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依六觸入處律儀,次第滿足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得明 、解脫時有縈發目揵連出家,來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這一天,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縈發目揵連,來到佛陀所居住的地方,與佛陀相互問候寒暄後,退坐在一邊。縈發目揵連白佛言:「我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集會未曾講堂聽法,從彼林來。」縈發目揵連稟白佛陀說:「我從很多外道——沙門(苦行外道)、婆羅門(婆羅門教祭師)、遮羅迦出家者(居無定所的出家遊行者)所集會的講堂,聽他們說完法後,才來到這裡。」佛告縈發目揵連:「汝為何等福力故,從彼眾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所聽其說法?」佛陀問縈發目揵連:「你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去聽這些外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者說法的呢?」縈發目揵連言:「我試聽其競勝論義福利,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縈發目揵連回答說:「我只是為了聽他們相互辯論、言語交鋒,看誰能在辯論中獲得勝利的目的而去聽這些外道說法的。」佛告目揵連:「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迭相破壞。」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長久以來,這些外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者,他們一直相互辯論、言語交鋒、互相攻擊。」縈發目揵連白佛言:「瞿曇!為諸弟子說何等法福利,令彼轉為人說,不謗如來,不增不減,誠說法說,法次法說,無有餘人能來比挍、難詰、訶責?」縈發目揵連問佛陀說:「喬達摩!你為諸位弟子說什麼樣的法,使令他們再轉為他人講說,並且是不會誹謗如來的,沒有增添、也沒有減少而說,依法的次第而說,沒有其他人能夠來找你較量、刁難質詢、厲聲叱責你所說的法嗎?」
瞿曇:新譯為喬達摩,傳說為釋迦族的姓氏。
比挍:比較、較量。
難詰:刁難質詢。
訶責:厲聲叱責。
佛告目揵連:「明、解脫果報福利,為人轉說者,不謗如來,不乖其理,法次法說,無有能來比挍、難詰、嫌責。」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我所說的法,是為了成就得明斷無明、解脫貪瞋痴煩惱的果報,我的弟子們再依此為他人轉述,不會誹謗如來,也不會乖違我所說法的義理,依法的次第而說,沒有人能夠來找我較量、刁難質詢、厲聲叱責我所說的法。」縈發目揵連白佛言:「瞿曇!諸弟子有法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縈發目揵連問佛陀說:「喬達摩!你的弟子們依什麼樣的法,多多的修習,能夠圓滿成就得明斷無明、解脫貪瞋痴煩惱的果報呢?」佛告縈發目揵連:「有七覺支,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我的弟子們依七覺支,多多的修習,能夠圓滿成就得明斷無明、解脫貪瞋痴煩惱的果報。」縈發目揵連白佛言:「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支滿足不?」縈發目揵連問佛陀說:「依什麼樣的法多多的修習,有助於七覺支圓滿成就呢?」佛告縈發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支滿足。」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依四念處,多多的修習,有助於七覺支圓滿成就。」縈發目揵連白佛:「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不?」縈發目揵連問佛陀說:「還要依什麼樣的法,多多的修習,有助於四念處圓滿成就呢?」佛告縈發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依身口意三善行,多多的修習,有助於四念處圓滿成就。」
三妙行:即身口意三善行。
縈發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不?」縈發目揵連問佛陀說:「還要依什麼樣的法,多多的修習,有助於身口意三善行圓滿成就呢?」佛告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依守護六根的律儀,多多的修習,有助於身口意三善行圓滿成就。」縈發目揵連白佛言:「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縈發目揵連問佛陀說:「怎麼樣守護六根的律儀,多多的修習,有助於身口意三善行圓滿成就呢?」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嘆、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如果眼根看到適合己意、愛念染著、能夠增長貪慾喜樂、使令人緣慮執著的色境,而諸位比丘看到以後,並不會對色境生起喜樂、不會讚嘆色境、不會緣慮色境、不會染著色境、不會住著執取色境。如果眼根看到不適合己意、不愛念染著、隨順於苦受的色境,而諸位比丘看到以後,並不會對色境生起畏懼、不會對色境生起厭惡、不會對色境生起嫌棄、不會對色境生起瞋恚。諸位比丘對好看的色境生起如實知見——了知眼根、色境皆是因緣緣生,眼根看到好看的色境以後,永遠不會緣慮染著好看的色境;對不好看的色境生起如實知見——了知眼根、色境皆是因緣緣生,眼根看到不好看的色境以後,永遠不會緣慮染著不好看的色境,內心安住不動,善巧修習而成就解脫,心也不會懈怠、厭倦。
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處修習、多修習,滿足三妙行。這樣守護好六根,多多的修習,就有助於身口意三善行圓滿成就。云何修三妙行,滿足四念處?多聞聖弟子,於空閒處,林中、樹下,作如是學,如是思惟: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心當自生厭悔,他亦嫌薄,大師亦責,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惡名流布,遍於諸方;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於身惡行,見現世、後世如是果報,是故除身惡行,修身妙行。口、意惡行,亦復如是。怎麼樣修習身口意三善行,有助於四念處圓滿成就呢?具足聞思的聖弟子,在空閒寂靜處,或森林中、或樹下,應當這樣修學、這樣思惟觀察:現前之身若造作惡法的行為,今生、來世必定會遭受惡法的果報。我如果造作身的惡法行為,內心定當自生厭惡、後悔,他人也會嫌棄、輕視我,佛陀也會訶責我,其他修習清淨梵行的人也會因為我造作身的惡法行為而嫌棄我,我造作惡法行為的不好名聲就會傳播四方;我這一期生命結束後,定當會墮落到地獄中。造作身的惡法行為的人,思惟觀察到今生、來世必定會遭受惡法的果報,所以就不再造作身的惡法行為,修習身的善法行為。
造作口、意惡法行為的人,思惟觀察到今生、來世必定會遭受惡法的果報,所以就不再造作口、意的惡法行為,修習口、意的善法行為。
這樣修習身口意三善行以後,就有助於四念處清淨圓滿成就。
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支滿足?目揵連!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怎麼樣修習四念處,有助於七覺支圓滿成就呢?縈發目揵連啊!比丘在修習四念處時,隨順身體來觀察身體,在隨順身體來觀察身體時,收攝心念,安住在身體的觀察中而不會忘失,(並從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五陰的集起與壞滅,)這時就是在善巧的修習念覺支;善巧的修習念覺支以後,獲得念覺支的圓滿成就——如實了知五陰的集起與壞滅。於彼心念選擇於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逮得擇法覺分滿足。在念覺支圓滿成就的基礎上,以如實了知五陰的集起與壞滅,修習者於心念中選擇何法有助於煩惱的解脫,觀察思惟:唯有出世間的八正道才有助於煩惱的解脫,這時就是在善巧的修習擇法覺支;善巧的修習擇法覺支以後,獲得擇法覺支的圓滿成就——了知唯有出世間的八正道才有助於煩惱的解脫。選擇彼法,覺想思量,方便修習精進覺分;方便修習精進覺分已,逮得精進覺分滿足。選擇何法有助於煩惱的解脫,觀察思惟:唯有出世間的八正道才有助於煩惱的解脫,於是就精進、善巧的修習離貪斷愛的出世間八正道;精進、善巧的修習離貪斷愛的出世間八正道以後,就能獲得精進覺支的圓滿成就。勤精進已,生歡喜心,爾時方便修習歡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已,逮得歡喜覺分滿足。精進、勤勉的修習離貪斷愛的出世間八正道以後,煩惱漸漸淡薄,內心生起歡喜,這時善巧的修習喜覺支;修習喜覺支以後,獲得喜覺支的圓滿成就。心歡喜已,身心止息,爾時修習猗息覺分;修習猗息覺分已,逮得猗息覺分滿足。修習離貪斷愛的出世間八正道,煩惱淡薄,心生歡喜以後,煩惱暫時止息,身心輕安,這時就是在修習輕安覺支;修習輕安覺支以後,獲得輕安覺支的圓滿成就。身心息已,得三摩提,爾時修習定覺分;修習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煩惱暫時止息,身心輕安以後,獲得定慧等持的三昧,貪慾、瞋恚的煩惱斷除,這時就是修習定覺支;修習定覺支以後,獲得定覺支圓滿成就。
三摩提:即三摩地、三昧,譯為等持——止觀雙運、定慧等持。
定覺支,在八正道來說就是出世間正定,不是世間的四禪八定。《雜749經》中說:「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慾、瞋恚、愚痴。」
愚痴,也就是無明,在念覺支修習圓滿成就時,就已經斷除;所以,念覺支修習圓滿成就時所斷的煩惱,實際上只有貪慾、瞋恚。把前後聯繫在一起說,就是「解脫貪慾、瞋恚、愚痴」。
依八正道來說,正定之前是正念,也就是依正見來修習正念。修習正念,也就是修習四念處——觀四念處的集法與滅法,即於六觸入處,觀察五陰的集起與壞滅。
這在《雜621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也是這樣說的:「若比丘住學地者(初果、二果、三果),未得進上(四果阿羅漢),志求安隱涅槃時(解脫貪慾、瞋恚、愚痴),(於)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知,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知,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
所以,四念處的修習,貫穿七覺支,也貫穿八正道。參考下表:
謂一其心,貪憂滅息,內心行舍,方便修習舍覺分;方便修習舍覺分已,逮得舍覺分清淨滿足。
定覺支圓滿成就,貪慾、瞋恚的煩惱斷除,內心寂靜,貪慾、憂惱滅除,舍斷貪瞋痴一切煩惱,解脫、解脫知見生,善巧修習舍覺支;善巧修習舍覺支以後,獲得舍覺支清淨圓滿成就。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如是修習四念處,七覺支滿足。云何修習七覺支,明、解脫滿足?目揵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離欲、依滅,舍於進趣;修念覺分,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乃至修習舍覺分,亦如是說。是名修習七覺支已,明、解脫清淨滿足。怎麼樣修習七覺支,能夠得明斷無明、解脫貪瞋痴煩惱的圓滿成就呢?縈發目揵連啊!如果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以依於遠離妄見、依於斷除貪慾瞋恚、依於滅除貪慾瞋恚、趨向於舍斷貪瞋痴一切煩惱的原則;這樣修習念覺支,就能夠成就得明斷無明,趨向於解脫貪瞋痴煩惱的清淨圓滿成就。乃至,以依於遠離妄見、依於斷除貪慾瞋恚、依於滅除貪慾瞋恚、趨向於舍斷貪瞋痴一切煩惱的原則,修習舍覺支,就能夠獲得解脫貪瞋痴煩惱的清淨圓滿成就。這樣修習七覺支以後,就能夠成就得明斷無明、解脫貪瞋痴煩惱的清淨圓滿成就。
修習念覺支成就,只能得明斷無明;再經歷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的次第修習成就,方能獲得解脫貪瞋痴煩惱的圓滿成就。
雖然經文中這樣說「修念覺分,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但實際的法義並不是說修念支就能「得明、解脫清淨」。
所以,縈發目揵連啊!法與法之間,是相互促成、環環相扣的,從煩惱的此岸而度越到解脫的彼岸。」說是法時,縈發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縈發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諸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今寧得於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佛告目揵連:「汝今已得於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當佛陀說這些法時,縈發目揵連遠離塵垢——得明斷無明,得法眼明淨。這時,縈發目揵連已經親見因緣法、了知因緣法、得入因緣法,得四不壞信、度越疑惑,這不是由於他的解說,而是由於自己的實際體驗,於正法律中獲得無所畏懼。於是,從座位起身,整理衣服,向佛陀行接足禮,合掌稟白佛陀說:「我現在可以在正法律中出家,成為比丘嗎?」佛陀對縈發目揵連說:「你現在已經於正法律中出家,成為比丘了。」
佛陀時代早期的出家比丘,並不需要像後來的比丘那樣,必須要通過白四羯磨法受比丘戒,方可稱為比丘。只要是見法者,得法眼明淨,對於佛、法、僧、戒生起不壞的淨信,就可以稱為比丘;這種得戒的方式,叫「破結」得戒。(破身見、戒禁取、疑這三結)
目揵連得出家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縈發目揵連出家以後,專心精進的思惟觀察,沒有絲毫的放逸而安住修習,乃至斷除貪瞋痴,成就阿羅漢的果證。本經的道次第,雖然與《雜803經》相仿,可參考:《雜阿含經纂要》導讀(十八)。但在修習四念處前,有六觸入處律儀與三妙行——守護六根律儀、修習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得明、得解脫。《雜阿含經纂要》導讀,是學者個人對漢傳《雜阿含經》經文重編與理解,以個人的有漏知見,去妄測聖者的無漏智慧而已。若不是確定想學習者,請勿閱讀。因其中有些觀點與傳統佛教或有不同,免生誤解。另,導讀僅限個人學習之用,除「正覺禪林」學習群外,請勿轉發他群或朋友圈中,免生見諍。請多見諒、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