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探索維護公平正義的執行機制

2020-12-28 澎湃新聞

2020年7月12日,重慶市高考閱卷有序進行。在西南大學高考評卷現場,教師們在進行探討。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2020年全國高考已經結束,閱卷工作正在進行,高考公平問題也正被輿論熱議。有編輯發來郵件,約我寫一份高考公平方面的文章。我已經許久沒有寫文章了,也不知從何寫起。帶著編輯的邀約,我走訪了A教授。

A教授說,1977年正在讀高二的他被學校選中,以在校學生身份參加了高考,並有幸成為本地在校生中的少數中榜者之一。可是,出身農家孩子的他,不知道可以前往招生辦查問,只能一次一次跑到縣郵政局查找有無自己的掛號信,直到學校已經開學,也沒有等來承載他與家人希望的那封裝有錄取通知書的掛號信。

A教授只好回到學校繼續完成高中學業。1978年,他高中畢業,再次參加高考,雖然順利進入大學學習,但1977年是何原因沒有被大學錄取,至今依然是個謎。

A教授說,這個謎成了他關於高考難以釋懷的「心痛」,因為有此經歷,他對被「冒名頂替」者的心痛有切身體驗,對危害高考公平的人和事深惡痛絕。編輯說,他發現我研究教育公平多年,但他不知道的是,我缺少與遭遇高考不公的人士的接觸。聽過A教授的故事、看過近來輿論熱議的許多報導,我才有了些許的感同身受與寫作欲望。

究竟由誰來維護高考公平

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和當代中國的高考制度,無疑是舉世公認的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然而,從古至今,危害制度公平的事件,在各朝各代政府的不斷治理中從未絕跡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一個一直在被社會追問,看似明確、實則含糊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出在制度公平不能保證制度執行的公平上。因此,有必要探討「究竟應該由誰來維護高考公平?」、「如何維護高考公平?」這一制度的執行機制問題。

古代中國的不說,當代中國遠的也不說,僅從今年媒體曝光的

「藝人仝卓事件」

「陳秋媛事件」

「苟晶事件」

「山東242人冒名頂替取得學歷事件」

,近年來的

「羅彩霞事件」

「王娜娜事件」

,以及大量涉及高考移民、考場作弊、替考、違規加分、答題卡被掉包、冒名頂替、錄取不報到等諸多危害高考公平的事件和問題中,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這些事件和問題中的絕大多數是首先由媒體曝光,然後形成強勁的輿論風波,最後在輿論風波推動之下,被曝光的危害高考公平事件才被有關部門及時而嚴厲地查處,一些問題也才得以糾正。

這就讓公眾產生了一種錯覺,即「誰能引發輿論風波,誰的問題就能得以及時解決」。從表面上看,近年來確實是「輿論充當著維護高考公平的中堅力量」,我們對輿論監督機制強勁有力感到欣喜的同時,更感到一絲悲涼:「難道高考公平是被輿論維護的嗎?」

更令人困惑而不容忽視的是,在有關部門面對輿論監督高呼零容忍的背後,還有多少未被輿論聚焦而危害高考公平的不公不義之事沒有被糾正。這也許就如A教授所說:「自古以來,就有民不告官不糾一說。在今天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誰擁有流量誰就能勝券在握嗎?」我更相信,全社會等待的不僅是輿論風波助推這類事件的及時處理,更是一個能夠最大限度保證高考公平的制度執行機制。

從本質上看,如何維護高考公平,究竟由誰來維護高考公平,才是一個值得全社會深思與深究的高考制度執行機制問題。

事實上,高考公平包含考試公平和招生公平兩個方面;考試公平是保證高考公平的手段和標準,而招生公平則是實現高考公平的目的,考試公平服務於招生公平。作為一種制度體系,高考公平的兩個方面包含了專家命題評卷、考生平等參考、教育機構組織考試與錄取等一系列運行機制及派生流程。就高考制度本身來說,其公平性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因此應該探索的是維護高考公平的執行機制。

建立與完善維護高考公平的執行機制

恢復高考四十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精英教育階段,快速發展到大眾化階段之後,目前正在邁向普及化階段。儘管高等教育普及後,高考已經不再是學生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高考因其選拔性、競爭性,仍是牽動全社會的「天下第一考」。今天,我們探索維護高考公平執行機制的根本目的,是對牽涉高考公平的一系列運行機制及派生流程進行即時監督與調節,有效預防或糾正各種危害公平的事件和做法,促進高考制度的良性運行。

在這裡僅從宏觀戰略上對維護高考公平的執行機制談一些淺見。我認為,除了進一步強化輿論監督機制,曝光各類涉及高考的違規違法事件和操作之外,還需要建立與完善以下執行機制:

第一,全民參與機制。

自古以來,高考(古代的科舉)是最能改變個人命運,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途徑。或者說,高考承載著個體改變命運的巨大希望,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高考公平作為人與人之間利益關係的考量,關涉社會利益關係的調整,對推動社會流動與穩定社會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社會影響之大,已遠遠超越了教育本身。就是說,高考承擔了太多太大的非教育使命,即:給底層青年一個「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希望,更重要的是,給全社會各階層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暢通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通道。

高考公平固然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前提,但更大程度上是衡量社會公平的重要尺度。因此,維護高考公平不只是教育部門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這就需要全民參與。

第二,宣傳教育機制

教育部曾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在高考前要開展「誠信高考」教育活動,對

《刑法修正案(九)》

和新修訂的

《教育法》

中涉考違法處罰條款進行重點宣傳,讓考生知曉考試舞弊所要承擔的嚴重後果,積極營造「誠信守法光榮、違規舞弊可恥」的良好氛圍。

類似的是,學校也應組織所有在校考生籤訂《誠信承諾書》,做到不支持、不協助、不縱容、不參與考試作弊,讓考生在思想上產生觸動,在行為上形成約束。此外,家長要教育孩子遵守考試紀律,自覺樹立誠信光榮、作弊可恥的思想,做一名誠信文明的考生,用自己的真實水平,去迎接人生的挑戰。

從教育部的上述要求看,僅限於對學生的宣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危害高考公平事件可能出現在專家命題、考後評卷、考生考試、教育機構組織考試與錄取等一系列活動當中,必須面向全民進行宣傳教育,除了講清危害高考公平者所要承擔的後果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全民樹立「敬畏高考公平,自覺維護高考公平」的意識,並落實在全民參與的行動中。

第三,常態監控機制

2020年7月2日,教育部發布的一則

工作動態

要求,要以最高標準、最嚴舉措,嚴格做好高考防疫、考試安全、考生服務、招生錄取等各項工作,確保實現「平安高考」、「陽光高考」、「公平高考」。這是以政府的名義,確保高考公平、公正的嚴肅表態。教育部還統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全國31個省(區、市)教育行政部門和招生考試機構2020年的

高考舉報電話

,宣布受理涉及2020年高考安全的舉報線索。

教育部還

明確要求

,各地的教育部門要維護高考公平,針對在高考中作弊的、讓他人替考的、頂替別人上大學的三類危害高考公平的考生,予以嚴厲處罰。

上述措施和要求,對維護高考公平不能說不是強有力的。但是,維護高考公平是持久戰,功夫還要落在平時,而不僅僅是高考期間,需要建立常態監控機制。比如,對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賦權,將其作為常設監控機構,設置常設的投訴電話,構建發現、處理與處罰危害高考公平事件的流程,等。

第四,利益均衡機制

危害高考公平是破壞社會利益分配、阻礙社會發展的行為,利益均衡機制是抑制高考公平利益差距擴大的重要手段。政府在高考政策制定時,要堅持以全體考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抓準絕大多數考生的共同利益與不同群體的具體利益的結合點,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群體的承受力,千方百計保證全體考生都能享受到高考公平的成果。

比如,從促進創新、鼓勵先進、補償不公的角度,制定額外加分政策未嘗不可,但要防止有人為了加分而弄虛作假。2020年,教育部提高了部分「國際學生」來華留學的門檻,旨在防止一些人以「國際學生」名義免筆試進入名牌大學這種鑽政策空子的事件發生。就是說,政府在建立利益均衡機制的同時,要從源頭堵住相關政策的漏洞,有效防止一些人渾水摸魚,堅決堅持維護高考公平。

第五,法律介入機制

誰危害高考公平誰就要受到法律制裁。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確,在高考等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等行為將入刑定罪,最高可處七年有期徒刑。早在2008年,海南保亭縣法院即已判處2007年涉及當地25名考生的

「高考移民案」

中5名當地公職人員最高五年的有期徒刑。

但是,從整體來看,處理危害高考公平的事件時凸顯有關高考法制體系的滯後。比如,替考行為、高考移民等事件都或多或少地遭遇了無法可依、執法疲軟、違規成本過低的尷尬局面。2020年,教育部一再表示,要以最嚴密的程序保障招生公平,比如,紮緊制度籠子,堅持「陽光招生」,加大違規查處,等。

但在建設法治社會的今天,僅有這樣的教育部表態是不夠的,處理危害高考公平的事件要依靠法律。時至今日,還沒有專門規範高考行為的法律法規。鑑於此情況,政府要儘快出臺「考試法」,推進依法維護高考公平的進程。

最後,再強調三點:

其一,政府是實施高考公平的主體。推進高考公平,政府承擔著主體責任,離開政府高考公平無從談起。其二,高考公平是一種社會理想。政府可以制定公平的高考制度,但制度的執行無法完美,危害公平的事件總是難免發生,切不可過於理想化。其三,高考公平是相對的。高考公平是一個永遠逼近「公平」的極限過程,不斷推進高考公平應該是政府長期奮鬥的目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民法院報評論員:堅持公正司法 維護公平正義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強調要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人民網記者薄晨棣:記錄人民法院維護公平正義的決心丨2020記者看法院
    通過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機制建設,解決老百姓「告狀難」問題;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典型案例,向社會表明治理家庭暴力的決心;出臺審理食品安全民事案件司法解釋,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發布正當防衛認定新規,矯正了「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讓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2020年,有幸記錄人民法院維護公平正義的決心。2021年,繼續展現中國司法制度的進步歷程。
  • 廣西新聞網記者陳思羽:與法院同行,維護公平正義
    BIANZHEAN這一年,謝謝你們的「說」法走過2019年,感恩有你我們一直行進在公平正義的路上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但公平正義也絕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報導法院的這一段時間,我切實地感受到法院在維護司法公平公正上,所做出的實實在在的努力,有幸見證了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進平安廣西建設、踐行司法為民宗旨、深化司法改革、提升司法公信力等方面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豐碩的成果。
  • 改革發展看河南|司法體制改革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
    蔡春源的例子,是我省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以員額制改革為核心,全省法院組建新型審判團隊2100多個,全省三級檢察院設置獨任檢察官和檢察官辦案組兩種辦案組織形式,實現了「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司法質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持續提升。  案多人少矛盾一直是困擾人民法院工作的一個突出問題。
  • 迎接新高考!汕頭大學舉辦2020年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論壇
    中國教育在線訊    11月28日,2020年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論壇在汕頭大學成功舉辦。汕頭大學執行校長王泉、中國教育在線執行副總編江愛萍、濟南市萊蕪一中副校長賈玉彥、舒伯生涯學院執行院長餘國平以及佛山石門中學、潮陽實驗學校、澄海中學、湛江市第一中學、茂名市第一中學、深圳育才中學等省內重點中學代表,學校招生就業處、各學院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本次論壇。
  • 審判監督: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為實現公平正義砥礪奮進
    司法是爭議解決、矛盾化解的最後機制,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審判監督制度是這道防線的最後一個關卡和最後一個堡壘。  2000年8月25日,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任命紀敏為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審判監督庭庭長為標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督庭正式組建。
  • 探索執行警務保障新模式——打造新時代下「執行一體化」改革法警...
    >探索執行警務保障新模式打造新時代下「執行一體化」改革法警派駐使用的「大邑樣本」基層法院司法警察如何更好地配合強制執行工作,如何在「執行一體化」改革中將執行運行警務化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幫助提升執行工作效率,大邑縣法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步實現了從「按需派警」向「派駐使用」的轉變,為執行工作提供更優質、便捷的警務保障,成功打造了一套基層法院法警派駐執行局使用的「大邑樣本」。
  • 人民日報:捍衛公平正義 守護美好生活
    代表委員表示,2019年以來,人民法院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堅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 【法治評論】堅持「三個相統一」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必須堅決扛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神聖使命,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日益增長的需要,著力解決新發展階段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牢牢守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十四五」規劃順利實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 政法風採 | 李釗:與「老賴」鬥智鬥勇,維護公平正義無怨無悔
    上期,我們認識了以匠人匠心的態度,守護公平正義的公訴人 丁波,「彰顯法律溫度」,就是她的工作體現。今日,「政法風採之今日我當班」為大家介紹——高明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副局長 李釗,看看他如何與「老賴」鬥智鬥勇,無怨無悔地維護公平正義。
  • 維護司法公正:增強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檢察機關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系列報導之二·公正篇   維護司法公正:增強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鄭赫南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一往無前捍衛社會公平正義
    他們是新時期公正司法的踐行者、司法改革的燃燈者、司法為民的奉獻者,他們用忠誠乃至生命詮釋了人民法官的忠誠與擔當,築起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他們的離去重於泰山,對法院工作,對法治事業,都是巨大損失。
  • 堅持「三個相統一」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大家談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必須堅決扛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神聖使命,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日益增長的需要,著力解決新發展階段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牢牢守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十四五」規劃順利實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 四川:構建監獄刑罰執行「四大體系」 築牢公平正義最後防線
    加強司法行政系統執法司法制約監督體系改革和建設系列報導 四川:構建監獄刑罰執行「四大體系」 築牢公平正義最後防線 發布時間: 2020-09-02 10:59      來源:
  • 新華社記者羅沙:不平凡的一年,更需要公平正義守護丨2020記者看法院
    嚴懲涉未成年人犯罪、對涉醫犯罪「零容忍」、堅持糾正冤錯案件……用公正裁判維護百姓平安,讓公平正義成為你我切身感受。砥礪前行,未來可期。作為關注法院工作的記者,期待看到人民法院繼續前進,牢牢守住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讓大家在司法進步中感受更多溫暖、收穫更多紅利,讓更多人信仰法律、崇尚法治。
  • 周強:遲到的正義使正義大打折扣,要建立錯案倒查制、問責制
    文章分五個部分,在「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這個部分,周強寫道: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為了法治實施更快捷,避免正義遲到,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牢固樹立高效與公正相統一的法治實施理念。高效必須以公正為前提、為基礎,沒有公正就不可能有高效,錯誤裁判和執行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會更大。
  • 2020年濟寧檢察讓刑事執行檢察「金字招牌」更閃亮
    濟寧新聞網訊 濟寧檢察機關始終牢記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責使命,立足主責主業,忠誠履職盡責,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用紮實的行動守護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刑事執行檢察工作是濟寧檢察機關的「金字招牌」。
  • 公平正義需要全民來參與維護,只顧自己得失的人終將被淘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越來越關注社會中的公平和正義,也不想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逐漸談論道德滑坡。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越缺少什麼就越關注什麼。這句話用在當今社會的話,意思是說明我們的道德越來越滑坡,我們的公平和正義正在缺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引起大家的重視和呼喚。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人很有錢,他是不太可能天天糾結錢的。
  • 法治讓公平正義觸手可及
    公平正義,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永續追求。近年來,台州市司法局始終秉持「讓公平正義觸手可及」這一理念,著力構建全覆蓋的法治審查體系,全面深化惠民便民的法律服務改革,積極營造尊法守法的高質量發展環境,法治台州建設蹄疾步穩,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 《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為新時代加快完善...
    五、強化民生司法保障,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經濟為重,民生乃大。《意見》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提出了民生保障五方面意見。一是聚焦復工復產現實要求,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準司法服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