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學上的傑作,禹貢地域圖,佛國記(下)

2021-01-18 就想問問我是誰

大家好,跟著莉莉看歷史,今天和大家講一講《禹貢地域圖》和《佛國記》——地圖、地理學上的傑作。

西漢末年以後,天竺(今印度).的佛教逐漸傳人中國。天竺和西域(今新疆一帶)的僧侶不斷東來傳教。但他們傳譯的佛經,或經本不全,或轉譯失真,在佛學研究中常常發生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魏晉時期,中原經常戰亂,佛教開始盛行,中國僧侶為了深入研究佛學和廣泛傳播佛律,希望親赴西天—天竺留學,到佛教聖地求法取經,形成了西行求法的運動。最早開始西行求法的,是曹魏末年的朱士行,但他只到了當時的於聞(今新疆和聞),井未到達天竺。兩普時期,西行求法的僧侶一時湧起,但是先於法顯到達天竺的人也極少。為了使佛教戒律(法規)「流通漢地」,法顯決心「乘危復險」親去天竺「求戒律」。

三九九年(後秦姚興弘始元年,東晉安帝隆安三年)三月,年已六十多歲的法顯開始踏上西行求法的徵途。他和慧景等五人從長安(今西安市)結伴出發,行至張掖(今甘肅張掖),寶雲等五人又隨之同行。他們從敦煌西走,經過「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長達一千五百裡的戈壁流沙,到了鄯善(今新疆若羌縣)、烏夷(今新疆焉者縣)。又經過「中無居民,涉行艱難」的塔克拉瑪千大沙漠,到了於聞。然後沿著崑崙山北的古道前行,越過險峻的蔥嶺高原(今帕米爾),渡過新頭河(今印度河),經過北天竺、西天竺(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達中天竺、東天竺、南天竺(今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法顯在中天竺、東天竺、南天竺共住了五年,從事「學梵書、梵語,寫律」,「寫經及畫像」等求律取經、研究佛法和巡禮佛教聖跡活動。

在天竺求律取經結束以後,法顯就取道海路東歸。他從多康梨帝國(今孟加拉國)乘船經海上西南行,到了師子國(今斯裡蘭卡),在這裡停住了二年,繼續求律。他在這裡看到無畏山僧伽藍的青玉像前供奉的一把白絹扇子時,便不禁流出懷念祖國的熱淚。四一一年(義熙七年),他乘船東歸,到了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亞爪哇一帶),停住了五個月,乘船準備回到廣州。但是,途中忽然遭遇「黑風暴雨」,船在海上隨風漂流,漂 過臺灣海峽、長江口,一直漂到青州長廣郡(今山東即墨)的牢山(今青島勞山)。四一二年(義熙八年)七月,崇信佛教的長廣郡太守李疑,知道「沙門持經像乘船泛海而至」的消息,派人迎接法顯登陸。次年七月,法顯從這裡由陸路南至東晉都城建康。

法顯西行求法從陸路跋涉山川西行,從梅路漂洋過海東歸,歷時十五年,行程數萬裡,遍遊中亞、南亞和東南亞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我國僧侶西行求法的著名先驅者。東晉時期的人就稱讚他說:「自大教(佛教)東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法)顯之比」,「感嘆斯人,以為古今罕有」。唐代高僧義淨稱讚說:『觀,失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濱,(法)顯法師則創闢荒途, (玄)獎法師乃中開王路」。法顯確實是「創闢」了陸去海回的「荒途」,並是後來唐代玄獎(俗名唐僧)西行取經的先驅者。他從印度和斯裡蘭卡帶回許多重要的梵文佛經、佛律,回國以後,就在建康道場寺進行翻譯和傳播。大約在四一六年(義熙十二年),他和覺賢等共同譯出《摩訶僧抵眾律》一部,《方等般泥洹經》(也稱《方等大般泥逗經》或《大般泥道經》)六部。他是馳名中外的佛教翻譯家,對中印特別是中斯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於他到了斯裡蘭卡住了二年,他的名字就成了中斯友好的代名詞。迄今斯裡蘭卡還有一個「法顯洞」,就是當年法顯曾經住過並保存下來的古蹟。

法顯在翻譯佛律、佛經的同時,又把他的西行經歷寫成了一部九千五百多字的《佛國記》(又稱《佛遊天竺記》、《歷遊天竺記傳》或《法顯傳》等)。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中外長篇旅行傳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旅行記之一,在文學和地學上:都有重要價值。

《佛國記》以精煉明暢的文筆,樸實簡明的語言,生動具體地記述了當時中亞、印度、斯裡蘭卡等地的地理面貌和風俗人情。它記述了當時印度阿育王建立的石柱及其銘文、雕刻藝術,是我們研究印度阿育王時代歷史的珍貴資料。它對中亞、印度、斯裡蘭卡的山川形勢、物產氣候、經濟生活等情況,作了簡明真實的描述。如描寫蔥嶺高原地帶的地形、氣候及物產等情景說:

「蔥嶺冬夏有雪……順嶺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阻,崖岸險絕。其山唯石,壁立千切,臨之目眩」。「自蔥嶺已 前,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描寫印度河平原的地形是「兩岸皆平地」,中印度的氣候是「寒暑調和,無霜雪。」斯_裡蘭卡「其國和適,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有時節。」這些關於中亞、南亞自然地理景物的描述,在開闊中國人民的地理視野和豐富中國人民的世界地理知識等方面,起了十分乘·要的作用。這部著作,在我國歷代的佛教經錄和經藏中都被收入,除了我國學者外,外國學者也紛紛從事翻譯、整理、研究。它已被先後譯成法文、英文和日文,成為研究亞洲歷史和歷史地理等的重要文獻。

相關焦點

  • 中國地理學上的傑作,禹貢地域圖,佛國記(上)
    大家好,跟著莉莉看歷史,今天和大家講一講《禹貢地域圖》和《佛國記》——地圖、地理學上的傑作。兩晉時期,地圖學、地理學取得了新的成就。西晉的地圖學家裴秀主持編繪了《禹貢地域圖》,提出了繪製地圖的製圖原理「製圖六體」,為我國傳統的製圖學理論莫定了科學基礎。
  • 他是古代科學家,地理學的開創人,最後卻因服用丹藥而亡
    熟悉歷史地理的朋友們知道,西晉有位裴秀所作的《禹貢地域圖》,正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山之作。《禹貢》,是古代經典《尚書》裡專門描寫地理的一篇,對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特產以及其他情況都有在當時看來頗為詳實的描寫。然而,自此以後,秦漢的地理學卻進展的十分緩慢。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上中下全集
    >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呈現中國脊梁的精神風骨。《佛國記——法顯西行》,「西行」的不只是佛國,更是一種捨身求法的精神。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裡》、《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集,每集時長35分鐘。從這高度濃縮成精華的105分鐘,無數觀眾見證了法顯的傳奇一生——從法顯龔家莊的誕生,到仙堂寺受大戒,而後由長安出發,60多歲高齡歷經14年時間、30個國家的茫茫求法之旅。
  • 【佛教電影】《佛國記—法顯西行》
    他以曾擔當《末代皇帝》、《黃飛鴻》等影視片中的角色所歷練出的厚實功底,從形象氣質上,努力接近歷史上真實的高僧法顯,無論是異域的三次落淚,還是尋求戒律的執著,儼然再現了一代高僧本真的風採。  於是,無數分享大片榮光的觀眾,順理成章地看到了借鑑遊戲《羞辱》預告片裡的一些元素,《佛國記——法顯西行》的片頭打開了一扇一千六百年前的世界佛國之門。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
    法顯法師跋山涉水,歷時13年,漂洋過海週遊了東南亞31個國家,寫出了不朽之作《佛國記》。今天和大家分享三集大型佛教史詩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裡》、《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集,每集時長35分鐘。上部《亂世尋法》《佛國記——法顯西行》,「西行」的不只是佛國,更是一種捨身求法的精神。
  • 法顯大師《佛國記》
    於是,人們便認為「唐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其實,早在「唐僧」之前的公元228年,就已經有人去西天取經了,他便是東晉高僧法顯大師。全片合集分上、中、下三部分,時長約102分鐘,採用實景與CG動畫相結合的製作手法,帶您感受法顯大師的艱難取經之路,引您走進那一段困難重重、曲折動蕩的歷史,為您重現一幅如夢如幻的異國風情畫卷、揭曉埋藏千年的傳奇人生,是中國紀錄片裡程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 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
    法顯大師《佛國記》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於是,人們便認為「唐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其實,早在「唐僧」之前的公元228年,就已經有人去西天取經了,他便是東晉高僧法顯大師。
  • 佛國記——法顯西行
    這時的法顯大師時常感慨戒律的缺失,並立下宏誓大願,想要尋求最完整的佛教律法。因為這關係到聖教是否可以無誤紮實地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中國僧團的修行和生活是否可以得到指引、多年戰亂中備受疾苦的百姓又是否能獲得利益。這樣宏大的命題,被這位年老的僧侶毅然決然地體認為是自己一個佛子的重要使命!
  • 地圖上的中國:古人製圖不輸今人,帶你看看中國古地圖的製作史
    《晉書·裴秀傳》載:「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藏於秘府。」文獻有明確記載,裴秀曾製作了《禹貢地域圖》,經過上奏而「藏於秘府」,而這種地圖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貴族們才有機會閱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部《禹貢地域圖》也已經不復存在了。
  • 佛國記
    入夜,油燈下的佛龕為抹掩淚水的父母指明了一條出路。第二天,3歲的小男孩就隨父母來到了附近的寶峰寺,剃度為沙彌,賜號法顯。從此,法顯就開始了在寶峰寺長達40多年的修行。每日敲打木魚,虔誠頌經,在古燈下閱讀著佛教經典,撥轉著古檀佛珠。期間,法顯的父母相繼離世,為父母治喪後,更是了無牽掛的脫離世俗,返回寺院。
  • 地理學:從未磨滅的價值
    今天讀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地理學家聯合會(AAG)主席Susan Hanson教授在《改變世界的10大地理思想》序言中寫道:美國人一般都不會忘記他們在4-5年級時遇到的「地理學」作業:要求在一副空白的美國簡圖上標上州名,在畫有波狀線的圖上確定河流名,或在圖中的粗線條上寫下山脈的名稱。
  • 周末繼續愉快 ● 電影推薦 | 《佛國記》法顯西行 經行萬裡 影響久遠
    《佛國記——法顯西行》是關於佛教歷史的紀錄片,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裡》、《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集,每集時長35分鐘。以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法顯(334-420)東晉(山西臨汾)人。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 地理學的兩個半定律
    地理學是一種偏描述性的科學,甚至有人認為地理學屬於人文學科,不是自然科學,就像我們國家對地理的文理分科一樣——初中高中一直把地理當作文科,然而到了大學,地理學突然又變成了理科——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地理學確實是一門科學,尤其是經過了20世紀50年代末以美國地理學家加裡森(W.L.Garrison)等科學家倡導的地理學計量革命後,大量的數學方法被引入到地理學研究中,促進了地理學由一種描述性的學科向一種定量化的科學發展。
  • 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及介紹
    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複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地理學核心期刊大全(簡介)1、地理學報簡介:《地理學報》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
  • 地理學的11個關鍵概念
    地理學特別關注與此有關的「周期」、「發育」、「演化」、「演替」、「平衡」、「循環」、「閾限」和「突變」等概念。時間是推斷因果關係的一個重要維度,地理學在這個維度上重構過去,解釋現在,預告未來;在此基礎上作出規劃,規劃就是控制和管理變化。時間研究也離不開空間, 「全球化和本土性」就是一個典型的時空概念。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而二程的理學同時又被稱作「洛學」,這便帶上了明顯的地理學和地域色彩。所謂「洛」,即今河南洛陽之地。中國南北方之分一般以長江與黃河間的秦嶺淮河為界,而河南恰處於淮河以北,又因位於中國中東部,稱「天下中原」。二程的祖籍即在洛陽,兩人活動、從政以及創建書院也都主要在北方,後皆卸任辭官回到洛陽靜心講學著述,故世人便將其學派稱作「洛學」。
  • 地理學為什麼成了最奇葩的本科專業
    歷史地看,地理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古老的科學之一,自從古希臘哲學家埃拉託色尼首創了地理學(Geography)這個詞,古中國、古印度、古阿拉伯等國對地理科學都有過程度不同的發現和論述,航海業興起、新大陸的發現則將地理科學推向顯學的地位。
  • 地理學的十四大原理
    在經濟特區的選擇上,中國就比較成功,比如深圳、珠海和廈門的選擇,就充分地利用了這三個城市分別與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比鄰,且在社會文化上的密切關係。在前面的例子中,壩高的增加可能導致淹沒面積的擴展和移民數量的增多,但可能會增加防洪、發電和航運效益,社會應該選擇最佳的方案,以求得最大淨利益。韋伯[13]的工業區位分析充分地體現了「區位選擇是一種空間優化」這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