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大師」帶回經律11部譯63卷

2020-12-25 重樓逾陀

「難行能行!」這是現代人回顧法顯大師生平和貢獻後的讚嘆,也是踏入公元二千年後出版一本有關大師的高僧繪本書的名稱。

在中國佛教史上,法顯大師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東晉時代,由天竺傳入中國的佛經漸多,但律典卻十分不足。「既然大法可從印度傳來漢地,為什麼不通過西域到天竺尋求戒律?」基於這個信念,大師走上艱苦卓絕的求法之路。翻山越嶺,歷經雨雪風暴,同行者有半途折返、有客死異鄉、也有人留居天竺,從此不返。只有大師以巨大的勇氣和毅力,經過十五年,歷遊二十餘地之後,把梵本佛經帶回中土,並且寫成世界著名的《佛國記》一書。

法顯大師生於公元337年。在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時,已經是六十多歲。大師求法的壯舉,亦距今一千六百多年了。法顯大師生於東晉和五胡亂世,他在艱苦中求成大業的毅力,曾深深感動不少中國人。舉一個近代的例子:魯迅對於法顯大師求法的精神十分推許。這位也是生逢亂世並一直堅持為時代承擔的大文學家和思想家,在上世紀初(1916年)曾手抄《法顯傳》(即《佛國記》)。當年的3月3日《魯迅日記》寫了「夜寫《法顯傳》起」,至3月16日的日記又寫了「夜寫《法顯傳》訖,都一萬二千九百餘字,十三日畢」的字句。即是說,魯迅花了十三個晚上把整本《法顯傳》抄完。現在可見,抄本上還有眉批,書法秀麗。魯迅後來在《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一文裡提到寫抄寫《法顯傳》的感受,說道:「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法顯大師被公認為難行能行的典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師高齡前赴佛國,且一去多年。然而,自古以來,有關大師的生歿年代和出國、回國年期,爭議甚多。聖嚴法師曾為此作了一番考究。大概而言,學者的共識是以梁僧佑的《出三藏記集》和法顯大師自撰的《佛國記》為最重要的參考。加上其他典籍所載資料,估計法顯出發時年已過六十,在外共十五年,卒時八十多歲。

大師是山西平陽人,俗姓蕭,三歲出家,十歲喪親,童年已歷磨練。從長安出發時,同道共有五人。到了張掖,再有五人加入。可是再向西行期間,其中三人回到高昌,十人宗旨成七人,其後再經西北印度到達中印度時,卻只剩下法顯一人繼續向南出海,到斯裡蘭卡。他最終乘搭商船循海路回到廣州。最重要的行程還是大師一人獨自上路,其志不改。

法顯西行,可能不及玄奘大師取西經的事跡那麼著名。但後來西行的求法者,都受到他的影響。

大師從印度帶回中國的經律,據《出三藏記集》所載,總共有十一部。法顯在生時譯六部,共六十三卷,包括《大般泥洹經》六卷、《大方等泥洹經》二卷(已迭)、《摩訶僧祗律》四十卷、《僧祗戒本》一卷(已迭)、《雜阿毗曇心》十三卷(已迭)和《雜藏經》一卷。大師未及譯出,由後人譯成中文的包括《長阿含經》、《雜阿含經》、《彌沙塞(五分)律》、《薩婆多(有部)律》等。

法顯帶回的佛經偏重於律部梵本,除了四分律及新的有部律之外,現存於中文諸部裡的廣律,大多數是法顯帶回中土的。

《法顯傳》這樣說:「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因此「至天竺,尋求戒律」,敘述了法顯為求在中國弘揚戒律的決心。

法顯大師身處四分五裂、政治動蕩的年代。在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時,當地被後秦姚興佔據,北方正陷於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局面。

至於南方的東晉,則在安帝義堅二年(420年)亡於宋,及後迭更為齊、梁、陳的幾個短暫政權,史稱「南朝」。法顯正是身處這個大紛亂之局。

可見法顯有一種大無畏精神,為了求法,亂局和困頓並不能阻礙他的志向。

最後,本文還是回到法顯大師成佛之願這方面再作討論。希望藉此鼓勵所有人,不論任何根器、遭遇什麼處境,都能勇往直前。

在法顯大師時代,傳譯到中土的大乘經典不多,且欠缺系統。這樣的情況,大師不可能不知。然而,他並不強調經論法義不足而決定西行取經。反而標舉戒律不全而前赴印度。學者李志天認為,在西行動機上,法顯大師重視「隨信行」,相對於唐代的玄奘大師,後者重於「隨法行」。

《解深密經》卷三說:

「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解說,隨信行和隨法行是兩大類根性,有所不同,但都通於在家出家。在聲聞弟子中,「或是隨信行」的,屬於鈍根;「或是隨法行」的,是為利根。信和智,都是學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智,是佛法與外道的最大差別。導師教我們,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學佛的要使這二者,平衡進展到融和。因為「無慧之信,增長愚痴」,至於「無信之慧,增長諂曲」。佛法的確說「信智一如」,但在學佛者的根性來說,有些弟子是重信的,一切以信為前提而進修。另一些弟子是重智的,一切以智為前提而進修。所以雖然最終的目標如一,但下功夫時,亦不免偏重信或智其中一種取向。

法顯是中國佛教的大師,當然不會偏信而乏智。大師示現出隨信行的精進,一則是回應紛亂時局的需要,二則表彰和示現信行的利益。兩者都是法顯大師的智慧選擇,展現了大師的慈悲大願。

相關焦點

  • 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
    經央視精英團隊傾力打造的大型佛教文化類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其間的任何一個細節,無處不在顯現高僧法顯大師骨子裡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甚至對中國當下現實的一定關照。而永不言棄、捨身求法,則詮釋了《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的靈魂所在。他也因之享有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宗教、文化、探險、外交行動第一人的地位。
  •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
  •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辰》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天佑與道安同時的法顯(西元三三四至四二〇年),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門先賢。他俗姓龔,平陽郡武陽縣(今山西襄丘)人。家中原有兄弟四人,後皆不幸夭折,只剩下他一個。父母非常害怕,便將只有三歲的法顯度為沙彌。
  • 法顯大師《佛國記》
    經央視精英團隊傾力打造的大型佛教文化類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他也因之享有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宗教、文化、探險、外交行動第一人的地位。
  • 玄奘大師: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模範人物
    為此,從曹魏末年朱士行開始,中土掀起一股西行求法的運動。據史籍所載,西晉有竺法護,東晉初有康法朗、於法蘭,東晉中期以後又有竺佛念、慧常、進行、慧辯、慧睿、支法領、法淨、智猛、法勇等。晉宋之際,遊方西行僧人雖多,但其中以法顯最為著名。在西行求法史上,人們也常常習慣將法顯與玄奘並稱,來讚嘆他們捨生求法的巍巍功德。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因為《西遊記》,明代文學家吳承恩將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用神話故事和通俗文學的形式相結合,使「唐三藏」這個形象家喻戶曉。唐僧,這個在歷史上隻身一人從印度取回數百卷佛經的唐代聖僧,在小說中成了一個總顯得懦弱的普通人,一遇險阻,就感到不安。但史實或許並非如此。
  • 中國最勵志的和尚 法顯
    今天要說的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勵志的和尚。為什麼是最勵志呢?因為,他以64歲高齡,懷著崇高的信仰,西行取經,歷盡艱難險阻,十三年方才回國,學貫梵漢。回國後又馬不停蹄地翻譯佛典。普通人六十四歲的時候,恐怕只想在家裡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七十七歲,就很可能已經眼花耳聾不中用了。而他,以超凡的毅力,完成了甚至年輕人都難以企及的冒險,對佛教和歷史作出了極其卓越、重要的貢獻。
  • 佛國記——法顯西行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遊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比唐僧玄奘早230年,我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是東晉的法顯。這是《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歷遊天竺記》等)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法顯大師當年西行求法的目的。
  • 佛學:鳩摩羅什、道安、法顯西行對佛教的貢獻,一切皆有起源
    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興派人迎至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尊為國師,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在長安期間,鳩摩羅什率弟子僧肇等八百多人,譯出《摩詞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等經典,共計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就佛經翻譯而言,鳩摩羅什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對龍樹創立的中觀系統典籍的介紹。
  • 「一帶一路」的先行者——法顯大師
    可在物質條件和交通條件都遠不及現代的1600多年前,法顯大師在花甲之年不僅完成了這不可思議的挑戰,而且還成功返回中國。沒有無比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這是絕不可能完成的。     法顯大師是目前歷史記載最早從中國出發到達印度的人,也是第一位從印度成功返回中國的人。在法顯之前,也有不少西行取經的人,但都沒有到達印度。
  • 末法時代修行的「三階佛法」普敬、認惡與空觀?
    這就形成佛教所稱的「抑止門」和「攝取門」兩者。這一宗「法義上的公案」源自淨土兩經。《無量壽經》卷上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說,犯五逆及誹謗正法者不得往生。【】然而《觀無量壽經》則說,犯了五逆、十惡的眾生若念佛仍可往生淨土。
  • 正覺名相錯解:「無遮大會」只是辯法大會?
    正覺同修會對「無遮大會」一詞的認知來自玄奘的事跡,以為「無遮大會」只是公開辯法的大會。從各家佛學詞典的定義和經論的論述,「無遮大會」不是特指辯論法義的大會,而是五年一度平等行財施及法施的法會,因為不分賢聖道俗身份貴賤,所以稱為「無遮」,因為只涉及法施,所以可以包括說法、論法、辯法,兩者並行,但是不是單指辯法大會。佛教歷史上沒有「有遮大會」一說。
  • 義淨與實叉難陀(上)
    一義淨,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事跡,為學者耳熟能詳。
  • 關於【鳩摩羅什大師】你必須知道的
    有關翻譯的總數,依《出三藏記集》卷二載,共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七卷;據《開元錄》卷四載,共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東漢明帝時,佛法傳來中國,歷經魏晉諸朝,漢譯的經典漸漸增多,但是翻譯的作品多不流暢,與原梵本有所偏差。
  • 真實歷史上的唐僧取經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帶回大唐的經書到底有多少?
    因為當時流傳的經文來自各朝各代,對同一教義的記載多有不同之處,前後矛盾者比比皆是,加之各代大師們見解不同,對教義的解釋也很是混亂。在識經辨經的過程中,玄奘經常會發現經文釋義有不一致之處,這讓他很是苦惱。如此一來,他萌發了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求取真法的願望。西行取經,在玄奘之前已有先例。東晉的高僧法顯、智嚴等已有成功的經歷。
  •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佛國記》法顯西行 經行萬裡 影響久遠
    以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法顯(334-420)東晉(山西臨汾)人。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 玄奘大師: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玄奘大師出家後,四處求法,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的學說,學業大進。貞觀元年,玄奘大師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然,未獲朝廷批准。不得已,他只能獨自一人西行。這一走,就是五萬裡。那爛陀寺玄奘大師紀念堂譯經傳法 影響深遠 據歷史記載:公元643年,玄奘大師婉拒各國國王挽留,啟程回國,帶回印度佛教經論近700部。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
    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遊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        玄奘西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然而你知道麼?早在東晉,我國就有一位高僧法顯,他早玄奘230年成就了西行取經的壯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法顯法師跋山涉水,歷時13年,漂洋過海週遊了東南亞31個國家,寫出了不朽之作《佛國記》。今天和大家分享三集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
  • 真實歷史上的唐僧取經究竟是怎麼回事,他帶回大唐的經書到底有多少
    因為當時流傳的經文來自各朝各代,對同一教義的記載多有不同之處,前後矛盾者比比皆是,加之各代大師們見解不同,對教義的解釋也很是混亂。在識經辨經的過程中,玄奘經常會發現經文釋義有不一致之處,這讓他很是苦惱。如此一來,他萌發了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求取真法的願望。西行取經,在玄奘之前已有先例。東晉的高僧法顯、智嚴等已有成功的經歷。
  • 中國地理學上的傑作,禹貢地域圖,佛國記(下)
    魏晉時期,中原經常戰亂,佛教開始盛行,中國僧侶為了深入研究佛學和廣泛傳播佛律,希望親赴西天—天竺留學,到佛教聖地求法取經,形成了西行求法的運動。最早開始西行求法的,是曹魏末年的朱士行,但他只到了當時的於聞(今新疆和聞),井未到達天竺。兩普時期,西行求法的僧侶一時湧起,但是先於法顯到達天竺的人也極少。為了使佛教戒律(法規)「流通漢地」,法顯決心「乘危復險」親去天竺「求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