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變態者可以理解他人,但他們選擇不在乎

2021-02-20 WeLens



心理變態者可以像任何人一樣讀懂他人的想法和行為,但是當我們關注到同理心無意識和無法控制的一面時,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這些人邪惡的一面,他們也不能再繼續瞞過我們了。心理變態者總能帶給我們奇妙的誘惑力,我們喜歡談論他們,讀關於他們的故事,看關於他們的電影。我們最感興趣的就是他們缺少同理心的特徵,缺少一種人類都應該自然經歷的感情。這種神秘的特徵雖然通常對我們並無益處,但它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並使得我們不斷想要了解他們。心理病態患者(或者相關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通常被認為是自私,冷酷,衝動和缺乏同理心的。只有不到 5 %的人真正達到了被診斷為心理病態患者的標準。 但是與許多其他的心理特徵一樣,心理病態的特徵是連續性的,只有當一個人的相關特徵超過一定範圍之後,才能夠作出診斷。所以即使我們不認識真正的心理病態患者,我們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認識一些比我們自己的心理更加病態的人。同理心是區分一般人和心理病態者的關鍵特徵,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同理心進行分析。第一個角度是科學家所謂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指的是我們能夠確切地理解別人心理狀態的能力,包括他人的行為、意圖和信念,沒有它,我們將很難理解他人正在做什麼或者他們下一步可能要做什麼。心智理論:心理學術語,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心理狀態的能力 | Wikipedia
根據我們觀察的角度不同,有時候,心理病態者看起來也並不難實踐心智理論,甚至他們在這方面的正常能力會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心智理論是同理心的重要基礎,我們可能會認為自私的心理病態者缺少理解別人的能力,畢竟,我們在沒有同理心的情況下要怎麼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動機呢?但是,如果我們把心智理論看作是同理心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其核心的話,心理病態者擅長讀懂人的特點就不足為奇了。實際上,他們對他人冷酷無情的控制很可能就是取決於他們高超的心智理論技巧,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預測他人的想法和行為,就更不能對他們進行控制了。實際上,心理病態者可以非常出色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只是他們並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已。這其中就涉及到同理心的另一個方面了。同理心的一半是我們剛才講過的理解他人,另一半就是我們如何對於他人的感受進行無意識的反應,具體來說就是別人的思想,痛苦,和樂趣,會對我們帶來多大的影響。在 2018 年初,一項實驗對於心理變態者如何表現同理心的無意識反應方面進行了研究。研究者在一個安全性極高的監獄裡徵用了 100 多名男犯,並且他們都符合心理變態檢查表中的診斷指標。這些犯人被要求在電腦上設計一個和他們外形相似的虛擬角色,這個虛擬角色站在一個虛擬房間中;房間左面的牆和右面的牆分別被標記了不同數量的紅點(有時候會有一面牆沒有紅點),這個計算機中的虛擬角色會隨機面朝左面或是右面的牆,但是參與者可以同時看到兩面牆和上面的紅點數量。medium然後,參與者被要求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他們需要根據要求說出,以他們的視角能夠從兩面牆上一共看到多少個紅點,或者,以計算機中虛擬人物的視角,虛擬人物能夠從其所面對的牆上看到多少個紅點。與以前使用此類任務進行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人員首先發現,相比起判斷虛擬角色可以看到紅點的數量,參與者可以更快地判斷自己可以看到多少個紅點。即使我們擁有很好的心智理論,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判斷世界仍然比從別人的角度要容易。當參與者角度能看到的紅點數和虛擬人物能看到的紅點數一致時,意味著只有虛擬人物所面對的牆上標有紅點,這種情況下參與者能夠更快地說出答案;而如果參與者和虛擬人物能看到的紅點數量不同,意味著兩面牆上都有紅點,這種情況下,參與者需要更長的時間說出答案。這是因為參與者受到了兩個不一致角度所帶來的幹擾。根據參與者被告知的要求不同,分別是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數紅點和站在虛擬人物的角度數紅點,他們會受到的幹擾也不同,分別是自我中心幹擾(egocentric interference)和反自我中心幹擾(altercentric interference)。
自我中心幹擾指的是,由於受到我們自己所看到的點數的影響,而幹擾了我們數別人的點數的方式;反自我中心幹擾指的是,由於受到虛擬角色能看到的點數的影響,而幹擾了我們數自己的紅點的方式。換句話說,自我中心幹擾是人類下意識的自私反應,反自我中心幹擾則是人類下意識的共情反應。總體而言,和之前對於非犯罪者的參與者實驗結果一致,這個實驗中的犯人參與者也經歷了這兩種類型的幹擾。但是,研究人員在針對囚犯的心理變態水平進行分析之後,發現了一種更獨特的模式。越嚴重的心理變態者就會越少受到反自我中心幹擾的影響,也就是說,當他們報告自己可以看到多少個紅點時,他們受虛擬人物的視角的影響較小。同時,這樣的現象在自我中心幹擾方面沒有出現。因此,在判斷自己的觀點時,心理變態者完全不受別人觀點的束縛,但是在嘗試判斷對方可以看到多少個點時,他們依然受到自己觀點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嚴重的心理變態者缺乏人類下意識的共情反應,卻依然具有人類下意識的自私反應。不足為奇的是,這些犯人所測量出的心理變態程度,和他們犯罪記錄中對於侵犯的指控數量成正比例相關,並且,他們在計算機任務中的表現也能夠預測他們在現實中的行為。反自我中心幹擾得分較低(意味著更低的共情反應),通常與更高的心理變態程度相關,預示著更多的侵犯指控。他們對於下意識的共情反射功能的缺失,不僅反映在更快更自私的數紅點測試中,也對應著他們更有可能用暴力侵犯他人。我們依舊會不顧自己福祉地對心理變態者著迷,我們依舊會對發生在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凱文·邦迪(Cliven Bundy),艾德·蓋恩(Ed Gein),傑佛瑞·丹墨(Jeffrey Dahmer)身上駭人聽聞的故事保持新奇,但是如果想要對他們的心理和行為有更多了解,我們需要少關注一些戲劇性的細節。我們可能無法從直覺上將他們與冷酷無情聯繫起來,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試著對其進行解釋。心理變態者可以像任何人一樣讀懂他人的想法和行為,但是當我們關注到同理心無意識和無法控制的一面時,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這些人邪惡的一面,他們也不能再繼續瞞過我們了。只有非常優秀的演員才能控制自己的潛意識衝動以掩蓋其本性,但大部分人甚至不能很好地隱藏自己的快感,欲望和下意識共情。當我們注意到心理變態殺手在理解別人觀點的同時,缺乏下意識的共情反射時,他們的冷血即使沒有消退,也變得沒有那麼神秘了。

 

作者 | Erman Misirlisoy

翻譯 | Sam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 小草

本文授權轉載自酷炫腦(ID:coolbrainscience)

參考文獻:

[1]Lindsey A. Drayton, Laurie R. Santos. Psychopathsfail to automatically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J] PNAS , 2018 115 (13) 3302-3307;

相關焦點

  • | 一個心理變態者的自白
    他們為什麼不會害怕、內疚,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十年來成就最大的神經科學家詹姆斯•法隆沉迷於研究心理變態者的腦部結構。諷刺的是,就當他以為自己找到了破解變態心理的鑰匙時,他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腦部結構跟心理變態罪犯的一模一樣。2005年12月,在家庭聚會上,母親悄悄塞給他一本書說「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好過一些。是關於你父親家族的。」
  • 和藹,善良,寬容,他其實是個心理變態
    △ 法庭內的克裡斯滕森素描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類人有著嚴重的人格疾病,他們泯滅良知,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只為一己之私就可以對他人肆意妄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靠自己識別出這些人,和他們保持安全的距離從而保護自己。讀完這本書你將清楚地知道關於心理變態的12條主要症狀:
  • 幫助兒童建立一個基礎,讓他們理解自身,理解他人—Joanne博士
    下文為抓馬對Joanne Buntin的獨家採訪——《幫助兒童建立一個基礎,讓他們理解自身、理解他人》。幫助兒童建立一個基礎讓他們理解自身,理解他人—— Joanne Buntin 專訪你是如何支持兒童的發展的?
  • 如何判斷你的老闆是不是心理變態?
    這些特質很少有人能夠兼具,但是有一類人的身上卻集中體現了它們,那就是心理變態者(psychopath):擁有反社會行為、缺乏共情、自我中心的人。研究者羅伯特·海爾(Robert Hare)估計人群中有1%的人符合這些標準,而CEO中的比例也許是這個的四倍。
  • 怎樣識別出一個心理變態的人?
    巴克推論,他們的心理變態深深地掩蓋在正常的假像下,如果以某種方式激發出來,在用某種方法對此進行治療,可能會讓他們成為正常人。他成功地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獲得一批LSD(迷幻藥),選擇了一群心理變態患者,讓他們進入他命名為 "全封閉膠囊 "的小房間 ,裡面都是鮮綠色,他要求他們脫光衣服。
  • 變態!女友要分手,他殺死女友的貓,還拍了視頻發給她……
    但是心理變態者所缺乏的不僅僅是同情心,而是一切情緒的不足,即真正的「無情」。他們大腦中的情緒系統,天生就缺乏足夠神經連結,因此無法讓他們體會到深刻的情緒。這種情緒的不足,讓他們無法或者很少體會到很多對社會秩序來說重要的情感,比如:他們無法體會到恐懼,因此對他人的恐懼毫不在意,也不在意懲罰。
  • 心理揭秘|自私的人,活得更輕鬆?
    Kajonius & Therese Bjrkman認為,人類的暗黑特質包含自私三件套:精神變態、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反社會傾向是三者的共同點,如缺乏同情心、操控欲強、自視甚高。若問誰最代表暗黑特質,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會說:「我正想做那樣的人。」自我中心主義者會說:「我本性就是那樣的人。」而精神變態者根本無所謂。
  • 拒絕控制,遠離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心理自助手冊
    一個有心理變態傾向的人會忽視他人的健康,並把他們遇到的每個人都當作一個物體。提醒自己,你不是第一個被他們虐待的人。▲圖/電影《七個神經病》如果你懷疑你們的關係不健康,相信你的直覺如果你覺得自己在這個人身邊如履薄冰,那就聽從自己的直覺吧。如果一想到要和他們交流就讓你感到恐懼,那麼是時候離開了。
  • 研究心理變態的科學家發現自己竟然是天生變態狂!!!
    為什麼有的人成長過程看起來和常人無異,但最終卻發展出反社會的變態心理?是否是他們特別的大腦結構,決定了他們更容易成長為罪犯?從1995年開始,他通過對大量心理變態者大腦掃描結果的研究,發現了心理變態者和常人大腦的顯著區別:正常人的大腦中某些高亮(活躍)的區域,在心理變態者(psychopath)大腦中卻是黑暗的。這種現象被Fallon總結為「額眶部皮質功能低下」,被懷疑是導致人缺乏同情心、與常人思維方式不同、造成心理變態的一種大腦特徵。
  • 天生變態並自帶殺手基因的腦神經學家---《天生變態狂》
    他曾多年應邀做有關心理變態者(殘酷的兇殺犯)大腦的研究,並最終總結出一種適用於心理變態者的通用大腦模式。例如心理變態者的大腦額葉和顳葉腦功能低下,這暗示著他們缺乏道德推理和抑制自身衝動的正常能力。滑稽的是,2005年,詹姆斯在對正常人和異常人腦部掃描圖的研究中意外發現,自己的腦部結構跟心理變態罪犯一模一樣……難道要證明自己也是一個變態狂嗎?
  • 連環殺手心理迴路奇葩:人格障礙,把掠殺當快感
    要想認定犯罪的瘋子,人們必須證明當他們犯罪時,他們無法分辨是非。但是連環殺手很清楚對與錯的區別,只是他們根本不在乎。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也被稱為「反社會者」,他們「不在乎對錯」,而且往往還擁有一些其他的品質,這些品質在連環殺手中十分常見,比如缺少悔意、麻木不仁或操縱行為以及衝動。但同樣重要的是,反社會者並不都是殺手,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
  • 他專門研究心理變態,最後發現他自己才是犯罪家族的天生變態!
    最早在 1876 年,一名義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提出過一個「天生犯罪人」的理論,認為有這樣一種罪犯,在生理、心理或體質方面天生就與常人不同。他們身上這些天生的特徵,導致他們今後犯罪的概率更高。為什麼有的人成長過程看起來和常人無異,但最終卻發展出反社會的變態心理?是否是他們特別的大腦結構,決定了他們更容易成長為罪犯?
  • 從精神變態到「日常施虐狂」:人類為什麼會傷害無辜者?
    精神變態者想要得到一定的事物。如果傷害別人能幫助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他們就會這麼做。 他們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太能感到同情、懊悔或恐懼。不僅如此,他們有能力理解別人的感受,但自己卻不會受其感染。
  • 宅家看《犯罪心理》十五季助你心理健康
    看完《犯罪心理》,能讓你懂得他人、了解自己《犯罪心理》粉絲雖多,看了幾集就棄劇的也不少,原因主要歸結為太過血腥、恐怖、壓抑等。如果多看幾集入了神,會發現與普通的恐怖片、犯罪片因嚇人而嚇人不同,《犯罪心理》中大多數故事裡都能找到嫌疑人犯罪的心理動機,他們的成長過程往往為將來的犯罪行為埋下伏筆。
  • 《黑蜥蜴》:變態扭曲的犯罪心理
    讓人細思極恐,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隱秘黑暗的角落,現實的不如意,或者人際的不和諧,都會逼人走近那個角落,讓這些變態扭曲的情緒以一種現實的方式得到變態釋放。而最近讀了江戶川亂步的作品《黑蜥蜴》,對這種變態扭曲的犯罪心理又了一個深刻的體會。
  • 《犯罪心理》十五季助你心理健康
    如果多看幾集入了神,會發現與普通的恐怖片、犯罪片因嚇人而嚇人不同,《犯罪心理》中大多數故事裡都能找到嫌疑人犯罪的心理動機,他們的成長過程往往為將來的犯罪行為埋下伏筆。第二季裡(S02E21)有一對在森林中長大的兄弟隨機作案,綁架在公路上汽車拋錨的人扔到森林裡當成狩獵對象獵殺,手段極其殘忍。我們正常人沒法理解,為什麼他們把殺人當成人生樂趣?
  • 見到一定要遠離 動漫中那些變態殘忍的傢伙
    動漫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形象,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現實的映射,很多動漫作品並不一定都會反應那些美好的一面,在二次元的世界裡也有著各種冷酷無情,甚至是可以稱為變態的角色
  • 《頭痛欲裂》戀童和變態,愛情和性慾
    ,覺得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一聽到「戀童癖」這個詞就下意識感到噁心、牴觸和反感,給他們貼上「心理變態」的標籤。上述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這是變態,而戀童者戀童並非是自願的,也不是帶有惡意的。變態的行為是「自變量」,性變態對任何人都能產生性慾,卻產生不了愛,有這些動機人,才是真正的十惡不赦的壞蛋。
  • 林心如演的變態,才是變態界的遺珠
    林心如飾演的變態可謂死死抓住了每個受害者的心理,她沒有動手,卻讓八個人自動自發的走向死亡,她不殺你,她只是給你一個充分的理由自我了結。,在每集末尾,製作團隊都會親自上陣來一段關於人物的心理分析,這使得觀眾對於角色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 家暴者的十三個心理特徵
    家暴並不罕見,如果能提前識別家暴者的特徵,也許能採取措施避免悲劇發生。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教授馬丁·赫伯爾特所著的《防止家庭暴力》一書中,總結了家暴者的13條心理特徵。1.長期低自尊,感覺自己能力不足。這類人對感情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常懷疑配偶與他人有不正當關係,一旦佔有欲或嫉妒心被點燃,就可能訴諸暴力。這類人還可能會限制配偶的經濟權利、社交自由甚至是人身自由。8.喜歡將錯誤歸於外因而譴責他人。他們往往認為挫折是他人造成的,自己是受害者。當爭吵逐漸升級時,施暴者可能會回想起童年的家暴場景而激動,做出不可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