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 」範仲淹

2021-01-08 齊魯壹點

「高 考 移 民 」範 仲 淹

京 博 文

20世紀,全國高校招生實行統一考試,叫做「高考」。「高考移民」指高中生的佼佼者在本地因為錄取名額受限,考不上一本,採取投親告友轉戶籍到錄取分值低的文化落後地區學習並考取一本的考生。而範仲淹則和近年有錢人家花巨款送子女到衡水、昌樂等高考名校學習的「新高考移民」表面上相似,但又絕對不同。因為他投親入籍楚丘縣(今曹縣東南),進入名校攻讀五年,以楚丘縣貢士身份考中進士,乃是走投無路之舉。今日曹縣人應該以範仲淹為邑人感到無比自豪。但不管屬於何種情況,稱他為古代「高考移民」則名副其實。至於他為何要當「高考移民」來到今曹縣之地,想必很多人搞不清楚,我願為您細細講來。

範仲淹父親範墉上三代遷至蘇州,端拱元年(988)範墉隨吳越王錢俶歸順宋朝,在武寧軍節度使擔任起草文書的書記官,駐在徐州。範仲淹母親謝氏出身楚丘縣大戶人家,父母去世早,只有一位姐姐和她相依為命。姐姐嫁給了楚丘大戶李克明,李克明很早就中了進士,當了官。謝氏十七歲那年嫁給範墉做繼室,駐在幕府裡。範墉長房陳氏領著兒子仲溫兄弟在蘇州伺候公婆。端拱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謝氏生子,範墉為兒子取名仲淹,希望兒子能淹通經史。豈料世事無常,淳化二年(991)初,範仲淹一歲半時,父親範墉突然病故。謝氏扶柩到了蘇州,範家人因為謝氏嫁入範家不到三年,丈夫就去世了,認為謝氏是克夫命、喪門星,不肯接納謝氏母子。而楚丘謝家已無親人可依,想回娘家也回不去。謝氏母子陷入貧無所依走投無路的困境。幸虧一位好心官吏把謝氏介紹給山東長山縣(今鄒平縣東)在平江府(駐蘇州)做推官的朱文翰為繼室,這才使母子二人有了歸宿。時年範仲淹剛過三歲,繼父為他取名朱說(yuè)。以後,朱說母子隨著朱文翰宦遊各地。繼父倒是十分疼愛朱說,想讓他學習做生意,以便將來獨立謀生,但朱說對此毫無興趣。景德元年(1004),朱文翰調任淄川長史,住在秋口鎮。這時,謝氏已接連生下三個兒子。景德二年(1005),十六歲的朱說進了淄川郡學,幾年後考中了生員(秀才)①。景德五年(1008)初,繼父讓朱說離開郡學,到長山縣西六十裡的長白山醴泉寺惠通和尚處去讀書。放著郡學有師有友不讀,卻讓朱說去深山中自學,對這種安排,現代人大概弄不明白。歷代記此事者皆諱莫如深,刻意遮掩。實際上,朱文翰確有難言之隱。因為按照習俗,若男子到二十歲左右,就該分到一份財產、土地,成家立業,這與進學讀書可並行不悖。但是朱說的身份令朱文翰很作難。依世俗族規,親生兒子均分產,先長後幼不可變,要的兒子(過繼來的)分一半,帶來的兒子(俗語「拖油瓶」)白吃飯。則朱說在朱家不能分財產,更不能在朱家成家立業。為了讓朱說擺脫這個困境,繼父才讓他躲進深山中去背誦四書五經。朱說寄住在醴泉寺三年,生活極其困難,由「劃粥斷齏」之事可證。孤學無友,無師教誨,四書五經也不是好學的。三年苦學,朱說並沒有通過「科考」,更沒有獲得「貢士(舉人)」資格,仍是一個在讀生員。而這時,發生了一件巨大事變,以致這種局面也無法繼續維持了。

事情的經過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初,二十歲的朱說到長山縣河南村朱家住了幾天,繼父長房初氏育下的朱家兄弟非常歧視他。一次,朱說看到朱家兄弟不愛惜器物,就批評了一句。誰知卻遭到譏諷:「我們用的是朱家的錢。和你有什麼關係?你管得著嗎?」這句話像鋼釺穿胸一樣擊倒了朱說,使他臉面頓失,無地自容。

當下,朱說餓著肚子奔到秋口鎮,向母親跪下,請求母親說清自己究竟是誰家的人。母親哭著把他的身世和他外公家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了兒子。她說:「普天下誰有我們母子苦啊!你爹死的時候你才一歲多,我帶著你扶柩到了蘇州。當初,如果不是蘇州範家嫌棄我們,不讓我們進門,幾乎逼死了我們,我何嘗願意再醮?楚丘你外公家沒人了,我們也回不了楚丘。娘也怕你在朱家受欺負呀!好在你繼父待你很好。我離開楚丘二十多年了,但我知道楚丘李家是大戶,戚同文辦學很有名,他們兩家是兒女親家,李家有幾個人在朝廷做大官。這十幾年,我們奔走各地,和李家失去了聯繫。現在知道,你大姨擔心我們,一直在尋找我們,給蘇州範家寫信,一直收不到回信。後來才知道我們到了淄川,又給我們來了信,你表兄李紘又跟著來信催促。你姨父現在回京當了吏部尚書,戚家辦的睢陽學捨去年才擴建重辦,你表兄李紘、李緯都在睢陽學舍讀書,他們也叫你去讀。你繼父剛和我商量要不要告訴你。現在朱家兄弟這樣對待你,你一天也不能留在朱家了。你就去投奔你大姨家去吧。上天可憐我們,不絕我們這一門,為好人留下一線希望。你姨家一定能供你上學讀書,娶妻生子,將來謀個一官半職,我也就舒心了。你姨也是我娘家人。以後誰再說我娘家沒人,我就會懟他:『說出來嚇死你?』聽了母親這一番話,朱說激動萬分,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他站起來說:「苦難可以讓人沉淪,也可以磨鍊人的意志。兒子此去楚丘投親,若不能讀書高中,就辜負了母親您這幾十年的期盼。」朱說把要去楚丘投親求學的事告訴了繼父,繼父也覺得這是他唯一的出路。就說:「孩子,我實在無能為力了。你姨家樹大好乘涼。以後,你的事就靠你自己了,我相信你一定會大有作為的。」想到父子相處一場,此日一別,還不知能不能再相見,不禁老淚縱橫,想多給朱說一些銀兩供他路上使用, 但朱說只收下一小部分。朱說灑淚告別了母親和繼父,踏上千裡尋親路。這正是:蘇州範家不許歸,長山朱家不能偎。可憐天無絕人路,楚丘姨娘頻相催。丈夫胸懷凌雲志,天高途遠勿窘迫。山窮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現晨炊。

之後,朱說風餐露宿,經過二十幾天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應天府楚丘縣,找到了李家,見到了從未謀面的大姨和表兄弟李紘、李緯、李緘等人。這時,朱說才知道李家已出了六個進士,有的當了京官,有的是地方大員。有道是:世上唯有親人好,沒爹的孩子像棵草。跟著老媽能吃飯,終身大事不能辦。姨媽也是媽呀!她和親媽是同胞。一個娘生的親骨肉,血脈相連無分攪。李家絕對把朱說看成了骨肉至親,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人不可憐朱說的,這讓朱說感到無比的溫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大姨看到眼前的朱說已長成大人,喜極而泣,說起他母子這些年受的苦,摟著朱說哭成了淚人。表兄弟偎在一起和走失的親兄弟歸來一樣,同吃同住,片刻也不肯分離。大姨安排朱說和兒子們共同到他們外公墳前去祭拜,朱說這才得以大哭一場,終於把這十幾年所受的委屈和痛苦傾瀉出來。想到有了姨家這天大的靠山,朱說頓時覺得萬難俱消,苦盡甜來,以後只要努力讀書,早日高中,出仕為官,必將為國為民大展雄才。男子漢大丈夫決不能久屈人下!

李家很快為朱說報官入籍,先進了楚丘縣學,又送他到睢陽學舍和表兄弟一塊攻讀。《宋史·范仲淹傳》記:「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從戚同文學。」他書皆稱:「投親楚丘,從戚氏學。」查戚同文早已於太平興國元年(976)去世,後來睢陽學舍一度停辦。「從戚同文學」顯然不實。事實是大中祥符二年(1009),睢陽學舍由同文之孫舜賓重新開辦,擴建校舍至一百五十間,應天府各縣生員都有入學者。《宋史·范仲淹傳》雖無明確記載朱說投親楚丘李家,才得從戚氏學,但由前後文義亦可明白。「世家」者,指世代做官的人家。朱說的「世家」必與應天府有關,那裡有世家大戶供應他,使他感到是最好的出路,他才會感泣辭母去投奔,從而進戚氏學校讀書。朱說在睢陽學舍攻讀五年(1010年初至1015年二月),諸書記載一致,無可懷疑。而這五年並非朱文翰出資供給,也不是戚氏學校收容天下窮書生免費授讀還包生活費。大中祥符五年(1012),朝廷一榜錄取進士一百多人,睢陽學舍考中八人,包括朱說表兄李紘。該校於是聲名鵲起,成為北宋著名書院。試想:朱說投親入籍楚丘,生活有了保障,進入睢陽學舍攻讀五年,有良師益友,考中楚丘籍貢士,才得以考中進士,這不是標準的「高考移民」嗎?假若朱說一直在長白山的山洞裡自學,還得幾十年才能考中進士?是否一輩子都叫朱說?是否會因一念之差憤而棄世?那還真難說呢!可以說沒有楚丘李家、戚家,就沒有歷史上的名賢範仲淹!楚丘投親入籍,進入名校讀書,這一步是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

一件趣事值得一提,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二十八日,宋神宗駕臨應天府,同學們喊朱說去街上看御駕,朱說竟然講:「將來再見也不遲。」一年後,他參加殿試,考中第一百名進士,成了「天子門生」,自然面見了皇帝。他的自信狂語竟成了千古佳話。

大中祥符八年(1015)春二月,二十五歲半的朱說考中進士,出仕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他立即趕到長山縣,此時,繼父朱文翰已經去世,朱說將母親接走贍養,並送三個弟弟入長山縣學讀書。在歸途中,母子二人專程去長白山醴泉寺拜謝惠通和尚照顧朱說三年之恩。第二年,在大姨和母親的安排下,朱說迎娶了已故長門二姨父、故參知政事李昌齡的侄女即自己的表妹李氏②。後來生下純祐、純仁、純禮三兄弟,純仁曾官居宰相,三代六人皆入《宋史》人物傳。此為後話。

天禧元年(1017)朱說改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受母親命,向朝廷寫報告,說明自己本姓範,名仲淹,後隨母再醮,改了姓名。現在已是朝廷命官,要求複姓還名。朝廷予以批准。此時,範仲淹並沒有去蘇州祭祖歸宗,蘇州範家仍然不承認他這一門。天聖四年(1026),範母去世,將母親安葬於何處成了範仲淹的大難題,萬般無奈,他只好將母親葬在楚丘縣外公墓旁。

《宋史·范仲淹傳》載:「母喪,去官。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置府學。」「服除,以殊薦,為秘閣校理。」這說的是守孝期間,仲淹被聘為應天府學主教,服喪期滿,因晏殊推薦,擔任國家所存經典的總校理官。範仲淹服喪期間為什麼能到應天府學去執教,就是因為母親葬在應天府轄下的楚丘縣,他才能就近去執教。這期間,嵩陽書院曾請他去講課,路過伊川萬安山時,他拜祭了唐代名相姚崇祠墓,才知道姚崇和他身世相同,也是父早死,隨母改嫁,改姓後又還姓。姚崇鑑於母親去世後無處安葬,才買地北邙葬母,自己也隨母葬此。範仲淹決定效仿姚崇,於是改葬母親於伊川萬安山,並安排,自己和兒孫死後也要葬在此地,以此作為範氏家族永久墓地,並採用母親安排的「扯兒背孫」特殊布局。這成為姚崇之後,姓隨父,葬隨母的又一特例。明代以後,伊川範仲淹墓才由南宋後遷往蘇州的裔人抓鬮挑人去伊川看守始祖墳。2006年6月,伊川範仲淹墓被公布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成為世人瞻仰祭拜的名勝之地。

範仲淹一生當過許多地方官,當過駐守陝西的邊防重臣,當過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和晏殊、韓琦主持過「慶曆新政」。曾經三黜三起,被人稱為「極光」、「再光」、「尤光」,越是被黜,聲譽越高,以致當世被稱為「聖人」。慶曆五年(1045)春,範仲淹被貶相外放,京官皆避嫌,不敢送行。只有他表兄、監察御史、龍圖閣直學士李紘毫不懼怕,遠送範仲淹至郊外。明代《曹縣誌》不但記範仲淹為「流寓」人物,主修志書的知縣還寫按語讚頌李紘郊送範仲淹之事。

《宋史·范仲淹傳》記他:「常推其俸以食四方遊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與。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以事之。」可見範仲淹修身齊家行政的優良作風。

值得注意的是,範仲淹於景祐元年(1034)六月,出知蘇州,首創郡學,為聘講師,立定學規,長子「純祐尚未冠,輒自入學,齒諸生之末,盡行其規,諸生隨之,遂不敢犯。自是蘇州為諸郡倡。」(《宋史·范純祐傳》)範仲淹曾在蘇州買地千畝,本欲終老於此,一風水先生為言:此陰宅甚佳,後世必連著出宰相,傳名百世。範仲淹卻立即改變主意,捐出來辦成郡學,讓蘇州學子興旺發達。蘇州後來走出80位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的五分之一。中進士者更有五百多人,遠遠超過全國任何地方。範仲淹在蘇州還興辦大型水利工程,造福蘇州幾十代人。期間,範仲淹終得認祖歸宗,按照朝廷恩例,補父親長房所生二兄仲溫為官;買義莊良田千畝,資助範姓族人,由長兄之子純誠負責管理;追贈上三代。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計往惡,以德報怨,範仲淹為蘇州做出的巨大貢獻可以說千年來無人可比。

皇祐三年(1051)三月,範仲淹改知青州,經過長山,禮參朱家,稟報朝廷,封贈繼父朱文翰為太常博士;將母親與繼父所生三個弟弟封蔭以官;在長山置義莊田四頃三十六畝,資助朱家子弟上學。拳拳之心,神人共鑑。

皇祐四年(1052)五月二十日,範仲淹由青州赴潁州上任途中病逝於徐州,身無餘資,享年64歲。十二月一日安葬於伊川萬安山母親墓前,諡號「文正」,生前好友、時任禮部侍郎富弼為撰《墓志銘》,好友、翰林學士歐陽修為撰墓碑,書法家王洙書丹,皇帝書碑額「褒賢之碑」。生時偉,逝亦榮,斯人如此。

範仲淹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有「縱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碩大胸懷,寬恕大度,知恩必報,不計仇怨,正直無私,為國為民,殫精竭慮,至老不輟。特別是他在《嶽陽樓記》一文中倡言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年來中國士子的做人準則。梁啓超稱他為五千年來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試問:古今上百代,幾人得此評?

範仲淹居處楚丘之後,吳越王錢俶裔孫錢揆和範仲淹後人、明代著名循吏範希正皆宦於曹而定居於曹,適足證明曹縣是幾千年來人們嚮往的先王之都、民族發祥聖地。聖地頻出聖人,聖人貽福聖地,循環往復,無窮盡矣。

縱觀範仲淹一生功績及影響,謹賦小詩一首以頌之:

殫精竭慮為國籌,功業美名千載留。

中華大地名人多,何人似公三不朽!

壹點號京博文說史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高考必背64篇之範仲淹《漁家傲》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宋)範仲淹 《漁家傲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6):葉聖陶、範仲淹、于敏、王繼才
    ——摘選自澎湃新聞《葉小沫憶祖父葉聖陶:他不在意子女的學習成績,更關注興趣》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範家大院範仲淹銅像 原圖cr:澎湃新聞範仲淹出身窮苦,當了大官,卻從未理直氣壯地要給自己、給家人什麼補償,他對物質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這樣,一心只為國家、百姓著想。他對「小我」與「大我」、「物質」與「精神」、「享受」與「奉獻」的處理,為後世景仰。
  • 貴族學校 高考移民?實地探訪這家輿論焦點學校
    來源:證券時報網   近日,深圳一所私立貴族學校捲入輿論的漩渦之中,深圳市富源學校的二模(高三下學期的第二次模擬高考測試)成績秒殺深圳四大名校,被質疑高考移民。
  • 範仲淹的電終於耗盡了.
    應該是一代猛男範仲淹,寫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嶽陽樓記》。是的。範仲淹的人生高光時刻,不是他做了副宰相,主持了慶曆新政;也不是他在西北如戰神般,御西夏於千裡之外。也不是他倡導教育,到處是他的學生。這些,都比不上《嶽陽樓記》的影響力。更驚人的是,老範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並未去過嶽陽樓。
  • 範仲淹:得志當為天下雨
    附錄: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二歲喪父,母親謝氏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遂改從其姓,取名朱說。範仲淹少年時期以顏回自律,發憤苦讀,曾寄居於醴泉寺讀書三年,劃粥為食,斷齏為蔬,簡約清淡,清苦嚴刻。範仲淹二十六歲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
  • 範仲淹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過得如何?範仲淹得以善終了嗎?
    而這句話的提出者,則是北宋時期的名臣範仲淹。說起範仲淹,這位北宋的名臣,在歷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這篇《嶽陽樓記》之外,由他主導的慶曆新政,幾乎影響了北宋上百年的時間。北宋一朝,如果要評一個對北宋影響力的人物榜單,範仲淹絕對能夠名列前十。不過,相比於範仲淹一生的光輝成就,對於範仲淹的身後事,大家往往就沒那麼了解了。
  •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範仲淹人物仕途背景作品資料介紹
    清平樂範仲淹是第幾集出場  《清平樂》播出僅一天,前兩集中範仲淹還未出場的時候就一再被提及,這位北宋著名人物的名聲可真是了不得。在第二集的後半部分,範仲淹終於出現,剛剛處理完母親喪事的他衣衫襤褸地來到了京城。
  • 看《清平樂》 品範仲淹
    我想品一品範仲淹其人其事。《清平樂》的主角當然是宋仁宗(王凱飾)和皇后曹丹姝(江疏影飾)。仁宗朝文星璀璨:晏殊、歐陽修、蘇瞬卿、蔡襄、梅堯臣、範仲淹……範仲淹只是眾多臣工中的一員。這次言官打了範仲淹一個措手不及,他們不給範仲淹調查事實真相的時間啊。範仲淹只得在殿上以個人性命擔保滕宗諒沒有貪汙之舉——因為他相信滕宗諒的人品。範仲淹實在不是一個好律師——證據呢?而且,滕宗諒為了怕連累無辜,將一應材料全部燒毀——毀滅證據,罪加一等。要是在現代法庭,他非輸了官司不可。賈昌朝因此反諷範仲淹未了解詳情就隨意評論,有些武斷。
  • 範仲淹:射陽湖畔憂國情
    天聖二年(1024年)秋,範仲淹在興化任縣令,他抓住根本,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治海、治運河,奔赴海濱治水。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唯範仲淹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 抄襲、頂替和高考「移民」,早在科舉時代就見怪不怪
    每年一到高考季,與科舉相關的話題關注度就連帶著上升,儘管兩者性質完全不同。的確,抄襲、頂替、戶籍「移民」,高考中的這些「弊案」,早在科舉時代就見怪不怪;「狀元」、謝師宴、喜報,每當成績公布,各地熱鬧程度也與科考放榜相去不遠。可以說,儘管科舉制度100多年前就已終結,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 戰場父子兵——範仲淹與範純祐
    1040年,宋軍大敗於三川口,朝野震驚,範仲淹從越州任中北上,被舉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張積極防禦,以待戰機。1041年,宋軍在好水川戰役中再次失利,範仲淹轉任管勾環慶路部署司事兼知慶州,上攻守二策狀,試圖破解西北危局。戰場風雲變幻,家國重任如山,良策尤需良將,範仲淹幸有長子範純祐如影隨形。
  • 劉鈞 一曲《漁家傲》走近範仲淹
    熱播劇《清平樂》中,範仲淹一曲《漁家傲》唱得盪氣迴腸——「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清平樂》的原名《孤城閉》,正是取自範仲淹的這首《漁家傲》。那也是演員劉鈞最喜歡的一場戲,此時他是離範希文最近的人。接到這個角色時,劉鈞曾惴惴不安,「這是我演藝生涯中最大的挑戰。」彼時,他剛剛出演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盛紘。
  • 晏殊範仲淹歐陽修齊聚《清平樂》,詩歌男團杯酒論乾坤
    晏殊、歐陽修、範仲淹等一大批文壇大佬齊聚《清平樂》,在宋仁宗執政時期,還有張先、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曾鞏等詩詞大家,也都先後登上歷史舞臺,留下無數絕美詩句,被編進「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網友戲謔道,「打開《清平樂》,感覺撲面而來的是詩歌男團」。
  • 範仲淹:一句人不寐,多少徵夫淚
    範仲淹的「孤城閉」前不久,由小說《孤城閉》改拍的電視劇《清平樂》霸屏,天天都能看到討論它的文章和帖子。「孤城閉」出自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此時的範仲淹,已經不是那個衝勁滿滿的年輕小夥子,戍邊以來,範仲淹不僅要面對朝堂上的唇槍舌劍,更看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間慘劇。而西夏軍隊頑強的勢力,更讓「後天下之樂」成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泡影。
  • 宋|範仲淹小楷《道服贊》
    範仲淹的《道服贊》,便是這一風尚的最好佐證,還原了那個「道家者流,衣裳楚楚」的時代。範仲淹《道服贊》展現出北宋時期文人們好穿道服的文雅風俗,也體現了範仲淹撫琴談易,充滿道家豁達之氣的另一面。同時,也對範仲淹本人少年結交道士,撫琴談易的生平和雅志做簡單的回顧,讓讀者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大家。
  • 初中文言文閱讀|範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zhé)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充,日昃(zè)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
  • 範仲淹的兒子,沒一個是差生
    知子莫若父,範仲淹曾經評價自己較有作為的三個兒子:「純仁得到我的忠義,純禮得到我的沉靜,純粹得到我的幹略。」範仲淹功高德昭,後繼有人,共有四子。長子範純祐很孝順,一直侍奉左右,可惜身體不好,三十歲以後便纏綿病榻,不堪任事,所以未被父親提及。幼子範純粹官至戶部侍郎,《宋史》給他貼的標籤是「沉毅」、「有幹略」,符合其父之言。
  • 家風故事匯② | 窮且益堅 胸懷天下——範仲淹
    家風故事匯② | 窮且益堅 胸懷天下——範仲淹 2021-01-06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範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朱氏家境殷實,子孫也多愛揮霍享樂,自幼勤儉的範仲淹看不慣他們的作派,便常常勸阻他們不要鋪張浪費,結果有一次,被兄弟反懟了一句:「我用我們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驚愕之餘,範仲淹才從旁人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這一年範仲淹二十二歲。身世之謎的揭開,令他備受打擊。隨後他毅然辭別母親,脫離朱家,只身前往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此後數年,範仲淹異常刻苦。
  • 範仲淹論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職連升三級
    一、起復西夏元昊叛亂,範仲淹正被貶越州。宋仁宗看出範仲淹是一個忠正的能臣,國家有難,遂召回範仲淹,授天章閣待制,先主持永興軍(軍是宋代行政區劃名稱,永興軍治所在西安)軍政,又改任陝西都轉運使,再升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夏竦的副手,負責抗擊元昊。範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不摻和任何私心。