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乾貨!奇靜脈的正常解剖及影像學表現

2021-02-12 醫學影像沙龍

1.1奇靜脈的正常解剖

1.1.1奇靜脈的起源

一般文獻認為奇靜脈起源於右腰升靜脈,也有研究發現有些奇靜脈的起源沒有腰升靜脈的參加,而是直接由肋下靜脈延續為奇靜脈,並且通過管徑的比較,肋下靜脈的管徑粗於或等於腰升靜脈的在50﹪左右,因此該研究認為肋下靜脈應列為源支之一。奇靜脈最終匯入上腔靜脈,但有罕見報導奇靜脈最終匯入右頭臂靜脈、右鎖骨下靜脈、心包內下腔靜脈或右心房 。

1.1.2奇靜脈的行徑

一般的文獻都將奇靜脈描述為沿著脊柱右側上升的一條靜脈,Nathan等卻認為成人奇靜脈的中段凸向正中線或走行在正中線的左側,其行徑可隨年齡的增長向脊柱左側偏移。

1.1.3奇靜脈系的分型及類型

奇靜脈系由奇靜脈、半奇靜脈及副半奇靜脈組成。奇靜脈系統沿途主要收集右肋間下靜脈、右肋後靜脈、右支氣管靜脈及上胸段椎靜脈叢,少部分食管、縱隔及心包靜脈也可回流至奇靜脈。

奇靜脈的分型標準,根據胚胎學觀點將奇靜脈系分為雙幹型、中間型及單幹型三個分型,主要依據是左側第3肋間靜脈以下的肋間或肋下靜脈間聯繫是否中斷,其中中斷0~1次為雙幹型,2~4次為中間型,5次以上則為單幹型。

奇靜脈系的屬支有四種類型:同時有半奇靜脈和副半奇靜脈者為Ⅰ型,包括副半奇靜脈注入半奇靜脈和兩者單獨注入奇靜脈兩種情況 ;Ⅱ型為只有半奇靜脈 ;Ⅲ型只有副半奇靜脈 ;而半奇靜脈及副半奇靜脈均缺如則稱為Ⅵ型 。以Ⅰ型最多見,Ⅵ型最少見,Ⅱ型及Ⅲ型居中間。

1.2奇靜脈系統的正常影像學表現

由於正常的奇靜脈與縱隔疊加在一起,因此當奇靜脈無病變時,胸片上常表現為不可見。CT軸位時奇靜脈弓以下段的奇靜脈表現為圓形截面影,以上段則繼續沿脊柱左前緣上行,至第4胸椎水平移至右緣轉向前,最終匯入上腔靜脈。CT上奇靜脈的大小及形態因位於不同截面而表現不同,奇靜脈弓層面直徑大小約8~12mm,奇靜脈幹即半奇靜脈與奇靜脈匯合後至奇靜脈弓段,直徑為7~10mm。CT 增強後顯示為均勻性強化,且CT值低於同層面的主動脈。

2奇靜脈異常的影像學表現

2.1奇靜脈先天性發育異常

奇靜脈異常發育很少引起症狀,通常在其他原因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據報導的先天性畸形主要包括奇靜脈缺如、奇葉及奇裂、雙上腔靜脈伴奇靜脈畸形、奇靜脈與下腔靜脈異位連接等。

2.1.1奇靜脈缺如

奇靜脈缺如主要發生於上主右靜脈上段不發展時,通常表現為無症狀,這是因為半奇靜脈和副半奇靜脈的血供供應了左、右肋間靜脈。胸部後前位X線攝影時出現「主動脈乳頭徵」時,即可診斷為奇靜脈發育不全。CT血管造影及超聲可更直觀地顯示奇靜脈缺如。

2.1.2奇葉及奇裂

奇葉是一種罕見的變異類型,多見於右肺,其發生率約為0.4﹪~1.0﹪,其發生的機制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奇靜脈沒位於中間,奇靜脈弓位置較低,因此向下擠壓右肺尖,且進入右上肺內,從而導致肺組織圍著奇靜脈發育。與此同時,位於髒層胸膜與壁層胸膜之間的奇靜脈,將胸膜擠壓成奇裂,分開部分肺實質與其它肺,生成奇葉。奇葉的存在通常無臨床表現,因為奇葉並不算一個獨立肺段,其支氣管及血管仍由右肺上葉尖段及後段供應,其本質上並沒有改變肺節段的解剖。

奇裂表現為弧形的細條索狀影,自右肺尖向內、向下,至肺門上方,最終呈倒置的逗點狀,此時代表奇靜脈斷面的垂直投影,在肺尖起點胸膜反折處,有時可見凸起一小的三角形。奇裂的最下部可見奇靜脈,多呈淚滴狀,偶為管狀或半環形。在正常位置看不到奇靜脈弓。

根據形態將奇葉分為三型:A 型的三角形尖頂影位於肺尖的側方;B型的奇裂呈垂直間隙 ;C 型的三角形尖頂影則居中。在CT上,奇裂呈一弧線,略向外凸,邊界清楚地沿脊柱旁走向前胸壁,縱隔與奇裂間的含氣結構即為奇葉。

2.1.3雙上腔靜脈伴奇靜脈變異、異位

雙上腔靜脈是由於在胚胎時期,血管發育停滯從而引起的一種畸變,在胚胎第5周時,雙上腔靜脈匯入尚未分隔的心房,在第8周時兩側的前主靜脈之間無新交通支形成,導致左側的前主靜脈尾側退化不全或不退化。雙上腔靜脈常伴有奇靜脈的變異或異位。

2.1.4奇靜脈與下腔靜脈異位連接

奇靜脈與下腔靜脈異位連接臨床比較罕見,報導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左位下腔靜脈與奇靜脈異位連接匯入於右上腔靜脈 ;②右下腔靜脈肝內段或肝下段缺如,與奇靜脈異位連接匯入上腔靜脈或稱下腔靜脈肝段離斷伴奇靜脈連接;③奇靜脈起源於腰升靜脈,最終匯入左位下腔靜脈;④下腔靜脈腎段缺如伴奇靜脈異位連接;⑤左下腔靜脈離斷伴奇靜脈異位連接。

CT掃描常表現為奇靜脈擴張,與缺失了肝內段、腎段的下腔靜脈異位連接,而肝靜脈直接匯入右心房。超聲表現為下腔靜脈未顯示,在腹主動脈右後方顯示擴張的奇靜脈,心臟後方可見其匯入上腔靜脈,劍突下上、下腔靜脈切面未見下腔靜脈回流入右心房,肝靜脈直接匯入右心房。

2.2奇靜脈後天獲得性異常

2.2.1奇靜脈異常強化

依據奇靜脈病理生理學改變可將其病因分為右房壓力增高上腔靜脈阻塞兩種。右房壓力增高時增高的右房壓傳導至上腔靜脈及奇靜脈,引起對比劑返流及奇靜脈擴張,右房壓力增高常見原因為肺動脈高壓及栓塞,亦可為主動脈夾層或動脈瘤、右心功能衰竭及大量心包積液所致,此時常伴下腔靜脈與肝靜脈異常強化及其管腔擴大。Restrepo等認為,心包積液合併奇靜脈返流者提示心包填塞的可能性,應引起警惕。上腔靜脈阻塞多為惡性腫瘤如胸腺瘤、淋巴瘤及肺癌等壓迫或侵犯上腔靜脈所致, 根據阻塞部位不同, 奇靜脈內血流方向會有所差別, 上腔靜脈近右心房入口處阻塞可導致對比劑自上腔靜脈返流入奇靜脈, 若阻塞部位在奇靜脈入上腔靜脈處上方, 則對比劑自胸壁深淺靜脈經奇靜脈回流入右心房, 良性上腔靜脈阻塞見於纖維性縱隔炎、胸骨後甲狀腺腫及上腔靜脈血栓。

2.2.2奇靜脈擴張

引起奇靜脈擴張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患者的右心房壓力突然增高。當右房壓力增高如肺動脈高壓、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右心功能衰竭或大量心包積液時,右房的壓力傳導至上腔靜脈及奇靜脈,引起奇靜脈壓力增高,同時還阻礙靜脈血回流至上、下腔靜脈,奇靜脈血流量增加,從而引起奇靜脈擴張。

二是患者體內的奇靜脈血流量增多。當患者下腔靜脈出現病變如下腔靜脈栓子時,大量的靜脈血通過奇靜脈回流至上腔靜脈,從而引起奇靜脈擴張;當患者出現門靜脈高壓時,門體分流側支循環開始建立,已經曲張的食管旁靜脈與食管靜脈會間接或者直接進入奇靜脈,增加了患者奇靜脈內部的血液流量,從而導致奇靜脈擴張。另外奇靜脈、半奇靜脈與腰靜脈、腰升靜脈及左腎靜脈都有交通支,因此當左腎靜脈壓迫或狹窄時,左腎靜脈的血液可經這些交通支與奇靜脈相連,從而使奇靜脈壓力增高且血流量增多。而先天性變異所導致的布加症候群患者形成一系列肝內及肝外側支循環,其中有2條吻合支通過腰升靜脈、奇靜脈、半奇靜脈系統,最終血液進入右心房,奇靜脈成為最重要的側支。

2.2.3奇靜脈瘤

奇靜脈瘤很罕見,與心臟衰竭、下腔靜脈閉塞、門脈高壓等引起的中心靜脈壓力升高有關,也有人認為,奇靜脈瘤是由於後主靜脈近段與右側上主靜脈匯合處的靜脈壁退行性變或先天性薄弱而異常發育形成的。還有些病例報告認為其是繼發於創傷等生硬的傷害或導管插入到奇靜脈等原因。

奇靜脈瘤的X線表現為在右側主支氣管、右上縱隔旁可見一腫塊陰影。奇靜脈瘤在CT上,表現為在奇靜脈弓附近,靜脈期時呈明顯的強化,而在動態增強掃描動脈期則只輕度強化。MRI顯示腫塊在T1加權時信號強度等同於肌肉,T2加權圖像上呈高信號或混雜信號。

2.3奇靜脈的觀察在常規閱片過程中的重要性

奇靜脈系統發育變異很少導致症狀,多偶爾在胸部CT掃描時發現,若同時伴胸部病變者, 在診斷和手術時應予注意。少量的對比劑返流並不具備特異性, 但達到一定程度後應引起重視,以早期發現潛在的疾病及對病變嚴重程度做出評估。胸部CT平掃時發現奇靜脈擴張者,應建議患者進一步檢查,排除肺動脈栓塞等疾病。當發現奇靜脈異常卻在胸部增強CT上未找出原因時, 應適當擴大掃描範圍, 仔細尋找導致奇靜脈異常的疾病,從而更好地指導治療。

相關焦點

  • 臨床神經解剖圖譜(斷層影像+切片)
    庖丁解剖學和您一起學解剖臨床!熟悉斷層解剖重要,掌握斷層解剖與影像結合更重要。圖2 通過前連合即內囊膝部與穹窿柱平面的冠狀位嘴側面影像。與圖1相比,尾狀核顯示較小,蒼白球比較明顯,內側鄰近殼核。圖3 通過丘腦前結節及穹窿柱(前連合尾側)平面的冠狀位影像。此平面也通過內囊膝部。此平面亦包括蒼白球的兩部分;內側(內段)部分及外側(外段)部分。終靜脈丘紋上靜脈。
  • 臨床筆記 | 神經解剖圖譜(斷層影像+切片)
    圖2 通過前連合即內囊膝部與穹窿柱平面的冠狀位嘴側面影像與圖1相比,尾狀核顯示較小,蒼白球比較明顯,內側鄰近殼核。海馬位於側腦室顳角的腹內側面,在磁共振影像中表現出的紋理代表其細胞體部與纖維相交錯的層次關係(可參見圖4)。另一方面,杏仁核位於顳角的嘴端,影像學中信號均勻一致(如圖)。簡單總結一下這些結構的關係,即海馬為腦室內帶有紋理的結,杏仁核表現為位於腦室外的均勻一致的信號。冠狀位平面,從一個結構向另一個結構的轉換非常迅速。
  • ​【原著介紹019】:兒科影像學
    Cellini——美國放射科住院醫師最佳影像學圖書推薦【原著介紹018】:肌骨影像學基礎原著介紹(017):神經影像學巨著推出精華版:《Osborn腦精要:住培及專培基礎指導》原著介紹(016):神經影像學巨著又出新版:《Osborn腦:影像學、病理學和解剖學》第二版原著介紹(015):神經放射學——關鍵鑑別診斷及臨床問題原著介紹
  • 一起來認識肺動脈吊帶的影像診斷與解剖模式
    正常肺動脈解剖 (2)依據氣管支氣管樹的解剖情況,將 PAS 分為 1 型和 2 型,並根據右上葉支氣管是否異常分為 A、B 亞型: 1 型 PAS:氣管隆突通常位於 T4-5 水平; 1A 型為正常氣管支氣管結構伴肺動脈吊帶; 1B 型類似
  • 頸椎病解剖、經典影像改變,看這一篇就夠了!
    今天我們重點來學習相關的解剖結構和影像學診斷關鍵技巧,值得學習借鑑! 橫突孔:位於橫突根部,距椎體側緣(鉤突)較近,其內有椎動脈、椎靜脈和神經穿行。 ; 影像學證實頸椎間盤或椎間關節有退行性變; 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症狀一致。
  • 高分綜述:詳解門靜脈血栓形成
    確定血栓形成的時間(急性和慢性)和內臟腸繫膜靜脈系統的解剖範圍也是評估預後和指導治療決策的關鍵。 二、肝硬化和非肝硬化門靜脈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學及危險因素 門靜脈系統的血流動力學特徵——即壓力較低、流速較慢、血容量較高——導致了其獨特的血管環境。
  • 心源性卒中的病因與影像特徵
    在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其栓子很可能來自於心臟,少數來自於靜脈系統,通過心肺異常通路進入體循環,形成矛盾性栓塞。心源性卒中的確診必須在無明顯腦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基礎上,明確心源性栓子的來源。
  • 17張圖,歸納顱內出血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實戰讀片
    圖2交通事故後創傷性硬膜下血腫兩例。圖A、B:本例患者於意識狀態低下時行影像學檢查。骨窗影像可見硬膜外血腫附近存在非移位性顳骨骨折(圖B,長尾箭頭)。圖C、D:本例患者接受影像學檢查時處於反應遲鈍狀態。平掃CT可見巨大的雙凸面形硬膜外血腫(長尾箭頭),並可見顯著佔位效應,導致左側中線移位和大腦鐮下疝(三角箭頭),以及小腦幕切跡疝(虛線箭頭)。硬膜下血腫
  • 靜脈注射阿替普酶治療晚期影像學指導的腦卒中療效顯著
    靜脈注射阿替普酶治療晚期影像學指導的腦卒中療效顯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2:16:45 德國漢堡大學埃彭多夫附屬醫院Götz Thomalla團隊研究了靜脈注射阿替普酶治療晚期影像學指導的發病時間不明的腦卒中的療效
  • 207.Portal venous gas (門靜脈積氣)
    【Portal venous gas 門靜脈積氣】 背景:門靜脈積氣是一個不祥的影像徵象,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提示嚴重的胃腸道疾病。造成門靜脈積氣的原因有多種,最主要的就是腸缺血和腸繫膜血管的創傷。患者臨床表現多變,診斷主要基於影像表現和臨床體徵。本文目的主要是介紹門靜脈積氣在臨床的重要性與其急診手術的治療。 方法:計算機研究Medline中2008年3月所有關於門靜脈積氣的文章。該綜述選取60篇,其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些文章從1975-2008年。 結果:275位患者被報有門靜脈積氣。
  • 收藏丨肝動脈正常解剖及異常
    來源: med_art腹部手術中血管的完美處理,不僅在於對正常血管解剖的掌握,更在於對變異血管的準確辨認和有效保護。Ⅴ、Ⅵ、Ⅶ 型:副肝動脈,即正常肝動脈仍然存在,只參與正常同名肝動脈分布區域內一部分血供的變異肝動脈。
  • HRCT之肺部正常影像
    診斷:正常肺影像註:HRCT顯示正常,雖然HRCT並不能除外肺疾患,也絕不可能作到這一點,但HRCT檢查從總體上來說,發現瀰漫性肺病的敏感性為95%左右。離胸膜表面<1cm的支氣管在正常情況下,在HRCT中並不顯示。支氣管和肺動脈一同包繞在結締組織鞘內,後者稱之為支氣管血管周圍結締組織。肺動脈一般分為大小相似的兩支,但肺靜脈則多源於許多呈直角走行的小分支,並與支氣管無關。除非胸膜位於肺葉間裂,否則其本身無法看到。胸膜表面應該是光滑的,邊界清晰。正常葉間裂厚度不超過1 mm,表面光滑、一致,邊界清楚。
  • 「為你喝彩」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尋病毒真相 開拓傳染病放射學新...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國的醫療專家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通過病理解剖尋找病毒的真相。專注於傳染病醫學影像技術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30年、國際愛滋病影像學和傳染病影像學的開拓者及學科體系奠基者——李宏軍參與到這次抗疫行動中。
  • 影像學術前預測肝細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研究進展
    本文就影像學術前預測MVI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超聲 超聲因其便捷、無輻射、實時等優點而成為診斷HCC最常用的影像學方法之一。TTPVI指增強CT圖像中HCC病灶具有瘤內動脈及低密度環,是MVI的特徵性表現。 靜脈侵犯影像基因組學(radiogenomic venous invasion,RVI)由HCC 增強CT特徵構成,是MVI的影像學標誌物。
  • 方馳華|增強現實導航技術聯合吲哚菁綠分子螢光影像在三維腹腔鏡肝切除術中的應用
    (1)正染色法:解剖出目標門靜脈後進行細針穿刺,注射ICG 0.25 mg;(2)負染色法:解剖出目標肝段門靜脈後予以結紮,經外周靜脈注射ICG 2.5 mg[7]。游離肝臟後,利用內鏡螢光成像系統的攝像頭,在距離肝臟表面20~30 cm處觀察螢光情況,根據螢光情況指導手術[8]。
  • 三叉神經解剖——被四大核團掌控的一雙胖子手
    三叉神經在橋池段容易受血管壓迫,最常見的是被小腦上動脈、小腦中動脈、巖上靜脈,就像胖子馱著一個大袋子,然後「胖子的手」被壓了(圖3)。每個神仙都有自己的住所,Meckel’s space就是三叉神經感覺纖維分開之前的住所,就像孫悟空的「水簾洞」,是一個硬腦膜摺疊形成的結構,有腦脊液充盈,故MRI上表現為長T1、長T2腦脊液信號。影像上可以看到軸位在顳葉內側、頸內動脈(海綿竇)後外側、頸內靜脈前側(圖4)。三大分支的感覺纖維在半月神經節第一次交換,三叉神經運動纖維在三叉神經半月節下方通過。
  • 多圖多表:帶你識別顱內囊腫的影像學表現丨溫故知新
    ,或是光從影像學上無法獲取進一步組織學信息,當病人詢問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時,決策容易變得模稜兩可。註: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3號顱內囊腫較為常見,可為生理性或病理性(表1),在未獲得病理前,影像學檢查對於診斷具有極大的幫助。根據其解剖位置不同病灶在顱內分布位置(表2)有所差異,以腦實質內外和小腦幕為分界將其進一步進行分類,可得到初步診斷。
  • 【人手一冊】史上最詳細的高清頭顱MR解剖
    【腦血管病影像專題】常見腦血管疾病的MRI表現神經病學基礎—定位 定性【推薦】高清大腦斷層解剖、腦幹及核團分步走形特點奈特神經解剖學-腦部高清圖譜【推薦】腦橋病變的定性診斷與影像學特點各類腦血管畸形的病理基礎、臨床、影像學表現【總結大全】【精品】脫髓鞘疾病的MRI特徵分析及鑑別診斷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診斷【深度學習】高清頭頸動脈系統解剖《腦卒中臨床評估量表教學視頻》NIHSS評分視頻教學一等獎作品饒志仁 教授 | 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這幾種常見腦血管疾病影像診斷
  • 一文讀懂急性胃痛 CT 檢查表現
    早期患者很少表現出臨床症狀,但患者可出現嚴重疼痛,並可能伴有敗血症和休克。CT 表現包括胃炎的特徵,如胃壁增厚和水腫,並伴有壁內氣體,這些氣體可被分解成引流的胃靜脈和門靜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