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玄奘最敬佩的僧,是西行的引路人

2021-02-18 讀史

公元400年,一個和尚踏上了西行的第一步。

他不是玄奘,現在還是魏晉南北朝時代,兩百年後歷史才會翻到大唐。

佛教在這個時代已經自然生長起來。

尊佛,滅佛,一波一波的運動混亂交織著。佛教是新生的外來事物,在這持續數百年的亂世裡,誰也不知道佛是毒草,還是解藥。

一座座寺廟拔地而起,一窟窟佛像莊嚴肅穆,佛經呢喃唱語,典香餘潤綿長。

但是佛初傳的時代,是染著鮮血的。

公元390年,後燕豪強吳柱聚眾千人起事,僧人法長稱帝,十萬僧俗禍亂河北,為害一方。

這件事最終成為了那個和尚西行的契機。

「貧僧法顯,西行取戒律,不至不歸。」

戒律就是佛教的行為規範準則,在佛教傳入中原的時候,戒律意外地失去了。

佛教的戒律有點像我們現行的法律,是規範自身行徑的尺度。而戒律的丟失,直接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僧人,只能空談大義,而無法有著統一的克己的規範。

以至於連僧人稱帝的鬧劇都上演了。

法顯要為佛取來束縛手腳的枷鎖。

如果嘴裡舌燦蓮花,手上卻濫殺無辜,那還配稱什麼佛!

洗得發白的僧袍,為數不多的盤纏,舊布裹著的包袱。就這樣簡單到尋常的裝束,法顯領著一隊人走上了西行的道路。

他們是法顯的夥伴,朋友,還有信徒。

他們明白法顯的心事,明白戒律的可貴。

亦願為了這個使命,傾付一生。

茫茫象磧,長川吐赫日之光;

浩浩鯨波,巨壑起滔天之浪。

獨步鐵門之外,亙萬嶺而投身;

孤漂銅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唐 義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義淨說:「顯法師則創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

在西行取經的路上,法顯才是真正的開創者。和玄奘不同,法顯基本上是一個尋常的行腳僧,沒有帶著王命,沒有帶著寄託,只帶著一腔孤勇和自我宏願。

然而當法顯一行十餘人踏上西域的時候,他已經年過花甲。

而玄奘西行的時候,不過二十七歲。

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家還能夠徵服萬裡荊棘的求法路麼?

法顯告訴了我們,可以。

公元400年,法顯沿著西漢張騫通西域的道路往西,經過南涼,北涼張掖,再過西涼敦煌,進入了沙漠地帶。

 

法顯的《佛國記》是這樣記錄沙漠的: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

這是真正的荒野,連一根小草都吝嗇著自己的蹤影。

千百年來,不知道多少西行的人葬身於這沒有盡頭的沙漠,他們的枯骨成了後人的指路標。太陽在天空刺眼灼熱,可你卻只能靠著它來斷定方向。

白天酷熱難耐,陽光像是要磨壞皮膚。夜晚陰風不止,如百鬼夜哭。法顯只有打坐,才能隔絕外界的幹擾。

心承受不了,就是走向死亡的第一步。

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枯骨是千千萬萬個沒有成功的法顯。

誰不害怕死亡呢?只是有些事情比死亡更加重要罷了。

 

法顯跋涉了十七個晝夜,終於穿越了沙漠,到達了鄯善(今新疆若羌)。

鄯善來自曾經的樓蘭古國,公元6世紀消失。一百多年前,曾經有一位和法顯一樣懷揣取經志願的老僧朱士行,也邁著老邁的身子,穿越了沙漠到達了這裡,在于闐取得《大品般若經》。

這裡就是前人的極限了,從這裡開始,每一步法顯都在創造歷史。

想要進入天竺,只有從竭叉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往西要穿過蔥嶺(帕米爾高原)才能進入南亞。

而蔥嶺是法顯西行路上的第二個難關。

「冬夏有雪,又有毒龍(或為雪崩),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

蔥嶺海拔六七千米,終年積雪,山路崎嶇,狂風不停。法顯一行人在峭壁間攀行,一個不小心就會墜落深淵,成為不腐不爛的雪屍。

艱難地越過蔥嶺,法顯到達了亞洲西部蘇納曼山北部的小雪山(今阿富汗喀布爾城東南)。

蘇納曼山終年積雪,夏冬同色,你永遠沒法預測下一秒是否會有雪崩到來。冰涼刺骨的溫度,一次次挑戰著法顯一行的極限,考驗著他們的決心。

只要心裡一個念頭放棄,那就再也邁不動步子了。

更有不住的寒流襲來,像刀子一樣在皮膚上划過,同行的慧景終於支持不住了。

「我不行了,你們快走吧。」

「不行,你不能死在這裡,我們要去的地方就在前面,佛就在前面,你怎麼可以死去呢?」

「你們快走吧,不能一起死在這裡。」

慧景病死在了旅途的終點線前,面對生命的無常,法顯也只能抹眼淚,越過同伴的屍體繼續前行。

走過無盡的黑夜,黎明總會破曉而出。

法顯終於到達了南亞,但是距離佛國依然還遠。

異域來客總會被本地人提防,語言習俗各種的差異是他們登上南亞後遇上的第三個磨難。

一路上法顯小心翼翼,虔誠樸素,在經歷了羅夷,毗茶等30餘國,終於在公元405年到達了印度中天竺笈多王朝。

《佛國記》,對印度的佛教發展和佛祖的生平傳說記錄佔了全書的主要篇幅。

這是屬於法顯的聖地巡禮,他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到了最崇拜,最幻想的國度。像是軍迷碰到了最新的武器,像是粉絲遇上了最喜歡的愛豆(偶像)。

遇上了最喜歡的,就是人生最大的驚喜。更何況這份喜悅,是用萬裡跋涉,是用數不盡的艱難才換回來的。

所以,更加珍惜。

法顯追隨佛祖的足跡。

在論民園,參拜佛祖的誕生地。

然後渡河南下來到華氏城,看僧侶洪聲朗誦經文。

在車帝石室,誦經理解經典。

在鹿野苑精舍「聽」佛祖初轉法輪(講解佛法)。

 

法顯遍訪了佛祖遺蹟之後,回到了華氏城,在這裡住了三年(405-407),學習梵文梵語,抄寫佛經。收集了《摩訶僧祗律》、《雜阿毗曇心》等六部佛教經典。

三年後,一路陪伴法顯達到天竺的道整看到印度戒律齊全,適合修行,決定留下來不回國了。

法顯很難過。

但他,還是決定必須將這些佛教經典帶回中國。

法顯決心回國時,已經七十歲了,在那個年代已經算得上高壽了。

他打算從海路回國,經過瞻波大國來到多摩梨帝國(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坦姆拉克),就是海邊了。

公元409年,法顯搭商船航行14晝夜,到達了獅子國(今斯裡蘭卡)。

傳說獅子國本來沒有人住,只有一些妖怪,但是會有一些商人跟妖怪交易,交易的時候,妖怪不現身,把寶物放好,商人按照上面寫的價格付錢,拿走寶物。

因為商人常來常往,周圍國家的人聽說這裡富裕,就漸漸遷入,成為了一個國家。

法顯參拜無畏山僧廟,他雙手合十俯身。

青玉的佛像不曾言語,睿智的眼睛,卻像是參透了法顯十年的坎坷。

孤懸海外,身若浮沉。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供奉臺上,法顯看到了一把來自中國的白娟扇,他想起了故國,淚水沿著皺紋奔湧而下。

原來佛心如此堅韌的人,在漂泊多年後,看到故鄉的一點點小事物,也會忍不住。

在這裡,法顯不是一個為了佛無懼前程的苦行僧,他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思鄉客。

十多年前,同行十餘人從長安出發。或中途停留,或死亡,到了歸國的路上,卻只剩下法顯一人。

佛是孤獨的麼?

也許吧,每個偉大的人都是孤獨的。

 

法顯從獅子國跟商船向東北前往廣州,路上遇到了風暴,船隻漏水,好不容易挺過了狂風,船隻才有空歇息補好破損,九十天後到達了耶婆提國。

法顯在這住了五個月,又跟商船向東北前往廣州,結果又遇到了黑風暴。商人認為就是因為搭載了法顯這樣一位和尚才遭了這樣的大難,要把法顯丟到海島上去。

幸好有其他商人求情,法顯才免遭此難。

黑風暴讓船隻偏離了航線,一直航行了八十多天,船上的糧食全都吃光了,才終於見到了海岸線。

「見藜藿菜依然,知是漢地。」

不論過了多久,家鄉的野菜,我依然能夠一眼認出。

法顯僅僅用了十個字來記錄回國的場景,卻是一場久別重逢最好的答案。

無數次,讀此字句依舊感慨不已。倘若你流浪多年,又會用什麼來辨識家鄉呢?是那一棵老樹,還是一株無人問津的野草?

也許越過無數的山丘,才知道山的那頭早已無人等候。

迎接你的是,是一茬茬搖搖擺擺的藜藿菜。

「歡迎回來。」

法顯在山東即墨上岸。

歷經十三年,走過三十餘國,法顯歸國時已經年逾古稀。

但是六十歲的這場西行,卻仿佛是他的重生。

未西行前也許他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行腳僧,是這場西行讓他徹底涅槃了。

人只有超越苦難才值得被尊敬,法顯如是。

有的人,還活著但是心已經死了。

有的人雖然老了,但是心還年輕著。

而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應當去敬畏這這樣的遠行,敬畏著這樣一個人的長徵。

世界很大,被人類墾殖的地盤實在是其中很小的一塊,人類卻為了這小小的地盤打得你死我活。

而在這地盤之外,就是生靈罕至的荒野。

每一個徵服了荒野的人都值得敬畏,畢竟荒野從來都殘酷得不講道理。

每一個佛教的行者,於其說是去取經,更像是在做一種生命的證言。

為懦弱的人類證明勇氣,為孱弱的人類證明堅強。

我更覺得就是因為這樣堅韌的生命存在,我們的未來才更加有希望。

即使前路漫長,看看星空,它會為你照亮方向。

西行的路上不可謂不苦,穿過沙漠,爬過雪山,邁過人海,終於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行在路上,他的同伴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故國的人民在亂世裡艱難地掙扎。

可是法顯從未放棄。

法顯一邊自身的生命受到威脅,一邊卻為其他的生命祈禱。

這樣,佛就產生了。

佛是一種更為堅韌的生命形式,能夠對艱難困苦一笑了之。

佛在哪裡?

我想,

人在路上,

佛就在心上。

相關焦點

  • 玄奘西行背後的故事,真實的歷史比《西遊記》還要曲折
    說起玄奘西行,那自然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在歷史上,真實的玄奘這一趟西行卻是名很順,但言不正。言,規則也。在西遊記當中,玄奘法師與唐太宗結拜為兄弟,為拯救黎民百姓,被唐太宗委以重任,然而這一切都是作者編撰的故事而已。
  • 玄奘西行取真經,經歷重重困難,是為了什麼呢?
    提起玄奘,大家一定會想起《西遊記》。劇中唐僧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返回大唐。但是玄奘取經是為了什麼呢?玄奘,原名陳禕,13歲出家為僧,玄奘是他的法號。早年他拜訪國內名僧,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
  • 《西遊記》誤導我們多年,真實的玄奘西行竟然如此骨感
    《西遊記》作為中國最優秀的玄幻題材小說,其故事情節已經深入每個國人心中,從86版《西遊記》電視劇到周星馳「大話西遊」題材的電影,可以說唐僧四人西行的故事儼然成為真實的歷史事件。可其實《西遊記》誤導我們多年,真正的玄奘西行十分骨感。
  • 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宣傳片以抽象的器樂作為主角,去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用笛和簫描摹玄奘、用箜篌表現高昌公主……從未聽說過這樣的方式
  • 還原一個真實的西遊記,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傳奇
    西遊記是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文學著作,這本書描寫了唐僧玄奘法師與三名弟子西天取經的故事,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玄奘法師的西行故事,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玄奘。玄奘法師西行路線圖抵達那爛陀寺後,玄奘受到了國賓級別的待遇,四位最高長老和眾僧人為其接風洗塵。
  • 玄奘西行丨姜瑩與她的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
    新創作·《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創作靈感的閃現來自《又見國樂》全國巡演之時,在姜瑩的潛意識中仍隱藏有許多自己迫切去表達的理念和內容,如果可以像西方歌劇那樣,用民族器樂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會不會使音樂表達更具張力,又會不會是自己創作生命中的一次巨大挑戰?於是姜瑩便下決心要做好這樣一部民族器樂劇。
  • 國匠巨製《玄奘西行》寧波即將開演!
    而這部由中央民族樂團出品的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給出了令人震撼的回答。佛祖的召喚愈來愈近,引路人早已恭候多時,那爛陀就在前方。白東偉、高傑、王龍、李濤、馬鈺、羅峰、鮑龍飛、祝子鑫、劉揚、吳學偉、徐心方、袁可  飾演印度群僧;嗩吶演奏:林富國、王寧、朱大鵬、袁子林、姚笛、王榮非 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玄奘不忘初心、歷經艱辛、終抵佛國。
  • 現在才發現,原來真實歷史中玄奘西行取經是瞞著唐太宗偷偷去的~
    他覺得,佛學上許多精微奧義不能貫通,根源就在於經典在翻譯過程中存在誤讀,而許多重要的佛學文獻根本就沒有到過東土大唐。於是,年輕的玄奘法師,下決心西行印度求取真經。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農曆四月,年僅二十七歲的玄奘法師不顧朝廷禁止國民出境的命令混入出城逃荒的百姓中偷偷跑出長安,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玄奘悄悄離開長安後,經秦州、蘭州,輾轉到達河西重鎮涼州。
  • 豆瓣高分紀錄片還原真實的玄奘西行
    九死一生的孤旅你以為玄奘西行前,是大唐天子的御弟嗎?哪有那麼風光,玄奘離國時的真正身份卻是偷渡客。他是在朝廷明令禁止西行的情況下偷偷出關,甚至在邊境一度被通緝,路過烽火臺的時候,險些喪命在弓箭中。穿越沙漠時遇上沙塵暴,玄奘一失手把水壺打翻,四天五夜沒進一滴水,他仍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
  • 記錄片《玄奘文化千年路》(全七集)第二集 為將聖法傳天地 萬死無辭向西行
    玄奘大師聽到這訊息後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應該要前往印度受學這部佛法文化上最重要的根本論,然後帶回中國翻譯出來,開顯真義。如此才能徹底釐清中土法師們的困惑,解決中國學人長久以來的諍論。 旁白:唐朝對於僧籍的管理非常嚴格,也限制百姓不得隨意離開長安。對外的關防非常嚴厲,任何人都不得隨意離開國境。
  • 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目的竟是……
    貞觀十九年,剛剛回到唐朝都城長安的玄奘完成了西域藏經的偉大壯舉。他把自己對西域的認識口授給了他的弟子,邊寫了《大唐西域記》。在國外旅行了16年(玄奘在貞觀出了三年門),在其他地方寫陌生的人和事是很自然的。但在玄奘,這有點不合理。唐代西域很重要的一點是,玄奘非常希望學習經文。回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快組織梵文佛經的翻譯,但如何先寫遊記呢?
  • 玄奘西行:用音畫做背景,以民樂講故事
    或許會有人覺得,《玄奘西行》不過是堆砌樂器的種類而已,不夠直抵人心。但倘若沒有這部劇,我們又何從如此完整地感受到民族樂器的紛繁魅力?而要說這部劇中有沒有直抵人心的戲碼,我印象最深的當屬第五場《問路》。不同於詩僧賈島「松下問童子」的恬趣,《玄奘西行》中的「問路」則要顯得深沉得多。在這場玄奘前往沙漠的過場戲中,阮演奏家馮滿天老師的戲劇表演天賦,無疑令然擊掌讚嘆。在蒼涼曠遠如仙樂般的阮聲中,他仿佛放空一切的世外高人,與天地融為一體。那一刻,舞臺上的漫天星辰,既灑進了玄奘心中,也落進了我們心底。
  • 玄奘大師: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模範人物
    西行之路,或山高道險,或風雪交加;或盜匪洗劫,或缺食斷飲。唐太宗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遠邁,杖策孤徵,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飛,空外迷滅。萬裡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窗,躡霜雨而前躍。
  • 玄奘法師圓寂日 | 矢志不渝的玄奘法師
    為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玄奘大師發願前往天竺尋訪原始梵本經典,探求佛法真義。貞觀元年(627年),法師決意西行。因從中土前往西域,必須要得到皇帝的特許,他二度上表陳情,但沒有獲得批准。但他仍冒險出關,由長安經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蘭州抵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可是剛到不久,長安的追捕令也緊隨其至。法師唯有晝伏夜行,歷盡艱險,穿過甘肅走廊,抵達瓜州(今甘肅西北部),不顧留難,執意前行。
  • 高僧傳 | 大唐玄奘!
    玄奘俗名陳禕(yī),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他的高祖是北魏的清河太守,他的爺爺是北齊時的國子博士,他的父親是隋朝的江陵縣令。玄奘五歲時母親去世,不久,他的父親便辭去官職,隱居起來。玄奘有四個兄弟,而他是最小的幼子。二哥陳素早已出家為僧,法號長捷。而玄奘跟著父親學習儒家經典,父親對這個聰穎、勤奮的幼子也十分寵愛。然而,在玄奘十歲時,父親也病故了。
  • 高僧傳 | 大唐玄奘
    玄奘俗名陳禕(yī),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族。他的高祖是北魏的清河太守,他的爺爺是北齊時的國子博士,他的父親是隋朝的江陵縣令。玄奘五歲時母親去世,不久,他的父親便辭去官職,隱居起來。玄奘有四個兄弟,而他是最小的幼子。二哥陳素早已出家為僧,法號長捷。而玄奘跟著父親學習儒家經典,父親對這個聰穎、勤奮的幼子也十分寵愛。然而,在玄奘十歲時,父親也病故了。
  • 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
    而永不言棄、捨身求法,則詮釋了《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的靈魂所在。他也因之享有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宗教、文化、探險、外交行動第一人的地位。於是,古往今來,不斷有大家們在自己身處的時代對高僧法顯大師的仰望——1983年榮獲聯合國和平獎的日本學者、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贊曰:「《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和翻譯的這兩種律典,在具有長達幾千年歷史的中國,這是首次完成了足以留存史冊的大長徵。無論是玄奘大師還是義淨大師,對於其它許多求法僧來說,《佛國記》已成他們去天竺的路標。」
  • 玄奘真的有三個傳奇的徒弟
    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陳褘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當時就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話從陳褘嘴裡脫口而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本來就欣賞他的相貌,又驚佩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讓他參加了考試,最終被破格錄取。
  • 神化的唐僧與真實的玄奘
    小說與歷史總是有出入的,真實的玄奘西行取經的傳奇又是怎樣的呢?縱觀中國歷史,西行者不止玄奘一人,在他之前曾有東晉僧人法顯的成功及其所撰的《佛國記》,這激發了玄奘求取佛教經典的決心。另外,促使玄奘西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玄奘早期活動時期是中國由繁榮的學派佛教向宗派佛教的過渡時期。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十八:唐玄奘(上)
    玄奘於唐武德九年,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高僧戒賢的弟子。玄奘聽他說戒賢在那爛陀寺講《喻迦師地論》,非常嚮往,從此立下了西行求法的決心。貞觀元年(627)玄奘未獲唐太宗批准,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