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辰》

2020-12-24 佛天慈佑一沙門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

天佑

與道安同時的法顯(西元三三四至四二〇年),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門先賢。他俗姓龔,平陽郡武陽縣(今山西襄丘)人。家中原有兄弟四人,後皆不幸夭折,只剩下他一個。父母非常害怕,便將只有三歲的法顯度為沙彌。

說來也很奇怪,只要接回家中,小法顯就會得病;一旦送回寺內,就會恢復如初。不得已,母親只好在屋外建造精舍,以便時時親近。十歲那年,父母先後離世,法顯「至性過人」。其後再無牽掛,依然捨身緇門。

自幼生活在廟裡,耳聞目染全是佛教典籍;不受纖塵,自然進步神速。無奈,此先譯經不成系統,產生不足之憾;法顯暗暗發願,一定要將缺傳的經典譯來。晉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一說隆安四年,即宏始二年),機緣成熟,法顯以近古稀之高齡,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結伴,前往西域。

當時的河西走廊民族割據,各自為政;旅途非常艱難。直到第二年夏天,才過了範川(今甘肅省榆中縣東北),來到張掖。在這裡,法顯與另一支西行的僧團(寶雲、智嚴、慧簡、僧韶、僧景)相遇;由於志同道合,便在一起結夏。

當年秋季,他們同路來到敦煌。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整,正好有使者出塞,法顯團隊便隨之啟程(寶雲團隊在此別過)。由於得到太守李浩的供給,裝備充足。他們沿著枯骨路標(《高僧法顯傳》:「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幖幟耳」),穿行沙磧地帶;行走十七天,差不多千五百裡,來到鄯善國。

其後,轉向西北,在烏夷國遇到寶雲團隊。此地環境惡劣,民風不類,再加上當地僧團並不承認他們,智嚴、慧簡、慧嵬三人只得返向高昌化緣。剩餘人等得到符公孫的供給,直向西南進發。

在荒漠行進月餘,於隆安五年(西元四〇一年)一月五日到達于闐。這是一個佛教國家,國豐民樂,法顯等人受到國主禮遇。稍作停留,七人又再分道:慧景、道整、慧達先行動身,向竭叉國出發;法顯等人則在于闐停留,等候參與四月間的「行像」盛會。

會後,僧韶獨自追隨一位印度僧人前往罽賓。法顯等人則經子合國,南行入蔥嶺山;在於麾國過夏後,到竭叉國與慧景等人匯合。恰巧遇上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他們便在那裡休整。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次年度過蔥嶺,進入北印度陀歷國。繼續沿嶺往西南行進,終於渡過新頭河;這是連張騫都沒有來過的地方啊!

慧景、道整、慧達三人急於「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先向那竭國出發;法顯等人則在烏長國結夏。安居畢,再次啟程;南下經宿呵多、竺剎尸羅、健陀衛到弗樓沙。

不想,先行一步的慧景等人出了變故:慧景病了,道整留下來照顧他;慧達一人回到弗樓沙,與拜謁、供養完佛缽的寶雲、僧景一同歸國(他們的目標是巡禮佛跡,與法顯不同)。

此時,慧應已在佛缽寺病故,法顯只能獨自前去有多處佛跡的「那竭國界醯羅城」,並在那裡過冬。

元興二年(西元四〇三年),法顯、慧景、道整三人南度小雪山。不料,慧景大病初癒,不敵嚴寒,未能走出雪山。法顯、道整來到羅夷國結夏。後經西印跋那國,度新頭河到毗荼國;再入中印摩頭羅國,過蒱那河東南行,於翌年春季到達僧伽施國。

在龍精舍過夏後,又繼續往東南行經罽饒夷等六國,來到毗舍離。度恆河,南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順河西行,經迦屍國波羅捺城,再從西北到達拘睒彌國。在這廣泛遊歷的過程中,法顯瞻禮了多處佛跡。

義熙元年(西元四〇五年),法顯回到巴連弗邑。他在這裡住了三年,搜求各種經論;同時學習梵語,以便抄寫法本。法顯西行,初衷是為求取律藏。在此之前,他在流行說一切有部的北印度找不到成文律本(戒律傳授全憑口傳心記)。

如今,來到巴連弗邑,才得到一部完整的律藏——《摩訶僧祇律》。(《法顯傳》:「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是以遠涉乃至中天竺,於此摩訶衍僧伽藍得一部律,是摩訶僧祇眾律。」)

同時,他還抄得七千偈的《薩婆多眾鈔律》(《十誦律》)。這兩部律都是當時通行的本子。此外,他還收集到約六千偈的《雜阿毗曇心》、約五千偈的《方等般泥洹經》及《摩訶僧祇阿毗曇》等。不負辛勞,法顯終於完成了他的素願。

與他同行的道友此時僅剩道整,而道整已經習慣了印度的生活,決定不再離開;法顯便預備獨自東還,好將佛經傳譯流通。他往東經瞻波國,於義熙四年到達東印度多摩梨帝國;在此地,為了繼續寫經和描摹畫像,住了一年餘。

五年,他從海口搭商人貨船往獅子國(斯裡蘭卡),又用兩年時間多方搜求經本;得到彌沙塞部《五分律》,並《長阿含》、《雜阿含》、《雜藏經》等經典。

義熙七年,法顯搭乘商船從南海啟程歸國。一路漂流,一路轉程,終於在義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抵達青州(今山東即墨)南岸。法顯自西元三九九年啟程,途經三年抵達南亞;廣泛遊歷六年後,經獅子國,又用三年時間才回到祖國。前後十餘年,經歷三十餘國。漢地僧人,陸往航歸成功求法,此屬首創。

同行者十餘人中,僅法顯一人成功將經典取回。這一壯舉,鼓舞了後世西行取經人的決心。法顯在青州,得到太守李嶷的熱情招待。次年秋,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住道場寺,會同佛馱跋陀羅及寶雲等人一同譯經,完成夙願。五年後,譯事告一段落,法顯轉赴荊州辛寺,並在那裡逝世。

法顯在建康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共同譯出五部經律:《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此經為我國首唱「佛性」——「如來藏」說,又不許闡提成佛,保存了該經的早期面目,甚為珍貴)、《雜藏經》一卷。

(舊傳,他還與佛馱跋陀羅一起譯出了《雜阿毗曇心論》十三卷,可惜已佚。至於由他帶回的《彌沙塞律》,後於劉宋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年,由罽賓律師佛陀什譯出。《雜阿含》於劉宋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五年,由求那跋陀羅譯出。元嘉十年——西元四三三年,印度三藏僧伽跋摩補譯求那跋摩翻譯未畢的《雜心論》,所據即法顯攜回抄本。《長阿含》由罽賓婆沙師佛馱耶舍在長安依另一底本譯出,法顯抄本埋沒未傳。)

這些譯本,譯文都很樸素,別成一格;補足了許多缺傳的大小乘三藏基本要籍。

相關焦點

  •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
  • 佛國記:法顯大師西行
    經央視精英團隊傾力打造的大型佛教文化類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全片共分《亂世尋法》、《經行萬裡》、《攜律東歸》上、中、下三部分。從這高度濃縮成精華的102分鐘,無數觀眾見證了法顯大師的傳奇一生——從法顯大師龔家莊的誕生,到仙堂寺受大戒,而後由長安出發,60多歲高齡歷經14年時間、30個國家的茫茫求法之旅。大唐高僧義淨大師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早已坦言:「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
  • 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大師」帶回經律11部譯63卷
    「難行能行!」這是現代人回顧法顯大師生平和貢獻後的讚嘆,也是踏入公元二千年後出版一本有關大師的高僧繪本書的名稱。在中國佛教史上,法顯大師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東晉時代,由天竺傳入中國的佛經漸多,但律典卻十分不足。「既然大法可從印度傳來漢地,為什麼不通過西域到天竺尋求戒律?」基於這個信念,大師走上艱苦卓絕的求法之路。
  • 法顯大師《佛國記》
    經央視精英團隊傾力打造的大型佛教文化類紀錄片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並將其翻譯漢字,傳於後世,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他也因之享有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宗教、文化、探險、外交行動第一人的地位。
  • 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相對後出的大乘行派而言,南傳佛教偏重實相修法——是守古的;所以,除巴利三藏中提到的人物,其餘一概不予承認。這種保守的風格,尤其展現在對於律法的態度上:「凡是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凡是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佛陀如何制定,即應如何受持遵行。(《漢譯南傳大藏經大般涅槃經》)」於是,大乘行派(北傳佛教)中的許多菩薩,南傳佛教概不認識。唯有彌勒菩薩是一個例外。
  • 記錄片《玄奘文化千年路》(全七集)第二集 為將聖法傳天地 萬死無辭向西行
    印度的光智法師----波頗從西突厥國受邀請來到中國,他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印度那爛陀寺有一位戒賢論師在演說彌勒大士的《瑜伽師地論》。玄奘大師聽到這訊息後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應該要前往印度受學這部佛法文化上最重要的根本論,然後帶回中國翻譯出來,開顯真義。如此才能徹底釐清中土法師們的困惑,解決中國學人長久以來的諍論。
  • 「一帶一路」的先行者——法顯大師
    ,法顯能夠活到花甲之年已是難能可貴。而如此高齡毅然鼓起勇氣,遠涉山水,前往不知在何方的天竺取經,算是驚世駭俗之舉。即便放到今天,一個花甲老人徒步從西安走到印度,也極少有人敢嘗試。可在物質條件和交通條件都遠不及現代的1600多年前,法顯大師在花甲之年不僅完成了這不可思議的挑戰,而且還成功返回中國。沒有無比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這是絕不可能完成的。
  • 我要去印度——玄奘行願的由來《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二子》
    來到長安,生活有了保障;可惜身逢戰時,凡事軍務優先——完全顧不上文化。他們不想荒廢時日,遂往蜀地求學。其後,兩兄弟四處遊方,走遍半個中國;順便隨處參訪,求教名宿大德。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瞧門道」;玄奘自覺不足:「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問題出在「系統性」:佛教傳入我國,不成體系,且有「因人而異」的特點——由於過分仰賴宗見,故有不同「口徑」之現象。當時,各種佛教思想異常紛亂,甚至還發展出偏離佛教原義、似是而非(不了義、偽託)的說法。
  • 一個洋芋在彌勒的「死法」!!!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定期推送彌勒本土文化,民風民俗,旅遊資訊,吃喝玩樂等諸多優質內容,彌勒最接地氣、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
  • 佛國記(法顯西行記)(內含紀錄片三集)
    眾僧問法顯:「佛法東過,其始可知耶?」顯云:「訪問彼土人,皆雲古老相傳,自立彌勒菩薩像後,便有天竺沙門齎經、律過此河者。像立在佛泥洹後三百許年,計於周氏平王時。由茲而言,大教宣流,始自此像。非夫彌勒大士繼軌釋迦,孰能令三寶宣通,邊人識法。固知冥運之開,本非人事,則漢明之夢,有由而然矣。」  渡河便到烏萇國。烏萇國是正北天竺也。盡作中天竺語,中天竺所謂中國。俗人衣服、飲食亦與中國同。
  • 中國最勵志的和尚 法顯
    因為,他以64歲高齡,懷著崇高的信仰,西行取經,歷盡艱難險阻,十三年方才回國,學貫梵漢。回國後又馬不停蹄地翻譯佛典。普通人六十四歲的時候,恐怕只想在家裡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七十七歲,就很可能已經眼花耳聾不中用了。而他,以超凡的毅力,完成了甚至年輕人都難以企及的冒險,對佛教和歷史作出了極其卓越、重要的貢獻。       他就是東晉高僧——法顯。
  • 法相宗曼陀羅
    雖然也受密教的影響,但法相宗的曼荼羅則主要是顯示宗派祖師的傳承。奈良興福寺的」法相曼荼」,全圖十七位祖師。中央為傳出法相唯識學的祖師——彌勒菩薩,他頭戴寶冠,身穿纓絡綴飾,持法杖。而天冠彌勒的造形,卻在與鎌倉時代相隔數百年,與大和國平城京相距數千裡的清初西藏出現。圍繞著彌勒菩薩的是十六位法相宗祖師,首先是由右上方角落為始,第一行依次是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護法菩薩及陳那菩薩。無著、世親兩位菩薩居法相宗祖師的首兩位,自是毋庸置疑。但特別的是該曼荼羅置陳那菩薩於護法菩薩之後,陳那菩薩為護法菩薩之老師,論繼承次序,應先是陳那菩薩先於護法菩薩,但此曼荼羅卻倒置之。
  • 文化點亮「西法之夜」,看不一樣的法院人!
    文化點亮「西法之夜」,看不一樣的法院人!為紮實文化建設基本功,孕育西法文化新活力,2020年7月29日—8月21日,從夏日晚風到初秋微涼,西城法院在嚴格落實防疫措施基礎上,利用每周三、周五下班後的業餘時間,舉辦了8場「西法之夜」文化月系列活動。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摘要:中國畫作為歷史文化的藝術形態展現方式,是長期以來文化藝術研究中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物象形態的表現,還是繪畫主題的體現,都與構圖密切相關,通過畫面中物體位置的設計、色彩的搭配、線條的特殊運用等技巧實現虛實、動靜結合的效果,從而增添畫面的藝術感。
  • 他是玄奘最敬佩的僧,是西行的引路人
    法顯要為佛取來束縛手腳的枷鎖。如果嘴裡舌燦蓮花,手上卻濫殺無辜,那還配稱什麼佛!洗得發白的僧袍,為數不多的盤纏,舊布裹著的包袱。就這樣簡單到尋常的裝束,法顯領著一隊人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他們是法顯的夥伴,朋友,還有信徒。他們明白法顯的心事,明白戒律的可貴。亦願為了這個使命,傾付一生。
  • 《易經》中的刑偵思維與證據法文化事實研究
    摘要《易經》作為我國經典文化源頭的集大成著作,自然也成為研究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與此同時,由於缺乏國內證據法文化淵源的專門梳理,很多證據法文化的起源都被定格在了西方。最後,《易經》的經典屬性決定了其成為研究法律文化起源的首選。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易經》的地位最為尊貴、名聲最為顯赫,沒有任何一部典籍能與之相比,這就是為什麼選擇《易經》去研究,而不是《周禮》等史料。
  • 求經崇聖 問道西行
    ,繼承和弘揚「絲綢之路」文化和藝術,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主題,為此,蘭州財經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聯袂舉辦「『新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系列活動」,其中「求經崇聖,問道西行——致敬玄奘大師西行取經1388年上海交通大學李鋼教授、姚君喜教授書畫作品展」,是本系列活動的首場展覽。
  • 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上中下全集
    法顯:西行求法第一人一部《西遊記》使唐僧西遊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比唐僧玄奘早230年
  • 法華經二百二十二處未曾有法
    【法華經二百二十二處未曾有法之四】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法華經二百二十二處未曾有法之五】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