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F·藍澈夫人
孟子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誡世人:面對大千世界的種種誘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有所舍
棄,善待得失,勇於捨棄心中那些不合理的欲望,這樣才能活出自在從容的人生。要知道,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取捨與得失的旅程。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心中負累太多,就會錯過沿途的風景;只有放下心中的欲望,才能輕裝上陣。
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後者則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所以,人生最大的選擇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得輕鬆而幸福。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考中進士,做了縣令。他剛直不阿、清正廉明,對人民的苦難生活深感同情,並且不滿於那些殘害人民的官僚,終因得罪達官顯貴被罷官。
回到揚州後,鄭板橋心靜如水,體悟生命的樂趣。這種曠達超然的人生態度,在著名的《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二書》中體現出來:「吾弟所買宅,嚴緊密慄,處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見天不大。
愚兄心思曠遠,不樂居耳。是宅北至鸚鵡橋不過百步,鸚鵡橋至杏花樓不過三十步,其左右頗多隙地,幼時飲酒其旁,見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斷橋流水,破屋叢花,心竊樂之……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紅霞,薄暮斜陽滿樹。
立院中高處,便見煙水平橋。家中宴客,牆外人亦望見燈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東至小園僅一水,實為恆便。或曰:此等宅居甚適。只是怕盜賊。
不知盜賊亦窮民耳,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什麼便拿什麼去;若一無所有,便王獻之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吾弟當留心此地,為狂兄娛老之資,不知可能遂願否?」
鄭板橋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他心胸曠達、不為物慾所累的最真實寫照。他悟透了「不患得,斯無失」的人生真諦,所以生活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愜意安樂。可見,我們要學會取捨,善待得失。
不得不說,人生一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不管是車子、房子、票子,還是名聲、地位,所有的這一切最終都不屬於你,所以你必須學會放下心中的紛擾,捨得外物的得失。
放下得失,是一種解脫的心態;放下得失,是一種清醒的智慧。只有勇於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該放下時就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懂得放下的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懂得放下的人,事情再多,只揀最重要的完成;懂得放下的人,絕不會為了金錢、名利、榮譽這樣的身外事物,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其實,面對生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份淡定: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順其自然,我們就能在進退得失中保持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