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頂替和高考「移民」,早在科舉時代就見怪不怪

2021-01-20 第一財經

26.07.2020

本文字數:1831,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導讀:《科舉史》一書中,日本著名史學家宮崎市定花了相當多篇幅講述科考作弊手段、著名的科場舞弊案以及對舞弊者的懲罰。


每年一到高考季,與科舉相關的話題關注度就連帶著上升,儘管兩者性質完全不同。


的確,抄襲、頂替、戶籍「移民」,高考中的這些「弊案」,早在科舉時代就見怪不怪;「狀元」、謝師宴、喜報,每當成績公布,各地熱鬧程度也與科考放榜相去不遠。可以說,儘管科舉制度100多年前就已終結,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仇英《觀榜圖》


正是因此,日本著名史學家宮崎市定在《科舉史》中指出,「論及中國民族性的本質時,也必須將科舉帶來的後天性一併考慮進去」,「談及中國,就不能無視科舉」。「宮崎市定寫的不僅是一種考試制度,而是把科舉制度放在官員選拔的角度來考察,對重新看待科舉制很有啟發。」《科舉史》譯者、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馬雲超說。


二戰期間的「遺稿」


《科舉史》的出版過程比較曲折,最早寫於1939年,5年後才有出版社有意出版。1945年春天,宮崎市定加以增補時,日本戰敗已成定局,但軍國主義政府還想作垂死掙扎,他身邊很多同僚和朋友都被徵入伍。44歲的宮崎市定預感不久後自己也難逃厄運,就加快了修訂與寫作的步伐。果不其然,他剛剛完成全書修訂,就收到召集令狀,「當時都做好將這本書作為生前遺稿的心理準備」。


《科舉史》原稿交付秋田屋出版社後,就發生了大阪大轟炸。出版社化為廢墟,只有一號金庫留下了燃燒殘餘。原因是大轟炸前夜,社長似乎有預知般在金庫下面放了一杯水,才使得少部分地方沒被完全燒毀。金庫冷卻後,工作人員打開大門,發現《科舉史》的手稿恰好就在那杯水附近。


1946年,《科舉史》終於出版,但又「生不逢時」。當時日本戰敗,國民經濟陷入崩潰邊緣,民眾食不果腹,誰還有心思去了解異域的一項古老制度?書出版後銷量並不好,不久,秋田屋出版社也倒閉了。


1963年,宮崎將《科舉史》中關於科舉具體流程的部分章節加以整理潤色後,換了一家出版社,以《科舉》為名出版。為了區別於《科舉史》,《科舉》一書加了副標題「中國的考試地獄」。直至1987年,完整的《科舉史》原作才有機會在日本再版,此時宮崎市定已是86歲高齡。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注重「他者的眼光」,域外漢學研究很受關注。與史景遷等人一樣,宮崎市定的歷史寫作通俗易懂,引起了一股譯介熱潮,中譯本已有二三十部之多。馬雲超解釋「宮崎熱」興起的原因時說,除了能把學術著作寫得「火星人都能看懂」,他的視野還非常寬廣,尤其注意把中國史納入世界史範圍,讓讀者清晰地看到當時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尤為關注落第考生


每當有高考作弊或者頂替之類的醜聞被曝光後,很多人就會提到科舉時代對舞弊者的嚴厲懲罰。


《科舉史》中,宮崎市定也花了相當多篇幅講述科考作弊手段、著名的科場舞弊案以及對舞弊者的懲罰。


但是與破壞公正性的科場舞弊相比,宮崎市定更關注落第考生的安置問題。在他看來,落第考生一旦處置不當,對王朝統治會產生更大破壞力。這是因為,隨著中古貴族制度的瓦解,科舉成為士人求職的第一步。尤其從宋代開始,隨著科舉制度成熟,考生越來越多,但錄取率始終非常低,每次科考結束就意味著大量考生落榜,有時落第者甚至多達上萬人,「出身貧困卻又抱著萬分之一僥倖從事舉業的人,如今改變職業也來不及了,有氣概的人流落到國境附近等待機會」。這些人一旦得不到妥善安置,很可能就會引發社會動蕩,進而影響王朝統治穩定。宮崎市定敏銳地指出,類似的歷史進程,從唐朝末年到宋元明清,在華夏大地上一再重複。


科舉制度雖然早就走向歷史終點,但是讀完《科舉史》會發現,它對國人心理上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近幾年,教育部雖然三令五申不許宣傳「高考狀元」,但每年高考成績一公布,各省市「狀元」「榜眼」「探花」的名單依然在第一時間快速流傳開來。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學校、地方政府或企業對「狀元」的獎勵更是能達到上百萬元,這時的考生家庭大概也能感受到幾分「金榜題名」的榮耀。


另外,高考中的一些加分政策,也脫胎於科舉時代。比如清代有「難蔭生」,是指二品以下官員除了戰死,因公事在外海、大江大湖等溺亡,或因軍務以外的公事病故,給予其子孫以特殊恩典。「就撫恤家屬而言,基本思想上確實是一脈相承的。但在具體的做法上仍有區別,難蔭生是不通過科舉考試,直接授予官職。而政策性加分是建立在參加高考的基礎之上。從這一點而言,現代社會顯然更加注重公平性。」馬雲超說。


【推薦閱讀】


2019年流入人口TOP10城市:第二你猜不到

相關焦點

  • 千人集體頂替高考是大時代的小插曲
    原標題:千人集體頂替高考是大時代的小插曲跟那些靠拼關係、拼背景或者拼身體的人相比,孫大勇夫婦頂替他人學籍參加高考,不過是在一隻利益大手撥弄下,被動配合著旋轉。近日,一封實名舉報信打破了小縣城江蘇灌南的平靜。信中稱,當地擔任公職的一對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學籍考入大學。記者調查發現,當年頂替應屆生學籍參加高考並最終化名生活多年的人不在少數。
  • 古代的科舉,今天的高考、考公,中國人為何這麼愛考試?
    孔丘第二,相對於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選拔人才更公平。科舉考試重視考生的學識和才幹,而不是出身和門第,允許平民子弟參加考試。科舉舉才依照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取,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平等原則。當今的高考正是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這一原則,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選拔人才更為客觀。第二,與賢能治國、精英統治的儒家理論相符合,但與當今高考選拔的目的不同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為核心的選士制度,為歷代統治階級選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今年的高考將註定成為史上最為特殊的一次高考。疫情對於各地考生的影響已經成為了熱門的話題,從學生到老師再到家長,都圍繞著疫情的變化在調整各自學習、教學、生活的方式和節奏。而每到臨近高考時還都會有各地考生錄取公平性的爭論,但無論如何,高考終歸是給了全國考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即便貧寒家庭的孩子也有了一個通過寒窗苦讀,從而改變命運的途徑。
  • 央視康輝高考也曾被「頂替」,涉事的兩個女同學,後來怎樣了?
    近日高考在即,幾起和高考有關的事件引發公眾的廣泛關注:藝人仝卓偽造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山東冠縣、聊城等地接連曝出有考生被冒名頂替上學。更少有人知道的是,幾乎人人皆知的央視「國臉」康輝,當年也曾遭遇了高考被「頂替」事件。
  • 兩次頂替高考同班同學:她成績能上985,最後學籍被賣野雞中專
    近日,山東被兩次頂替上大學當事人苟晶發微博,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根據苟晶講述,1997年和1998年,明明平時成績優秀的她兩次低分落榜,之後,她收到了湖北黃岡一所「野雞」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後來打工,因學歷太低遭受過許多白眼,靠自己的奮鬥在電商企業立足。
  • 「尖子生」苟晶兩次高考被頂替,你的大牌化妝品有被頂替嗎?
    6月22日,來自山東濟寧的苟晶發布了一篇微博,一石激起千層浪,自此又揭開了一場駭人聽聞的高考頂替事件。寒窗苦讀十餘年,期待讀書改變命運,尖子班優秀學生,兩次參加高考,兩次名落孫山,是發揮失利嗎?為人師表,替換學籍,師德何在!被替換的不僅僅是學籍,更是一個花季少女的人生。
  • 高考被頂替看似事小,但殺死的是公平和正義,傷害的是人生和青春
    1997年,苟晶第一次高考失敗,後來才知道是被她班主任的女兒頂替了;1998年,苟晶再次參加高考失敗,按理說苟晶在第一年高考事實上她的學籍和檔案已經被北京礦大調走了,她不可能再有資格參加高考並重新取得任何一所大學的入學資格了。
  • 張之洞向清廷上了一份奏摺,從此中國廢除科舉制度,高考取而代之
    前言由於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今年(2020年)的高考從每年的6月7日和8日,改成了7月7日和8日,換言之就是昨天和今天兩天是高考時間,各地新聞對高考的報導都佔了頭條新聞,可見高考在中國教育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 因高考保送名額被頂替而人生失控的故事被拍成電影
    《風平浪靜》首波口碑:極致浪漫和殘酷因高考保送名額被頂替,而人生失控的故事Mtime時光網 2020-07-31晨霧 / 轉帖《風平浪靜》主創出席上影節映後交流章宇飾演的主人公,因高考保送名額被頂替被迫改變命運
  • 高考2次被頂替者「苟晶」:因長相原因,懷疑早被選中,事件回顧!
    近日,山東高考頂替事件再起風波,據媒體報導,山東濟寧人苟晶在高考時,曾2次高考被頂替。然而在苟晶看到了班主任女兒的照片後,她突然感到背後發涼,據苟晶猜測自己高考被頂替,是不是早就被選中,因為頂替者長相跟她至少有5分以上相似。
  • 高考被頂替的人生能有多扭曲?電影《風平浪靜》給出了悲愴的答案
    一、弄權者操縱下的高考頂替引發的血案於是宋浩和宋建飛父子倆分別冒雨去找李唐和李副市長去理論。李唐和宋浩都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而且李唐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李唐是頂替者,宋浩是被頂替者,頂替者可以翻雲覆雨大家都司空見慣了,可是宋浩這個被頂替者卻並不簡單。
  • 高考漩渦:康輝有個較真的好爹,山東被頂替女卻不太走運
    而康輝近日在自傳中的一段描述令很多人大呼意外,原來如此優秀的康輝當年在高考中也曾經遭遇過黑手,差一點與北京廣播電視學院失之交臂,好在耿直的父親不信邪,來回奔波,為康輝討回了公道。如果沒有康輝父親的堅持和堅韌,可以想像,那時候的康輝將沒有機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了。
  • 高考改革|探索維護公平正義的執行機制
    究竟由誰來維護高考公平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和當代中國的高考制度,無疑是舉世公認的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然而,從古至今,危害制度公平的事件,在各朝各代政府的不斷治理中從未絕跡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一個一直在被社會追問,看似明確、實則含糊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出在制度公平不能保證制度執行的公平上。
  • 連續兩年高考被頂替者苟晶發視頻回應:老師17年前就已道歉
    近日,網友苟晶在社交平臺上發帖稱,自己曾在1997年和1998年山東高考中連續兩年被冒名頂替。由於自己的父親在彌留之際聽到,頂替女兒的那個人還在教書,所以心裡非常的憤怒。畢竟時隔17年了,事情也過去這麼久了,很多東西她早就看開了,自己看到老師蒼白的頭髮和熟悉的背影也是有些於心不忍。只不過對於很多貧困家庭來說,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更可以改變諸多窮人家孩子的命運。雖然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但畢竟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官二代富二代,更沒有那麼多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
  • 被頂替上大學有多可怕,還記得邢臺的一枝花嗎?足足悲慘了50年
    6月11日,山東冠縣查實了一起頂替他人上大學的事件。被頂替的人是一位農家女,頂替者在當地應該小有地位,要不然也使不出這樣的手段。這位農家女就是陳春秀,她於2004年參加高考,因為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就走上了打工的道路。頂替她是陳雙雙,因為分數不夠就頂替了陳春秀的名額。
  • 山東女子苟晶發文稱:連續兩年高考被頂替!其中一位是班主任女兒
    最近關於山東的各種頂替上學的事情一直都有,如果不是這一次輿論引起的討論,可能很多事情依舊還在水下面不得而知。最近我們看到依舊是山東的一位女子發文說自己的故事,也是被頂替了。我們看到她在微博最早說被頂替的是在22號發文說:我也是被頂替的,1997年,我參加了第一次高考,我拿到的成績是假的,我的班主任老師,讓他的女兒頂替我的名字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而我落榜了,加入了復讀。他的女兒畢業後,在濟寧一所中學教書,任後勤部老師。
  • 「高考移民 」範仲淹
    「高 考 移 民 」範 仲 淹京 博 文20世紀,全國高校招生實行統一考試,叫做「高考」。「高考移民」指高中生的佼佼者在本地因為錄取名額受限,考不上一本,採取投親告友轉戶籍到錄取分值低的文化落後地區學習並考取一本的考生。而範仲淹則和近年有錢人家花巨款送子女到衡水、昌樂等高考名校學習的「新高考移民」表面上相似,但又絕對不同。
  • 科舉制「高考」讓唐朝強盛,讓寒門學子努力讀書,改變家庭命運
    如今,「高考」成為我國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算是人生的一次大考。但是高考制度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歷史的延續,帶著歷史的烙印。當下的「高考制度」,其實,也是一種人才選拔的機制。而在過去強大的唐朝,也有著類似現在「高考」模式。
  • 【講堂】廢除科舉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
    清朝末年的戊戌變法以後,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都變了,戊戌變法雖然只有百日,但是它曾經要廢除八股文,主要考策問和中外政治關係等內容。1901年八國聯軍打進來,慈禧太后下詔不考八股文、不再注重楷書,可以說清朝末年最後幾次科舉已經朝近代文官考試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