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鳩摩羅什、道安、法顯西行對佛教的貢獻,一切皆有起源

2021-01-18 國學歷史教堂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其不斷發展的歷史時期,總會有一些人為了傳承而做出巨大貢獻,今天便向大家介紹佛學中的鳩摩羅什、道安、法顯西行對佛教的貢獻,一切皆有起源:

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龜茲國國(今新疆庫車縣)人。他幼年隨母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興派人迎至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尊為國師,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

在長安期間,鳩摩羅什率弟子僧肇等八百多人,譯出《摩詞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和《大智度論》等經典,共計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就佛經翻譯而言,鳩摩羅什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對龍樹創立的中觀系統典籍的介紹。其次,他還譯了《成實論》,之後成實逐漸形成獨立學派,在南北朝時盛極一時,後人稱之為成實師。鳩摩羅什的譯經標誌著中國佛教的理論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道安道安法師,常州扶柳人,十二歲出家,天資聰敏,後來遇見佛圖澄法師,對他的聰慧很欣賞,並為他講說了很多經法。當時,眼隨道安參學的門人,就有數千人。

道安法師精通佛典,他將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科判,後成為科判經書的標準。他在長安停留八年,組織翻譯了很多經書。

如今,道安的著作保留下來的不多,對他的治學方法和學說只能知其梗概。他曾先後譯的佛經共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主持翻譯佛家典籍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共約百萬字。道安法師開創了我國僧尼規範,自此天下僧眾皆姓「釋」。

道安處在般若引傳的初期,對於般若性空的義理已經有了相當正確的了解。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道安是非常傑出的學者,一言一行在當時起過典範作用,也為後來佛法的引傳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法顯西行法顯西行求法在中國法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印度巡禮佛跡,求取經律,並獲得巨大成績的中國僧人。東晉降安三年(公元399年),他從長安出發,西行到巴連弗色一地,停留了三年,求得大量經律論梵本,有《薩婆多部律抄》、《摩詞僧阿毗縣》等,後又將經本轉到斯裡蘭卡。

義照八年(公元412年),法顯回國,此後他同楚僧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大般泥經)》、《摩調管祇律》等五部四十九卷。他在《歷遊天竺記傳)一書中介紹了自己的西行經歷以及天竺各地的佛教情況,這些記錄對考證當時的印度情況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受到世界東方學者的重視。

《法顯傳》是他歸國後不久編寫的,這是唯一一部關於法顯的著作。《法顯傳》是一部根據個人實地的經歷以及所見所聞,記載一千五六百年以前中亞、南亞部分和東南亞的歷史、地理、宗教的一部傑作,對於研究中亞、南亞的情況有著特的地位和價值。

相關焦點

  • 【佛教電影】《佛國記—法顯西行》
    與法顯一起「西行取經」評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田淵斌  備受關注的三集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無論從紀錄片的角度去評價,還是重拾高僧法顯的記憶,它實在太精彩了,應該稱得上是中國紀錄片中不可多得的佳品。一個不得不說的金牌班底  再現一代高僧法顯的傳奇,顯然是一個巔峰挑戰。
  • 佛國記——法顯西行
    佛國記——法顯西行(上) 從出發的那天開始,法顯就已經做好了失去性命的準備。但為了能夠將完整律藏請入故土,清肅佛門亂象,法顯無有絲毫畏懼。 他們從長安出發,穿越群山,途經玉門關,來到白龍堆沙漠。大漠如雪,茫茫一片。「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
    玄奘西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然而你知道麼?早在東晉,我國就有一位高僧法顯,他早玄奘230年成就了西行取經的壯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到印度求法的僧人。法顯法師跋山涉水,歷時13年,漂洋過海週遊了東南亞31個國家,寫出了不朽之作《佛國記》。今天和大家分享三集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
  • 鳩摩羅什(上)
    姚秦羅什尊者像那啥,作為天竺的高幹子弟,鳩摩羅什卻有一個相當悲慘的童年。需要指出的是,他最初接觸的是小乘教法,即佛教中的原教旨主義----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爹可以娶妻了,小乘教法大抵是不禁婚配的,至今東南亞諸國仍然如此。日本也這樣。鳩摩羅什他娘是個驢友,她帶著小鳩摩四處轉悠,輾轉了好幾國。小鳩摩藉此機會參觀見學,可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佛學修養與日俱增。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上中下全集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上部-法顯西行中部-經行萬裡下部-攜律東歸>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呈現中國脊梁的精神風骨。而永不言棄、捨身求法,則詮釋了《佛國記——法顯西行》的靈魂所在。他也因之享有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宗教、文化、探險、外交行動第一人的地位。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這三部題為:諸子分期獨盛時代(秦至西晉)、佛學傳受化成時代(東晉至唐)、子佛融合道學時代(宋至清),後兩部均與佛教有關。佛學比例從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強,絕對篇幅至少五倍於前。北宋以降道學日盛,雖取資佛理,卻諱莫如深。梁啓超說:「在從前的時候,是先偷佛教教理,因不敢明白承認,反出而罵佛,宋元明都是如此的。清代的佛學是明標佛學的,這一派有彭紹升、汪縉。」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 夢回千年——電影《鳩摩羅什》全球發布會圓滿成功
    作為一部還原鳩摩羅什法師東行傳揚佛教文化,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傳播大國文化自信的影片,《鳩摩羅什》發布會現場邀請了眾多重量級嘉賓助陣。主創代表黃甲太講述了《鳩摩羅什》背後隱射的文化價值,他從「交流」,「開創」,「奉獻」,「專業」四個方面講述了影片的架構,不僅將體現了鳩摩羅什法師一生不畏艱難、捨生取義的奉獻精神,還將展現其佛教中國化的貢獻,為我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電影《鳩摩羅什》肩負著時代使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諸惡莫作」指的就是守戒,而「眾善奉行」則是持戒,意為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地去奉行。在佛教裡,戒律作為信徒們的道德實踐和生活準則,以供弟子們遵守。換句話說,只有遵守這些戒律,才能學佛。在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的公案裡,白居易請問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禪師就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生活的那個年代,佛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支影響廣泛的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出家人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既有真心出家求佛學道以求利益眾生的人,也有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勾結權貴、插手政治、妄圖謀取官職、當個「緇衣宰相」的人,更有大肆聚斂百姓錢財、大興土木、修建塔寺、攀比奢侈之徒。
  • 魏晉時期佛教何以備受尊崇,非本土文化如何一步步成功
    康僧會將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結合在一起,使古印度佛學思想中國化,這為佛教能夠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生存數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經中國化的佛學思想更加容易被中華帝國的統治階層和老百姓接受。儘管此時經文已經能夠翻譯出來,可是用已經存在的儒學經典和道家思想來解釋佛學,不可避免地將梵本佛經的翻譯事業推入另一個深淵——用已知來推測未知。
  •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
    東晉法顯大師的現代評價法顯與《佛國記》法顯大師對於漢傳佛教文化的影響及啟示法顯西行求法及其意義世人皆知玄奘,而鮮有人知道法顯。當玄奘高僧即將踏上萬裡西行的徵程時,他心目中兩個最為高大的前行者會是誰?此時,13年的時光已逝,隨同一起西行的僧人或亡或留,只剩下這位年近80的老人,形單影隻。他再也沒有強健的體力去走得更遠,但這並沒有阻擋他思想的腳步,於是才有了他翻譯的那些佛教經典,還有一部洋洋灑灑的《佛國記》。這樣一條路線,即使放在今天,對於那些擁有精良裝備的探險者來說,也會感到一絲畏懼。而這一切,卻發生在距今1600年前的東晉時代。
  •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佛國記》法顯西行 經行萬裡 影響久遠
    《佛國記——法顯西行》是關於佛教歷史的紀錄片,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裡》、《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集,每集時長35分鐘。以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法顯(334-420)東晉(山西臨汾)人。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 兩次破戒娶妻的佛卻受人敬仰,走上絲綢之路,尋找高僧鳩摩羅什
    世人聊起一介高僧鳩摩羅什,總會對他兩段破戒娶妻的經歷津津樂道。沒錯,他是離塵世最近的高僧,卻參透世事,告誡世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玄奘是西行而去,取得真經;而鳩摩羅什卻是東行而來,將大乘佛教從西域傳到中原。
  •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及祖庭
    佛教在古印度傳承時期,只有大乘、小乘之分。又如小乘佛學分為「空」、「有」兩派,但實際上並沒有獨立門戶。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漢地以來,至隋唐時期基本形成各宗派並立的局面。在我國漢傳佛教有十三宗、十宗和八宗等之說,這是以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更多。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各派創立祖師所依經典有關。
  • 佛學:金剛降魔杵、如意、淨瓶、輪迴圖等,皆是民間被神話的器物
    佛學文化中有很多他們日常中所用的器物,隨著民間的傳誦而具有神秘色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金剛降魔杵、如意、淨瓶、輪迴圖等,皆是民間被神話的器物:金剛降魔杵金剛降魔杵一端為金剛樣,另一端為鐵製三稜檸,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狀,一作怒狀,一作罵狀。此法器通常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
  • 佛學中最偉大的經典著作之一——《金剛經》,開啟智慧必備!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澂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
  • 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少分支?
    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此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一提婆一羅睺羅一青目一須利耶蘇摩一鳩摩羅什。在中國則是:鳩摩羅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詮一法朗一吉藏。 史略此宗初祖龍樹。是釋迦牟尼滅後第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學者。後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後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
  • 【佛學園地】不要再犯二了!佛教中的「不二」原來是這個意思……
    因為與「一實」相應,所以我們平常在佛教寺院及景點中看到的「不二」,常常也對應著「一實」。「分別」,在《佛學常見詞彙》中被定義為:「思量分別一切事理,如分別人我、是非、愛憎、善惡、美醜等等。分別由妄心而生,真心則視一切皆如。」  搞清楚了「不二」在佛教中的本義,我們會發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真的常常很「二」。  這個「二」,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生起的「分別心」。
  • 鳩摩羅什,龜茲高僧牛魔王
    鳩摩羅炎與龜茲公主耆婆鳩摩羅炎生卒年不詳,有種說法認為他是由印度教改信佛教的,而牛在印度教中是神聖之物,因此牛魔王的真身被描繪成一頭大白牛。恰逢太史上奏有一顆明星顯現在外國分野,預兆著將有大智之人輔佐中國。苻堅認定鳩摩羅什就是那個大智之人:「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閒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驛送什。」於是派驍騎將軍呂光率軍徵伐龜茲。苻堅(338~385),字永固,略陽臨渭人,氐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