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新書 | 季羨林: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與中國戲劇發展之關係

2021-02-18 商務印書館文津讀書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戲劇發展的動力,自以內因為主,但外因也絕不可低估。中國戲劇(主要是指漢人的戲劇)的發展也是如此。動力有歷時的傳統,又有並時的外來影響,二者交錯,起了作用,斯有新發展。

在這裡,外因有很多可能,絕不止一端。在這些外來的影響中,印度的最為突出。從印度來,又有兩種可能:一海路,二陸路。從海路來的可能不能說沒有,但即使有,在最早的時期,也微乎其微。這個問題我在這裡不談,我只談陸路。

陸路當然要經過絲綢之路,先到新疆,然後再經過河西走廊,傳入內地。《史記·大宛傳》就已經有「安息以黎軒善眩人獻於漢」的記載。張衡《西京賦》等文章中也有西域歌舞的描繪。北涼玄始十四年(425)七月,西域貢吞刀、嚼火、秘幻奇伎於沮渠蒙遜。南北朝時期,北方魏、齊、周三朝,從地理上,從人種上都有接受印度戲劇的方便之處。根據學者們的考證,當時河西走廊既有從中亞來的粟特人,即昭武九姓胡,又有土著的月氏人。北魏時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於商人,世傳其業,至孫曹妙達,尤為北齊文宣帝高洋(550—560)所重,嘗自擊胡鼓以和之。到了唐朝,曹氏音樂家還有一些。在這裡,商人擅長琵琶很值得注意。古時候,走絲綢之路的人不外三種:一是朝廷使節,二是宗教僧侶,三是負販商人。我們可能會認為商人只不過是為了賺錢,原來也有風雅商人,善彈琵琶。《朝野僉載》載:「每歲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這也證明了同一件事。至於中國民間詩歌以至唐宋詞、元曲,都有不少帶西域色彩的曲牌名字,什麼「菩薩蠻」之類,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

總之,通過河西走廊,西域的(其中也包括印度)歌舞雜伎進入中國內地。像《彌勒會見記劇本》這樣的源於印度的戲劇傳入中國內地是完全可以想像的。至於傳入的是吐火羅文,還是回鶻文,那就很難說。也許二者都不是,而是通過一種在二者之外的文字,現在還無法確定。在這裡空白點很多,也許將來有新材料發現,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我再歸納起來,把上面講的印度戲劇的特點同中國戲劇的特點對比一下:

1. 韻文、散文雜糅,二者相同,在中國是道白與歌唱相結合;

2. 梵文、俗語雜糅,中國戲劇從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倘仔細品評,至少在京劇中員外一類的官員與小丑的話是不相同的;

3. 劇中各幕時間和地點隨意變換,二者相同;

4. 有丑角,二者相同;

5. 印劇有開場獻詩,中國劇有跳加官,性質相同;

6. 結尾大團圓,二者基本相同,中國劇間有悲劇結尾者;

7. 舞臺,印劇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中國劇大抵方形。在Winternitz歸納的七個特點之外,我想再加上一項:

8. 歌舞結合以演一事,二者相同。

中國戲劇有極悠久的發展的歷史,各地劇種亦多不同。以上歸納的幾點,只能說大體如此,對京劇和崑曲來講,是完全適合的。

我在上面分六大項論述了通過《彌勒會見記劇本》所看到的中印戲劇的相互關係。我在這裡想再補充一點意見。《彌劇》是一個宗教劇,其特點與一般戲劇稍有不同。比如,劇中沒有丑角,就是一個引人矚目的特異之處。

我在上面的敘述中提出來的問題,要比我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多得多。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我一向覺得,胡適之先生的兩句話: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是完全正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概莫能外。假設不大膽不行,求證不小心也不行。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是治學的正道。目前我先大膽地提出假設,以後再小心地去求證。

最後,我還想替別人提出一個可能提出的問題:研究《彌勒會見記劇本》這樣的題目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意義很大。這種研究屬於文化交流的範疇。我大膽地說一句:人類文化一萌芽,就有互相學習,也就是交流的活動。到了後來,一部人類文化史證明了一件事實: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人類文化史。文化交流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動力。

1988年11月7日

(原載《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季羨林採訪回顧二:破解神秘文字,與消失千年的族群不期而遇
    吐火羅文殘卷在當時的學界有這樣一個說法,全中國知道稀奇古怪語言最多的,是北京大學的季羨林教授,於是,他們把這迭文書交到了季先生的手上。季先生立刻認出,這是吐火羅語。季先生聽之大笑,他說,「是我運氣好,竟然在殘卷中翻到了書名,它叫《彌勒會見記》,是個劇本。」
  • 吐火羅研究學術史簡介
    圖 15 (Poucha 1955) 我國吐火羅語學者季羨林師從西格,1935 年至 1946 年在哥廷根留學期間學習多年吐火羅語,他在哥廷根學習吐火羅語的過程中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幾十年以來,季羨林每天4點起床,伏案讀書、寫作。有人說,這是北大的「第一盞燈」。他照亮的不僅僅是勤奮,還有一份無法言說的責任。正是這樣的堅持,讓他完成了1700多萬字的著述。1946年,他在北大創建東方語言文學系,是他將印度語言及文學正式引入了我國。有人說:季老是大學問家,在中國,甚至在全球都是不多的專研印度語言文學的學者。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山東臨清成為了一座運河城市。到了明代,臨清曾與蘇杭齊名。清中葉以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的交通大動脈功能弱化,因運河而繁盛幾百年的臨清水退船隱,不復往日輝煌。
  • 比季羨林小說好看的,是季羨林的日記,女人看了會害羞
    文丨史筆如鋼(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近代文學一般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的文學,即是中國現代化孕育期的文學。近代文學反映了中國文學告別了傳統,重塑現代的特殊精神追求。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文·段宏剛「國學」究竟是什麼?恐怕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國學可大可小,小到詩詞歌賦,大到儒釋道,凡是跟傳統文化能扯上關係的學問,通通可以被納入國學的範疇。以至於當今許多人調侃說,國學是一鍋大雜燴,能放進來的食材,最後都可以被有心人烹飪成美味,至於有沒有營養,親身嘗一下便知。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季羨林:民國最後的大師,卻自稱是個普通人
    提及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國學大師,但具體的偉大之處,也許沒幾個人能說清楚。為了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幾個著名的作品,到底還是太「正式」了。季羨林先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吧。也許是太難了,或者是語言天賦不夠,季羨林根本就不懂這門課,無法學習。一位留學生送給季羨林一本梵文語法書,讓他產生了學習梵文的念頭,他認為印度文化對中國有很深的影響,學習梵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於是就從學習希臘文轉向學習梵文。普通的職業轉行,並非因為興趣只是為了以後謀生,季羨林轉行,卻讓中國多了一個東方大師。
  • 大月氏和吐火羅
    月氏不是吐火羅人,而更像是古代中亞吐火羅民族的短暫徵服者。基本可以斷定的是,吐火羅人早於塞種來到新疆,大約是在夏朝中後期進入新疆,路線是從俄羅斯草原南下進入。此時的吐火羅人還是遊牧民族。大約在商周之交,一支遊牧的吐火羅人來到了新疆東部和甘肅西北部,此地就被中國音譯為「敦薨」也就是後來的敦煌周圍(包括新疆東部)。
  • 德國少女含淚表白季羨林,他咬牙拒絕,回國和半文盲糟妻相守65年
    季羨林早年留學國外,精通多國語言,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後人評價他「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被譽為「國學泰鬥」。但是他最為人所了解的則是坊間盛傳的《清華園日記》,這本日記不像出自一代國學大師之手,倒像小流氓和憤青的日常碎碎念。
  • 貴霜人和吐火羅人是什麼關係呢?
    貴霜人沒有啥「吐火羅」的東西,貴霜是一個集合了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和塞人文化的帝國,統治者是塞人。幾乎可以說跟吐火羅毫無關係。 至於說為什麼會有貴霜=吐火羅的情況,是這個錯誤推理導致的: 1、唐代的貴霜故地,被稱為「吐火羅斯坦」。
  • 還原更接地氣的季羨林:我愛天下一切狗,一字一句見真純
    實際上,很少有人深入了解他的領域專業是印度學,不是質疑他的國學建樹,而是他的研究精力主要集中在印度學上,但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黎文,能讀俄文、法文,尤其是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 2019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這反映出我們戲劇生產的體制機制特點,與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迎接建黨100周年等重大節點有很大的關係。同時,黨的十八大特別是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和相關倡導,在保護傳承、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平臺搭建、生態完善等諸多方面積極推進,在2019年戲劇發展的面貌和景觀中有所沉附與烙印,是顯而易見的。
  • 《大唐西域記》 讀書
    它就是唐僧玄奘自己的遊記作品——《大唐西域記》,這是中國早期大地域範圍的人文地理著作,在它之前的《禹貢》《山海經》和《穆天子傳》夾雜太多神話與傳說,不能做為信史,要麼還有《法顯傳》《惠生行傳》所描述的地域範圍較小,難與此書匹敵。
  • 銀川市圖書館設立專題書架推介 第十五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
    2020年12月16日,銀川市圖書館在圖書外借部設立專題書架,將第十五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15 種,推薦圖書 35 種,共計118冊圖書第一時間分享給廣大讀者朋友。這也是銀川市圖書館第十五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推介系列活動之一。
  • 江敦濤會見寒舍文旅和中建文旅客人
    、中建文旅公司總經理吳宜夏一行,雙方就深化文旅合作進行了溝通交流。淄博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畢榮青,市政府副市長蓋衛星參加會見。  江敦濤對殷文歡、吳宜夏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淄博市文旅資源優勢及產業發展現狀。他說,淄博是一方文旅產業發展的沃土,有特點鮮明的五大優勢。
  • 吐火羅是什麼概念?和娜扎、熱巴有關嗎
    吐火羅人是指史前活躍在新疆塔裡木盆地的一支人群,吐火羅是德國學者的命名,是Tocharian的音譯。現代學者通過新疆出土的殘卷發現,這支吐火羅人群說的是印歐語,有可能是一支帶高加索特徵的白人。為了搞清楚吐火羅是什麼情況,學者應用了分子生物學,對新疆古遺址的人骨進行了基因檢測。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是僅有的精於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被譽為「國寶」。是的,他就是季羨林。那個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喜歡穿著中山裝、腳踏黑布鞋,經常提著個舊書包的老人,那個願意站在樹下給新生看行李的「北大校工」。對季老的認識最初來自散文集《清塘荷韻》。
  • 2017年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會議指出,民族歌劇創作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中國戲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學習;正確處理好民族歌劇與西方歌劇的關係;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民族歌劇作品。2017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籤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中國歌劇學研究中心。第三屆中國歌劇節以23臺劇目名列歷屆之首,突出了民族歌劇創作和現實題材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