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隨處可見,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生活狀態和工作表現。
壓力大小取決於對外界問題反應的敏感程度,不同性格的個體對壓力的感知方式有所不同。大量人格理論模型已從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神經質性,探討了導致壓力的動機來源。其中,神經質性高分者往往遭受更嚴重的壓力。
但壓力的成因並非那麼簡單。人類的暗黑特質,與壓力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瑞典心理學家Petri J. Kajonius & Therese Bjrkman認為,人類的暗黑特質包含自私三件套:精神變態、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反社會傾向是三者的共同點,如缺乏同情心、操控欲強、自視甚高。
若問誰最代表暗黑特質,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會說:「我正想做那樣的人。」自我中心主義者會說:「我本性就是那樣的人。」而精神變態者根本無所謂。
精神變態的殺傷力極大,所以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暗黑特質的核心。他們常常充滿攻擊性,易衝動,一不小心就做出魯莽行為,周圍人避之不及。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壞小孩蒙丹就是一名脾氣古怪的精神變態患者,以欺負其他小孩為樂,再友善不過的一句話,也可能觸發他暴躁的神經。無論是批評懲罰,還是社會規範,蒙丹都不當回事。精神變態患者一向我行我素,即使造成惡劣影響,心理也不會感到何不適,甚至從不知壓力為何物。他們缺乏必要的同情和理解能力,情感上是麻木的,理智上的冥頑的。
馬基雅維利主義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尚未經臨床分析。馬基雅維利主義者自則持一套憤世嫉俗的悲觀論調,批判社會現狀,並試圖反抗。他們與社會格格不入,伴有明顯的社交障礙。莫裡哀喜劇《恨世者》中,阿爾塞斯特看不慣貴族之間的相互吹捧,總是不合時宜地說一些大實話,令朋友們尷尬不已。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早已看透世事,既然無力顛覆社會標準,他們寧可被排擠至社會的邊緣,也不願隨波逐流。這種疑似自我放棄的精神,為他們避免了許多心理壓力。
自我中心主義分為狂妄型和脆弱型。前者自尊心過高,認為自己擁有某些過分的資格,進而侵佔他人權益,通俗地講,即自私,他們不在乎他人看法,環境適應能力很優秀。後者與之類似,但神經質性更高,他們敏感、焦慮,擔憂自己的期望得不到滿足,進而自尊心受到打擊,通過否認逃避外界的問題,使自己陷入壓力-自大的惡性循環。看來,自私的人未必活得更輕鬆。心理學調研證明,脆弱型自我中心主義者,對壓力十分敏感,他們不適合從事高壓工作,平時也需要多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