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
法顯(334-420)東晉(山西臨汾)人。
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60歲時,法顯與同學11人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前後歷時14年,遊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法顯將佛教原版、地道、真實的文化引入中國,對當世社會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意義非凡,其個人傳奇、精彩的探險之旅,對後世嚮往天竺求法僧人(如玄奘)產生巨大激勵作用。
中國歷史上的佛教求法僧,最傑出、最有成就的,公推法顯、玄奘和義淨,其中法顯的年代最早。
《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是法顯唯一的著作,寫成於他歸國後不久。法顯的事跡今天能為人所知,絕大部分亦依賴於此書。但此書的價值,不僅僅限於記述了法顯個人的經歷,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人最早以實地的經歷,根據個人的所見所聞,記載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亞,南亞,部分也包括東南亞的歷史、地理、宗教的一部傑作。與它同時,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人有類似法顯的經歷,或者寫有類似的書,《法顯傳》因此有它的特殊的地位和價值,這種地位和價值獨有而不可取代。
在法顯的一生中,真的可以用傳奇來形容,他是一個翻譯家,旅行家,佛學大家。在他50歲的前半生,可以說和其他的僧人一樣,平平無奇。但他輝煌的人生故事,卻從50歲開始了。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到了法顯時代,達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一個轉折點,從過去的基本上是送進來的階段向拿進來的階段轉變。
在所有西行求法者中,法顯無疑是最突出的一個。這裡所謂「突出」,歸納起來約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顯旅行所到之地最多、最遠。
在法顯以前,在漢代,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著名的旅行家,比如張騫和甘英,這是眾所周知的。他們到的地方很遠,很遠;但是法顯到的地方,他們卻沒有到過。這一點《高僧傳》、《法顯傳》和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三都指出:「皆漢時張騫、甘父所不至也。」這對於中國人民對外開闊視野、認識外國,當然會有極大的幫助。其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二)法顯真正到了印度。
既然西行尋求正法,其最終目的地當然是正法所在的印度。然而,奇怪的是,在法顯之前,真正到了印度的中國求法僧人幾乎沒有。湯用彤先生說:「故海陸並遵,廣遊西土,留學天竺,攜經而反者,恐以法顯為第一人。」(《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380頁)這件事情本身意義就很重要。法顯以後,到了印度的中國求法僧人逐漸多起來了。
(三)法顯攜歸翻譯的戒律起了作用。
法顯到印度去的目的是尋求戒律。他經過了千辛萬苦,確實尋到了,其中最重要是《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歸國後,他同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湯用彤先生認為這是法顯求法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對於中國當時的僧伽來說,宛如及時的春雨,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四)法顯對大乘教義發展和頓悟學說的興起起了作用。
世界宗教的發展是有共同規律的。這個規律可以用如下的方式來表述:用越來越少的努力(勞動)得到越來越大的宗教滿足。人類中有不少人是有宗教需要的。這並不完全來自階級壓迫,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人並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個事實。
這個規律適用於所有的世界性的宗教。專就印度佛教而論,由小乘向大乘的過渡就是這個規律的具體表現。在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頓悟學說的興起,其背後也是這個規律。小乘講漸悟,講個人努力,也並不答應每個人都能成佛,換一個術語來說,就是每個人不都有佛性。想成佛,完全依靠個人努力。如果每個人都努力去成佛,生產力必然受到破壞,社會就不能存在。這是絕對不行的。大乘在中國提倡頓悟成佛,講虔誠信仰,只需虔心供養,口宣佛號,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輕鬆愜意!這樣既然滿足宗教需要,又不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佛教憑藉了這種適應性,終於得到了發展。
法顯的功績主要在於取經和翻譯。他攜歸和翻譯的經歷代經錄都有著錄,但是他寫的《法顯傳》對於世界的影響卻遠遠超過了他的翻譯對於中國的影響。
| 東歸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法顯已經70歲高齡,要像來時那樣翻越高山雪嶺、穿越茫茫沙漠,一定兇多吉少。自己該何去何從呢?歸國之路又在哪裡呢?這些問題,讓法顯無比困擾。因為他並不擔心自己生命的安危,最讓法顯憂心忡忡的,就是這些歷盡千辛萬苦尋求到的佛典經律,不能被他帶回故國家園。
最終,他坐上商人的載有200人的印度式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商人為減輕船隻載重,險些要丟掉法顯的佛像和佛經。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甚至一度被海盜盯上,終於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爪哇島)。法顯在這裡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風浪中,法顯被印度教徒視為不詳,險些再次被拋入大海。這時一位同行的漢地商賈、也是資助過法顯的友人恐嚇印度教徒表示,如果敢於殘害漢地人士,他就會告發船主的殺人行徑。這才幫法顯逃過劫難。
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船上各人雖知己到漢地,但不知道到了漢地的哪一處,有人認為己過廣州,也有人認為尚未過廣州。法顯於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裡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勞山。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消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時為東晉義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
法顯65歲出遊,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三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像的艱辛。正如他後來所說的:「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旋即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次年到了建康(今南京)。在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譯出《摩訶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經》6卷, 《雜藏經》1卷。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
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佛國記》,兩年後增補為流傳至當代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當法顯完成《佛國記》後,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快走到盡頭。在佛堂內,法顯最後一次禮拜著佛祖。對於一個僧人來說,生命的目的就在於圓滿成佛。自踏入佛門以來,法顯始終追隨著佛的腳步,沒有片刻的懈怠。
公元423年,法顯在荊州江陵的辛寺裡悄然逝世,享年86歲。
1600年來,法顯始終沒有被人們所遺忘。法顯所創作的《佛國記》,更是代代相傳,被翻譯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國版本,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往期:
電影推薦 | 紀錄片《真師之言》
電影推薦 I 宗薩欽哲仁波切訪談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I《一輪明月》
電影推薦 |《瘋智》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高山上的世界盃》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紀錄片《玄奘大師》玄奘與時代精神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紀錄片《尋找蓮花生大士》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岡仁波齊》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二世敦珠法王開示 禪修的心要與訣竅》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撞死了一隻羊 ང་ཡི་ཉི་མ 》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明月》與《證悟之旅》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日日是好日》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覺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訪談完整版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靜靜的瑪尼石》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一行禪師《與正念同行》讓全世界領悟「正念的藝術」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ཟིན་ཐོར་བཀོད་ཟིན་པའི་བརྙན། 紀錄片《乘願再來九百年》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 《尋訪千利休》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BBC紀錄片《古代聖賢:釋迦牟尼》
元旦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 《嘿瑪嘿瑪》「有時,我們必須創造幻象,才能讓世人看見真理」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旅行者與魔術師 》夢想與欲望、理想與現實,遠離造作,從夢中醒來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阿拉姜色》每一次旅行是為了尋找自己,道路本身比目的地更加重要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紀錄片《來自香巴拉的約定》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塔洛》「被孤獨、迷茫、變革所困擾的不只有塔洛,他就是我們。」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首楞嚴演義》「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氣球》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བོད་སྐད་གལཽག་བརྙན་ འཚོལ 《尋找智美更登》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惡童》失落與重生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尋找香格裡拉》「在三千大世界之中,每個人都在尋找他內心中的香巴拉。」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佛教動畫《地藏菩薩的故事》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紀錄片:一個藏區僧人的日常生活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གློག་བརྙན《達摩祖師傳》「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周末愉快 ● 電影推薦 | 詠給·明就仁波切訪談 「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非除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