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出家僧人為維繫生命的延續,向他人乞化食物。《大乘義章》卷十五中說:「專行乞食。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法集經》中說:「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肇法師云:「乞食略有四意:一為福利群生,二為折伏憍慢,三為知身有苦,四為除去滯著。」
佛陀時代,佛陀與出家的僧人,皆行乞食之法。但乞食一法,在中國佛教中並未能施行。
尼師檀:坐具、臥具。可以墊在地上打坐,也可以鋪在床上當床單睡覺。
晝日:即白天。
晡時:即下午三點到五點。原本作「時」。《增一阿含經》中作「清旦」,即清晨。南傳《中部》<淨化施食經>中作「傍晚」。
從本經內容來看:「晨朝」進城乞食,乞食回再坐禪,「清晨」是不合理的。《雜阿含經》中多有「晡時從禪覺」之文,故知原本少一「晡」字,故補入。
佛陀問舍利弗:「你今天進入什麼樣的禪境而安住呢?」舍利弗回答佛陀說:「世尊!我今天在森林中,進入空三昧的禪境而安住。」空三昧禪住、上座禪住:「空三昧」,一般解釋為「空住處」。後面經文說「空三昧」,也就是「上座禪住」。南傳《中部》將「上座禪住」翻譯為「大丈夫住處」。
《毗尼母經》卷六中說:「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結完一個夏三月安居,算一臘。這只是從時間來說的,並未涉及到法義本身。
依本經法義來說,空三昧、上座禪住,應當指「無有愛、念、染著」來說的。這不僅指在坐禪之中,而是指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能「無有愛、念、染著」,這才是上座禪住,也就是空三昧禪住。
本經中所說的「空三昧」中的「空」,不同於般若經中所說的「空性」——一切法無有自性、無有實體。
「空三昧」中的「空」,是指「淨除」行、住、坐、臥中一切的「愛、念、染著」。
增上方便:「增上」者,「愛、念、染著」的息滅。「方便」者,即《雜阿含經》中常說的「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
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如果比丘這樣思惟、觀察時,或在路途中,或在村鎮中進行乞食,或離開村鎮,在這個過程中,眼識不會住著於色境,不會生起渴愛、執念、染著,這位比丘願意這樣修習,使令喜樂增長,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如此精進、勤勉的專心繫念修習。比丘能這樣思惟、觀察,不論是在行走、站立、坐著、躺臥中,都能淨除一切渴愛、執念、染著而清淨乞食。所以,這部經就叫淨除一切渴愛、執念、染著而乞食。」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眼識如何不住著於色境呢?眼根接觸色境而有眼識的生起,故知眼識是緣生之法,緣生之法必然歸於緣滅。
眼根、色境、眼識的因緣,稱之為眼觸;眼觸也是緣生之法,緣生之法必然歸於緣滅。
有眼觸的因緣,而有受、想、行的生起;受、想、行也是緣生之法,緣生之法必然歸於緣滅。
所以,當下眼根處生起的五陰是緣生之法,緣生之法必然歸於緣滅。緣起的法流——緣生、緣滅,不斷遷流變化著,你要住著在哪個五陰上呢?
這樣如實思惟、觀察,眼識即能不住著於色境;確實來說,想住你也住著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