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揭秘|自私的人,活得更輕鬆?

2021-01-14 二哈心理

壓力隨處可見,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生活狀態和工作表現。

壓力大小取決於對外界問題反應的敏感程度,不同性格的個體對壓力的感知方式有所不同。大量人格理論模型已從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神經質性,探討了導致壓力的動機來源。其中,神經質性高分者往往遭受更嚴重的壓力。

但壓力的成因並非那麼簡單。人類的暗黑特質,與壓力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瑞典心理學家Petri J. Kajonius & Therese Bjrkman認為,人類的暗黑特質包含自私三件套:精神變態、馬基雅維利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反社會傾向是三者的共同點,如缺乏同情心、操控欲強、自視甚高。

若問誰最代表暗黑特質,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會說:「我正想做那樣的人。」自我中心主義者會說:「我本性就是那樣的人。」而精神變態者根本無所謂。

精神變態的殺傷力極大,所以一般被認為是人類暗黑特質的核心。他們常常充滿攻擊性,易衝動,一不小心就做出魯莽行為,周圍人避之不及。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壞小孩蒙丹就是一名脾氣古怪的精神變態患者,以欺負其他小孩為樂,再友善不過的一句話,也可能觸發他暴躁的神經。無論是批評懲罰,還是社會規範,蒙丹都不當回事。精神變態患者一向我行我素,即使造成惡劣影響,心理也不會感到何不適,甚至從不知壓力為何物。他們缺乏必要的同情和理解能力,情感上是麻木的,理智上的冥頑的。

馬基雅維利主義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尚未經臨床分析。馬基雅維利主義者自則持一套憤世嫉俗的悲觀論調,批判社會現狀,並試圖反抗。他們與社會格格不入,伴有明顯的社交障礙。莫裡哀喜劇《恨世者》中,阿爾塞斯特看不慣貴族之間的相互吹捧,總是不合時宜地說一些大實話,令朋友們尷尬不已。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早已看透世事,既然無力顛覆社會標準,他們寧可被排擠至社會的邊緣,也不願隨波逐流。這種疑似自我放棄的精神,為他們避免了許多心理壓力。

自我中心主義分為狂妄型和脆弱型。前者自尊心過高,認為自己擁有某些過分的資格,進而侵佔他人權益,通俗地講,即自私,他們不在乎他人看法,環境適應能力很優秀。後者與之類似,但神經質性更高,他們敏感、焦慮,擔憂自己的期望得不到滿足,進而自尊心受到打擊,通過否認逃避外界的問題,使自己陷入壓力-自大的惡性循環。看來,自私的人未必活得更輕鬆。心理學調研證明,脆弱型自我中心主義者,對壓力十分敏感,他們不適合從事高壓工作,平時也需要多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相關焦點

  •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為什麼活得沉重
    想同時追兩隻兔子的人,難免會一無所獲。人生沒有十全十美,不要指望什麼都能讓自己滿意。要敢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錯了就是錯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千萬不要用一個錯誤去掩蓋另一個錯誤!2.【讓你離成功更近一步的十個法寶】 1、不輕言退縮。 2、不停學習,不斷修正。 3、坐言起行,立即動手,從小事做起。 4、尊重每一個人的習慣。 5、為常人難為之事。
  • 人要活得輕鬆自在!
    人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求得好死。人生的目的就是求好死而已,因為人遲早會死,誰都跑不掉。秦始皇、漢武帝,那是多麼了不起的人物,最終逃不掉一個「死」字。人生必有死,這樣我們才知道,中國人罵人罵得最難聽的話,就是這個傢伙不得好死。
  • 不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逃不過四種心理,看懂的人多數活得通透
    即便生活中發生了大事,也只是默默經歷,很少與人分享。 也許,他們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清心寡欲。而是在長久的生活中,漸漸看明白了自己,有了其它的想法。 不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逃不過四種心理,看懂的人多數活得通透。
  • 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活得沉重?真相只有一個
    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誡世人:面對大千世界的種種誘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有所捨棄,善待得失,勇於捨棄心中那些不合理的欲望,這樣才能活出自在從容的人生。要知道,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取捨與得失的旅程。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心中負累太多,就會錯過沿途的風景;只有放下心中的欲望,才能輕裝上陣。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活得沉重?
  • 不合群的人,活得更自在
    生活中,很多人總會習慣上合群,並且想方設法的讓自己合群。有聚餐第一個參加,有活動最是熱情主動,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聚餐、喜歡活動,而是他們害怕如果不合群,就會被人孤立,從而讓自己孤獨一人。然而,合群真的可以讓一個人生活的更輕鬆,生活的更好嗎?
  • 換個角度看遊戲,野外生存模式,哪些遊戲角色能夠活得更輕鬆呢?
    #貓和老鼠手遊#貓和老鼠手遊裡的遊戲角色都擁有自己的專屬技能,每個角色的專長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從角色技能這個方面去考慮,換個角度看遊戲,讓這些遊戲角色開啟野外生存模式,你認為哪些遊戲角色能夠活得更輕鬆呢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敏感,並且還活得很累
    自卑屬於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實現理想或某種願望的巨大心理障礙。 自卑的人往往是內心敏感的人,越是自卑的人越敏感。 他們會因為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思考很久,認為別人話裡有話。
  •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你要活得自私一點
    於是我從美劇換到了英劇,又從英劇轉戰德劇,最後從德劇轉戰日劇,終於找了一部心跳加速,天天催更的劇。除了一周一更,沒毛病~      又名《凪的新生活》,根據小成美裡同名漫畫改編,坪井敏雄、山本剛義、土井裕泰導演, 2019年7月在日本TBS首播,目前剛剛更新到第三集,但是已經創下了9%以上的收視率,豆瓣評分9.4,被很多人預測是今年最好的日劇。
  • 一個35歲女人的覺醒:離婚後才明白,女人應該活得「自私」一點
    我覺得人更多是在絕望當中、悲傷當中勇敢地站起來。我覺得更大的勵志,就是有目擊悲傷的能力。樂觀不見得能淨化人的心靈,但悲傷可以。」  或許就是如此,當你敢於直面悲涼、暴露問題的人,反而是更勇敢的。  人就是這樣,經歷過一些事,看盡世事滄桑,也就更能看明白一些人的內心。人在痛苦的時候會流眼淚,但眼淚也會衝刷眼睛,讓我們在哭過之後,能把這世界看得更清楚。
  • 《長安諾》她是劇中最自私的女人,也更可悲,網友:比茗玉更自私
    文/小凡娛影導語:《長安諾》她是劇中最自私的女人,看似善解人意,實則最可悲由成毅、趙櫻子等主演的《長安諾》正在熱播中,該劇也快收官了,而網友倒是盼著蕭承煦早點下線蕭承煦等了茗玉一輩子,茗玉也讓承煦等了她一輩子,承煦死了才知道珍惜,可惜已經晚了,而茗玉真的是劇中那個最自私的女人嗎?
  • 丁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到底是極度自私,還是活的太明白
    但是,在不贊同這種生活方式的人眼裡,「丁克」始終屬於不孝、自私、不負責任,以及生理上有嚴重問題的群體。他(她)們理應遭到反對者惡意「歧視」和「質疑」,甚至是白眼和辱罵。而在「丁克」看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沒做好準備、也沒經過同意,就輕易把娃帶到世間,或者為了「養兒防老」而生兒育女的人才更自私。
  • 以更輕鬆心態面對孩子 心理專家為中學班主任上心理減壓課
    今天(5月14日)上午10點,在重慶九十五中學,心理專家專門為初三年級共25名班主任進行了一堂心理講座,通過遊戲和體驗的方式,教班主任如何進行心理減壓。「通過本次活動,減輕老師的心理壓力,由老師帶動學生減輕壓力,讓學生們在輕鬆快樂健康中好好學習。」該校德育處主任寇田說道。圖為互動現場,進行激發老師潛能的演示。
  • 一位70歲老人坦言:老伴過世後,我反而感覺活得輕鬆了許多
    但是,愛情和婚姻總是那麼現實,真正能夠走到最後夫妻,也不一定能夠幸福,而那些一個人走到最後的人,卻反而覺得自己活的很輕鬆。三位70過來人坦言,人老了以後,沒有老伴,反而感覺活得輕鬆了許多。01-吳女士,70歲:沒有老伴,我反而活得更輕鬆可能是我感情不順吧,自從我老伴去世以後,我感覺我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其實我這一輩子並沒有過上自己想過的日子,我們這一代人,思想都比較保守,認定一個男人就要和他在一起一輩子,就算過得再不好也不會離婚。
  • 性格敏感的人活得會很累嗎?
    一個性格敏感的人,聽起來好像不好相處,感覺這種人很脆弱。其實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這種性格從另一面講恰恰是一種常人不具備的天賦,只是你是否能夠做到正確的打開方式,如果開竅晚的話,也許會有很長一段的痛苦和黑暗要度過。
  • 人這東西呀,都是自私的
    更感動的是,非常多的朋友上來就一個勁謝我,甚至好幾位朋友話都沒說,直接給鍵盤哥發紅包。。沒必要,真沒必要。畢竟萬一覥著臉皮收下來,一打開,臥槽一毛!人設就崩塌了。。。有人對我上次說的,在知乎被瘋狂舉報感到不解。其實很正常,我知乎上將近2萬粉絲,日閱讀量1萬,總閱讀量500萬,偶爾遇到些人也是很正常,這些人倒不是變態,大部分時候還是因為我觸動了他們微薄的利益而已。
  • 【他山之石】更新思維可以讓人活得更有意思
    出去旅行,生活好像有點變化,回來卻更沒意思了。」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煩惱?太多人跟我講「沒意思」這個話題,我也忍不住想,究竟怎樣過得有意?那些活在聚光燈下的人,就活得有意思嗎?未必。有錢人,一定活得有意思嗎?未必。任正非、徐小平、張朝陽這些普通人眼裡的創富明星,都患過抑鬱症。矽谷頂級投資人本·霍洛維茨甚至在《創業維艱》中說: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裡,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幾乎全是舉步維艱。活得有沒有意思,與貧富、名氣都沒有太大關係。一個人有活力,自然活得有意思。
  • 和男人相處,自私一點,他反而更愛你
    可往往愛情就是很奇怪,女人付出得越多,越是愛一個男人、越是對他好,這段感情的結局,越不會如人願。 要知道,男人是富有征服欲的,當他看到女人因為他而開心時,他就會擁有滿滿的成就感與徵服感。 而女人往往卻是不同的,她們不僅僅滿足於,能夠給男人帶來幸福感,她們更渴望的是,男人能夠給她們同等的愛。
  • 進化心理學:自私是人類的天性,太過善良心軟,你將被淘汰出局
    可是英國演化生物學家兼牛津大學教授的理察 道金斯卻說,基因本就是自私的,自私是每個人刻在骨子裡的普遍特徵,不自私的人,根本活不長。這兩種觀點哪個更正確呢?小編更支持後者。根據我們的經驗就知道,自私的人往往過得更快樂,因為他們懂得主動去爭取、守護自己的利益,相比那些太善良而心慈手軟、躊躇不前的人,自私的人往往也更富有、社會地位更高,壽命也更長。
  • 心理學家: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會斤斤計較,而是擁有這些特徵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特的,我們通常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所以很少能夠了解別人的內心在思考什麼。社會中,有的人更能表現出親社會行為,而有的人卻極度自私自利,只喜歡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幾乎沒有人想要跟這樣的人交朋友,跟他們打起交道,只會傷心又不討好。
  • 要學會「不要臉」,才能活得更自在
    太多人覺得自己在生活中活得太累,大多是因為自己太要面子了,人之所以累就是因為太要面子,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很多時候抹不開臉,說不清楚話,不會拒絕別人,生活中太多的人深受太要面子的荼毒,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人要臉樹要皮」,但是很多時候得要臉面也是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來的,太要面子的人活得太累,也很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