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其不斷發展的歷史時期,總會有一些人為了傳承而做出巨大貢獻,今天便向大家介紹佛學中的鳩摩羅什、道安、法顯西行對佛教的貢獻,一切皆有起源:
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龜茲國國(今新疆庫車縣)人。他幼年隨母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興派人迎至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尊為國師,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
在長安期間,鳩摩羅什率弟子僧肇等八百多人,譯出《摩詞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等經典,共計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就佛經翻譯而言,鳩摩羅什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對龍樹創立的中觀系統典籍的介紹。其次,他還譯了《成實論》,之後成實逐漸形成獨立學派,在南北朝時盛極一時,後人稱之為成實師。鳩摩羅什的譯經標誌著中國佛教的理論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道安道安法師,常州扶柳人,十二歲出家,天資聰敏,後來遇見佛圖澄法師,對他的聰慧很欣賞,並為他講說了很多經法。當時,眼隨道安參學的門人,就有數千人。
道安法師精通佛典,他將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科判,後成為科判經書的標準。他在長安停留八年,組織翻譯了很多經書。
如今,道安的著作保留下來的不多,對他的治學方法和學說只能知其梗概。他曾先後譯的佛經共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主持翻譯佛家典籍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共約百萬字。道安法師開創了我國僧尼規範,自此天下僧眾皆姓「釋」。
道安處在般若引傳的初期,對於般若性空的義理已經有了相當正確的了解。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道安是非常傑出的學者,一言一行在當時起過典範作用,也為後來佛法的引傳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法顯西行法顯西行求法在中國法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印度巡禮佛跡,求取經律,並獲得巨大成績的中國僧人。東晉降安三年(公元399年),他從長安出發,西行到巴連弗色一地,停留了三年,求得大量經律論梵本,有《薩婆多部律抄》、《摩詞僧阿毗縣》等,後又將經本轉到斯裡蘭卡。
義照八年(公元412年),法顯回國,此後他同楚僧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大般泥經)》、《摩調管祇律》等五部四十九卷。他在《歷遊天竺記傳)一書中介紹了自己的西行經歷以及天竺各地的佛教情況,這些記錄對考證當時的印度情況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受到世界東方學者的重視。
《法顯傳》是他歸國後不久編寫的,這是唯一一部關於法顯的著作。《法顯傳》是一部根據個人實地的經歷以及所見所聞,記載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亞、南亞部分和東南亞的歷史、地理、宗教的一部傑作,對於研究中亞、南亞的情況有著特的地位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