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十五•三七九經

2021-02-08 一起學習阿含經

佛陀的教法總綱是四聖諦(核心義理是緣起),四聖諦;巴利三藏第六次集結提問者馬哈希尊者總結為:

關於苦的真理(苦諦)

關於苦的原因真理(集諦)

關於苦之止滅的真理(滅諦)

關於滅苦之道的真理(道諦)

《轉FL經》是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第一次講的法,從此世間開始有了第一個僧團。

當時聽佛陀講法五比丘是;阿若憍陳如、阿說示(又譯馬勝)、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

他們五個原為佛陀之父淨飯王派遣隨侍釋迦修道的臣僕,因見釋迦放棄苦行,舍之而去。

佛陀成道後,首次於鹿野苑為他們說法,於是這五人出家,從此便有了最初的五比丘和比丘僧團。

佛教聖典分為三個部分:《經藏》、《律藏》、和《論藏》,稱為三藏經典。《論藏》的巴利音譯就是《阿毗達摩藏》。南傳經藏分為五部:《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相應部》又分為五品:有偈品、因緣品、蘊品、六處品和大品。《大品》又分為十二個「相應」,包括道相應、覺支相應、念處相應等等,最後一個是諦相應。《轉FL經》就是《諦相應》裡第二小品中的一經。

我們漢傳四阿含: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的內容與南傳五阿含基本一致(尤其是雜阿含)。可見阿含經典的真實性、權威性。

又,阿含經典是佛陀涅槃後第一個雨季安居時由佛陀在世時手把手教導的五百大阿羅漢集結。

《轉FL經》是佛陀最早、最直接的教導,是佛陀證悟後宣說的第一部經,是一切教法的根本。這部經闡述了藉由中道而證得四聖諦的核心修行方法,具體包括八正道如何促成煩惱的止息、如何了知四聖諦以及如何修證涅槃。佛法三藏十二部都是以這部經為原點發衍出來的。

講到四諦,一定會提到三轉十二行相。這個三轉十二行相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苦、集、滅、道,每一轉四行相,轉了三次,總共十二行相。這三次是什麼呢?第一次轉的內容是:我知道這是苦,這是集,這是滅,這是道;

第二次轉的內容是:這個苦,應該知道,這個集、這個滅、這個道,應該知道。這是第二轉;

第三轉的內容是,這個苦我已經證到了,這個集、這個滅、這個道,我已經都證到了。這就是三轉法輪的意思,三轉十二行相的意思。

……………………………………………………………


本經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複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

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初果•斯陀含)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鄰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

須臾之間;聞於梵天身,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FL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對應南傳《相應部56相應1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捺斯城近郊的鹿野苑,世尊白五比丘言:


諸比丘,出家人應避兩邊:

1.沉緬於色聲享受,此為卑賤,低下,庸俗,無益。 

2.執迷於自我折磨,此為痛苦,荒唐無益。

拋棄此兩個極端,如來了悟中道,增長知,趨向安樂,智慧,菩提和涅槃。

諸比丘,何為如來所悟增長知見,趨向安樂,覺悟,菩提和涅槃之中道?

如來所悟中道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陀繼續說道)

諸比丘,此是苦諦。

生為苦,老為苦,病為苦,死為苦,怨憎會為苦,愛別離為苦,求不得為苦,總之,此五蘊之聚即是苦。


諸比丘,此是集諦。

輪迴之因即是貪,以情慾執著彼此,貪執感官享受,貪執有生,貪執無生。


諸比丘,此是滅諦。

徹底遠離斷除貪慾,舍離,由此得到解脫,無有任何執著。


諸比丘,此是道諦。

此乃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此是苦諦。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苦,我應知。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苦,我已知。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2.此是集諦。

諸比丘,我對聞所末聞之法生起眼,此是苦之因,我應斷。

此是苦之因,我應斷。

諸比丘,我對聞所末聞之法生起眼,此是苦之因,我已斷。

此是苦之因,我已斷。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3.此是滅諦。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滅,我應證。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滅,我已證。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4.此是道諦。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道,我應修。

諸比丘,我對聞所末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此是道,我已修。

諸比丘,我對聞所未聞之法生起眼,識,智,悟,光。



「諸比丘,於此三個方面,在我沒有真正以此十二種形式,明了四聖諦絕對真實如理之智之前,我沒有於此世間,包括天人、魔王、梵天,以及梵志人天中,宣稱我已證得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 。


「諸比丘,於此三個方面,我以十二種形式,真正明了四聖諦絕對真實如理智慧之後,我即向世間,包括天人、魔王、梵天,以及梵志人天等,宣稱我已證得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

「我生起知見和智觀,得不可退轉的解脫。這是我最後一生,今後更無他生。」

世尊如是講說了此經,歡喜雀躍的比丘們歡呼贊歎世尊之語。

聽著如此精闢闡述的佛法,憍陳如尊者即得清淨無染的法眼,覺悟了緣生緣滅之理。

當佛陀講說此《轉FL經》時,眾地神高聲歡呼:「此微妙甚深之法非梵志、天人、魔王、乃至梵天所能說,今由世尊于波羅捺斯的鹿養苑開說。」

聽到這一消息,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以及色究竟天,一切天人同時發出了喜悅的贊歎之聲。

此時此刻,歡呼聲即時傳遍了整個梵天世界,於此同時,三千大千世界震動不止。

一道豪光,遠勝於天人之光照亮了大千世界。世尊說道:「朋友,憍陳如,你確實明白了,朋友,憍陳如,你真正明白了。」

因此,憍陳如尊者被稱為阿若憍陳如。


轉錄自[斯]那爛陀長老著《覺悟之路》·學愚譯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五)
    《大乘義章》卷十五中說:「專行乞食。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法集經》中說:「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肇法師云:「乞食略有四意:一為福利群生,二為折伏憍慢,三為知身有苦,四為除去滯著。」佛陀時代,佛陀與出家的僧人,皆行乞食之法。但乞食一法,在中國佛教中並未能施行。尼師檀:坐具、臥具。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三一)
    (四十)於受、受之集滅道味患離如實知,得解脫、成就無上菩提《雜阿含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一)
    《雜749經》中說:「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慾、瞋恚、愚痴。」愚痴,也就是無明,在念覺支修習圓滿成就時,就已經斷除;所以,念覺支修習圓滿成就時所斷的煩惱,實際上只有貪慾、瞋恚。把前後聯繫在一起說,就是「解脫貪慾、瞋恚、愚痴」。依八正道來說,正定之前是正念,也就是依正見來修習正念。
  • 悟慈法師:《長阿含經新譯》大本經(一)
    《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是佛世流傳之「教法」,是佛滅後所借結集之「聖教集」,師、弟之間代代傳承,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  《阿含經》是記錄佛陀的開示錄、言行錄。是佛陀大般涅槃後,由弟子們所結集而成,並非佛陀親自所寫、所輯。
  • 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大師」帶回經律11部譯63卷
    在中國佛教史上,法顯大師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東晉時代,由天竺傳入中國的佛經漸多,但律典卻十分不足。「既然大法可從印度傳來漢地,為什麼不通過西域到天竺尋求戒律?」基於這個信念,大師走上艱苦卓絕的求法之路。翻山越嶺,歷經雨雪風暴,同行者有半途折返、有客死異鄉、也有人留居天竺,從此不返。
  • 八月十五,做這件事,按《增一阿含經》中所說是獲福不可預計!
    八月十五,做這件事,按《增一阿含經》中所說是獲福不可預計《四十二章經》云: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增一阿含經》中說,(供僧)獲福不可預計。眼看就要到八月十五了,當我們在家人闔家團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了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家的師父們,要形單影隻的度過這一天呢?
  • 魔波旬:第六天魔王名稱來源
    據《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載,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論》卷五十六謂,魔名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隨逐佛及諸弟子,企圖擾亂之;而違逆佛與嬈亂僧之罪,乃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極惡「。又或謂波旬乃梵語」pa^pi^ya^n「之訛譯,其音譯為波卑夜、波卑面、波旬逾、波□(□內字不明)。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九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九地獄品第四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一周匝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出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遊行經第二之二  佛告阿難:「世有八眾。何謂八?一曰、剎利眾,二曰、婆羅門眾,三曰、居士眾,四曰、沙門眾,五曰、四天王眾,六曰、忉利天眾,七曰、魔眾,八曰、梵天眾。我自憶念昔者,往來與剎利眾坐起言語,不可稱數,以精進定力,在所能現。彼有好色,我色勝彼。彼有妙聲,我聲勝彼。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彼所能說,我亦能說。彼所不能,我亦能說。
  • 第六天魔王
    第六天魔王第六天魔王,又稱波旬、摩羅、六梵天主,梵文名叫「婆羅維摩婆奢跋提」。佛教欲界天魔之首,喜歡阻撓佛教中人修道,總是以誘惑、脅迫等方法企圖阻礙行者修道。在佛經故事中,釋迦牟尼佛在修行時曾多次拒絕摩羅的誘惑。
  • 《雜阿含經》 十四無記法
  • 雞肉起司卷、原味白饅頭、雜蔬丸子的簡單做法
    雞肉起司卷烹飪小貼士1、雞肉儘量片得薄一些,這樣比較容易捲成卷。2、雞肉卷卷好後,可以用牙籤幫助固定。3、吃的時候沾些胡椒粉或其他醬料味道也很好。原味白饅頭雜蔬丸子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第111-119經
    補充講義113頁講義 125《瑜伽論記》卷 22(T42, no. 1828, p. 827, b7-c1):第五解四有情眾,景師解雲一、業生天,專行放逸即是前說魔梵,二者、一向因轉,謂希求彼所有沙門等,三者、樂涅盤諸有情眾,四者、諸雜種類,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七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七第二分弊宿經第三  爾時,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遊行拘薩羅國,漸詣斯波醯婆羅門村。時,童女迦葉在斯波醯村北屍舍婆林止。時,有婆羅門名曰弊宿,止斯波醯村。此村豐樂,民人眾多,樹木繁茂,波斯匿王別封此村與婆羅門弊宿,以為梵分。弊宿婆羅門常懷異見,為人說言:「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第59-61經
    【12】《瑜伽師地論》卷 87:「復有四種妄計我論:一者、宣說諸行是我,二者、宣說我有諸行,三者、宣說諸行屬我,四者、宣說我在行中。由二因緣,妄計我論,作諸雜染:一、執著故,二、隨眠故。執著故者,謂諸外道雖求解脫,由彼為障,於一切種不能獲得。隨眠故者,謂諸內法耽著境界,暫時為障而非究竟。」
  •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他還是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在所有敘述如來藏的經典中,佛陀從未將如來藏說為如來藏我,因為如來藏是無我性的,所以就像是《楞伽經》所說的「無我如來之藏」。既然是「無我如來之藏」,就不應該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
  • 弗利爾美術館藏卷收藏的元代吳鎮《漁父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仿荊浩漁父圖》紙本墨筆卷(畫漁舟十五隻,漁夫十六人)、上海博物館藏《漁父圖》紙本墨筆卷(畫漁舟十五隻,漁夫十四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絹本墨筆)軸。 弗利爾美術館藏卷收藏的元代吳鎮《漁父圖》描繪浩渺寬廣的江面,雲山縹緲,歡快的漁人操舟往來。畫仿荊浩筆意,下筆清奇,風神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