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西趕集——一條好道也沒有:早年間,牟平區龍泉鎮因有溫泉而得名龍泉湯,在其西邊的那個小村子就叫做湯西村。據《牟平縣誌》記載,龍泉湯大集很早便為牟平四大集市(城關、龍泉、水道、玉林店)之一,逢一逢六趕集。湯西村要去龍泉湯趕集必須出了村往東走,可從崑嵛山發源的漢河就橫在東村口上,且那條河上從來也沒搭過橋。天氣暖和時過河就赤著腳,到了冬季,就在水流處放一些大石塊,過河的人就一步步蹦過去。過了河往前走就是一片水稻田,那些窄窄的田間小路水窪連著水窪,村裡人動輒就要提著鞋去趕集。就這麼著,「湯西趕集——一條好道也沒有」,就成了十裡八鄉聞名的歇後語。再後來,這句話還衍變出另一層意思:牟平人習慣把有主見的人謂之「肚子裡有道道」,因此,在懟那些盡出餿主意的人就會說:「你是『湯西趕集——一條好道(一點好道道)也沒有』。」
大葦子趕集——早晚是一天:大葦子是牟平區龍泉鎮的一個村子,離龍泉大集約8裡路。早些年,每逢農閒時節,大葦子村的男人喜歡結夥去趕集,還喜歡到那些小酒館喝點小酒。這一喝往往就是一天,每每都要喝到日落西山才搖搖晃晃往回走,幾輩子下來,蔚然成風。久而久之,「大葦子趕集——早晚是一天」就成了一句歇後語。平日裡,在那些相對固定、單調的工作環境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這句話。是指日復一日,朝九晚五的意思。
趙家媳婦包菜角子——裡外一個樣:牟平區龍泉鎮趙家莊有個夥計叫趙X進,他媳婦屬大大咧咧的性格,幹農活是一把好手,可要說起做針線活和做飯,那實在是不敢恭維。有一次她要包地瓜面菜角子,因為地瓜面不像白面那樣有韌性,再加上她笨手笨腳不是利索人,菜角子的餡子都跑到皮兒外面了,包好的菜角子幾乎分不出裡外。這個情景恰巧被來串門的鄰居看到了,由此一來,「趙X進媳婦包菜角子——裡外一個樣」,就成了一句歇後語。當形容某種物品的質量內外一致,或形容一個人說話辦事表裡如一的當口,就會用上這句話。再講講連結的小故事,就會平添幾分歡快氣氛。
趙X進吃辣菜——心裡有數:還是這個趙X進。早些年,有一次到鄰居家幫工吃飯時,東家上來一碟辣菜。這對趙X進來說屬「大閨女上轎——頭一回的事」,大夥都告訴他要每次小搛一點,以防辣氣太衝受不了。可他偏偏屬於喜歡充硬架的性格,連聲說著「我心裡有數」,一筷子下去搛起一大口辣菜送進嘴裡。這一傢伙就衝得他噴嚏連連、瞠目結舌,出盡了洋相。就這樣,「趙X進吃辣菜——心裡有數」,就成了村裡人的一句歇後語,一般用於諷刺對方「沒有數」。
大莊村的孩子——念不念書,粑粑就魚:大莊村是牟平區姜格莊街道的一個村子,各方面的自然條件都很不錯。其幾千畝平展展的土地,在當地素有「金大莊,銀廣河」之美譽。同時,他們村又地處金山港的海邊上,前幾年海產品極其豐富,家家戶戶都能靠趕小海賣錢來提高生活質量。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們村屬於極少數沒挨餓的村子。這種形勢下,不少上班的職工,都紛紛辭去公職回了村。外村的姑娘都以能嫁到大莊村為幸事,自己村的姑娘則千方百計在本村找對象。這樣一來,他們村的人就被眼前的現象所陶醉,說什麼「大莊村的孩子——念不念書,粑粑就魚」,是指念書沒有用,只要在村裡好好幹活就比什麼都強的意思。幾十年過去了,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村的人都為當初的目光短淺而懊悔,因為當年有一批學習成績很不錯的學生都輟學了,以至於造成了終身的悔恨。
新糞簍子盛餑餑——能吃可不好看:牟平區姜格莊金山港(方言音jiang)東邊,有郝家疃、鄒家疃、北王家疃、金山前4個村莊,通稱港東崖。在這一帶的村子裡,流傳著「新糞簍子盛餑餑——能吃可不好看」的歇後語,還連接著一段生動的小故事。說是早年間有個村裡人,要去集市上買小豬仔,順便到親家那兒串個門。就用包袱包上兩個餑餑和一斤桃酥,放進一個新糞簍子裡,就奔親家門上去了。和親家一見面,他就忙不迭地說了自己此行的本意,並一再表明這個糞簍子是新的。親家也沒說什麼,收下禮物,一再留下他吃中午飯。親家招待得真不錯,首先上來的是煊騰騰的大饅頭,接著就是一大缽子豬頭肉餷大白菜上桌了。可他仔細一看傻眼了——親家盛菜用的是一個尿缽子!就在他打愣的當口,親家開腔了:「吃吧親家,這雖然是個尿缽子,卻是新的,一次沒用過」。到這時,他心裡明白了,是自己太過粗莽讓親家挑理了,一張老臉不由得紅一陣白一陣,飯也沒能吃上幾口,就尋了個託詞訕訕地走了。
由此不難看出,「新糞簍子盛餑餑——能吃可不好看」,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人與人交往當中,一定要保持最基本的禮節,從形式上給對方以應有的尊重。一旦有違這些形式,就要被人拿這句歇後語來挑理了。
麻虎夼的木匠——有抻頭:早年間,牟平區王格莊鎮有個村叫「麻虎(方言中指狼)夼」,1980年7月地名普查中更名發雲夼。傳說有一年,本地一家富戶蓋房子,特意請了兩夥木瓦匠來幹活,以便讓他們在「唱對臺戲」中發揮出更高水平。麻虎夼村的王木匠頗有名氣,自然也被請去了。幹活期間,王木匠的徒弟因一時大意,將一根椽子鋸短了。這件事恰巧被另一夥木匠發現了,就準備看他們的笑話。王木匠覺察後卻不動聲色,當天夜裡,悄悄帶著那根截短了的椽子,就近到一個親戚家換了一根新木頭,並和他的徒弟們謀劃好了,要演一齣戲給對方看。第二天,王木匠指揮上梁,當徒弟們裝模作樣地說椽子鋸短了時,王木匠就瞪起眼珠子吼了一聲:「短了不能抻抻嗎?」兩個徒弟就象徵性地抻了一下。王木匠隨即又厲聲喝道:「行了,再抻就長了。」在一旁等著看笑話的外村木匠看呆了,心想:「這可奇了,木頭也能抻?」但眼睜睜看著王木匠帶著徒弟把梁上好了。從此,當地人就傳開了一個歇後語:「麻虎夼的木匠——有抻頭」。
在牟平方言裡,「有抻頭」也被說成「有油水可擠」。如:大朋學習不好主要是因迷戀手機,只要能看住他改掉這個毛病,那肯定是「麻虎夼的木匠——有抻頭。」
雙林前的木匠——帶尺寸的:雙林前村是牟平區姜格莊街道的一個村子。早年間,村裡有個叫六栓子的夥計,幹了幾十年木匠,練就了一身好手藝,尤其是那一把刨錛,舞弄起來那真是出神入化,在周邊十裡八村赫赫有名。若說起他這輩子最鬧心的事,就是娶了個「嘎牙(厲害)」的老婆,整天家對他頤指氣使,稍不如意就破口大罵,動輒還拳腳相加,六栓子就這麼窩窩囊囊過了幾十年。俗話說「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有一回,他老婆又發威了,拿起擀麵杖追著打他。也是被打急了,六栓子一下子爆發了,順手抄起木匠錛子對著老婆掄了過來。他老婆霸道慣了,從來沒見過他這種拼老命的架勢,扔下擀麵杖拔腿便跑。六栓子一邊追一邊喊:「你欺負了我半輩子,今天咱一併把帳清了!」話音未落,便將錛子「呼」的一聲掄過去,不偏不斜把他老婆腦後的髮髻削掉了。打鬧聲驚動了他老娘,就趕過來罵他:「你這個兔崽子,還敢打死她不成?」六栓子嘿嘿一笑:「木匠打老婆——有尺寸的。」就這樣,「雙林前的木匠——帶尺寸的」就成了一句歇後語。每當做事情有十分把握的當口,用上這句歇後語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格莊西山跑出來的——大麻風上臉了:1959年,牟平縣在玉林店公社李格莊西山建起了麻風病防治站,收留患者進行封閉式康復治療。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且無藥根治。到了晚期(上臉了),會使面目變得猙獰可怕,所有見到的人都猶恐避之不及。
在牟平方言裡,有一種人被稱為「纏破頭」或「柔亂腚」,指的是那些死皮賴臉、蠻不講理、死打亂纏的潑皮無賴。一旦被這種人藉故纏上了,就如同麻風病上臉了,要想擺脫那是難上加難。對於這種人,人們往往是既氣憤又無奈,通常會這樣斥責他們:「你純屬『李格莊西山跑出來的——大麻風上臉了』,快離我遠點!」
有時候,家長對那些不知大小、踹皮踹臉的孩子也會這樣呵斥他:「你是從李格莊西山跑出來的嗎?給你口好氣,就大麻風上臉啦!」
官道南的尿缽子——誰撈著誰呲:官道南是牟平區龍泉鎮的一個村子。早年間,村裡有個夥計乳名叫小北(方言音bo),因其長了一張圓圓的大臉,就被發小們送了個外號叫「尿缽子」。這個夥計生性活潑愛搞怪,時常出其不意搞一些惡作劇,自然就會經常受到他人的斥責。因此類事情發生的次數太多了,久而久之,就落下了「官道南的尿缽子——誰撈著誰呲」這麼一句歇後語。在牟平方言裡,「撒尿」也被說成是「呲尿」,「斥責」也被說成是「呲打」。這句歇後語裡「呲」字,因此就起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風趣幽默。當某個人被一群人七嘴八舌斥責的當口,就會被說成是「官道南的尿缽子——誰撈著誰呲」。
茂子場打井子窪——傷孫了:井子窪是牟平區觀水鎮的一個村子,它有一個鄰村叫茂子場(現屬福山區)。這兩個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村裡的人家都姓孫。歷史上,這兩個村的人曾因山嵐糾紛引發過幾次鬥毆,但不管誰贏誰輸,受傷者一定是姓孫的。由此,便衍生出「茂子場打井子窪——傷孫了」這麼一句歇後語。在牟平方言裡,一旦事情搞得沒法收場時,就會說「可叫你傷孫了」,是指糟糕透頂的意思。
在觀水鎮,類似這種形式的歇後語還有「老馬槽打觀水——姜打姜」。老馬槽是早年間的叫法,即現在的南馬村和北馬村。老馬槽和觀水村多是姓姜的。與上個歇後語同理,如果這兩個村發生鬥毆的話,勢必是「姜打姜」。在牟平方言裡,一件事勉強能過得去就被說成是「剛打剛」。如「他今年高考的分數剛打剛能上一本線」。「老馬槽打觀水——姜打姜」,就是用「姜打姜」諧音「剛打剛」,這樣就相對風趣一些。
這些貼著牟平標籤的歇後語,深受家鄉人的喜愛而世代傳承。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又有不少新的歇後語產生出來。像農村改革開放後,牟平區龍泉鎮馬家都村豆腐專業戶曲立文,經過多年苦心鑽研,利用五巧方法,做成了馬尾提的起來的「五巧豆腐」。由此,也產生了「馬尾拴五巧豆腐——提的起來」這句歇後語,現已被《縣誌》收錄。
改革開放後,還產生過這樣一條歇後語:「寧海鎮得大地杯——真鼓出大泡了」。那是1990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共同組織舉辦的中國鄉鎮「百顆星」評選活動中,牟平縣寧海鎮被評為最佳鄉鎮,榮獲「大地杯」。這在當時是了不得的榮譽,在社辦企業慶功會上,經委主任王可梁,在賀詞裡說了句「寧海鎮得大地杯——真鼓出大泡了!」這句土裡吧唧的歇後語,隨即便傳播開來。在牟平方言裡,「鼓出泡了」是指有大的突破或創造了奇蹟的意思。時至今日,當某人做了出格的事,別人就會用這句話來調侃他,滿滿的牟平味兒。
由於現在已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方言俚語的使用頻率大幅降低。「用進廢退」,是語言的特點。把這些歇後語整理、記錄下來,就是要保管好鄉土文化這塊活化石,一輩一輩往下傳。同時也希望,喜歡這些家鄉話的家鄉人,有好的素材就早早告訴我吧。
【來源:牟平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