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每天我們在鐵板上,被人反覆烤得煩不勝煩
某個早晨和店裡的大叔,大動幹戈後逃進了大海
這是ORICON(日本最具知名度的音樂排行榜)單曲銷量之王《およげ!たいやきくん遊吧!鯛魚燒君》中的歌詞
《およげ!たいやきくん遊吧!鯛魚燒君》雖是由子門真人演唱的一首兒歌,但卻深深地戳中了大部分的工薪族
每天忍受「煎烤」,想要到自由的大海裡去闖蕩。結局會是怎麼樣呢,大家可以聽一聽這首歌
今天我要講的也是這首歌中的主角——「鯛魚燒」(たい焼き,Taiyaki)
鯛魚燒作為明治時期(公元1868年~公元1911年)起就深受大眾喜愛的平民小吃,也是許多文豪津津樂道的「對手」
日本詩人中原道夫就曾經寫下「掰開鯛魚燒,吹裡面的五臟」的吃貨之歌。看來鯛魚燒絕對是一個值得對決的高手啊
鯛魚燒最早是以今川燒(今川燒き、大判焼き)為基礎,填入紅豆餡而成的「紅豆餡餅」
因為被奉為「魚中之王」的鯛魚在當時屬於高級食材,普通老百姓都吃不起,所以以鯛魚形狀做出來的今川燒在當時非常受歡迎,也寓意著吉祥的好兆頭
創立於1909年
位於麻布十番的「浪花家」被認為是鯛魚燒的發祥店
文學作者們也曾經就「鯛魚燒的尾巴是否也應該填滿餡」展開過激烈的爭論
以小說家的安藤鶴夫「鯛魚燒是到尾巴豆餡兒的好吃」為首,《讀賣新聞》上同時出現了贊同和反對的聲音:
原來尾巴是用手抓著來吃,最後扔掉的東西,所以不應該有餡。
吃了甜的餡,尾巴不應該放餡料,這樣口味才能平衡。
因為沒有裝到尾巴的地方,(顧客感覺)有點損失,應該放入。
因為吃到尾巴還能有餡的話,就會感覺到有價值感的提高。
而且也因為這次爭論,「從頭吃是正統,還是從尾巴吃是正統」的爭論也被展開了。一群為了「吃」而吵起來的文學作者,也是極可愛的「幼稚鬼」啊
除了吃法上有派別,鯛魚燒的製作方法上也分出了派別來
傳統做法是「一丁燒」
堅持使用單獨的鯛魚模具,一個一個以炭火燒制
烤制時,師傅還需要不停地翻動每個重達2公斤的模具,一連串流暢的動作,是職人長年累積的專業手感。鑄件之間相互碰撞發出的聲音,也讓客人覺得頗有風情
而跟這種傳統做法不同的是用大型炊具擺在一起的一次燒成的新式燒法
不過由於烤制「外皮」的方法和火候的不同,味道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在烤制工具的使用上,也非常講究師傅的技法
如果用鯛魚本身做比喻,就分別可以被稱為「野生種」和「家養種」
「野生種」自然可謂物以稀為貴
除了「吃頭派」和「吃尾派」之間的鬥爭、「一丁燒」還是「N丁燒」的製作工序之間的比拼,影響口感的另一重要因素,當然也是吃貨們更加關係的問題——那就是鯛魚的「外皮」和「五臟」!
一般情況下,表面一般是用小麥粉、砂糖、小蘇打粉等混合而成的黃色麵糊,烤好以後是茶褐色的「魚身」,在烤制過程中填入與砂糖混合在一起精心熬煮數小時的紅豆餡兒,出品即為酥脆外皮包裹著熱燙綿密但甜而不膩的紅豆餡的鯛魚燒
而每家售賣鯛魚燒的店自然也會有自己的特色所在
有酥脆薄皮也有鬆軟厚皮,甚至會刻意地烤焦一些讓外皮更加香脆
可以用北海道的十勝紅豆做經典的紅豆餡,也可以用時新的巧克力、奶油或抹茶冰淇淋餡
形狀也是多種多種,圓形、方形甚至還有變種「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