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取真經,經歷重重困難,是為了什麼呢?

2021-01-07 歡聲笑語說快樂

提起玄奘,大家一定會想起《西遊記》。劇中唐僧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返回大唐。但是玄奘取經是為了什麼呢?

玄奘,原名陳禕,13歲出家為僧,玄奘是他的法號。早年他拜訪國內名僧,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玄奘在西行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唐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 。唐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麼不報導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太宗說:「法師出家後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太宗勸玄奘棄佛還俗的要求與他翻譯佛經、弘揚佛法的宗旨相違背,遭到了玄奘的斷然拒絕。唐太宗仍不放棄,常常「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如貞觀十九年,唐朝進軍遼東,太宗要求玄奘觀戰,再次提出還俗的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還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陳明再三,表示「守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願也」。唐高宗李治上臺以後,也多次提出令玄奘棄緇還俗的要求。為了擺脫唐初統治者的控制,玄奘提出回家鄉少林寺翻譯佛經。

玄奘西行的影響巨大,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闢了一個新時代。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
    ,這太難,對於國樂家們來說,這何嘗不是一次「取真經」。《玄奘西行》將給出自己的答案。臺上演的是一千年前的玄奘大師,他隻身離開長安,是想知道,佛法的真諦究竟是什麼?臺下,兩年多的時間裡,對於《玄奘西行》的各位國樂家們來說,他們取的真經是,如何完成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樂劇。
  • 玄奘西行背後的故事,真實的歷史比《西遊記》還要曲折
    說起玄奘西行,那自然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在歷史上,真實的玄奘這一趟西行卻是名很順,但言不正。言,規則也。在西遊記當中,玄奘法師與唐太宗結拜為兄弟,為拯救黎民百姓,被唐太宗委以重任,然而這一切都是作者編撰的故事而已。
  • 豆瓣高分紀錄片還原真實的玄奘西行
    那麼真實的玄奘法師又是怎樣的呢?央視拍了一部真正以唐僧為主角的「西遊記」——《玄奘之路》,豆瓣網友給出了9.5高分,和86版《西遊記》平起平坐,這12集短片,盡最大的努力還原了歷史,講述了玄奘法師為求大乘佛法,歷經19年,穿越110個國家,經歷磨難帶回真經重返祖國的故事。沒有齊天大聖、天蓬元帥,也沒有妖魔鬼怪、兒女情長,玄奘本身,就是部傳奇。
  • 《玄奘法師傳》:不畏艱險求真經
    摘自:慧立法 著 《玄奘法師傳》 華文出版社 2011年10月 閱讀提示:唐代高僧玄奘正是此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佛教文明在東方復興的重要使者。
  • 現在才發現,原來真實歷史中玄奘西行取經是瞞著唐太宗偷偷去的~
    於是,年輕的玄奘法師,下決心西行印度求取真經。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農曆四月,年僅二十七歲的玄奘法師不顧朝廷禁止國民出境的命令混入出城逃荒的百姓中偷偷跑出長安,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玄奘悄悄離開長安後,經秦州、蘭州,輾轉到達河西重鎮涼州。然而,玄奘的行蹤還是引起了涼州李大亮的注意。
  • 玄奘西行:用音畫做背景,以民樂講故事
    意境是中國美學中重要的評判標準,一幅畫、一首詩、甚至一部電影,人們都會用意境深遠來表達讚美,《玄奘西行》的每一幕舞臺設計都頗有意境,言有盡,樂有盡,但是意無窮。魯迅先生曾高度評價玄奘,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的使者」。玄奘西行,歷時17年,經歷了艱難險阻、九死一生,他不但取回了真經,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對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的記載。
  • 《西遊記》誤導我們多年,真實的玄奘西行竟然如此骨感
    《西遊記》作為中國最優秀的玄幻題材小說,其故事情節已經深入每個國人心中,從86版《西遊記》電視劇到周星馳「大話西遊」題材的電影,可以說唐僧四人西行的故事儼然成為真實的歷史事件。可其實《西遊記》誤導我們多年,真正的玄奘西行十分骨感。
  • 【鳳鳴詩刊】同題詩會 2017 (第32期)|| 唐僧苦取真經佛,坎坷西行千古名
    詠西遊記文/夢白西天路上四人行,險象環生去遠徵。為取真經嘗盡苦,肯求菩薩保清平。西遊記文/江南詩路慈悲仁善古今傳,老子精神示世前。四怪雷鳴終患難,三途苦嘆受迍邅。功圓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極大千。承受煎難才覺悟,不渝堅韌脫金蟬。
  • 豆瓣只有5.4分,歷時17年求取真經!《大唐玄奘》隱藏的佛陀智慧
    《大唐玄奘》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5.4分。由黃曉明主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主演的原因,所以評分才那麼低,但是這不重要。影片講述歷史上的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7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天竺取經的傳奇故事。
  • 玄奘西行丨姜瑩與她的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
    新創作·《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創作靈感的閃現來自《又見國樂》全國巡演之時,在姜瑩的潛意識中仍隱藏有許多自己迫切去表達的理念和內容,如果可以像西方歌劇那樣,用民族器樂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會不會使音樂表達更具張力,又會不會是自己創作生命中的一次巨大挑戰?於是姜瑩便下決心要做好這樣一部民族器樂劇。
  • 玄奘,原來你是這樣的唐僧
    你以為玄奘就這樣認慫了嗎?並沒有。 如果遇到困難就逃避,那就不是玄奘了。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才取得真經。而玄奘的朝聖之路,何止九九八十一難。 玄奘躲過官府的重重追捕,剛剛離開玉門關,踏上第一片沙漠時,就出現了意外。
  • 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目的竟是……
    在玄奘西遊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大唐西域記》都把西遊記描寫得極其坎坷艱辛。玄奘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個人或幾個追隨者。但事實上,玄奘不僅有四個弟子,還有二十多個追隨者。有足夠的銀子和錢再花20年。發生什麼事?
  • 《大唐玄奘》代表內地申奧!黃曉明夫婦頂起中國電影半邊天!
    為什麼《大唐玄奘》能夠打倒《長江圖》衝奧呢?不管是哪種原因,或許更主要的是《大唐玄奘》不僅在故事上極其還原真實歷史,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造型上,為貼合史實,也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僅憑「寧可西去一步死,絕不東回半步生」的一念之執,他一路西行途徑百國,漫漫長途一走就是五萬裡。
  • 西行的法師和東渡的佛法……
    最終上蒼垂憐,讓他們求得真法,爾後他們又度過重重劫難才得以回國,將真正的佛法發宏光大。生死關頭、重重劫難,不改夙願,西行是求法,東渡是弘法,就讓我們將身心融入他們西行的腳步中,去聆聽那一步一個腳印中的梵音吧!
  • 千辛萬苦取得真經,然後呢?
    如來佛祖在大雷音寺親切接見了來自遙遠東方的取經團隊,賓主雙方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深入坦誠的交流,雖然在傳經過程中,與個別工作人員發生了一點小小的不愉快,但最終總算取到了真經,全體人員接受了如來的表彰,衣錦還鄉,滿載而歸。此時,熟悉的音樂再次響起: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出演職員字幕,全劇終。然後呢?不知道,吳承恩沒寫。
  • 他是玄奘最敬佩的僧,是西行的引路人
    這件事最終成為了那個和尚西行的契機。「貧僧法顯,西行取戒律,不至不歸。」戒律就是佛教的行為規範準則,在佛教傳入中原的時候,戒律意外地失去了。佛教的戒律有點像我們現行的法律,是規範自身行徑的尺度。而戒律的丟失,直接導致了魏晉南北朝的僧人,只能空談大義,而無法有著統一的克己的規範。以至於連僧人稱帝的鬧劇都上演了。
  • 13歲玄奘出家,稱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摘要]這種細節片中不止一處,編劇肯定是故意要將《西遊記》和史實混在一起,比如片中出現流沙河、火焰山,為了表現求取真經不易呼應那第八十一難,也讓玄奘的經書掉進了水裡…… 這種細節片中不止一處,編劇肯定是故意要將《西遊記》和史實混在一起,比如片中出現流沙河、火焰山,為了表現求取真經不易呼應那第八十一難,也讓玄奘的經書掉進了水裡……這樣實在容易造成誤解,而且都這樣了,就不要說「就是希望現在的年輕觀眾能真正了解這段歷史」這種話吧。
  • 求經崇聖 問道西行
    ——致敬玄奘大師西行取經1388年上海交通大學李鋼教授、姚君喜教授書畫作品展」,是本系列活動的首場展覽。佛教文化藝術的傳播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值此大唐玄奘法師西行求經1388年之際,為傳播絲路文化,弘揚華夏傳統,探索新絲路藝術,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李鋼教授、姚君喜教授於教學之餘,創作書畫作品、瓷器、扇面等近200件,特舉辦重點以佛教文化傳播為主要內容,致敬玄奘大師西行求經為主題的書畫展覽,進而探索「新絲綢之路」藝術文化的發展途徑和方向。
  • 還原歷史上的唐玄奘:與小說裡的相差甚遠
    唐玄奘天資聰慧、求知真切,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到西方求取真經。玄奘在異國他鄉遊學整整18年的時間,他的學識修養和個人品德備受好評與稱讚,他所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是深遠的。青年講學,發現問題,萌生西行的想法唐玄奘於公元602年出生在河南洛陽,當時他的名字叫做陳禕,是他父親陳惠的第四個孩子。
  • 唐僧有很多個,玄奘只有一個他
    高昌國王開口,只要玄奘留在高昌,全國國民以神明待之,侍奉終生。然而玄奘不為所動,謝絕了高昌王的厚意,竟然不眠不休不食不飲以明志,他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撼動了欲以權相逼他留下的國王,最終高昌放他西行。 此刻他明白,動身回東土大唐的時候到了, 「西行取經就是為了把真經帶回去」,東回的態度亦如同當年的西行般堅定,回東土後,玄奘法師一生最大的宏願便是將梵文真經譯成漢文,歷經19年,玄奘法師共譯真經1330卷,為後人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寶貴的智慧與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