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

2021-03-05 禪林網

法顯大師《佛國記》

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於是,人們便認為「唐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其實,早在「唐僧」之前的公元228年,就已經有人去西天取經了,他便是東晉高僧法顯大師。

經央視精英團隊傾力打造的大型佛教文化類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

全片合集分上、中、下三部分,時長約102分鐘,採用實景與CG動畫相結合的製作手法,帶您感受法顯大師的艱難取經之路,引您走進那一段困難重重、曲折動蕩的歷史,為您重現一幅如夢如幻的異國風情畫卷、揭曉埋藏千年的傳奇人生,是中國紀錄片裡程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西行」的不只是佛國,更是一種捨身求法的精神。

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裡》、《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部分。從這高度濃縮成精華的102分鐘,無數觀眾見證了法顯大師的傳奇一生——從法顯大師龔家莊的誕生,到仙堂寺受大戒,而後由長安出發,60多歲高齡歷經14年時間、30個國家的茫茫求法之旅。

大唐高僧義淨大師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早已坦言:「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

而以《佛國記》為藍本的《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恰是圍繞「創闢荒途」的這一主旨,對高僧法顯大師精神展開幾近涵蓋了其整整一生的深度追問,從穿越南北朝背景的烽煙、形如絕境的雪山,到越過枯骨指路的沙漠和驚濤駭浪的大海,高僧法顯大師九死一生的求法之旅,若如創闢了一條世上最遠的「長徵荒途」。

其間的任何一個細節,無處不在顯現高僧法顯大師骨子裡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甚至對中國當下現實的一定關照。

而永不言棄、捨身求法,則詮釋了《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的靈魂所在。他也因之享有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宗教、文化、探險、外交行動第一人的地位。

除了早唐玄奘大師西行取經230年、早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090年、早麥哲倫發現菲律賓1107年,高僧法顯大師還帶回了《摩訶僧祗律》等十一部佛經,翻譯出了對中國佛教發展產生開創性影響的《大般泥洹經》等,撰寫了一部影響彌久的記載一千六百年前西行旅途的歷史、地理、宗教的傑作《佛國記》。

於是,古往今來,不斷有大家們在自己身處的時代對高僧法顯大師的仰望——1983年榮獲聯合國和平獎的日本學者、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贊曰:「《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和翻譯的這兩種律典,在具有長達幾千年歷史的中國,這是首次完成了足以留存史冊的大長徵。無論是玄奘大師還是義淨大師,對於其它許多求法僧來說,《佛國記》已成他們去天竺的路標。」1998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驚呼:「《佛國記》照亮了印度。」著名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把捨身求法者統稱為「中國的脊梁」……

更早些年代,高僧法顯大師已吸引了世界目光。作為當下的一個文化新燃點,已完成首播的《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甚至「太行靈山」——仙堂山宏篇巨製的佛國記主題館群、法顯大師銅像和正在修復的法顯大師精舍、仙堂寺、講經壇等,它已再度燃起襄垣乃至中國、世界對高僧法顯大師的記憶。並都驚奇地發現:襄垣籍的高僧法顯大師,他曾經以傳奇的光芒照耀過世界!

1997年中國絲綢之路法顯大師紀念金幣

法顯大師,俗姓龔,平陽郡武陽(山西臨汾)人。幼年時,三個兄弟先後夭折,父母惟恐法顯大師也遭遇不測,在三歲時就讓他剃度為沙彌,但仍住在家中。後因患病將死,才將他送往寺院。病癒之後,法顯大師就不再返回俗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慨嘆律藏殘缺,因而發願前往西域、印度尋求戒律原典。

東晉隆安三年(399),法顯大師約同慧景法師、道整法師、慧應法師、慧嵬法師等人,由長安出發,取道河西走廊,行到張掖。適逢張掖大亂,道路不通,張掖王慇勤挽留,竭誠護持供養他,法顯大師因而在此結夏安居。

在張掖期間,一行人又加入了智嚴法師、慧簡法師、僧紹法師、寶雲法師、僧景法師等人,彼此結伴,向西前進至敦煌。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一出敦煌,就是一片廣大無垠的沙漠,幸而當時有太守李浩供給橫渡沙漠的資糧,法顯大師等人於是與智嚴法師、寶雲法師等分別隨使先行。

沙漠之中,氣候酷熱,多惡風,沿途所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目所極,茫然一片,只憑偶爾見到的枯骨為標幟。後經鄯善國(今新疆鄯善)、烏夷國(今新疆焉耆),與寶雲法師等一行人相逢。

當時的烏夷國奉行小乘教,一般居民不知禮儀,拒絕資助求法的費用,智嚴法師、慧簡法師、慧嵬法師遂轉向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求助,而法顯大師等人則得到符公孫的供給,又繼續向西南方前進。

在杳無人煙的沙漠中橫渡,實為艱難困苦,一行人走了一個多月後,終於到達于闐國(今新疆和闐)。此地物產豐饒,人民信仰大乘佛法,法顯大師等人因而受到優厚的禮遇。不久,慧景法師、道整法師隨著慧達法師先出發前往竭叉國,法顯大師等人則滯留在于闐國三個月,主要是為了觀看從四月一日到十四日的行像盛會。

結束後,僧紹法師獨自一人隨胡僧到罽賓,法顯大師等人則經子合國,南行入蔥嶺,到達麾國過夏。其後,法顯大師等人再翻山越嶺,經過了二十五天,到達與印度接境的竭叉國,與慧景法師等人會合,並參加國王所舉行的五年大施會。

東晉安帝元興元年(402),法顯大師等人向北印度前進,越過蔥嶺,地勢驚險,常有惡龍吐毒風,又經年飄雪,當地人稱為雪山。到北印度境內的阮歷國後,一行人又沿著蔥嶺向西南行,山路崎嶇,千仞石壁,萬丈絕崖。法顯大師等人戰戰兢兢地攀過了七百多所簡陋艱險的梯道,踏踩繩橋,越印度河,到達烏萇國,在此結夏安居。

然後南下,歷宿呵多國、犍陀衛國、竺剎尸羅國,到弗樓沙國,其間,僧景法師、寶雲法師隨慧達法師回國,慧應法師在此病故。法顯大師獨自前往那竭國,與慧景法師、道整法師會和,並在這裡度過嚴寒的冬天。

元興二年,法顯大師等三人南度小雪山,忽遇寒風暴起,慧景法師突感寒疾,氣絕身亡,法顯大師撫屍,悲痛難抑。

法顯大師一行越過雪山,又先後經歷三十餘國,印度已在望。他們抵達王舍城後,打算前往城東北的靈鷲山禮拜,卻遭一僧規勸:「路況不佳,噬人黑獅經常出沒,不可前往。」法顯大師說:「我遠涉數萬裡,經歷艱險,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參拜佛陀當年說法處,縱有險難,也絕不退縮。」後來法顯大師獨自上山,並感化了黑獅。

山西臨汾法顯紀念館內法顯大師銅像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他再回到巴連弗邑,廣為搜求經律,當時的北印度諸國皆用口傳,並無經本可抄,因此法顯大師再到中印度,在城邑的摩訶僧伽藍取得《摩訶僧祇律》。據說,這就是只洹精舍所傳的律本,十八部律由其衍生而出,是佛陀在世時,大眾所共同奉行的法規。

此外,他又得到《薩婆多部鈔律》七千偈、《雜阿毗曇心論》六千偈、《綖經》二千五百偈、《方等般泥洹經》五千偈及《摩訶僧只阿毗曇論》。

法顯大師在印度停留期間,也用心學習梵文與梵語,抄得經律等,達成他入印度求律的目的與願望。

同行的道整法師,遠來印度的本意雖然是在求得戒律,但目睹僧團的法則及眾僧的威儀嚴正,深受感動,因而決心留住於此。法顯大師則堅持要把戒律流通到漢土為目的,只好獨自一人回國。

法顯大師沿著恆河東下,經瞻波國,於義熙四年到達東印度的印多摩利帝國,停留兩年之後,泛海前往獅子國(今斯裡蘭卡)。在獅子國停留兩年,得到《彌沙塞律》及《長阿含經》、《雜阿含經》、《雜藏》等梵本各一部。

義熙七年,法顯大師搭乘載有二百餘人的商船泛海東行歸國,遇風飄泊九十日至耶婆提國(爪哇),在此住了五個月。

義熙八年,法顯大師再搭乘貿易商船,航向廣州,又遇暴風,經八十餘日,才到達長廣郡界的嶗山(山東青島)。法顯大師登陸後,青州太守李嶷遣使迎請法顯大師到郡城,熱忱款待,法顯大師在此住了一冬一夏。

青島嶗山法顯大師登陸像

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時,已經是六十歲左右的「耳順」之年,一路西行,經六年到達印度中部,停留六年,歸程經獅子國等地,又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後已經過了十五年,遊歷三十國。

義熙九年,法顯大師到京都建康,在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尊者從事翻譯,前後譯出《摩訶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雜阿毘曇心論》等,共計百萬餘言。

法顯大師在建康居住數年後,再轉往荊州(今湖北江陵)的辛寺,在此圓寂,享壽八十六歲。

法顯大師把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佛國記》(又稱《法顯大師傳》)一書,記載求法經驗、見聞及遊歷各國的風土民情、佛教狀況等,提供後人西行求法的指南。

這本書是我國僧侶旅遊印度傳記中,現存最古的典籍。書中內容保存有關西域諸國的古代史地資料,為研究西域及南亞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歷史文獻。至今,《佛國記》仍是世人公認的不朽之作,近代並有英、法、德等譯本,備受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的重視。

法顯大師在佛教史上,不獨為佛教的高僧,在我國留學史上也是空前的第一人,他對民族文化貢獻與影響,可說是光耀千古。

東晉末年,受法顯大師影響,西行求法者絡繹不絕,如康法朗法師、慧叡法師、智猛法師等人西行。南北朝時代西行求法者更為盛行,有曇無竭法師、曇朗法師一行二十五人、法力法師等三人、寶暹法師一行八人,及道普法師、道泰法師、法盛法師、慧覽法師、道藥法師、法獻法師、惠生法師、雲啟法師等,均獨自西行。其中較有成就者,以曇無竭法師為代表。

法顯大師以年過花甲的高齡(西去取經時法師已65歲),完成了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的遠途陸海旅行的驚人壯舉,他留下的傑作《佛國記》,不僅在佛教界受到稱譽,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唐代名僧義淨大師說:「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他闢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路。」近代學者梁啓超說:「法顯大師橫雪山而入天竺,齎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

斯裡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沙勒說:「人們知道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人的第一個名字是法顯大師。」他還把《佛國記》中關於耶婆提的描述稱為「中國關於印度尼西亞第一次比較詳細的記載」。

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把《佛國記》譽為西域探險家及印度佛跡調查者的指南。印度學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稱讚說:「中國的旅行家,如法顯大師和玄奘大師,給我們留下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

法顯大師撰《佛國記》,又名《歷遊天竺記》等。圖為明刻本《佛國記》。

世人皆知玄奘大師,而鮮有人知道法顯大師。當玄奘大師高僧即將踏上萬裡西行的徵程時,他心目中兩個最為高大的前行者會是誰?無疑會是鳩摩羅什大師和法顯大師,因為他們往來西天和東土的時間,比自己整整早了二百多年。正是這些前代高僧盪氣迴腸的英雄壯舉,才成為自己踏上艱難行程的無盡動力。

還有一點不同的是,當法顯大師把自己置身於荒漠、高原、冰川、波濤之上的時候,已是67歲的高齡,用古代人的平均年齡來衡量,已是耄耋老人;而玄奘大師翻越帕米爾高原的時候,年僅30歲,正值風華正茂。

法顯大師西行路線圖

再看一下法顯大師所走過的路線:長安——河西走廊——焉夷國(今新疆的焉耆)——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于闐國(今新疆的和田)——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鍵陀羅國(今巴基斯坦境內)——天竺國(今印度)——尼泊爾——東天竺國——摩竭提國——獅子國(今斯裡蘭卡)——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搭船北上至山東的嶗山,歸國。

此時,13年的時光已逝,隨同一起西行的僧人或亡或留,只剩下這位年近80的老人,形單影隻。他再也沒有強健的體力去走得更遠,但這並沒有阻擋他思想的腳步,於是才有了他翻譯的那些佛教經典,還有一部洋洋灑灑的《佛國記》。

這樣一條路線,即使放在今天,對於那些擁有精良裝備的探險者來說,也會感到一絲畏懼。而這一切,卻發生在距今1600年前的東晉時代。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春(公元399年),法顯大師約同慧景法師、道整法師、慧應法師、慧嵬法師組團從長安出發。西進天竺,經過河西走廊,穿越今新疆自治區的綠州城邦和沙漠,然後越過蔥嶺(古代對今帕米爾高原及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西部諸山的統稱,為古代東方和西方陸路交通的要道,漢屬西域都護統轄)。

其間經過的地方有乾歸國範川地(即今蘭州阿幹鎮雲頂山附近)、鄯善國(今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焉夷國(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于闐國(今新疆省和田縣)、子合王國(今位於新疆葉城縣,喀什地區南部)、竭叉國(今新疆喀什地區),所經路線屬今新疆天山南道的南北路。

法顯大師西行求法時到達的國內城市及當時情況:

1、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339年春,法顯大師從此出發西行,同行的有慧景法師、慧應法師、慧嵬法師、道整法師四人。

2、乾歸國,都城在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阿幹鎮),古名苑川郡。法顯大師一個月後至此,當時此地屬西秦國,管理者叫乞伏乾歸。

3、樂都:(今西寧東)。當時此地屬南涼國,管理者叫禿髮辱擅。

4、張掖國:(今甘肅張掖)一年後至此。當時此地屬北涼國,在這裡遇到了另一隊西行求法的僧團(智嚴法師、慧簡法師、僧紹法師、寶雲法師、僧景法師),兩隊合併組成十人「巡禮團」。組成後,又來了一個僧人慧達法師。計11人。

5、敦煌(今甘肅敦煌):「巡禮團」在此住一個月,得到敦煌太守李浩的資助,並安排一個嚮導,帶他們出陽關。

6、陽關:法顯大師與原團人馬隨嚮導入白龍堆沙漠,17天後走出白龍堆沙漠,到達鄯善國。

7、若羌國(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在此停留一個月。

8、焉耆國(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古烏夷國國都。法顯大師一行在此居住兩個月,智嚴法師、寶雲法師等趕來。

9、于闐國(今新疆和田東南):經過35天的穿越,走出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來到和田。和田為西域的佛教中心,有僧人數萬,信大乘佛教。法顯大師一行在這兒住了三個月,並觀看了佛教的「行像」儀式。

10、子合國(今新疆葉城):法顯大師一行在這兒住了15天。

11、竭叉國(今新疆喀什):向南越蔥嶺出國。

公元401年,法顯大師越過冬夏積雪的蔥嶺,進入古印度境內,先遊歷西北十國。從現在疆域來說,這十國中一國在今克什米爾,一國在今阿富汗國,其它皆在今巴基斯坦國境內。

遊歷十國的名稱:

1、陀歷(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達地斯坦附近)

2、烏萇國(在今巴基斯坦國北部斯瓦特河流域)

3、宿呵多國(在烏萇國西南,今巴基斯坦國)

4、犍陀衛國(在今巴基斯坦國西北喀布爾河沿岸一帶)

5、竺剎尸羅國(在今巴基斯坦國拉瓦爾品第西北)

6、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國白沙瓦)

7、那竭國醯羅城、那竭國城(分別在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城的南邊和西邊)

8、羅夷國(或謂在今巴基斯坦的勒吉)

9、跋那國(首都在今巴基斯坦國西北印度河西岸的本努)

10、毗荼國(首都在今巴基斯坦中部印度河東的烏傑)

法顯大師、道整法師二人從毗荼往東南走,進入佛教的重要發源地中天竺,即現在印度的北半部,著名的恆河從西北流向東南入海,亞穆納河是它重要的支流。當時統治印度廣大領土的是繼貴霜王朝之後的笈多王朝,在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二世(380-414),控制的範圍包括恆河上遊和中印度、西印度許多小國和旁遮普地區的一部分。

法顯大師一行主要遊歷國家名稱:

1、摩頭羅國(都城在今印度國馬圖拉)

2、僧伽施國(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的法魯卡巴德)

3、罽饒夷城(今印度北方邦根瑙傑)

4、沙祇大國(當今北方邦瓦臘那西以北一帶)

5、舍衛城(在今印度北方邦拉布蒂河南岸的塞特馬赫特地區)

6、迦維羅衛城(現尼泊爾國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

7、藍莫國(首都在今尼泊爾南境的達馬裡附近)

8、拘夷那竭城(今地不詳,或謂在今尼泊爾南部的巴伐沙格脫附近)

9、毗舍離城(在今印度比哈爾邦的穆札法爾布爾地區)

10、摩竭提(摩揭陀)國(巴連弗城,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

11、王舍新城(今印度比哈爾邦的拉傑吉爾)

12、伽耶城(在今印度比哈爾邦中南部的佛陀加雅)

13、迦屍國波羅奈城(今印度北方邦的瓦拉納西)

14、拘睒彌國(首都在今印度北方邦安拉阿巴德西南)

15、達嚫國(首都當在今印度中部默哈訥迪河與戈達瓦裡河上遊一帶)

16、瞻波國(首都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帕戈爾布爾)

17、摩梨帝國(首都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西南的達姆拉)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年底,法顯大師離開多摩梨,搭乘商舶,縱渡孟加拉灣,進入獅子國(在今斯裡蘭卡國北中央省的阿努拉德普勒)南洋群島西邊的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或謂是瓜哇),於東晉義熙八年七月十四日(公元412年陽曆9月5日)從長廣郡牢山(嶗山)南岸登陸回到國內。

法顯大師65歲出遊,從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於義熙八年從青州牢山南岸登陸,首尾合為十四年,回到祖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四年中,法顯大師跋山涉水,穿越沙漠、越蔥嶺,過雪山,渡海漂泊,經歷了人們難以想像的艱辛。正如他後來所說的:「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法顯大師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旋即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圓寂於此,卒時八十六歲,一作八十二歲。

相關焦點

  • 法顯大師《佛國記》
    而以《佛國記》為藍本的《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恰是圍繞「創闢荒途」的這一主旨,對高僧法顯大師精神展開幾近涵蓋了其整整一生的深度追問,從穿越南北朝背景的烽煙、形如絕境的雪山,到越過枯骨指路的沙漠和驚濤駭浪的大海,高僧法顯大師九死一生的求法之旅,若如創闢了一條世上最遠的「長徵荒途」。
  •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
    經時14年,輾轉30餘個古國,取得了佛經12部60餘卷。75歲歷經艱難從海路歸國,公元412年於青州(今青島嶗山)上岸,至建康(今南京)道場寺翻譯佛經百萬餘言,後至荊州辛寺(今湖北省江陵縣)著《佛國記》,86歲圓寂。
  • 佛國記——法顯西行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遊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比唐僧玄奘早230年,我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是東晉的法顯。這是《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歷遊天竺記》等)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法顯大師當年西行求法的目的。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
    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遊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75歲歷經艱難從海路歸國,公元412年於青州(今青島嶗山)上岸,至建康(今南京)道場寺翻譯佛經百萬餘言,後至荊州辛寺(今湖北省江陵縣)著《佛國記》,86歲圓寂。        玄奘西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然而你知道麼?早在東晉,我國就有一位高僧法顯,他早玄奘230年成就了西行取經的壯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
  • 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大師」帶回經律11部譯63卷
    「難行能行!」這是現代人回顧法顯大師生平和貢獻後的讚嘆,也是踏入公元二千年後出版一本有關大師的高僧繪本書的名稱。在中國佛教史上,法顯大師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東晉時代,由天竺傳入中國的佛經漸多,但律典卻十分不足。「既然大法可從印度傳來漢地,為什麼不通過西域到天竺尋求戒律?」基於這個信念,大師走上艱苦卓絕的求法之路。
  • 【佛教電影】《佛國記—法顯西行》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遊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比唐僧玄奘早230年,我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是東晉的法顯。與法顯一起「西行取經」評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田淵斌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上中下全集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遊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比唐僧玄奘早230年
  • 「一帶一路」的先行者——法顯大師
    大型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中法顯藝術形象     在人均壽命遠低於當今的古代可在物質條件和交通條件都遠不及現代的1600多年前,法顯大師在花甲之年不僅完成了這不可思議的挑戰,而且還成功返回中國。沒有無比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這是絕不可能完成的。     法顯大師是目前歷史記載最早從中國出發到達印度的人,也是第一位從印度成功返回中國的人。在法顯之前,也有不少西行取經的人,但都沒有到達印度。
  •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佛國記》法顯西行 經行萬裡 影響久遠
    《佛國記——法顯西行》是關於佛教歷史的紀錄片,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裡》、《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集,每集時長35分鐘。以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法顯(334-420)東晉(山西臨汾)人。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 佛國記
    尋找律藏,就成為法顯後半生的目標。「我中土僧人,無一人從天竺求得真法,我法顯要做這第一人,哪怕粉身碎骨也無怨無悔。」法顯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公元399年,法顯與十位僧侶離開長安,踏上漫漫西行路。沿著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法顯一行過隘口,穿沙漠,渡沙河,遇土匪,在歷經磨難的同時,也體驗了西域諸國的異域風情。于闐國,位於今新疆和田,讓中國西行第一人朱士行永遠的停留在這裡。很有意思的是這位朱士行,法號八戒。《西遊記》中對豬八戒的塑造,應該是提取了朱士行的素材。在小乘佛教盛行的于闐國,法顯並沒有放棄對大乘佛法的嚮往。
  • 中國地理學上的傑作,禹貢地域圖,佛國記(下)
    魏晉時期,中原經常戰亂,佛教開始盛行,中國僧侶為了深入研究佛學和廣泛傳播佛律,希望親赴西天—天竺留學,到佛教聖地求法取經,形成了西行求法的運動。最早開始西行求法的,是曹魏末年的朱士行,但他只到了當時的於聞(今新疆和聞),井未到達天竺。兩普時期,西行求法的僧侶一時湧起,但是先於法顯到達天竺的人也極少。為了使佛教戒律(法規)「流通漢地」,法顯決心「乘危復險」親去天竺「求戒律」。
  • 他是玄奘最敬佩的僧,是西行的引路人
    這件事最終成為了那個和尚西行的契機。「貧僧法顯,西行取戒律,不至不歸。」戒律就是佛教的行為規範準則,在佛教傳入中原的時候,戒律意外地失去了。佛教的戒律有點像我們現行的法律,是規範自身行徑的尺度。而戒律的丟失,直接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僧人,只能空談大義,而無法有著統一的克己的規範。以至於連僧人稱帝的鬧劇都上演了。
  • 中國最勵志的和尚 法顯
    因為,他以64歲高齡,懷著崇高的信仰,西行取經,歷盡艱難險阻,十三年方才回國,學貫梵漢。回國後又馬不停蹄地翻譯佛典。普通人六十四歲的時候,恐怕只想在家裡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七十七歲,就很可能已經眼花耳聾不中用了。而他,以超凡的毅力,完成了甚至年輕人都難以企及的冒險,對佛教和歷史作出了極其卓越、重要的貢獻。       他就是東晉高僧——法顯。
  • 佛國記(法顯西行記)(內含紀錄片三集)
    佛國記  (東晉)法顯   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於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已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  初發跡長安,度隴,至乾歸國夏坐。法顯等五人隨使先發,復與寶雲等別。敦煌太守李浩供給度沙河。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  行十七曰,計可千五百裡,得至鄯善國。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氈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但有精粗。從此西行,所經諸國,類皆如是,唯國國言語不同。
  •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辰》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天佑與道安同時的法顯(西元三三四至四二〇年),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門先賢。他俗姓龔,平陽郡武陽縣(今山西襄丘)人。家中原有兄弟四人,後皆不幸夭折,只剩下他一個。父母非常害怕,便將只有三歲的法顯度為沙彌。
  • 中國地理學上的傑作,禹貢地域圖,佛國記(上)
    大家好,跟著莉莉看歷史,今天和大家講一講《禹貢地域圖》和《佛國記》——地圖、地理學上的傑作。兩晉時期,地圖學、地理學取得了新的成就。西晉的地圖學家裴秀主持編繪了《禹貢地域圖》,提出了繪製地圖的製圖原理「製圖六體」,為我國傳統的製圖學理論莫定了科學基礎。
  • 祖師傳·慧遠大師 | 廬山佛影,長謝百憂
    有一次,慧遠大師聽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佛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天竺即印度,佛影乃佛的真身之影,即佛的影子,是佛為眾生而留。佛影在《大唐西域記》有記載,法顯的《佛國記》亦有記載。關於佛影,有這樣一個典故。佛陀時代,有一個放牛的人,這位放牛人每日要供奉國王牛乳。
  • 記錄片《玄奘文化千年路》(全七集)第二集 為將聖法傳天地 萬死無辭向西行
    玄奘大師聽到這訊息後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應該要前往印度受學這部佛法文化上最重要的根本論,然後帶回中國翻譯出來,開顯真義。如此才能徹底釐清中土法師們的困惑,解決中國學人長久以來的諍論。 旁白:唐朝對於僧籍的管理非常嚴格,也限制百姓不得隨意離開長安。對外的關防非常嚴厲,任何人都不得隨意離開國境。
  • 求經崇聖 問道西行
    ——致敬玄奘大師西行取經1388年上海交通大學李鋼教授、姚君喜教授書畫作品展」,是本系列活動的首場展覽。佛教文化藝術的傳播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值此大唐玄奘法師西行求經1388年之際,為傳播絲路文化,弘揚華夏傳統,探索新絲路藝術,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李鋼教授、姚君喜教授於教學之餘,創作書畫作品、瓷器、扇面等近200件,特舉辦重點以佛教文化傳播為主要內容,致敬玄奘大師西行求經為主題的書畫展覽,進而探索「新絲綢之路」藝術文化的發展途徑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