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傳·慧遠大師 | 廬山佛影,長謝百憂

2021-02-13 淨宗書院

有一次,慧遠大師聽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佛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天竺即印度,佛影乃佛的真身之影,即佛的影子,是佛為眾生而留。

佛影在《大唐西域記》有記載,法顯的《佛國記》亦有記載。關於佛影,有這樣一個典故。佛陀時代,有一個放牛的人,這位放牛人每日要供奉國王牛乳。

有一次,進奉失宜,國王大怒,嚴厲譴責了放牛之人。放牛人心懷瞋恨,買來鮮花供養佛塔,在佛塔前發下毒誓:「願我來世化為惡龍,破國害王」。發誓已,投壁而死,果然死後化身為一條大龍,住於山洞中。

後來因緣成熟,大龍便欲出洞,噁心一起,佛即知之。佛陀從中印度來到北印度,現身山洞中。惡龍見佛陀慈悲音容,毒心即止,佛為之授三皈依及不殺生戒。

龍受佛感化,發願護持正法,並請佛「常居此窟,諸聖弟子,恆受我供。」如來告曰:「吾將寂滅,為汝留影,遣五羅漢常受汝供。正法隱沒,其事無替。汝若毒心奮怒,當觀吾留影,以慈善故,毒心當止。此賢劫中,當來世尊,亦悲愍汝,皆留影像。」原來佛影乃佛慈憫惡龍,為息其毒心而留。佛影與佛真身相同, 影身金黃,坐於蓮花座上,散發無量光明。

自此後,佛影長留於世,凡至誠禮拜皆可得見,中印許多高僧大德皆有瞻睹。中國的取經大師,東晉的法顯大師以及唐朝的玄奘大師,他們在西行取經的路上皆曾見過佛影。《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詳細記載了玄奘大師禮拜佛影的經歷:

「法師欲往禮拜,路荒賊多,使勸不令去。法師曰:「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寧有至此不往禮拜?」於是獨去。路遇小兒領路,後得老人相引。途有五賊人拔刀而至,法師即去帽,現其法服。賊云:「師欲何去?」答:「欲禮拜佛影。」賊云:「師不聞此有賊焉?」答云:「賊者,人也。今為禮佛,雖猛獸盈衢,奘猶不懼,況檀越之輩是人乎!」賊遂發心,隨往禮拜。

既至窟所,法師入,信足而前,可五十步,果觸東壁。依言卻立,至誠而禮,百餘拜一無所見。自責障累,悲號懊惱,更至心禮誦諸經,復百餘拜,見東壁現缽許大光,倏而還滅。悲喜更禮,復百餘拜,復有槃許大光現,現已還滅。益增感慕,自誓若不見世尊影,終不移此地。

如是更二百餘拜,遂一窟大明,見如來影皎然在壁,如開雲霧,忽矚金山,妙相熙融,神姿晃昱,瞻仰慶躍,不知所譬。佛身及袈裟並赤黃色,自膝已上相好極明,華座已下稍似微昧,左右及背後菩薩,聖僧等影亦皆具有。

見已,遙命門外六人將火入燒香。比火至,欻然佛影還隱。急令絕火,更請方乃重視。六人中一人得見,一人竟無所睹。如是可半食頃,了了明見,得申禮讚,供散華香訖,光滅,爾乃辭出。所送婆羅門歡喜,嘆未曾有,云:「非法師至誠願力之厚,無致此也。」彼五賊皆毀刀杖,受戒而別。

慧遠大師求生極樂世界,所修行法非稱名念佛, 雖為念佛三昧,實為觀想。觀想在通途法門是非常重要的行法,慧遠大師之所以欲見佛影,估計是想通過佛影修觀想,在他所作的讚美佛影詩中有「鑑爾所修」之句,故作此推測。

慧遠大師聽聞世人還能見到佛影,每欣感交懷,心中時時在想若能親自瞻睹佛影,此生足矣。他可惜此生不能到天竺瞻睹佛影,幸運的是,有一位從西域來的出家人向大師描述了佛影之相狀。大師立即依之所說,於依山傍水之處建了一個小石窟,「妙算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煙霧。暉相炳暖,若隱而顯」。

在慧遠大師的神筆下,佛影從天竺現於廬山,隱顯之間猶如佛陀在世。估計慧遠大師和善導大師一樣,皆精通繪畫和雕塑造像。佛影窟建成後,慧遠大師日日禮拜,如面佛天,並作許多詩偈讚美之。

其中一首猶能表達大師對佛影的情懷。「銘之圖之,曷營曷求。神之聽之,鑑爾所修。深懷冥託,宵想神遊。畢命一對,長謝百憂。」「畢命一對,長謝百憂」,是指儘管人生有百千憂愁,若能恭敬一禮,一切煩惱化為虛無。

由此詩可知大師視佛影如佛在世,可以想像大師禮拜在佛影前,至誠恭敬的聆聽佛的教導,願佛鑑察我之所修,滿我之所願,帶我神遊於佛國淨土……

相關焦點

  •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從雁門到恆山再到襄陽 為避戰亂,又奔走荊州 ……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浮 終於得以安住於廬山 慧遠大師來到廬山之後,直至生命的終點,三十餘年,不曾踏出廬山一步。
  • 慧遠大師開悟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解《六祖壇經》
    六祖大師是從何處得來六祖的名銜呢?這須從菩提達摩談起。 「菩提」是覺,「達摩」是法。菩提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師,但為何他不在印度作祖師而跑到中國來呢?因佛在以前授記,說到第二十八代時,大乘佛法將會傳到震旦(中國)來,故菩提達摩從印度坐船到中國。
  • 淨土初祖慧遠大師的傳奇人生
    有趣的是,《高僧傳》記載,道安有「漆道人」的謔稱,想來在容貌上不是很好看,而慧遠則「儀容端整,風彩灑落」。令慧遠讚嘆而心生敬意的,是師父由內透出的神採和風度,而非其外表。慧遠最終皈依佛門,是受道安宣講《般若經》教義所感召的。
  • 大德高僧慧遠弘法當陽
    慧遠駐錫之地建起的廟前光伏發電場。周新仕攝引言:中國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是淨土宗,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據重要位置。在廬山創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開中國淨土宗先河的東晉慧遠大師,在創建東林寺之前,曾在當陽建廟弘法,留下了不少歷史遺蹟。
  • 《高僧傳》釋慧遠
    高僧傳卷第六(義解三)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 撰釋慧遠一 釋慧持二 釋慧永三 釋僧濟四 釋法安五 釋曇邕六
  •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號"繼廬行者」。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路井鎮,赤東村人。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
  • 高僧傳|典故「生公說法,頑石點頭」裡的生公是怎樣的人?
    道生法師所處的時代,佛學上有三大思想主流,一是鳩摩羅什弘揚的「般若」學說,一是僧伽提婆所傳的「毗曇」學說,還有一個是曇無懺宣導的「涅槃」學說。而道生法師的學問,正是集此三者之大成。那時,慧遠已定居廬山,他在廬山組織譯經,大力倡導「毗曇學」的流傳。「毗曇」是「阿毗曇」或「阿毗曇摩」的略稱,意為「無比法」或「對法」,指佛教三藏中的論藏部分。在中國佛教史上,毗曇特指小乘系統用來解釋「法相」的論著,學者把這類研究論著的學問稱為「毗曇學」。
  •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及祖庭
    在我國漢傳佛教有十三宗、十宗和八宗等之說,這是以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更多。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各派創立祖師所依經典有關。同時由於傳承地域和修行方式的不同,每一宗有很多種別稱。其中大的宗派又形成諸多支派,尤以禪宗為代表:禪宗祖師為印度高僧達摩尊者,傳慧可、僧璨、道信。
  •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祖師們都這麼修!
    我們淨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懷非常如實地傳下來,而且是以身作則,這就是持名。第三個傳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雖然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中國淨土宗祖師在這樣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門教下融合的一點,還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門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會由於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嚴守戒律。
  • 佛教淨土宗祖師贊
    淨宗祖師贊淨宗始祖慧遠尊。儒門宗匠智慧人。學六經融匯貫通。達官顯貴眾人欽。捨棄富貴與榮華。道安法師為落髮。立身行道披袈裟。勤修苦練悟大道。廬山東林種白蓮。淨宗道場渡有緣。念佛三昧詩文寫。著書立說傳聖教。慧遠大師出高徒。劉遺民等百二三。山上淨修三十年。不入俗世不下山。貴客來訪送客時。虎溪為界不前行。彌陀像前發誓願。專弘專念彌陀名。三次見佛莊嚴相。又見彌陀滿虛空。觀音勢至左右侍。法音宣流演妙法。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贊宏開淨土禹城流,結社蓮開念佛優。儒道秕糠皆未盡,彌陀觀想自當求。結社:結白蓮社,指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集結百餘人觀想念佛。3. 儒道秕糠:慧遠大師二十一歲時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感嘆「儒道九流皆糠秕」。4. 未盡:沒有能夠說盡宇宙人生之真理。5.
  • 高中狀元、編撰《壇經》、金山寺祖師…… 這才是真實的法海!
    其父裴休是高僧黃檗希運禪師的弟子,對佛教教理教義深有體悟。而裴文德也是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被皇帝封為翰林。裴休不希望兒子過早涉足仕途,想通過一種合適的方式來磨練裴文德的心性修養,以磨滅他的嬌氣與傲氣。於是便將裴文德送到溈山密印寺,跟從溈仰宗創始人靈祐禪師出家。也就是在,裴文德被賜法名「法海」。
  • 洛嶺寺祖師仁真欽布大師略傳
    二十歲時在遍主金剛持尼瑪扎巴第二世丹碧嘉參大師尊前得到了《三根本密乘心髓》傳授及許多深邃精密教誡的傳乘灌頂,並親身得到了法性的證悟和應驗。大師把他賜封為自己的親傳弟子,祈禱所有護法神的保佑,顯現出許多祥瑞之兆,成為當地信眾虔誠信仰和依止的一代宗師。三十二歲時前往青海湖途中受到了人與非人的禮拜伺奉。在隆務熱貢(今同仁縣)為六道有情眾生給予無限法施,使其廣得饒益。從青海湖裡掘出了如意寶。
  • 吸金大作《神通佛影》熱映 港式動作喜劇受追捧
    吸金大作《神通佛影》熱映 港式動作喜劇受追捧 >《神通佛影》正在全國熱映。
  • 印光大師 : .彼妄以門庭相爭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師之罪人也.
    (四)問,智者大師,人均以為釋迦再世,如金粟如來之現維摩居士,龍圖佛之現身子比丘,今之崇賢首者,多有辯難,以致我見嚴固,是非蜂起,
  •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關於淨土宗的佛經主要有三部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論壽佛經》、《佛說無量壽佛經》,關於這三部經有不少註解,其中印光大師推薦的值得重視,如印光大師所說:「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
  •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雁門樓煩人,俗姓賈,少年時代曾潛心於儒學,精通《三禮》《毛詩》,後來因為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轉而研究老莊。在經歷了中原頻繁的戰亂之後,慧遠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所學的儒學經術對於治國興邦並無作用,既然報國無門,遂跟從道安出家。慧遠生活的那個年代,佛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支影響廣泛的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出家人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