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慧遠大師聽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佛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天竺即印度,佛影乃佛的真身之影,即佛的影子,是佛為眾生而留。
佛影在《大唐西域記》有記載,法顯的《佛國記》亦有記載。關於佛影,有這樣一個典故。佛陀時代,有一個放牛的人,這位放牛人每日要供奉國王牛乳。
有一次,進奉失宜,國王大怒,嚴厲譴責了放牛之人。放牛人心懷瞋恨,買來鮮花供養佛塔,在佛塔前發下毒誓:「願我來世化為惡龍,破國害王」。發誓已,投壁而死,果然死後化身為一條大龍,住於山洞中。
後來因緣成熟,大龍便欲出洞,噁心一起,佛即知之。佛陀從中印度來到北印度,現身山洞中。惡龍見佛陀慈悲音容,毒心即止,佛為之授三皈依及不殺生戒。
龍受佛感化,發願護持正法,並請佛「常居此窟,諸聖弟子,恆受我供。」如來告曰:「吾將寂滅,為汝留影,遣五羅漢常受汝供。正法隱沒,其事無替。汝若毒心奮怒,當觀吾留影,以慈善故,毒心當止。此賢劫中,當來世尊,亦悲愍汝,皆留影像。」原來佛影乃佛慈憫惡龍,為息其毒心而留。佛影與佛真身相同, 影身金黃,坐於蓮花座上,散發無量光明。
自此後,佛影長留於世,凡至誠禮拜皆可得見,中印許多高僧大德皆有瞻睹。中國的取經大師,東晉的法顯大師以及唐朝的玄奘大師,他們在西行取經的路上皆曾見過佛影。《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詳細記載了玄奘大師禮拜佛影的經歷:
「法師欲往禮拜,路荒賊多,使勸不令去。法師曰:「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寧有至此不往禮拜?」於是獨去。路遇小兒領路,後得老人相引。途有五賊人拔刀而至,法師即去帽,現其法服。賊云:「師欲何去?」答:「欲禮拜佛影。」賊云:「師不聞此有賊焉?」答云:「賊者,人也。今為禮佛,雖猛獸盈衢,奘猶不懼,況檀越之輩是人乎!」賊遂發心,隨往禮拜。
既至窟所,法師入,信足而前,可五十步,果觸東壁。依言卻立,至誠而禮,百餘拜一無所見。自責障累,悲號懊惱,更至心禮誦諸經,復百餘拜,見東壁現缽許大光,倏而還滅。悲喜更禮,復百餘拜,復有槃許大光現,現已還滅。益增感慕,自誓若不見世尊影,終不移此地。
如是更二百餘拜,遂一窟大明,見如來影皎然在壁,如開雲霧,忽矚金山,妙相熙融,神姿晃昱,瞻仰慶躍,不知所譬。佛身及袈裟並赤黃色,自膝已上相好極明,華座已下稍似微昧,左右及背後菩薩,聖僧等影亦皆具有。
見已,遙命門外六人將火入燒香。比火至,欻然佛影還隱。急令絕火,更請方乃重視。六人中一人得見,一人竟無所睹。如是可半食頃,了了明見,得申禮讚,供散華香訖,光滅,爾乃辭出。所送婆羅門歡喜,嘆未曾有,云:「非法師至誠願力之厚,無致此也。」彼五賊皆毀刀杖,受戒而別。
慧遠大師求生極樂世界,所修行法非稱名念佛, 雖為念佛三昧,實為觀想。觀想在通途法門是非常重要的行法,慧遠大師之所以欲見佛影,估計是想通過佛影修觀想,在他所作的讚美佛影詩中有「鑑爾所修」之句,故作此推測。
慧遠大師聽聞世人還能見到佛影,每欣感交懷,心中時時在想若能親自瞻睹佛影,此生足矣。他可惜此生不能到天竺瞻睹佛影,幸運的是,有一位從西域來的出家人向大師描述了佛影之相狀。大師立即依之所說,於依山傍水之處建了一個小石窟,「妙算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煙霧。暉相炳暖,若隱而顯」。
在慧遠大師的神筆下,佛影從天竺現於廬山,隱顯之間猶如佛陀在世。估計慧遠大師和善導大師一樣,皆精通繪畫和雕塑造像。佛影窟建成後,慧遠大師日日禮拜,如面佛天,並作許多詩偈讚美之。
其中一首猶能表達大師對佛影的情懷。「銘之圖之,曷營曷求。神之聽之,鑑爾所修。深懷冥託,宵想神遊。畢命一對,長謝百憂。」「畢命一對,長謝百憂」,是指儘管人生有百千憂愁,若能恭敬一禮,一切煩惱化為虛無。
由此詩可知大師視佛影如佛在世,可以想像大師禮拜在佛影前,至誠恭敬的聆聽佛的教導,願佛鑑察我之所修,滿我之所願,帶我神遊於佛國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