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印度——玄奘行願的由來《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二子》

2020-12-23 佛天慈佑一沙門

我要去印度——玄奘行願的由來

天佑

玄奘(西元六〇二至六六四年),俗姓陳,名禕。自幼「圭璋特達、聰悟不群」,「溫清淳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不染俗習。陳禕的二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察覺他是道器,便帶去寺院培養。住在廟裡,耳聞目染學習佛教經典,同時也兼通諸子典籍。

年近舞勺,恰逢度僧。洛陽城得到十四個名額,卻有數百人競爭;小玄奘因為年齡不夠,未能參加遴選。他良久站在考場之外,滿臉殷情懇切。主考官(使人大理卿)鄭善果看見這位沙彌長相莊嚴,覺得好奇,便前去攀談。玄奘儀態沉穩,對答出眾。

鄭善果來了興趣,問道:「你為什麼要出家啊?」玄奘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同上)」鄭善果大吃一驚,真是龍象之才啊!(「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於是破格給予僧籍,得到正式身份。

玄奘十分好學,且超常刻苦。他在景法師座下學習《涅槃經》,從嚴法師座下學習《攝大乘論》,幾乎廢寢忘食。由於天賦異常,完整聽聞後,再複習一遍,就能掌握其旨,纖毫不遺;讓他升座覆講,「備盡師宗」。這是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孩子啊!眾人無不嘆服。

唐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天下大亂。玄奘對兄提議:「這裡雖是故土,但已喪亂不堪,我們不能在這裡等死。聽說,在唐王的治下,長安非常太平,可謂天下歸心;我們也一起過去吧?」

來到長安,生活有了保障;可惜身逢戰時,凡事軍務優先——完全顧不上文化。他們不想荒廢時日,遂往蜀地求學。其後,兩兄弟四處遊方,走遍半個中國;順便隨處參訪,求教名宿大德。

他們在道基、寶遷二師座下學習《攝大乘論》和《雜阿毗曇心論》,從震法師座下學習《發智論》,在道深法師座下學習《成實論》,在道嶽法師座下學習《俱舍論》;精進無懈,學通諸部。武德五年,玄奘年滿二十,在成都圓具。

通過數年遊學,玄奘胸有成竹;再到長安,他的佛法造詣已經頗為不凡。一時倍受讚譽,名滿京邑。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瞧門道」;玄奘自覺不足:「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

問題出在「系統性」:佛教傳入我國,不成體系,且有「因人而異」的特點——由於過分仰賴宗見,故有不同「口徑」之現象。當時,各種佛教思想異常紛亂,甚至還發展出偏離佛教原義、似是而非(不了義、偽託)的說法。最為嚴重的是各個學派間不能調和的宗教情緒。

我國自漢代起,頻繁接觸西域;佛教在此時正式傳入,歷經魏晉南北朝,已發展得十分興盛。佛經都是外文,要想廣泛傳播,必先解決「文字關」——需要翻譯。

然而,當時進行此項工作非常艱難:首先,外來經典本身就有語言障礙;其次,許多文本為了嚴謹、莊重起見,採用雅語——「文言」記錄,理解、翻譯都不容易;再次,印度各地方言不盡相同,錄為文字便有明顯差異;還有,華竺之間隔著中亞,許多典籍可能已經有過轉譯;最後,翻譯人才未必是佛教人才,許多原本沒有的宗教專業名詞需要抉擇創造。

再加上民間譯場隨意性大,無法保證品質;翻譯錯誤、資料不全、固有思維之不足,導致譯經質量良莠不齊。當此事業未能形成一種規範、達到一定高度,影響力勢必受到局限。

除了文字關,還有連印度都沒有辦法處理的「義理關」。人們習慣將「宗教」當作一個詞語。其實,宗是宗、教是教,不是一個量級。佛陀滅後,僧團各自傳道;風格殊異,再加上治權的推波助瀾,致使部派分張。

兩三百年間,上座、大眾、分別說三大集團一再分裂,最終形成二十多個派別。部派中的獨立大隊分別朝向南北,對外宣導教義;依據傳播途徑,稱為「南傳佛法」、「漢傳佛法」、「藏傳佛法」。

大家都是依據釋迦教言,所以共同信奉佛教。然而,每個人基礎不同,又接觸到各類教說,從而引發不同知見,形成個人觀點;再以此為基準,判攝其他教言,遂形成一大宗見——宗派由此產生。這一狀況一旦相對固化(「通宗不通教」),便再難調和,甚至針鋒相對;這是教內部爭的直接緣由。

客觀來說,佛教發展有一個過程;前後本身就有諸多差異。經過部派糅集,形成側重不同之大部經典,難免距離更大;這才會有《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之說。比如阿含類經、般若類經和方廣類經,課題完全不同;就算是同一「時類」的經中,也有各自表述的問題。

如果不能把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理順,面對不同立場,必然心生疑慮。如何把這些宗見完全融入到一個系統裡,這是擺在所有佛教僧人面前的大問題。當然,對於我國僧人而言,這個問題更迫切。

天台智者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依《華嚴》「三照」、《涅槃》「五味」、《法華》「信解品」三段經文,判攝如來一代教法為「五時」,論定說法次第。「華嚴三照」,是用早晨太陽升起照物作喻,把教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日出先照時、第二日升轉照時、第三日沒還照時。

這個說法與《解深密經》類似,但各以成立自宗為懷。另據藏傳佛教的意見,由於偏重中觀,故以二時為最上。如法尊《入中論講記》云:「釋尊證覺,初對小乘初機,轉四諦法輪;次對大乘上根菩薩,說《般若》轉無相法輪;次對一類較鈍之機,說《解深密》等經,轉善辯法輪。」

「涅槃五味」也是一種比喻,據《涅槃經》說:釋迦牟尼教法總有五個階段: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這些判教系統旨在成立自宗,並給予其他部教、宗見、經典一個合適的位置;彼此融攝、系統組織,使得三藏典籍、漢傳佛教融為一個整體。

對於漢傳佛教的僧人而言,所有經典都是「佛語」——神聖不可懷疑。這種「神秘感」是容易理解的:譬如對於一般學人而言,無著是高不可攀的菩薩;可是對於玄奘而言,那就是「曾師伯祖」。

相對而言,印度佛子在面對相同問題的時候可能會顯得理性;因為一切都發生在身邊(如同我們經歷儒家思想的變遷)。所以,他們的判教思想多少尊重一些時代因素。

無論如何,對於千年發展成果,總要有所總結;這就是上座之集結、龍樹之秉舵、彌勒之組織。尤其是無著菩薩對於整體思想源流的系統抉擇,編成一部《瑜伽師地論》(彌勒傳授《十七地論》;無著組織《瑜伽師地論》);將印度佛教有機結合,堪稱大乘佛教的百科全書。

若非高屋建瓴,畢竟管中窺豹。如果只是學習一經、一宗,那是很難發現問題的。可是玄奘不同:他博學強聞,思維敏捷,自然覺察出不足;求知若渴,不可能輕易放過。

在多年的學習過程中,他聽說印度有那麼一部偉大的著作,能夠解決自己所有的困惑;於是暗自發願:志向遠大的先賢不辭辛勞西行求法,我何不效仿他們?我也要到佛陀的故鄉去,看看印度的佛教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情況?對照現有的經典資料,到底有沒有缺漏?印度還有多少「真經」沒有流傳過來?而這些沒有流傳來的佛經又說了些什麼?(「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

相關焦點

  • 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彌勒行儀之正見、正觀與三類差別——《彌勒信仰的行儀·南傳與藏傳佛教中的彌勒行法》天佑佛教發源於印度;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傳播;大體而言,分成兩路——兩大系統。就地理方位來看,多在印度的北方,故稱「北傳佛教」。(其中有一個分支,直接傳入雪山——我國西藏地區,被稱為「藏傳佛教」。)另一路向南進發,從斯裡蘭卡傳入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等地,屬「南傳佛教」。一切要從佛陀證道說起。
  • 大唐玄奘: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一、出家因緣: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玄奘法師十三歲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去考查,一共只準許剃度十四位僧人。十三歲的小玄奘,就在考場的門口,一直賴著不肯走。鄭善果看到就問他,你是不是想能夠剃度出家為僧啊?玄奘說是,我願意出家為僧。但是,我「習近業微,不蒙比預」。就是我學習佛法的時間很短,也就學了幾年,功力還很淺,沒有資格去考試。
  • 大唐「外交官」玄奘和王玄策——千年印度的恩與痛
    大家好,我是老唐 在中國因為一部《西遊記》,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可大多數人們並不了解歷史上真正的唐僧即玄奘法師,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在唐貞觀二年(628年)開始西行,17年後滿載而歸,並寫下《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今天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為各國學者所重視。其中印度的歷史學家表示:「如果沒有玄奘, 重建印度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可見其書的珍貴性和重要性。
  • 大雁塔,中國最早最大的四方樓閣式磚塔,是玄奘憑天竺記憶督造?
    二子陳素(即長捷法師)先於陳禕在淨土寺出家,然後,便是10歲的陳禕了。公元614年,隋煬帝下令度僧,所謂「度」,實則是要考。隋煬帝一度懷疑僧人們只是每日「南無阿彌陀佛」,而並無真實之學問。於是想重新選撥一批「御僧」,專做經學。第一批被選拔者有27人,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年少有為,學有所成的「和尚名」。
  • 記錄片《玄奘文化千年路》(全七集)第二集 為將聖法傳天地 萬死無辭向西行
    玄奘大師聽到這訊息後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應該要前往印度受學這部佛法文化上最重要的根本論,然後帶回中國翻譯出來,開顯真義。如此才能徹底釐清中土法師們的困惑,解決中國學人長久以來的諍論。 旁白:唐朝對於僧籍的管理非常嚴格,也限制百姓不得隨意離開長安。對外的關防非常嚴厲,任何人都不得隨意離開國境。
  • 玄奘菩薩的頂骨舍利在哪裡?
    為了證實挖到的就是唐玄奘頂骨舍利,日本軍方從國立中央大學抓走了5個教授,讓他們研究。教授們花了3天時間,就研究出結果了,但他們對日軍守口如瓶,並說要到學校拿儀器才能測繪出結果。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學等全世界多個地方被供奉。唐玄奘已經遠離我們1300多年,但是他跋山涉水,徒步西行取經,傳播文化的精神至今感動著人們。
  • 揭密玄奘大師圓寂前的「奇異徵兆」
    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  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中,他第一次發出了這種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無法完成的擔憂之辭。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甚至覺得自己行將就木。
  • 開卷八分鐘|梁文道:印度的名字是玄奘發誓起的!
    但是它主要講的不是《西遊記》,而是結合了他深厚的對印度學跟梵學的認識,重新去還原到歷史裡面,讓我們看看歷史之中的這個玄奘法師是什麼人。儘管很多人都讀過這本書,或者看過他相關的節目,但是最近我還是很有興趣想再介紹它一次,是因為我自己也對玄奘法師越來越感興趣。這裡面它可以給我們很多的一些的背景材料。
  •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玄奘的重要貢獻和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為人們認識和敬重, 也成為我國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現在, 我們紀念玄奘、學習玄奘 、宣傳玄奘, 就是要把玄奘的精神發揚 光大, 利益眾生, 為祖國和為人民多做貢獻, 促進和諧社會的早日到來。
  • 大唐玄奘到底有何貢獻?
    一千多年前,來自中國的 玄奘菩薩,在印度曲女城的大法會上,以《制惡見論》的鉅論,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羅門教等等學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曠世的創舉;以強大的威勢掃蕩一切惡見,令一切支持意識心恆常,或強行施設一行相不明的細意識為恆常的六識論者,鹹皆杜口!玄奘菩薩在天竺,如是宣演了義中的究竟了義法,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中心的真唯識量,矗立了 如來高聳而無可摧破的正法幢。
  • 高僧傳 | 大唐玄奘!
    唐貞觀十五年(641),在戒日王的護持下,玄奘在曲女城中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辯論法會,全印度的沙門、婆羅門、外道都來聆聽大乘法要。法會當天,印度各地中有十八位國王來到這裡,還有諸多博學善辯之士匯集於此。整個會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後,玄奘升獅子座,闡揚大乘要旨,說明作論本意,再由那爛陀寺的明賢法師宣讀全論。
  • 高僧傳 | 大唐玄奘
    唐貞觀十五年(641),在戒日王的護持下,玄奘在曲女城中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辯論法會,全印度的沙門、婆羅門、外道都來聆聽大乘法要。法會當天,印度各地中有十八位國王來到這裡,還有諸多博學善辯之士匯集於此。整個會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後,玄奘升獅子座,闡揚大乘要旨,說明作論本意,再由那爛陀寺的明賢法師宣讀全論。
  • 〈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為何要待在天界第4層「兜率天」呢
    一生補處 ·彌勒彌勒,梵文Maitreya,印度婆羅門十八姓氏之一,玄奘法師譯為「梅呾利耶」。Maitreya的字根源自Maitrī(慈愛),因此亦有意譯為「慈氏」。彌勒出身婆羅門,是南印度大婆羅門之子,其父親善淨通曉梵文及四部吠陀。
  • 生前玄奘在外漂泊10餘年,死後遺體不得善終,頭骨被三國爭搶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啦啦……」這首經典歌曲《敢問路在何方》幾乎是我們幾代人的童年記憶。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對此倍感痛苦的玄奘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意,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求取真經,讓民眾真正得到佛光的庇護。這本是一個很好的決定,但不幸的是當時時局不穩,唐初邊境衝突不斷,唐朝政府為了穩固國防便下令禁止人民私自出國。
  • 《大唐玄奘》還原玄奘取經路 主演黃曉明:我才華不夠
    影片真實還原了歷史上玄奘歷經19載的取經之路,不戲說、不傳奇,只將那段因「一念執著」而成就的偉大旅程呈現於觀眾面前。片中的玄奘遇不到白骨精,也沒有猴子搬來的救兵,只有一個近50斤重的背架,裝著西行的全部裝備。    「有關玄奘大師的這段旅程,我們去考證歷史、考證文化,跨越文明,最終惠及的是全人類。因此我們今天所有的付出都特別值得。」
  • 玄奘法師最後往生何處
    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了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  他在這裡提到了「無常」(僧人講死,多以無常代之),說我無常以後,你們在送我的時候,一定要節儉,不要用很多的禮節,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靜的地方,不要靠近宮室和寺院。他認為肉身是不淨的,應該遠離這些地方。
  • 玄奘進入佛門很是偶然,一句話決定了他一生,也用一生去兌現承諾
    考試那天,玄奘去了。於是,主考官問他為何要出家,他張口就說:「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簡單來解釋,就是:將佛教發揚光大,廣度眾生。 最終,玄奘被破格錄取。 其後的幾年中,玄奘四處遊歷,得到了很多名師的指授。 不過,他感覺很多釋義含混不清,且在一些較大的理論上還有很多分歧。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十八:唐玄奘(上)
    陳慧有四個兒子,玄奘排行第四。玄奘一家全都崇尚佛教。他的二哥陳素很早就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做了僧人,法名長捷。玄奘自幼聰明異常,有很強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在家族和哥哥的影響下,8歲多就開始誦讀佛經,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養成了廣泛研究各種學問的興趣。除佛學外,他對儒家經典也頗有研究。當時洛陽有許多講經場所,其中有不少對於佛學研究有很高造詣的大德高僧。
  • 玄奘大師:這兩個字,道盡人一生的智慧
    意思是說:今年我六十五歲了,一定是會死在這座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經常擔心翻不完,你們大家加把勁兒,努力一點,不要怕辛勞。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中,他第一次發出了這種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無法完成的擔憂之辭。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甚至覺得自己行將就木。
  • 文津新書 | 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與中國戲劇發展之關係
    在這些外來的影響中,印度的最為突出。從印度來,又有兩種可能:一海路,二陸路。從海路來的可能不能說沒有,但即使有,在最早的時期,也微乎其微。這個問題我在這裡不談,我只談陸路。陸路當然要經過絲綢之路,先到新疆,然後再經過河西走廊,傳入內地。《史記·大宛傳》就已經有「安息以黎軒善眩人獻於漢」的記載。張衡《西京賦》等文章中也有西域歌舞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