中有個灌輸記憶的儀器,我感覺這個東西做得很奇怪,帶有黃銅做的齒輪和機械手,沒有高科技的感覺。所以說特效是一方面,但是還要設計工藝,我覺得目前中國科幻電影界最缺的就是這個方面。

大體來講就是產業鏈不完善,具體說就是工藝美學的運用很貧乏。你有點子,有錢,可以請國外的團隊幫你做,但根本上講,自身如何把它轉化成有很棒的視覺效果的東西,這方面我們目前還很差。

中國的電影某種形態上的特效上還是很可以的,比如我們拍武俠和玄幻就比較得心應手,但是讓你從頭到尾重新設計未來的裝備和器具,還不能做得很好。

觀察者網:現在的科幻小說界,從文學的角度講,在中國當代文學界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地位?主流文學界是怎麼看這個圈子的?


寶樹:科幻文學是一個類型文學,和主流文學是有一定差距的。從實體上來說,各個機構也是不一樣的。不過情況也在慢慢發生改變,一是因為國家現在開始重視科幻,比如雨果獎在國內造成了很大的輿論轟動,也就是說國外的重量級的獲獎能很快地反饋到國內文學界,這兩年主流文學界的雜誌會有意識地組一些科幻文學的稿子,時不時開個科幻文學專欄之類的。

和主流文學界比,雖然可能還算稍微偏門一點,但是和其他的類型文學比如奇幻、玄幻文學那還是和主流圈子更接近,至少他們的雜誌上不會開一些奇幻玄幻文學專欄。

觀察者網:有一個說法,認為現在科幻小說質量對比八九十年代有很大上升的原因,就是現在的科幻小說家們有理工科背景的更多、換句話說,以前的同行往往是一群文科生或者「民科」,物理化學知識儲備不是特別夠,影響了科幻小說的創作和構思,理工類的知識會不會對科幻界構成了一個門檻,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寶樹:門檻是肯定有的,不過你剛才說的那個理由比較牽強。以前八九十年代科幻小說弱一些差一些,大家不愛看,主要是講故事的手法,或者整個的敘事方式不行,比起幾十年前的阿西莫夫、克拉克等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那個時候的作者很難接觸到西方同行的原創,沒有接受新理念的資源,完全不知道國外的同行在幹什麼。打個比方,這就好比看金庸古龍長大的武俠迷,在寫作手法上絕對領先於看三俠五義長大的一批,後者不了解武俠的新思維新模式,那就寫不出好的東西來。

觀察者網:也就是說中西科幻文學界的交流溝通影響了國內當時科幻作家的敘事方式?


寶樹:當年改革開放之初,科幻熱剛剛興起的時候,科幻作家們的資源還是五六十年代引進的蘇聯那一批科幻文學,包括很「古老」的比如凡爾納的作品,但對於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的同時代創作就不了解了。像阿西莫夫的《基地》在21世紀以後才有譯本,之前是沒有的。所以這一批作者和世界科幻潮流是有距離的。

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基地》葉李華譯本(2005年)


劉慈欣能大獲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90年代的時候恰趕上網絡的興起,他能夠自己上網,去雨果獎的網站獲獎用英語閱讀同行的作品,知己知彼,知道別人現在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觀察者網:科幻畢竟還是和科技相關,如果對相關科學知識的儲備不夠,也會對作品的構思深度造成負面影響?


寶樹:科幻有很多種寫法,有的科幻以點子取勝,如果你能想出別人還想不到的原創性的點,就可以佔據一定的優勢,科技儲備在這方面是比較有用的,但主要是看新穎性,放一堆硬知識意義不大。科幻是很多元的,點子、文筆和情節都很重要,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倪匡的「衛斯理科幻系列」賣的很好,現在還有走很多懸疑、驚悚路子的科幻小說,屬於科幻這一大類,但沒有特別深的科學知識,甚至從科學的角度講漏洞百出,很多科幻迷看不上,但架不住一般讀者喜歡看。

倪匡衛斯理科幻系列《藍血人》在2002年被改編成了電影


觀察者網:所以科幻小說這個大類下面還可以在細分。


寶樹:是的,有比較文藝範兒的,還有走高科技諜戰路數的,還有像《太空歌劇》這種通俗打鬥類型的,細分的話十種八種都不止。

觀察者網:有一個讀者很關心的問題,目前中國科幻作家的生存環境如何呢?職業和業餘的區分是不是很大?目前這個群體的平均收入又是如何?


寶樹:科幻作家目前還不是很多,比較有名的我數了一下也就是二三十個這樣,肯定不會到「百」這個數字。

職業的那就更少了。就我知道的情況,之前只有一兩個職業科幻小說家,現在多了一點,最多也十個八個專職寫這個的。大部分作者產出不是很多,這個圈子也養不起太多職業的。收入的話,不是很穩定,投一個短篇發表,拿個幾千塊錢,一年十篇八篇也就到頭了。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如果作者不是特別有名,只能拿小几萬塊錢。

如果有媒體約稿的話,一些作者可以有千字500這樣的稿費,一年下來也能拿幾萬。現在自媒體公眾號很多,拓寬了科幻小說作者的投稿渠道。前一段時間「快速射電爆」這個概念很火的時候,就有很多人約我寫,這種收入也是不能忽略的。

另外科幻作者還可以賣版權,還可以參與一些影視、遊戲項目。可以說現在科幻界的錢,直接或者間接的,主要還是來自影視和遊戲這兩塊,這是上遊。如果這方面有合作的話,多的幾百萬,少的幾十萬。不過能不能賣成依賴很多因素,不完全是作品決定的,不是所有作者都能賺到這個錢。

不像國外的科幻作家,他們出一本書,有固定讀者群,銷量有保證,可以按部就班的來,他們有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國內還是要靠很多運氣的成分。現在科幻熱了一陣子,未來怎麼樣不太好說。網上有個段子,說炒比特幣的,很多業務垮了去幹外賣,科幻圈也不排除會出現這個情況。

觀察者網:我也是前一段時間才知道,原來《劍橋倚天屠龍史》的作者「新垣平」就是你,感覺很震驚。個人有點好奇,當時你怎麼會能寫得如此的好玩,而且惟妙惟肖地模仿一種「翻譯腔」。有沒有預料到這樣的作品在當時的網絡上特別火?


寶樹:當時的確沒有太想到這個東西會火成這個樣。因為當時心目中的讀者是很有限的,就是網絡論壇上幾十幾百號人,也沒有錢,圖的就是大家看個熱鬧叫個好,是一個很單純的狀態。當時我寫完之後就沒有再用那個帳號,一兩年都沒登陸,2008年就寫完了,2012年才出書,如果當時有這個意識的話,早就可以出書了。

寶樹以新垣平之名在2011年出版了他的《劍橋倚天屠龍史》


至於你說的「翻譯腔」,我本來也是學西學的,讀很多國外的論文和專著,我對歷史又比較感興趣。國外有一套劍橋中國史系列,同一個歷史事件,他們寫的和中國史學家就是不一樣,用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面對的是西方的讀者,比如他們可能把中國古代的「公卿」說成「委員會」,感覺這個很好玩,於是就按照這個思路寫下去了。

相關焦點

  • 補上「短板」:中國電影工業現代化進程加速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說:「中國有2000多家公司都可以出品電影,500多家公司還可以連續出品電影,說明很多公司製作電影還是最初期的手工作坊階段。」在張宏看來,完整的電影產業鏈包括研發、融資、製片、宣傳、發行、版權交易、衍生產品開發等,電影工種包括服、化、道、攝、錄、美、編、導、演等,而目前這些環節的標準化程度不高。
  • 影遊融合:中國電影工業美學的新維度
    現今,影遊融合等現象正在不斷為電影工業的審美體驗開拓新的維度,中國電影學界期待著一種更有闡釋力的電影工業美學理論建構。這既體現出電影理論詢喚工業意識的先見,又強調了堅守美學品格的價值,在理論層面、現象層面、創作層面都具有可供展開的研究路徑。鑑於此,本刊特約相關領域的學者,通過爭鳴探討,對電影工業美學理論的內涵與宗旨作出闡述,並從而探討影視劇與遊戲融合發展的審美趨勢等論題。
  •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
    關於科幻文學的研究、出版以及科幻產業研究,也是方興未艾。當然,科幻電影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文學和想像力,更取決於電影的製作能力。這些年,我國電影工業不斷進步,在一些設備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有評論家認為,中國科幻創作者不必總想著「趕超」,而應該踏著堅定步伐,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幻之路。國產科幻電影的新篇章如何續寫,期待的新浪潮何時到來? 依照「科幻十條」的路線圖,抓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著力補短板、練內功,扎紮實實聚焦創作,它就在不遠的未來。
  • 國產科幻電影亟待建立東方科幻美學風格
    原標題:亟待建立東方科幻美學風格 對於「科幻十條」,我很關注,尤其是其中對整個產業的扶持,以及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等內容,我認為,這是科幻電影發展過程中最核心的。 中國的電影工業走過許多年,其中科幻電影對於技術、創意、美學要求最高,對電影工業化的要求最高。
  • 新書上架|《七國銀河》將戰國七雄融入星空,科幻作家寶樹、阿缺聯...
    《七國銀河》是寶樹、阿缺的合著首秀,這種形式放眼百年中國科幻史也極其罕見。縱觀大多數作品的成書過程,往往是由一位作家擔綱完成,作品中亮點與缺點並存。但寶樹和阿缺採用合著的形式,充分發揮各自所長,補位對方的不足,使《七國銀河》成為二人創作才華的集大成之作。此書一掃科幻文學「艱澀」「難讀」的刻板印象,通過構建瑰麗的古風太空文明,書寫波譎雲詭的王朝爭霸,充分實現了科幻本土化。
  • 韓國電影工業發達,為何直到今年才有太空科幻大片丨娛論
    這類影片起興於歐美,近幾年更是為國內所熱捧——位列中國大陸票房排行榜第三名的《流浪地球》,就是國產太空科幻片的扛鼎之作。太空科幻片向來是「大廠的遊戲」,因其在劇本創作、演員表演、布景道具、後期視效製作等方面要求較高。因此,這類電影不僅燒錢,也極度倚賴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
  •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辦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9月26日上午,以「打造新時代的科幻電影」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在鄭州舉辦。論壇由當代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主持,世界華人科幻作家協會主席陳楸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天文館原館長朱進,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編劇、製片人龔格爾以及著名科幻作家江波、寶樹等重磅嘉賓,與現場觀眾和觀看直播的網友共同分享真知灼見,探討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未來。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論文之六十八 劉強 喬慧 | 21世紀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性、現代性與工業美學​
    編者按: 近年來,「電影工業」、「產業升級」「重工業電影」、「電影工業美學」等話題成為電影學界業界關注熱議的焦點話題。陳旭光提交2017年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的論文《中國電影新力量與「電影工業美學」原則的崛起》提出「電影工業美學」的命題,隨後在與張衛、趙衛防先生的「三人對話」《以質量為本 促產業升級》中作進一步闡述。
  • 中國科幻電影:缺乏現代電影工業的製造流程與思路
    原標題:中國科幻電影:魂體雙失    春節電影檔的競爭又要開始了。當片商在苦苦尋找藍海時,有種電影類型卻一直無人觸碰,以至於翻閱整個中國電影史,它都好像被人刻意遺忘——這就是科幻片。
  • 《掃毒2》:文化工業與暴力美學
    警匪片都有一種暴力美學,這種暴力美學如何體現在《掃毒2》當中?所有類型片都有一定的標準,是特定的類型片贏得觀眾,還是有標準的類型片都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掃毒2:天地對決》上映10天,票房近9億。以這樣的勢頭,這部電影超10億不成問題。作為一部標準的香港製造,這部電影從導演到演員,再到製作公司,都是清一色香港陣營。
  • "科幻十條"推出 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據統計,當年立項的科幻題材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就有280部之多,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成為電影投資人和電影創作者追逐的目標。不過,中國科幻電影仍面臨著工業體系、製作技術、行業支持等方面的欠缺。此次「科幻十條」的提出,對中國科幻電影面臨的幾道難關,提出了破解之道。
  • 電影生產的工業化組織管理與「電影工業美學」研討紀要
    我想圍繞這個主題:電影工業生產,還是電影工業美學,還是文學創新管理的主題來談一談我對旭光老師這幾年圍繞電影工業美學的探討,以及這麼多年對李天鐸在創意製片共同去提的概念,創意製片管理,這裡面我們到底怎麼去認知,我從五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第一,旭光老師電影工業美學的重大命題,開始我沒有那麼重視,沒有認真地去讀。後來慢慢學習很多,果然確實跟我以前理解有一個很大的區別。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內容提要】本文在中國大眾文化現實與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背景下,探討「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與中國社會轉型、中國電影的大眾文化轉型的關係,梳理「大眾」的概念和大眾文化理論的主要特點,探析電影工業美學在電影觀念、文化定位、理論資源及方法論、作為「大眾」的電影觀眾等方面與大眾文化理論的關係,並重點分析了當下電影大眾的幾種新形態暨網民與遊戲玩家觀眾、青少年觀眾、
  • 「科幻十條」扶持政策推出,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十餘個單位有關部門參加,並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為科幻電影當科學顧問。 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大受歡迎,當年也被影迷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不是張藝謀已死,而是中國電影工業還沒活過!
    從這些例子看出,中國的商業大片無論從文化層面,還是製作層面距離能夠輸出到海外,都還差的很遠。即使一直稱作是中國工業大片標杆的《尋龍訣》,也僅僅是在場景特效方面有了一些進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體》,這部被譽為近些年國內最好的科幻作品。在開拍之際就被網友紛紛質疑國內導演根本沒有能力拍攝這個題材,但導演張番番挾IP一意孤行。最終《三體》項目的連續跳票、製片人離職、特效團隊被換,宣傳物料被指責抄襲也證明了,國內的製作團隊在拍攝這類工業級題材時,經驗是如何的欠缺。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之十九 李立 彭靜宜:再歷史——對電影工業美學的知識考古及其理論反思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電影理論才能夠如同黑格爾所言體現「時代精神」,才能夠配的上這個時代。作為中度工業美學電影的《我不是藥神》充分證明了中國電影的新突破,那便是弘揚現實主義,凸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用電影來表達現實人生的悲歡離合,來介入國家公平正義的決策。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驕傲
    這部影片號稱史上最猛春節檔,無論是排片上映的片量,還是豬年第一天創造的票房成績,都堪稱「開門紅」。這部影片被稱讚最多的便是它的特效。確實,相對以前中國影片的短板來說,這部影片已經漸漸脫離了「塑料感」,有了好萊塢「機械感」的感覺。在科幻片的硬指標「特效製作」上,《流浪地球》以有限的資源,創造了中國電影工業的新高度。
  • 科幻電影將借勢進發
    當前,中國的科幻片數量較少,製作水準整體偏低,主要源於封建文化的阻滯,科學與理性精神的缺失,是中國科幻文化薄弱的重要原因。其次,在中國電影發展進程中,非現實主義的電影作品一直被忽視並被邊緣化、低幼化。就2019年而言,已上報立項的科幻題材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已有280部之多,科幻十條對科幻劇本創作的鼓勵政策,也將為科幻電影的產業繁榮提供更加豐富的創作資源。  此外,科幻十條還要求堅持科幻電影發展的正確方向,彰顯中國價值、傳承中華美學,植根當代中國創新創造。
  • 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授權籤約儀式成功舉行
    沙錦飛  謝光新 胡世發 向志博 寶樹 王晉康(從左至右)作為中國「科幻搖籃」——科幻世界四十年來首次出品的電影,該片一經公開,便受到了廣泛關注。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改編自寶樹同名小說,原文刊登於《科幻世界》2019年第4期,講述了科幻作家謝寶舒被漫畫家學妹沈淇「攔截」,一同來到兒時經常光顧的「星光書店」,最後被捲入一場謀殺案中的故事。
  • 《黑客帝國》上映後的21年,中國的科幻電影為什麼還是不行?
    電影院的喜劇讓觀眾能合家歡樂,但觀眾對一部好的科幻電影的期待,可以用饑渴來形容。 2019年的《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科幻迷們為之振奮,振臂高呼中國科幻電影行了! 然而,《黑客帝國》上映21年後,我們還是沒有像樣的科幻電影。 什麼時候有像樣的科幻片,和中國足球多久能進入世界盃,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 首先,中國的科幻電影沒有龐大的科幻小說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