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園地】不要再犯二了!佛教中的「不二」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1-02-18 月山寺


 

  佛法中的不二是

  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

  謂之不二。

  這不是否認萬物客觀存在的差異,

  而是要我們不生主觀的愛憎取捨。

  猶如蓮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我們出去旅遊,常常會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點,看到寫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門」的匾額及題字。

  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

  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在《佛學大辭典》中,「不二」被解釋為:「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

  因為與「一實」相應,所以我們平常在佛教寺院及景點中看到的「不二」,常常也對應著「一實」。

  「一實」,也就是「真如」,是指世間萬事萬物「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的本真。「一實不二」,就是講世間萬事萬物原本就是一體平等,而無分別的。

  「不二」,就是不去「分別」。「分別」,在《佛學常見詞彙》中被定義為:「思量分別一切事理,如分別人我、是非、愛憎、善惡、美醜等等。分別由妄心而生,真心則視一切皆如。」

  搞清楚了「不二」在佛教中的本義,我們會發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真的常常很「二」。

  這個「二」,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生起的「分別心」。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刻意分別著這世間的一切:對的,錯的;美的,醜的;富有的,貧窮的;高貴的,卑賤的;可口的,難吃的;舒適的,難受的……

  當然,或許你會說,難道佛教提倡的「不二」,就是讓我們混淆一切,將世間萬物各異的形態特徵視而不見嗎?當然不是!

  世間因緣和合的萬事萬物,因為不同的因緣,體現為不同的形態特徵。我們看到的色彩有赤橙黃綠青藍紫,我們嘗到的味道有酸甜苦辣鹹,空間方位有東西南北上下,季節有春夏秋冬,天氣有陰晴雨雪風雷電,人類膚色有黃白黑棕,人的情緒有喜怒哀樂……

  佛教說的「不分別」,不是去否認萬事萬物客觀的差異,而是要我們不生主觀的愛憎取捨。不分別:不是讓我們面對顏色假裝是色盲,而是讓我們不對各種顏色生主觀愛憎情緒;不是讓我們嘗到各種味道假裝麻痺,而是不對五味產生喜惡;不是讓我們忽視季節,而是不對季節產生強烈主觀偏好;不是否認人類的膚色不同,而是不因不同膚色心生貴賤之分。

  這種主觀的愛憎取捨,在佛教核心教義裡,就是因「無明」而產生的「十二因緣」中「觸、受、愛、取」的環節。因為我們由「妄心」而生的這些愛憎取捨,我們才深陷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事事如意,希望每天面對的一切都能如我們心願。然而正是由於世間萬事萬物因緣各異,我們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間所行之業不同,我們面對的一切也都是不盡相同的。世界永遠都不可能是我們只喜歡的那個樣子,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源源不斷的痛苦、煩惱。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宋代慧開禪師那首著名的禪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是對「不二」的「不分別心」最好的闡釋。

  人世間日升月落,四季輪迴,這是自然規律。我們不應該對這自然之四季產生愛憎分別之取捨。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可愛之處。只要擁有一顆靜享當下的清淨之心,無論春夏秋冬,都能在花月風雪中體味生命的自在與輕安。

  理解了佛教中的「不二」真義,願我們每個人也都能從當下開始,在生活中踐行這種修行,修一顆「不分別心」,不再「犯二」,從而遠離一切痛苦煩惱的根源。

客堂電話:0391-8368688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月山寺

相關焦點

  • 不要再犯二了!佛教中的「不二」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們出去旅遊,常常會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點,看到寫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門」的匾額及題字。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 佛教中的「不二」,才是佛法的靈魂,宇宙間的真理
    一切佛法不是二法,自心也不是二法,佛道本自清淨,也沒有種種分別相可得,這就是佛法的「不二」。這個「不二」延伸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一體,佛是眾生,眾生是佛,凡夫迷惑分別則成為凡夫,凡夫放下、不執著,就是佛。
  • 「 不二 」 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教你不再 「 犯二 」
    有些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或「不二法門」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挺有意思的。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 佛教:學佛學什麼?
    自佛教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無數。對於許多普通信眾來說,也許學了一輩子佛都不知學佛學些什麼,久而久之,見燒香拜佛得不到福報,便對佛教產生了懷疑,甚至以為佛教是在搞「迷信」。那麼,學佛學什麼呢?《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佛學知識丨佛教中所說的輪迴是什麼意思?
    輪迴(佛教解釋)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佛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 佛學在線佛教用品開光法物--香包掛件,廣結善緣,低價結緣流通
    網址:http://foxue.org/     下設:佛學在線文化傳媒公司,承接佛教經書的編輯、排版、校對等,自2015年組織編撰《乾隆大藏經》簡體、加拼音、加標點、分段分句等,現有完成幾乎所有的佛教相關的經文的電子文檔,並且都經過認真的校對
  • 佛學基礎佛教五戒
  • 趙鬥順手握橘子,意思就是我還會再犯?
    而就在前幾天出獄的趙鬥順不但沒有吃豆腐以表今後要做一個清白的人,手中反而還拿了一個橘子,這個橘子鮮豔的顏色引起了人們都注意,都在好奇他為什麼要拿個橘子。對於橘子的問題,法務部相關人士表示:「我們沒有提供橘子,這個橘子是從昨天開始就在官用車輛上的」,「可能是因為趙鬥順感到不安,所以在車裡一直(將橘子)拿在手上摸來摸去,好像是稀裡糊塗地就拿下來了」。
  • 佛教:人不要去算命,人生是自己掌握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
    其實在佛教裡面我們是不提倡算命的。先不說算命的準確不準確,就算你算出來結果了,你不去有作為,你不去勞作又有什麼意義呢。知道了後果又能怎樣?正常的行走路線是對的,但是你提前知道了結果,可能會鬆懈,一鬆懈就導致結果不是對的了。佛教告誡我們,人生是自己掌握的。我們現在吃的果是我們前世所種的因,我們現在種的因是下世才出果。有什麼好算命的。
  • 大乘佛教是如何興起的?羅漢夢遺事件,究竟給佛教帶來了什麼
    上一期我們說了佛教的發展歷史,也說過,引起佛教分裂的關鍵樞紐就是一個叫「大天」的僧人曾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羅漢原來也會夢遺,而這一分歧自然也將佛教分割成幾派,就是說既然羅漢可以夢遺,那佛陀吃喝拉撒自然也是肯定的,而還有一派卻就此將佛陀立上神壇,他們就認為佛陀是超越了凡人存在的,連吃喝都是完全沒必要的,怎麼可能還會拉撒,這一派別最終就發展成了大乘佛教。
  • 當進化心理學遇上佛學:原來世間的種種道理,佛陀早已言明
    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創建了佛教。至今為止,佛教已躋身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甚至可以說,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釋家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但是對於像我一樣沒有宗教背景,並且從小受到科學教育薰陶的家庭來說,佛教依然是陌生而神秘的。
  • 金庸的佛學造詣亦不容忽視
    金庸談「色蘊」1977年,金庸在閱讀佛教書籍之餘,寫了篇題為《談色蘊》的讀書筆記。二、因緣、空、非我——身體的形成和消逝,是由於各種關係和條件(因緣),所以是「空」的。身體無常,不穩定、依賴於其他的關係和條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因此身體不是「真正的我」——非我。三、解脫——要解脫生命中的大痛苦,得到永遠而真正的自由自在,第一步是正確認識肉體(色蘊)並非「真我」。
  • 「迴光返照」是什麼意思?修佛者:這個境界,一般人達不到
    在生活當中,也許我們聽過一個詞,叫做迴光返照,這在詞原本是用於佛教和道教的用語。到後來民間的人們將迴光返照作為形容將臨死時精神振作者稱為迴光返照。"迴光返照"是什麼意思?修佛者:這個境界,一般人達不到。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佛教當中"迴光返照"的佛學含義吧!
  • 語文園地二(小學二年級上冊,掌握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進入小學二年級後,要學習的字詞越來越多,有時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生字,這時如果有一種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查找到該字的讀音、意思、組詞等,那麼對學習的幫助非常大——今天我們就將學習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語文園地二》查字典如上圖,在「查字典」中給出了一段兒歌,可是這段兒歌中出現了許多還沒有學習過的生字,遇到生字不認識怎麼辦
  • 語文園地五(小學二年級上冊,成語故事刻舟求劍)
    語文園地五(小學二年級上冊)在小學二年級語文園地五安排了「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和「我愛閱讀」共五部分內容,下面就跟著丹格教育的老師一起來預習或複習一下這部分內容吧語文園地五(小學二年級上冊)在識字加油站中,每組「音同(近)形不同」,這些字都有一個共同的部分,但是偏旁卻不相同,所表示的意義和偏旁密切相關。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在佛教寺院裡,這六個字也隨處可見,它們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淨土法門主要就是通過稱念佛號往生淨土,因此,在佛教裡,這句「阿彌陀佛」被人稱誦得最為廣泛,幾乎所有的出家修行人都要日日念此佛號,精進道業。許多信佛的善信也喜歡念這句佛號,但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讀音都不正確,這樣就容易鬧笑話,也會讓人更加迷惑,於學佛修行是無益的。
  • 《與佛學報館書》-02
    印祖在上面勸大家要對法寶生起恭敬,不要褻瀆。今天開始的第二段風格為之一變,主要闡述對世間法的態度,因為當時佛學報館所刊載的不僅是純佛學的內容,可能還有一些對於時事的評論。可能當時報館版面上對時事的評論所持的立場比較尖銳,印祖對這個內容頗不以為然,所以就以一個具足德行的過來人的姿態,對他們的評論進行了一番帶有呵斥性的糾偏。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這六個字是佛教專用語,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誠心恭敬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可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對於學佛修行之人,對這六個字的含義應該都比較清楚,但對於許多未皈依佛門的普通大眾,對這六個字的認識乃至讀音都是比較含糊的。如果不知其然而只是一味誦讀,功德也就散了。「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不要再愚痴了!
  • 二年級語文園地五,確定是在做題?邊玩邊學,更有意思!
    第五單元馬上結束了,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和知識點?肯定是常見的一些題型題目。在說語文園地五前,我們先看看第五單元的知識點:字、詞、句、閱讀重點。近義詞是意思相近的兩組詞。反義詞是意思相反的兩組詞。如:大對小,多對少…又如:喜歡對喜愛,開心對快樂…量詞搭配和詞語搭配也是這幾年常考必考的題型。而帶「言」「語」的詞語看似一頭霧見,實則記憶有法,具體見語文園地五的方式進行練習。
  • 這10條佛教常識,看你知道幾條,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佛教不僅重理論,更重實修,佛學是實踐之學,更是證悟之學。佛教不僅讓你明白人生的真理,讓要求你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去實證,求修行。二、佛是神嗎?佛陀從來不是神,而是一個人,他沒有神通,和我們一樣會困惑和痛苦。正是因為感覺到了生活中的困惑和痛苦,他才離開了妻子和兒子,遠離了世俗的生活,獨自走上了修行之路。經過多年的修行而圓滿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